登陆注册
3933000000002

第2章 性情禅——得指忘月(2)

德山宣鉴剃度后,禅家这种南北之争还很激烈。他开始入禅门时,就在北方参禅悟道,对于南方禅宗的兴盛不以为然。有人在他面前提到这事时,他就会心有不平地说:“佛学如此博大精深,就算仿;修行一辈子,也难以成佛。南方的这些人竟然胡诌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有一天一定要捣毁他们的老巢,灭绝这些妖魔鬼怪,以报答佛恩。”

终于有一天,他觉得自己的功德很不错了,就挑着《青龙疏钞》离开了四川,准备到佛法鼎盛之地驱除那些南方禅师的邪念。

德山准备先到湖南澧阳。在路上,他看到一位妇人在卖饼,这时他也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停下来,放下书箱,向妇人买饼。

德山问:“能卖给我两个饼吗?”

妇女说:“我不卖饼,只卖点心。”

德山宣鉴莫名的感到奇怪,刚才明明是在卖饼却说只卖点心。想到可能是这里人们就这么叫,也就没有在意。就说:“那就来两个点心吧。”

妇人好像没有听见德山宣鉴的话一样,反而指着他的担子问:“你背着这么重的书箱,里面装的是什么书呀?”

德山随口答道:“是《青龙疏钞》。”

“它讲的是什么经?”德山宣鉴一听,就疑问顿生:难道这妇人还明白佛理不成?就答道:“它讲的是《金刚经》。”

这妇人说道:“我有一个问题,你要答得上来就送你点心吃,如果答不上来就请你走开,没有点心吃。”德山宣鉴一听反而乐了,心想你找对人了,还有什么问题能难倒我呢,就静静地站着,等着她问。

“《金刚经》上说:‘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将来之心也不可得’,请问,和尚点的是哪个心?”德山顿时无言应答。

[禅中智慧]

禅家讲究以己心映照万物,以己心安宁来安宁世界。所以,禅非常注重求己心。这个故事里,妇人正问中了要害。这就是的德山宣鉴还没有悟透“己心”。所以,佛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说法。

12.庞蕴悟道

年少的庞蕴看着人们追逐名利,尔虞我诈,感到这样的人生没有一点儿的乐趣。他向往着视富贵功名如浮云草芥、用整个生命来探求人生真谛的另类的生活。

有一天,他听说有个名声满天下的石头禅师之后,便前往拜见。庞蕴问:“禅师,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

石头禅师微笑地看着他不说话。

庞蕴以为石头禅师没有听清他的话,就张口再问。不料,石头禅师伸手把他的嘴捂住。他的问话被捂在了嘴里。庞蕴一怔,挣扎了一下。忽然,他好像明白了什么,想说出来,又不知从何说起。刚才心里的问题还像浮云一样遮掩着,现在只剩下一片青天了。

石头禅师微笑地看着他。他的脸上也布满了灿烂的笑容。但目想往事,浮云再次飘来,依旧无法让他看到辽阔的青天。

于是,庞蕴又去请示道一禅师:“有一个问题,还请禅师慈悲开示。”

道一禅师也是一脸微笑。

他再问:“禅师,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

道一禅师说:“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

庞蕴用心倾听下文,道一禅师说:“等你一口吸尽了西江水,我再回答你。”

庞蕴听了这句话顿时领悟了其中玄妙的旨趣,写了下面这首偈子:“十方同豪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禅中智慧]

禅家认为,“心空法空”,如果心不滞于万法,万法又如何干扰空空的心?

13.活着的目的

有个人,在他的童年的时候,母亲就因为想不开而自杀身亡。母亲自杀的时候,他正好看见了,于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留下了阴影,这阴影一直无法从他的心中抹去。

在他15岁的时候,弟弟也自杀了。亲人接连不断地死亡给了他一种错觉:“死亡才是人的最终去处。”于是他也尝试死亡,但是屡次得救。报恩寺的主持看他可怜,将他收容在寺中,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用处,留在人间只能是痛苦,还不如一死了之。

一天,住持去看望他,见他神情萎靡,便对他说:“我不能救你,你要自救!你可以每日坐禅,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坐禅其实是没有用的。”

那人疑惑地问道:“既然没有用,那为什么还要坐禅呢?”

住持答道:“就是因为没有用,所以才要坐禅呀!”

那人顿悟了:“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生存。”

死亡本身并没有什么或怕,死了就死了,不必恐惧,不必担心,只是把自已的事交给别人处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人应该为自己的事负责,而不是把自己的事交给别人!

