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8300000023

第23章 邵雍的象数学中的教育思想(2)

邵雍之所以最推崇《易》,是因为他的先天象数学就是建立在对《易》的研究和发展之上的,是通过爻变、卦变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来发挥其哲学理论的。他把《易》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即:将道教的思想与《易》理相结合,使“易学”成为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理学的命题作论证。由此可见,邵雍所主张的教学内容是重《易》轻《礼》的,他尤其推重的是建立在《周易》研究基础上的先天象数之学(亦称物理性命之学)。不过邵雍也认为,先天象数之学是学术性很强的学问,学习这一学问需要有一定的悟性。他说:“物理之学,不可强通。强通则失理而入于迷矣。《皇极》之书,不可以强通者也”。

前边我们已经谈到,邵雍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以道经世”

的人才,这种人才应该德器、智识、才力三者皆备,“三者不可阙一”。这种人应该明了自然界之阴阳消长,明辨天地万物之理,了解人世古今的治乱得失。因此他又主张教育内容不可局限于儒家经典,而应广泛涉及宇宙间的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他教育后学之辈说:“山川风俗,人情物理,有益吾学者,必取诸”。他自己在这方面即堪为表率。邵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后来他自己回忆当年学习的情况时说:“长忆当年扫弊庐,未尝三径草荒芜。欲为天下屠龙手,肯读人间非圣书”。他认为“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正是由于他知识基础的广博,后来才能在其着作和讲学中广泛涉及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且不说他的着述中所富含的数学精蕴,以及所穷“动、植、飞、走之数”及“《易》所谓万物之数”,仅其门弟子所记他平日讲学之言的《观物外篇》中,天文、历算、数学、几何、地理、生物乃至医学、心理等方面的内容亦都比比皆是。关于数学、几何方面的有:“乘数生数也,除数消数也,算法虽多,不出乎此矣”。“圆者径一围三,重之则六;方者径一围四,重之则八也。”关于天文、地理的有:“月本无光,借日光以为光”。“地东南下西北高,是以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日月相食,数之交也。日望月则月食,月掩日则日食”。“星而至微为尘沙者,陨而为堆阜”。关于物理化学的有:“火无体,因物以为体。金石之火烈于草木之火者,因物而然也。”“木结实而种之,又成是木而结是实。木非旧木也,此木之神不二也。”等等。其论颇有可取之处。当然,在邵雍的教学内容中也包含不少神秘主义的假科学和迷信的内容,引人入象数神器、元会运世、皇帝王霸等概念的思辩迷宫里兜圈子。但从历史来看,这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这或许与儒家重道轻艺的传统有关。

(五)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邵雍不仅一生治学刻苦,而且长期从事私学教学,对教与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至诚通神

自周敦颐《易通》提出以“诚”为中心的理学思想以来,诚便成为理学家的一个重要概念。邵雍认为至诚不仅是道德修养的极致,而且是认识宇宙上一切事物,从而达到最高境界---通神的重要方法。

因而在教学上视至诚通神为治学要旨。他说:“至理之学,非至诚则不至”,还说:“先天学主乎诚。至诚可以通神明,不诚则不可以得到”,“欲得心常明,无过用至诚”。人们不仅在治学上“由直道任至诚则无所不通”,就是处事待人,诚也是一把无往不利的宝器。

因此,“待物莫如诚,诚其天下行”。还说:“言发于真诚则心不劳而逸,人久而信之。作伪任数,一时或可以欺人,持久必败”。这实际上又消除了“诚”的一些神秘成分而赋予诚一定的合理因素,值得我们重视。

2.乐学勿满

邵雍认为学习知识应自觉、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乐学是关键。他说:“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还说:“天下言读书者不少,能读书者少。若得天理真乐,何书不可读,何坚不可破,何理不可精!”。他自己为学时就是这样,虽处于艰难困苦之中,仍“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他在其所着《劝学》一文中,引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原话,说明“为善之乐,无大于学”。并将人生“二十岁之后,三十岁之前,三千六百日之间,朝经暮史,昼子夜集”,“聚而为才能,充而为德器,悦而为珍宝,发而为事业”,看作是“施之于心则心乐,施之于身则身安”,“不得谓虚生于一世”的事。居洛生活稍安定后,他即为其所居取名“安乐窝”,这安乐二字当指生活与为学两方面。其诗曰:“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其相亲之四物,首推其治学之精华《皇极经世书》和《伊川击壤集》。

