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6600000071

第71章 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9)

显然,在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是特别需要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这本教材就在一些问题上经过作者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明确的理论观点。例如,在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建设上,作者明确指出,各类基层社会组织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中,最核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基层政权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或者说是农村基层社区的权力结构问题,认为农村基层社区权力结构的合理化关键是扩大基层民主。作者还认为经济组织的健全和完善是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健全和完善的基础,而关键在于,明晰产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农村的土地制度。又如,关于农村贫困问题,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经济学对“贫困”的界定和致贫原因的分析过于狭隘,对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再如,关于农村城市化问题,作者在分析和对比了各种观点以后,指出:“因地制宜,实施多途径、多元化的模式是现阶段我们农村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理论观点不一一列举,不论这些观点如何,至少是作为一家之言,明确而深入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这是很可贵的。

第三,全书注意史论结合。作为农村社会学,不仅仅是要注意研究特定国度、特定历史时期的农村社会,而且为了研究农村社会结构演变的规律性,就必须研究演变的历史轨迹,从而才能探索其发展的规律性。这本教材非常重视史论的结合,它不仅辟专章来详细地研究我国农村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而且在诸如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农村社区、农村社会控制、农村社会保障等各个章节中都注意去研究和阐述有关这方面的演变历史,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和得到启示。这样,就不仅从静态和横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也从动态的、纵贯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农村社会,使所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有根有据,加大了理论分析的深度。

总的说来,《中国农村社会学》是一本经过作者们长期探索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的优秀着作,值得向同行学者和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以及关注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和发展的朋友们推荐。是为序。

(2000年5月31日学习《中国农村社会学》

要总结实施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经验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用革命战争的方式,统一了国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进行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现代经济建设。这两件大事,开始我们都是以苏联为榜样,进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中国人民有个优点,比较重视实践,在学习别国和别的民族经验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同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照搬教条,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来。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时候,总结了革命初期学习苏联靠发动工人在中心城市起义而失败的教训,根据中国农民占以上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武装农民,实行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经过22年的武装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统一了全中国。这一历史经验已经写进了我国的各种典籍里,也为世人所公认。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50年代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也是以苏联为榜样,建立了一套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指令的办法,进行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在城市,建立了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各种企业、事业单位,实行单位制;在农村,仿效集体农庄的办法,建立了农业合作社和以后的人民公社,实行集体所有,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在城乡完全消灭了私有制,完全排除了市场经济的成分。

客观地说,这套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经济建设史上,还是起过作用的,在较短的时期内,建成了以156项为骨干的一大批工业、交通工程项目,奠定了我国现代工业经济体系的基础,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实践已经证明,这套计划经济体制,依靠行政权力,过于僵化,缺乏激励机制,严重压抑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特有的国情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还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有非农业户口,住在城里,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农民住在农村,只有农业户口,只能从事农业。法令规定严格限制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我国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当年有农民50970万人,占总人口的86.69%。到1978年,农民增加到79014万人,占总人口的82.08%。搞了25年工业化建设,农民反而增加2.8044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121万农民,这岂非怪事吗?把近8亿农民束缚在5万多个人民公社里,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农民只有消极怠工,结果是9亿多人口,8亿农民搞饭吃,饭还不够吃,还要靠进口粮、棉弥补。农业不能对城市保证供给粮食、工业原料,加上城市也是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业生产也不好,形成了短缺经济。那时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苦,买什么都要排队,用各种票证,限制消费。农民更惨,要总结实施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经验到1978年,有2.5亿农民处于赤贫状态,年收入在70元以下,连温饱也难以维持。

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有严重的缺陷,尤其不适合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广大农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吃足了苦头。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20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个国家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举世为之瞩目。对此,国内国外各界人士作了多方面的总结。

从一个侧面来总结,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功,是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了1978年前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农民占绝对多数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调动了8亿农民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由此取得了以后的一系列伟大成就,所以,也可以说我国实行了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使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比预料要好的成功。

这又一次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成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第一,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解散人民公社,使农民重新得到了土地,得到了人身自由,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这实际是农民的又一次解放,所以改革首先得到了亿万农民的拥护,调动了亿万农民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中国改革以后的许多成就,都是由此滥觞出来的。

