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28300000002

第2章 名人姓名有学问(1)

姓名是社会生活中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名是人们成名的标志

姓名寄寓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姓名是一个人终生的座右铭

一、李世民“济世安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出生在陕西武功县的一个官僚家庭,父亲李渊曾任隋朝郡太守与卫尉少卿。

相传李世民四岁时,有位相士为他看相后对李渊说:这个孩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及冠,必能济世安民。”李渊正期望孩子长大后能干一番“济世安民”的大事业,一听相士之言大喜,便为孩子取名“世民”。

李世民少年时便聪明英武,深谋远虑,处事果断。公元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其时各地起义军纷纷举兵反隋。李世民适应潮流,劝说父亲起兵反隋,自己招兵买马,收揽豪杰。翌年,李渊听从李世民的建议,在太原竖起反隋大旗,18岁的李世民起兵任统帅,自太原出发,渡过黄河,直扑长安,队伍由数万人很快发展到13万人。当年11月,李世民作为前锋攻下长安。公元618年,李渊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李世民在推翻隋朝创建唐朝的斗争中,是太原起兵的策划者,削平群雄统一全国的主帅,表现出“济世安民”的非凡才能,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除去了长兄太子建成、弟弟齐王元吉,李渊被迫传位给李世民。这年8月,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次年改元“贞观”,由此唐帝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李世民即位后,常以“亡隋为戒”,顺民心,求稳定,推行均田制,减轻赋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他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整顿吏治,发展科举制度。他知人善任,任贤纳谏,提倡犯颜直谏,博采众议。大臣魏征常用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提醒太宗“居安思危”,“慎终如始”。李世民在位的23年,文治武功都有巨大成绩,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比较快,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也比较安定,出现了成功上着名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在治国中人如其名,表现出“济世安民”的雄才大略。他执政时期,唐帝国成为我国历代王朝中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李世民被回纥、铁勒等族尊为“天可汗”,贞观时期被吏官誉为“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的太平“盛世”。他堪称中国封建帝王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二、“茶圣”陆羽

唐代茶叶科学家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东冈子、桑苎翁,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陆羽的名字来历颇具神奇色彩。他出生在竟陵一户贫苦农民家里,父亲体弱多病,无力抚养,便将婴儿遗弃在城郊的湖畔。龙盖寺和尚积公看孩子可怜,便收养了这位弃婴。据说,父母遗弃他时,一群鸿雁降于陆地,群集以羽翼保护这个可怜的孤婴。《周易》中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之说。于是积公和尚为他取名陆羽,字鸿渐。

陆羽自幼聪慧,但只能在寺内伴青灯黄卷,听晨钟暮鼓,度过自己孤寂的童年。他口吃但善辩,9岁时,积公要他削发念佛,陆羽却不愿在庙中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幽默地回答道:“我无兄无弟,再削发为僧,没有后嗣,岂不是要被儒者骂我不孝吗?”积公和尚见他不从,便罚陆羽扫地、放牛、煮茶、干杂活。

积公嗜茶,对各种茶叶的优劣、泡茶的技术、煮水的功夫,都十分精通。陆羽每每为其煮茶,都悉心学技,并得积公秘诀,日积月累,他也成为饮茶的高手。

陆羽还爱好读书写字,常伏在牛背上写字读书,因读书而耽误了放牛,常遭主人鞭笞。于是,他逃出寺院,外出谋生求学,独立生活。

陆羽起初充当戏子,后来又充当伶师。他诙谐多智,玩世不恭。演戏之余,他学写诗歌,颇有所得。太守李齐物对他的勤学十分赏识,借书供他学习。陆羽获此良机,更为勤奋,逐渐成为饱学之士。

陆羽青年时东游江南,后来见湖州(今属浙江)山清水秀,乃隐居苕溪之滨,闭门着述。

陆羽还是位诗人,他与女诗人李季兰、僧皎然为友,吟咏互答,以博学多才闻名于江南。公元781年,唐德宗李适赏识陆羽之才,下诏拜他为“太子文学”,不喜做官的陆羽避而不受,一直未就此职。尽管如此,时人却由此称他为“陆文学”。