[禅中智慧]

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生存。死亡容易,生存却难,生存得好一些更难!所以,珍惜眼前,才能够把握人生。

14.无事胜佛

禅是释家的支脉,他在很多时候还遗留着释家的形式,比如打坐、拜佛等。但是,禅师并不注重这些形式。

在赵州禅师的禅院中,有这么一位侍者,他整天以拜佛为己任,以拜佛为修行,甚至不思劳作。这个和尚就是文远。

这件事情被赵州禅师知道了。赵州禅师知道执着于这样的形式是不能悟到什么真谛的,就想把他从这执着中解脱出来。一天,赵州禅师看见文远正在佛殿里拜佛,就走过去,用禅杖打了他一下。然后赵州禅师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我在拜佛!”

“拜佛干什么?”

文远一听,心中就犯起了嘀咕,但是他也想不出该说什么,就说:“拜佛也是好事呀!”

赵州和尚缓缓地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胜佛。”

[禅中智慧]

禅认为无事就是最大的空、最大的幸福。修成正果的心镜之中早已经没有了尘土,完全没有了外在的纷扰。一切的形式只能是一种执着,会给人们的心中带来些烦恼和不安。无事胜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5.丹霞烧佛

有一天,丹霞禅师在一座佛寺里悟禅。

这时的季节正是寒冬,大雪纷纷,天气寒冷,丹霞就将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来烤火。寺中纠察僧人一见,大声怒斥道:“该死!怎么能将佛像拿来烤火取暖呢?”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丹霞禅僧从容不迫地辩解道。

“胡说!木刻的佛像哪里会有舍利子?”纠察师仍是大声斥责。

“对呀,木头做的佛像当然没有舍利子。既然如此,多拿些来烤火又何妨?”丹霞禅师边说边把佛像投入火中。

[禅中智慧]

丹霞一语道破天机,佛像是假佛,内心才有真佛。

16.方便遇到不方便

临济禅师云游到金牛禅师那里,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就在禅堂的首座位置上坐下。金牛禅师看到这种情形,心中不悦,就说:“凡是行脚云游的学僧,在谒见寺院禅主时,都要按照一定参学规矩,行宾主之礼。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连这点基本的礼仪都不懂?”

临济禅师诚恳地回答道:“我不知道老禅师您在说什么?我敲打禅杖三下,不是早就跟您行过礼了吗?”

金牛禅师听后更加恼怒,刚要开口,临济禅师就动手用禅杖打金牛禅师。

金牛禅师此时若有所悟,但临济禅师却又忽然道:“我今天不方便!”

金牛禅师顺手一掌打去,说:“我此时倒很方便!”

临济禅师挨了一掌,反而哈哈大笑道:“的确不错,我们今天不方便遇到了方便。“

后来,沩山禅师就问仰山禅师道:“这两位前辈的对话,到底哪一个占了上风?”

仰山禅师回答道:“占上风者上风,居下风者下风!”

此话一出,旁边座主不以为然地道:“占上风者未必上风,居下风者未必下风。上风何在?下风何在?”

仰山禅师和沩山禅师不约而同地说道:“正如座主所说,无风起浪!”

[禅中智慧]

万事皆人心起,有果就有因。

17.活得快乐

有三个愁容满面的俗人,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无德禅师问:“你们先说说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甲信徒说:“因为我不愿意死,所以我活着。”

乙信徒说:“因为我期盼着老年时儿孙满堂,所以我活着。”

丙信徒说:“因为有一家老小靠要我抚养,所以我活着。”

无德禅师说:“你们当然都不会快乐,因为你们活着,只是由于恐惧,由于等待,由于不得已,却不是由于理想,由于责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责任,就不可能活得快乐。”

三位俗人齐声问:“那请问禅师,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快乐呢?”

无德禅师反问:“那你们认为得到什么才会快乐呢?”

甲信徒说:“我认为有金钱就会快乐。”

乙信徒说:“我认为有爱情就会快乐。”

丙信徒说:“我认为有名誉就会快乐。”

无德禅师听后,更加不以为然,告诫信徒说:“你们有这些想法,必定永远不会快乐。等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名誉以后,烦恼忧虑也就会随即占有你们。”

三位俗人无可奈何地说:“那我们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说:“办法是有,那是心性,金钱要肯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肯付出才有快乐,名誉要用来奉献大众才会快乐。”

听完之后,信徒们有所醒悟。

[禅中智慧]

禅认为,见性成佛,人的一切杂乱皆由心性而起,只有做到心性畅然,才会去除万般烦恼。人是渺小的,心最不可测。用积极的心态看大地,到处是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用消极的心态看世界,只有视觉的疲劳而已。

18.快乐与痛苦

每当昙照禅师开示信徒时都要大声说:“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病痛中不时地叫着:“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痛呀,这多不好!”