第二,从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创办了乡镇企业,农民自筹资金,自建厂房,自置设备,自学技术,自己经营,生产出了大量工业产品。邓小平同志对此做了高度评价:“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了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多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在90年代以后又有了大的发展,到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到2003万家,职工人数达12536万人,当年创造增加值22186亿元,实交各种税金866亿元,利润2281亿元。现在我们市场上工业品如此丰富,约有近一半的工业产品,是靠乡镇企业生产的。

第三,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各地的小城镇也建设起来了。

因为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不能自由地向城市转移,农民办了乡镇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就转到小城镇,小城镇也由此繁荣起来。1978年全国只有建制镇2780个,1998年发展到16660个,多数小城镇建设得都很好,特别是东部沿海有的已相当现代化,大约有近亿农民以各种形式迁移到这些小城镇居住。

中国农民以这种特有的方式在进行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事业,推动着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变迁。可以说,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与中国农民的积极参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形式是分不开的。这同西方一些现代化国家已经走过的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是不一样的,也同前苏联和东欧诸国急速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研究和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实行这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道路并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是很有意义的,不仅对中国今后漫长的现代化建设有意义,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战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就中国来说,今后现代化的道路还相当漫长。按照邓小平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实现小康,这两步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有了今天中国的大好局面。以后要走第三步,用要总结实施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经验《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7页,人民出版社,1983。

30~50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现代化目标。

这第三步任务要比前两步艰巨得多。首先,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盘根错节,已深入到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改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分困难,现在还只能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离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越到后来,改革的难度越大。其次,由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还基本没有改革,城乡分治的格局未变,城乡差别很大,在有些方面差别还在继续扩大。再次,改革开放20年来,农民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已由年的82.1%,下降到1998年的69.6%,相对数下降了,但农民绝对数却由1978年的79014万人增加到1998年的86969万人,20年纯增加了785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92.7万人。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农民人数反而越来越多,这在工业化国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中国改革过程中,根据中国人口中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基本国情,根据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最薄弱这个特点,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把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实施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优点。但是,如此众多的农民,分散在广阔的土地上,发展水平又非常不平衡,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大部分农民转变为工人、职员,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这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难点。所以,有学者指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希望在农村,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难点也在农村。这是很有道理的。

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服务中心的熊俊明教授,有鉴于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的极端重要性,为了向中国内地以外的学界、政界,介绍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从而使他们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她从1997年秋季开始,着手编着《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村》,不辞辛劳,精心选题,形成框架,多处访求,约请最合适的作者撰文。全书19章,一共23位作者,其中多数是我认识和熟悉的。她选的这十九个方面的问题都很重要,是认识中国农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必不可少的。他选的这20多位作者都是本课题方面的专家,足见熊俊明教授对中国农村的情况,对研究农村的专家情况都很熟悉,她在选题和选人方面都很有功力,她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熊俊明教授自己写了《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村》的导言,开始就对本书的编着意图做了说明,从乡镇及村级组织,土地、乡村建设、环境,粮食生产、营销、农用物资,教育、医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家族,金融、农村技术推广等六个方面,对全书做了概述,提纲挈领,既系统又深刻,勾画了全书的轮廓,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内地农村这些年的变迁和现状,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和还存在的弊端,以及未来的走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所以这是本书的导读。

《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村》是多人合着的,是集体创作,但因为全书的框架是精心设计的,写作内容和要求是统一的,并经过了统稿会议的集体讨论、评审,会后作者们又做了增删和修正,使全书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做到了从描绘最具代表性的各个侧面入手,达到向读者全面介绍中国农村基本情况的目的。所以,本书是一本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读性的学术着作,也是设计者和写作者们两年多辛勤劳作的结晶,是对中外学术界做出的一个贡献。