“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身处湖州,却乡思不断,尤其是经常回忆起少年时在龙盖寺煮茶问茗的昔日生活。他在灯下挥毫着书,把自己历年研究茶叶所得撰成《茶经》三卷。这部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在龙盖寺煮茶问茗的昔日生活。他在灯下挥毫总结了当时茶叶采制和饮用方面的经验,全面论述有关茶叶起源、生产诸问题,并论及泉水质地、茶具优劣、煮茶火候等,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

《新唐书·隐逸传》说:“羽嗜茶,着茶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盖知饮茶矣。”《茶经》的问世,在世界茶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被译成英文、日文,传播于世。他隐居着述,终老湖州,着述今仅存《茶经》和诗数首。后人为了纪念他对茶叶科学的贡献,尊他为“茶神”、“茶圣”。

三、包拯拯民于水火之中

包拯作为封建时代清官的典型,其事迹长期流传于民间,演为戏文。今天,人们仍可以从电视连续剧《包公》、《包青天》中看到他的形象。

北宋名臣包拯(999-1062),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号文正。由于他为官刚正,执法严格,老百姓都叫他“包公”或“包青天”。

包拯出生于一户地主家庭。他生下后面色较黑,家里人给他取小名“黑子”。包拯之名据说是当地一位名儒宁老先生取的。九岁时包家延请宁老先生教包拯于家塾,先生见包拯聪明好学,仪表非凡,日后必成大器,便为他取学名拯,意为将来可拯民于水火之中;取字希仁,以奉行儒家仁政为己任;取号文正,富有文采且正派,“文正”合起来又是“政”字,言其将来理国政必为治世良臣之意。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在宁老先生精心教育下,包拯勤奋学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身体力行,严于律己。他没有辜负老师取名时的期望,16岁时考中生员,天圣年间(1023-1031)考中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他为官清正,不讲情面,办案时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断案,一些权臣贵戚都很怕他,老百姓则称颂他为“包青天”。他任开封府知府时,社会上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包拯着作有《包孝肃奏议》。

在封建社会,像包拯这样公正廉明的清官是极少的。一些知识分子把解救人民痛苦的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于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以包公断案为题材的戏曲和小说大量出现。在元代,包公戏尤为流行,像《包待制陈州粜米》、《包待制智勘生金阁》等。明代出现《龙图公案》小说100则,每则写一个包公断案故事。晚清着名说唱艺人石玉崑演唱的拿手好戏是《龙图公案》,后来有人将唱本稍加整理,形成公案小说《三侠五义》。

今天,在包拯家乡安徽合肥市包河公园香花墩,促存有包公祠。它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香花墩曾是少年包拯读书处。笔者曾去过包公祠,祠内有包拯塑像和石刻像,陈列包拯墓出土文物和有关资料。祠周包河生红花藕,传说藕内无丝,“无丝”乃包公铁面“无私”的谐言。

四、苏洵为苏轼、苏辙取名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1963年,朱德在游览四川眉山县的三苏祠时,亲笔题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苏祠“一门三杰”的敬仰之情。

“三苏”,指北宋着名文学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他们的文章在当时就很有名望,被称为“三苏”。这三位文学家均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少年时兴趣广泛,喜欢游玩,并不用心读书。27岁那年他参加省试落榜,悔恨不已,才开始发愤读书,熟读经史百家着作。

七八年后,他终于博学多才,写起文章来笔动如飞,一挥而就。《三字经》里说:“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指的就是苏洵这段故事。

就在苏洵27岁开始发愤读书的这年,大儿子出生了。他为大儿子取名苏轼,字子瞻。“轼”,古代设在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瞻”,为眺望的意思;名与字合起来是说,可以凭轼而观之,登高而望远。苏轼(1036-1101),号东坡居士,他就是后来声名赫赫的北宋大诗人苏东坡。

三年后,二儿子又出生了。苏洵为他取名苏辙,字子由。“辙”,指车轮碾过的痕迹;“由”,顺之随之的意思;名与字合起来说是,车轮顺着辙痕,你就走吧!苏辙(1039-1112),后来也成为宋代着名的散文家、学者。