昙照禅师问:“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和尚说:“记得有一次你掉进水里,快要淹死的时候还面不改色,那种无畏的样子,真是视死如归。你那种壮志豪情到哪里去了?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生病的时候,要讲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你来,你来,你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却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禅中智慧]

生命的本质就是快乐,快乐只是一种感觉。森林比丘说:“人的感觉就像一条蛇,蛇头是痛苦,蛇尾是快乐。”所以人们往往总想去抓住蛇尾,可是在去抓蛇尾的时候,蛇头反过来回咬你。人只要有一颗纯真之心,不管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神圣的体验。禅讲的是随性随心。

19.心能大能小

一位信徒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回答信徒说:“请你将眼睛闭起来,在心中建一座城垣。”

于是信徒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徒:“城垣造好了。”

禅师:“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徒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徒:“毫毛造好了。”

禅师:“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足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徒:“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徒:“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徒讲禅:“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禅中智慧]

人心可大可小。禅的世界可以包容天地,禅心如宝藏,应善于开发,用禅心去体会人生,渐渐地净化为一颗大彻大悟的平常心。心界本广阔无边,唯靠自心所悟,悟大则大,悟小则小,并无定数。用禅之心所一一启化,方可大彻大悟。

20.佛陀也有苦恼

在家修行的虔诚者叫作信徒,他们是修世间法门,虽是方便法门,但因没师承授教,只好以经为师。所以,对于凡夫俗子来说是不易做到的,时常陷于烦恼之中。又不知是由慈悲中生出,还是由心性中生出,这便是从烦恼中生出烦恼。

一天,有信徒问赵州禅师道:“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禅师回答:“有!”

信徒不解地问道:“佛陀是解脱人的,哪儿来的烦恼?”

赵州禅师回答:“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获得起度。”

信徒又问道:“如果我修行获得起度,佛陀还有烦恼吗?”

赵州禅师回答:“有!”

信徒更迷感了,说:“我既然已经得到起度,佛陀为什么还有烦恼呢?”

赵州禅师回答:“因为还有一切众生!”

信徒还是不开窍:“一切众生,当然无法度尽,那么佛陀永远都在烦恼之中而无法超越了?”

赵州禅师回答:“已经超越,已无烦恼。”

信者最后问道:“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又不烦恼呢?”

赵州禅师回答:“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禅中智慧]

众生的烦恼,是从妄念中生出;而佛陀的烦恼,是从慈悲心生出的;从自己的心性上说,佛陀并无烦恼。从慈悲角度来说,佛陀是有烦恼的。

21.善恶正反

有一个沙弥满怀疑虑地问无名禅师道:“禅师,您说学佛要发心普度众生,如果是个坏人,他已经失去了善人的条件,那就不是善人了,还要度他吗?”

禅师没有作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阳暗文字。

禅师问道:“这是什么?”

沙弥说:“这是个字,只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禅师问道。

沙弥说:“一个‘我’字!”

禅师追问道:“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

沙弥说:“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禅师问道。

“算!”沙弥立刻改口说。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禅师又问。

小沙弥怔住了,不知如何回答。

禅师道:“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写,主要是你心里真正认得‘我’字;相反的,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个是‘我’字以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写反了!”

禅师说:“与正反字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在于你必须认清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善恶,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禅中智慧]

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越是污泥,越可长出清净莲花。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谓善恶正反,只在一念之间。

22.两个争强好斗者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兴冲冲地抱着一束鲜花及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谁知才一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道:“你看!你这么粗莽,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怎么给我一个交待?”

这个叫李南山的人,非常不满地说道:“撞翻已经撞翻,顶我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嘛那么凶?”

朱友峰非常生气道:“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了还要怪人!”接着,彼此咒骂,互相指责的声音就此起彼落。

广圄禅师正好从此经过,就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加紧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地承认自己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广圄禅师说后接着又说道:“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太多了,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李南山先说道:“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道:“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朱友峰也由衷地说道:“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点小事就发脾气,实在太幼稚了!”

广圄禅师的一话,终于感动了这两位争强好斗之人。

[禅中智慧]

同类推荐
  • 让好习惯成全你

    让好习惯成全你

    都说习惯决定人生,但是养成一种习惯与告别一种习惯。都绝非易事。因为人们总是依赖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殊不知它既能将你带入天堂,也有可能带你进入地狱!好的习惯贵在坚持,坏的习惯源于惰性。是习惯决定了你的人生价值,前途未卜之时,习惯就是你的方向。在成败的毫厘之间。习惯决定一切!
  • 静心里,都有最美的风景