邵雍不仅提倡乐学,还强调勿满。他明确指出:“人患乎自满,满则止也”。告诫后学“不可临深以为高也”。即使“学问高天下,亦若无有”。才对。他举古圣贤为例说:“禹不自满,假所以为贤。虽学者亦当常若不足”,“学在不止”。认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先成于心,这样必然会“失于自主张太过”。邵雍本人就十分谦虚。他“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尝以自名”,并常说:“自信或未至,自知或未明,窃比于古人,不能无愧情”。

3.读书究源,明理致用

邵雍非常重视学生的读书自学,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强调读书究源,明理致用。他自己不仅“于书无所不读”,且“诸子百家之学,皆究其本源”。他强调读书究源,不是让学生做语言文字之儒,而是为了明理致用。他说:“知《易》者不必引用讲解,是为知《易》。孟子之言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人能用《易》,是为知《易》。如孟子,所谓善用《易》者也”。他对当时读书不求明理的学风进行了批评。他说:“今之学历者,但知历法,不知历理”,这样势必不能致用,于世无补。因此,他说:“记问之学,未足以为事业”。

4.事必量力,不强语人

邵雍在教学中非常重视量力性原则。他说:“事必量力,量力故能久”。主张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他在其所办私学中,主要传授先天之学,亦称物理性命之学,对此教学内容,邵雍认为悟性不好,或不虚心、不知裁抑,或热衷于仕途者,皆不可学。因此,他尽管“有就问学则答之”,也无不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未尝强以语人”。他说:“先天之学,心法也”,还说:“物理之学,或有所不通,不可以强通”,“强通则失理而入于迷矣”。值得注意的是,邵雍说的是“事必量力”,可见,他认为不仅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量力性原则,在道德修养、处事待人上也必须注重这一原则。他多次教导自己的孩子“汝固当为善,亦须量力以为之。若不量力,虽善亦不当为也。”并作诗云:“量力动时无悔吝,随宜乐处省营为。若求骐骥方乘马,只恐终身无马骑”。邵雍之所以能讲学于家,“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近尊之”,与他一贯坚持“事必量力”和“未尝强以语人”恐不无关系。

5.勤学用众

邵雍自己治学勤奋刻苦,对于学生他也要求他们要勤学。他认为知识的获得,善恶的养成,是“也由资性也由勤”,但最终勤最重要,所以他说;“将勤补拙总输勤”。

邵雍认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先成于心,师心自用。他非常强调敛众智、用众长。他说:“敛天下之智为智,敛天下之善为善,则广矣。自用,则小”。还说:“天下目为目,谓之明四目。天下耳为耳,谓之达四聪”。并进一步解释说:

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夫天下之观其于也不亦广乎;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这段话不仅讲明了学习必须善于用众之长的意义,还涉及到对群众作用的认识,有一定价值。

6.未然之防

在教学中,邵雍还非常重视预防性原则,甚至把“未然之防”看作是《易》之大纲,是关系一家一国能否繁荣昌盛,芳龄永继的关键。

他说:“防乎其防,邦家其长,子孙其昌,是以圣人重未然之防,是谓《易》之大纲”。并作诗云:“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同类推荐
  •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精典教育)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精典教育)

    本书以自然教育法的原著版本为基础,参阅了近年来自然教育法的多种国内译本,介绍了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书中介绍了自然教育法的宗旨,并对自然教育法中涉及的众多领域做了介绍,描述了数学、外语、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游戏学习方法,对孩子的感官能力、思维动力、动手能力、品德素质的培养都提供了训练方法及操作原则。
  • 优秀班级管理的智慧

    优秀班级管理的智慧

    本书围绕教师如何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生动有趣的并且易于让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艺术技巧展开论述。阐述了教师除了要有高度的热情与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等全面素质能力。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内生技术进步模式
  • 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

    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

    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盛行、凡事都强调实用的社会里,学术研究也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有没有直接用途?能否直接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成为许多人判断一项学术研究是否有价值的惟一标准。因此,研究美国黑人教育史给人们带来的疑惑和惊讶可想而知,此书在申请立项资助时几经磨难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幸亏最终有人慧眼识珠,我们才能读到这本倾注了作者近五年心血的力作。
  •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有四个特点:一是知识性。特别是俗语,它的产生都和历史、传说有关,每条俗语都有它的历史根据或传说故事。俗语的形成,本身就是知识的积淀,这本书就是用知识积累成的小小“知识库”。二是趣味性。俗语的来源,既谐且雅,趣味无穷。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源于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是宰相,是为大雅,可这则俗语的产生却十分有趣。三是工具性。它可以像词典一样查阅,用起来十分方便。四是收藏性。它不是应时性、流行性书籍,过时不用,它是知识性书籍,可以永久保存,飨及后人。
热门推荐
  • 上清大渊神龙琼胎乘景上玄玉章

    上清大渊神龙琼胎乘景上玄玉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寻印记传说

    寻印记传说

    群山下面,有一个很小的族群,这个族群是属于蛮部,有大约千余人在这个地方生活,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一个外来人的出现打破这里的宁静,激发了邪恶势力的复苏,他是邪恶的源泉还是正义的化身,这一切都在我欲成魔中。
  • 醉掌星辰

    醉掌星辰

    鸿蒙境遇,引仙侠,蕴生多少人物?朦胧烟雨,艳阳雪,几多逆域风情。洪荒妖宇,混沌蓬莱,抑荡千仞影。豪无止境,残卷封掩华凌。
  • 加油,我可以!