苏洵为两个儿子所取的名与字,连起来是说:上车后凭轼而望,把好方向;顺着辙痕,你就大胆前进吧!这两个名字含意深刻,富有哲理,意在教诲儿子,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要经常凭轼而望,别走错道;要顺着车痕轨道走,以免翻车;把握了这两条,才能走出自己的路,达到既定的目标。

苏洵常悔恨自己少年时没下苦功读书,鉴于这段教训,他对两个儿子精心培养,幼年时就教他们读书识字,后来又向他们逐篇讲述诸子百家经典着作,年龄稍长后又辅导他们写文章,学习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的文章笔法。在苏洵的教育下,苏氏兄弟刻苦学习,读书破万卷,文章写得流畅奔放,气派宏大。

苏洵并不主张闭门读书,期望儿子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公元1057年(嘉二年),当苏轼22岁、苏辙19岁时,苏洵亲自带他们出川游览,拜访名师大家,增加阅历,并领他们进京应考。

“三苏”到京城后,翰林学士欧阳修读了苏洵文笔犀利的《权书》、《衡论》等22篇文章后,赞不绝口,迅速起草了《荐布衣苏洵状》,将苏洵及其文章推荐给了仁宗皇帝。不久,苏洵的文章集出版了,文人们争相诵读和仿效。

1057年,进士考试在京城举行。苏洵觉得父亲与儿子同入考场,自古罕见,再说过去曾多次名落孙山,万一不中,岂不贻笑大方?于是他托病没参加考试。

就在这次进士考试中,苏轼和苏辙兄弟两人双双中了进士。主考官欧阳修读了苏轼的试卷后,预感到这位年轻人在文学上将来会超过自己,在给考官梅尧臣的信中说:“老夫当避路,让他出一头地也。”表现出一种高尚的让贤精神。

仁宗皇帝也很器重“三苏”的才学。朝罢回宫,他高兴地对太后说:“我今日得二文士,是四川的苏轼、苏辙。可惜我老了,恐怕不能对他们多加任用,只好留给后人了。”不久,他对苏氏兄弟分别委以官职,从此苏轼与苏辙少年得志,步入仕途。

苏洵虽然没参加考试,鉴于他的才学,皇上也破格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欧阳修在初读“三苏”文章时曾拍案叫绝:“笔挺韩(愈)筋,墨凝柳(宗元)骨,后来文章当属此三人矣!”由于欧阳修的举荐,加上苏氏兄弟同中进士,当年父子名震京师,人称“三苏”。后来,苏氏兄弟的文学成就远远超过了父亲。

就在这次进京赶考前,苏洵为了勉励两兄弟奋发上进,曾特意写了篇《名二字说》,分析了两人的名“轼”、“辙”与不同个性,送给他俩:轮辐(车轮里的直木)盖(车篷)轸(车后横木),皆有职乎车,而轼(车前横木)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轨道),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倾翻)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

这篇言简意赅的短文,表达了苏洵对两个儿子的劝勉、担心和希冀:以车前横木比喻苏轼,担心他锋芒毕露而不加掩饰;以车轮碾出的印痕来象征苏辙,说他介于祸福之间,翻车殃及不到他,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苏氏兄弟后来的境遇证实了苏洵的担忧与预言。

苏轼在“三苏”中文学成就最大。他的诗气势磅礴,他的词创豪放派词风,他的散文自然活泼,他在书法、绘画上也有很深造诣,这些非凡成就,使他成为欧阳修以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但由于他刚正不阿,遇事敢言,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又不如王安石深刻,在仕途上竟一生坎坷:起初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外地;1079年因“乌台诗案”遭诬陷被捕入狱,还是王安石仗义执言才免去杀身之祸,出狱后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他因反对旧党废除新法,再度被贬离京城;晚年新党重新上台,他又被贬往琼州(海南岛),成了改革派与保守派均难容忍的人。父亲生前担忧他锋芒毕露是不无道理的。