    静心里,都有最美的风景

    心不静,路上再美的风景也不能愉悦心灵;心若静,处处是美景。本书以此为主线,通过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了悟,集以散淡智慧的文字,通俗深刻的故事,传达乐观向上的生活理念和工作方式,让读者学会静心应对紧张生活、焦躁心态、工作不顺及人生起落。
  • 人性的弱点(大全集)

    人性的弱点(大全集)

    美国“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所著的《人性的弱点大全集》,汇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解决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
  • 人性丛林潜规则

    人性丛林潜规则

    本书将人性丛林中一丝蕴涵着潜规则的内容突现出来,把人生中的智慧挖掘出来,在演绎潜规则的同时,有力规避一些负面影响,力求给读者以积极的人生思考和启迪。
  • 哲理格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哲理格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热门推荐
  • 在这个夏天等到你

    在这个夏天等到你

    在那个夏天,故事开始了,在这个夏天,故事结束了。夏天,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幻舞倾莲

    幻舞倾莲

    她,灵界小公主,傲世天下,他,倾莲宫宫主,唯我独尊,当她见到他,竟是以未婚夫妻的身份?!
  • 从诛仙世界开始

    从诛仙世界开始

    一代金牌杀手叶封死于其挚爱之手,重生在诛仙世界,成为叶峰,机缘巧合之下在体内开辟出一个小世界,当其达到诛仙世界顶峰时才发现这才是个开始,诛仙世界外,万族林立,诸强并存,一切以实力说话,凡人如蝼蚁般卑微存活,这世间何为善恶,功德业力如何评判,大道无情,便由我来掌控。看叶峰以小世界为基础,偷天换日,再造乾坤!
  • 梦之旅

    梦之旅

    安东尼·德斯蒂法诺的《梦之旅》,大胆地为但丁的作品赋予了全新的面貌,迷人之余,亦发人深省。对不同教派的基督信仰者,以及其他没有特别坚定的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阅读《梦之旅》都会是一趟愉悦的旅程。本书洋溢着来世的绚丽色彩,相形之下,连前往彩虹的寻牛之旅也不禁黯然失色。
  • 花豹突击队

    花豹突击队

    世代隐居山林的武术世家子弟万林携带"兽王"小花豹机缘巧合地参加了军队特战部队,并以他们为核心组建了“花豹突击队”。主人公一人一兽绝世的武功和奇异的兽能,统领山间猛兽解救战友于危难,与一切邪恶势力展开了一系列殊死搏斗。作品以细腻的描写手法彰显了以万林为代表的一批现代中国军人的风采,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兽王”小花豹统领狮狼虎豹奋勇杀敌的感人故事。
  • 新汉灵帝传

    新汉灵帝传

    在东汉末年,穿越当一个小兵再建王朝会比当皇帝重振朝刚来得容易。谁也不愿意附到这在33年皇帝生涯中,见过无数英雄,尝遍天下美女的皇帝身上。11三千佳丽,裸游馆中五万少女。“牛顿,你真聪明,来跟我学习大汉力学三大定律。”“孟德尔,大汉早就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中得出遗传学说了。”“爱因斯坦,你真是天才,不过人家大汉朝几千年前就从‘龙王嫁女’的神话故事中得出时间与光的关系了,只要超过光速,时间就会倒流的理念,可不就是与你的理论一样嘛。”“冯诺依曼,你不要再看易经了,你是悟不出二进制的,别以为你跟大汉人一样聪明。”长久以来,外国人在研读中国经典时都会发出一句感概,汉人要是能把他们的知识稍稍再那么一下,科学界就没西方什么事了。易经最早的物理与天文学,炼丹最早化学,至于生物学,重农的祖宗经验多得可怕,同样也可惜。倾力打造一个绝然不同的汉灵帝,绝然不同的大汉天下。
  • 盛世玄妃

    盛世玄妃

    来自那个传说中的‘玄凤楼’的女子,成为颠覆三代朝代的后宫嫔妃,本宫不为后,吾是福是祸岂是尔等能议论之事?
  • 伤寒辨要笺记

    伤寒辨要笺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万蛊独仙

    万蛊独仙

    罗云是一个普通人,一生注定过得平平淡淡,一次夜巡过后,他发现自己在一个陌生世界里的另一个罗云身上重生了,原因是一个精通蛊术并且的老魔头施展了禁法让他重生,而且这个罗云尽然还是一个国家的亲王世子。大魔头的召唤,贵为亲王的爹,听起来罗云就是要逆天了,但事实是:老魔头施展禁法,是因为自己深受重伤,只能夺舍罗云,但是出了岔子,导致罗云灵魂重生。亲王的爹儿孙满堂,只有一个儿子是白痴,那就是重生前的罗云。老魔头不过是用了一些法术和丹药向罗云的亲爹要了个白痴儿子夺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