    加油,我可以!

    人人都想要自信,但自信与自卑好像是一对天生的兄弟,两人如胶似漆,颇有演绎“断臂山”的嫌疑。于是,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一个完全自信的人,似乎比一夜之间从穷光蛋变成千万富翁还要困难。然而,不能因为害怕甩不掉自卑就任由自己堕落下去,只要找对方法,要成为一个自信者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 薄媚·恋香衾

    薄媚·恋香衾

    她曾依在他的怀里嗔怪,他不是好人。他轻笑。好人能登得上九五至尊的宝座?好人能守得住权斗漩涡里他和她的幸福?天下虽大,人的心更大。再大的天下,填不满一颗人心。所幸他有她,她有他。他们信守誓诺,一切完满。可午夜梦回,蓦然惊起,伊人却手持利剑,破开千军万马,刺心而来……
  • 山之南 水之北

    山之南 水之北

    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南阳作家群新作丛书》包括《非斯》《白鱼儿》《第七个是灵魂》《蓝色寓言》等五个长篇小说,及《村子》《云上的日子》等十部散文。文坛老将行者的《非斯》再攀艺术高峰,带领读者在创世神话的奇境中,对宇宙和世界的存在作最根本的思考,试图在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建立桥梁。文坛常青树廖华歌的《村子》用爱去感知疼痛,解读村子永恒的语言。还有王俊义的《第七个是灵魂》、陈明远的《云上的日子》、池长生的《桐柏山寨》等大批佳作,也都受到读者的热烈好评。
  • 凤倾天下

    凤倾天下

    现世英武干练女警,变成懦弱无依,惨遭退婚的丞相府庶女——那她……就痛改前非,把嚣张跋扈进行到底!!不长眼的王爷退婚还嫌弃她,三番四次来挑衅她,呵呵,给你好看!斗渣男,报复家宅中多次暗害她的人,老虎不发威,你当姐是helloKitty!一次宫宴,遇上了墨流云,这个注定要在她的生命里掀起波澜的男人,蓝颜贴心,但流言毙命。家族大难当前,她会接受渣牌前未婚夫的“好意”,还是冒着被卷入皇子暗斗势力的可能铤而走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缘尽花落,奈何一片天

    缘尽花落,奈何一片天

    太爱一个人,你会太在乎他/她会跟谁在一起,心里是否有你,你的眼球会因为老跟着他/她而显得迷茫,会牵肠挂肚,患得患失;太爱一个人,你会在想到要见到他/她时而神经兮兮的翘首以待,当他/她离去时有帐然若失;太爱一个人,你会刚说再见却又心生思念;你会因为他/她的温柔而满怀甜蜜,更会因为他/她的冷漠而郁郁寡欢.所以,情到八分最相宜,给他/她八分爱,自己留两分,留一点的空间,留一点的自由,留一点爱的幻想……
  • 夏北遇寒谙

    夏北遇寒谙

    韩逸希是黎谙的青梅竹马,却在九岁时与黎谙分别。韩逸希是慕北北的初恋,却在一年后从慕北北的世界消失。而黎谙跟慕北北却变成了室友,亲密无间的姐妹。这时韩逸希重新出现在两人的世界里,他回来复仇。究竟发生了何事使他消失又满怀仇恨的出现?而他的出现又给两个姑娘带来诸多痛苦与磨难...因为无可奈何的命运,因为无怨无悔的爱恋,这些青春少年的结局又会是怎样?
  • 炎黄龙血

    炎黄龙血

    炎黄二字流传了千古,我们自诩为神龙之子,可笑!!!九州之地,血染多少白骨皑皑,江山如画,埋葬多少烈士英魂。“为了什么?”笔墨丹青留下千古颂歌,一笔一划书写乱世情肠。是谁说出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又是谁呐喊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流着一腔龙血,就当为这土地,斩尽诸敌,只手遮天”这是林凡的故事,一个隐藏于平凡之下的故事,一个世界节点以外,被人称之为,“里世界”之中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