苏轼的雅号不少,“东坡”是他在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时取的。《宋史·苏轼传》载:“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为号,世人称其为苏东坡。苏轼在东坡还建有草堂,取名为“雪堂”,因而又自号“雪浪翁”。

苏辙从小性情温厚,聪明好学。他既有笔力雄健的父亲苏洵为师,又有才华横溢的哥哥苏轼为友,受家庭熏陶,渐渐地也成为文学家。这正如父亲为他起的名“辙”和字“子由”那样,只要顺由车轮碾过的辙痕向前走就行了。他的散文写得秀丽雅致,《宋史》称“辙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苏辙曾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仕途平稳,不像苏轼屡遭挫折。这也正如父亲所预料的,苏辙一生不会出大问题。

在人生路上无论顺利也好,坎坷也罢,“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是早有定论的,苏氏二兄弟的文学成就已大大超过了苏洵早年的期望。这恰如清代书法家赵藩为三苏祠题写的楹联那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五、岳飞展翅高飞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1103-1142年),出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一个农民家里。岳飞刚生下来的时候,恰巧有一只大鹏鸟从屋上飞过。父亲岳和、母亲姚氏,就给他起了个单名叫飞,字鹏举。“鹏举”就是大鹏展翅高飞,表示希望儿子将来能“鹏程万里,远举高飞”的意思。

然而岳飞生下来不到一个月,黄河决口,家乡汤阴成为一片汪洋。岳母急中生智,怀抱岳飞坐进一口大缸口,随波逐流,母子俩才得以保全性命。家中财产被冲得一干二净,岳母含辛茹苦,帮人做零工,纺纱织布,挣点钱抚养孩子。

小小年纪的岳飞爱听故事,岳母不顾一天工作的劳累,常常在夜里抽空给他讲古人刻苦学习、练武习文、仗义勇为的故事。为了让儿子从小得到锻炼,母亲早早地为他准备好萝筐和紫筢,让他每天到山上去拾柴草。劳动之余,岳母教孩子读书、写字。没有纸笔,就在地上铺上一层细沙,用树枝当笔,在沙上练习写字。晚上没有油灯,就点燃枯柴杂草。岳飞很聪明,又肯用功,没有多久,他就认识了许多字,并能一一地写出来。经过常年的劳动锻炼,岳飞养成了一种克勤克俭、刚强正直的作风。

一天,岳母发现岳飞在沙地上写满“举朋”二字,心想,我让他写“鹏举”,他却写成“举朋”,这不是心不在焉吗?于是厉声质问岳飞。

岳飞不慌不忙地回答:“母亲要孩儿长大报国,可孩儿一人又能有多大能耐?所以孩儿意欲广交朋友,举朋报国。”

岳母听后恍然大悟,连声说:“我错怪孩儿了,你做得对!”

同类推荐
  • “洛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洛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每种含教育家的生平、教育事迹、教育成就、教育思想评析和经典教育论著选读及注解解读导读两部分。这对于全面深刻和原原本本地了解学习、运用教育家的思想和著作是十分有益的。
  •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作者对于当今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创造、文化传播、艺术功能、产业理念及实践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本书是一本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著作,书中对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准确界定,研究分析广播电视艺术的构成要素、功能及其属性,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起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范畴及知识体系。
  •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有四个特点:一是知识性。特别是俗语,它的产生都和历史、传说有关,每条俗语都有它的历史根据或传说故事。俗语的形成,本身就是知识的积淀,这本书就是用知识积累成的小小“知识库”。二是趣味性。俗语的来源,既谐且雅,趣味无穷。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源于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是宰相,是为大雅,可这则俗语的产生却十分有趣。三是工具性。它可以像词典一样查阅,用起来十分方便。四是收藏性。它不是应时性、流行性书籍,过时不用,它是知识性书籍,可以永久保存,飨及后人。
  • 抗争与合作

    抗争与合作

    随着国家正式权力逐步退出乡村社会,传播正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策略。通过对江苏省J市的田野调查,提炼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传播策略:强制型传播、灌输型传播、交易型传播、监督型传播和对抗型传播。最后本书提出一个理想型的乡村治理模式——协同型传播。
  •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以美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为基础,以“权利贫困”概念中的核心要素——机会、参与和机会的失而复得为分析工具,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如下议题:第一,不同形态的贫困家庭“社会权利贫困”状态以及动态演化过程;第二,现有社会体系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权利”机制性排斥的表现和状态;第三,现有的扶贫政策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或方向;第四,贫困家庭和社会的连接及社会扶贫机会的增加。全书动态地分析城市贫困家庭的不同贫困状态,亦即贫困、致贫、脱贫和返贫以及其演变过程,最后着眼于已有的城市贫困家庭的相关政策,如低保、医疗、就业、教育等政策的完善和再建构。
热门推荐
  • 全息之生活之神

    全息之生活之神

    一个低调的SS级黑金杀手走上生活玩家的不归路的故事,路上顺便勾搭勾搭几多桃花^_^。新手上路,请多多支持!
  • 自主创业十段法

    自主创业十段法

    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为别人打工者,另一种是别人为自己打工者。你想做哪一种呢?对于每个人来说,开发自己的大脑比开发地球更重要!通过开发大脑,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目标,等于成功了一半。用智慧赚钱比用双手更快!成功不是出大力,而是动大脑!基建队里的分工最能说明这一点,包工头玩头脑一年可以赚几十万、上百万,而一个普通的搬砖小工一年赚一万元也很困难。不要认为知识最重要,其实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 所谓姐妹大过天

    所谓姐妹大过天

    本文写的是闺蜜与闺蜜之间发生的事情,从开始到最后,总觉得只是一个人,因为,刚开始你就已经输了……
  • THE ADVENTURES OF GERARD

    THE ADVENTURES OF GERAR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吴逆始末记

    吴逆始末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丫头你被戏耍了

    丫头你被戏耍了

    五岁那年,她被赶出了封家,因母亲的离开,成为韩家的养女,却没想到自己是进入狼口,虽然和恶魔少爷吵的不可开交,但是他们还是恩恩爱爱。本以为他们将会永远辛福的在一起,可没想到这一切都因为一场误会而结束了。十年后,她回来了,可她的心是冰的,而且她的身边还跟了一位“骑士”。
  • 不败剑神

    不败剑神

    剑出东方,唯我不败!剑锋无敌,所向披靡!且看小小剑宗弟子,在剑道繁衍至巅峰的大陆上,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剑神之路!
  • 爱恋之复仇史

    爱恋之复仇史

    为了任何人什么都可以牺牲,但最后换了的只是一句辱骂,难道他们连敷衍一下都不行吗?她们开始封闭自己,不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们知道没有别人的帮助,她们自己同样也可以……(蔷薇)她的冷傲冷血、(彼岸)她的无情无义、(曼陀罗)她的可怕畏惧、(薰衣)她的开朗活泼、(依米)她的温柔体贴,小时候五岁亲眼目睹家人被自己最信任的人所杀害,这种痛苦又有谁能体会,经历了十三年,她们所承受的痛苦只有她们自己知道……遇到了他们,命运会改变吗?事事难料!!!!
  • 百晓——江南传统文化的N个由来

    百晓——江南传统文化的N个由来

    百晓,在吴语中可以理解为见多识广、百事通晓。江南传统文化中,有无数令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东西,自幼浸淫其间,仿佛从来不需要思索。比如吃饭为什么用筷子而不用手?吴和鱼是什么关系?园林里是否要种庄稼?最初抽“淡巴菰”的人是谁?昆曲怎么催生了三弦?孟郊为什么要写《游子吟》?比甲骨文还要早一千年的文字是什么?……许多问题若想追根究底,就让人挠头皮了,往往讲不出子丑寅卯。然而一旦有所发现,却有无穷的快乐。
  • 青春之约:我还在这等你

    青春之约:我还在这等你

    青春之约,或长或短,或悲或喜,我们可能无法得知将会发生的事情,也无法了解事情的影响与事态,但我们会知道,事情的非与是,错与坏罢。总有那么一个人,他会在你的记忆中永远的驻足下去,你也不知道他会停留多久,或是永远驻足,你想去忘,却会心疼,因为,那时你正真正的爱上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