(2000年5月要总结实施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经验要重视发挥本地专家的作用我自1978年以后,年年有几个月在各地做农村经济社会调查,能够比较及时地了解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对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些初步的认识,完成了几项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课题,写了几篇稍有影响的调查研究报告和论文。回顾总结起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在长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在各地(主要是市县两级)交了一批朋友。他们一般都是长期在农村工作部、政策研究室、办公室工作的同志,对本地各方面的情况很熟悉,对当地的改革发展事业有很强的责任心,对全国的大局也了解,勤于研究问题,善于总结分析,有真知灼见。我到这些地方调查,只要找到这些朋友,常常是几十分钟,他们把几个问题一摆,这里的情况就基本清楚了。近几年通讯方便了,我在北京遇到想不清的问题,给他们打个电话,他们几句话,我就明白了。这些年来,我能了解一些农村的真实情况,掌握一些比较确实的数据,觉察农村正在发展的趋向,看到在大面上看不到、听不到、估计不到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向这些同志学习得来的。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他们是我认识农村、了解农村的重要渠道。

同类推荐
  • 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罗崇敏,男,汉族,1952年12月生,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3]?,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为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工、党校教员、机关公务员。曾在江川县政府办公室、江川县政府、中共江川县委、中共新平县委、玉溪市委办公室、中共玉溪市直机关工委、玉溪市委、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委、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履职。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哲学学会、经济学会
  • 政道的一点真骨血

    政道的一点真骨血

    今天,大家都在谈改革,但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改革为什么那么难?其实没有多少人能讲清楚。本书从梳理三千年中国改革大事件入手,通过还原历朝历代的改革真相,如管仲改革、李悝改革、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百日维新等,旨在总结他们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讲透历史大变局中的不变定律,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在中国如何改革的普遍规律,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镜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识病象,何施刀药?政者,正也。御政之首,鼎新革故。党政机关需要改革,企事业单位同样需要改革,因此,本书既裨益党政干部,也助力公司领导,是所有改革者必备的参考书。
  • 公共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

    自“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服务公众逐渐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重要伦理责任,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受到官方与学界的日益重视。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公众需求成为公共管理者的主导性伦理理念,公共管理伦理的建构也成为政府廉洁与效率的基本保障。对此,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已形成共识。相应地,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公共管理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区别在于,国内对公共管理伦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是近十多年的事。
  •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简介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简介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位于重庆市上清寺。特园是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前后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诞生地,民革前身三民主义同志会也在此成立。在原重庆鑫乐向阳电影院原址上修建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大楼,和特园一起组成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评忆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评忆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评忆》比较全面系统地评述了党的九十年,这些评述有助于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更加宽广的视野,全面了解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和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正确认识我们党及其领导人的深刻思想和崇高风范,并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与宝贵经验。
热门推荐
  • tfboys之那一个梦中的女孩

    tfboys之那一个梦中的女孩

    tfboys在重庆八中上学,突然出现了三个女孩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之那三个女孩子跟他们进入了同一所公司,他们的梦中女孩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 出行英语会话想说就会说

    出行英语会话想说就会说

    本书通过真实的对话情景以及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帮助大家掌握英语口语交流的基本技能,内容涉及交通、旅游观光等。本书借鉴了国内外的实用旅游用书,使读者在学习英语口语的同时,能够充分了解各个国家的国家概况、风土人情、异国礼仪等与旅游密不可分的相关信息。
  • 王谢堂前燕

    王谢堂前燕

    一见倾情,二见倾心,三见……提亲。未成亲,她却想着别人,私奔了。幸福,很遥远,也很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本文是一对鸳鸯的温馨欢乐剧。笨笨的姑娘偶尔会灵光,灵光的公子偶尔会变笨。
  • Z龍传説

    Z龍传説

    从现世到异世,从腥风血雨的人间江湖到雄兵百万的异界帝国……从默默无闻的消瘦少年到独擎天下的绝代枭雄……请记住,他的名字叫————纪天龙(Z龍)~!!
  • Initials Only

    Initials Onl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庶女不容欺

    庶女不容欺

    她没有绝世倾城之姿,却因为爱憎分明、隐忍大度、满腹才情的绝俗气质,一手清音妙曲可令人喜可令人哀,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她打破庶女悲惨的命运,一步步爬上高位,他……爱她,宠她,护她,英雄逐鹿,宫斗天下,世间皆乱,唯有他执她手许她一世安好!
  • got7梦一般

    got7梦一般

    GOT7的,欢迎支持,也是晨曦的第二本书
  • 别再让我等下一个七年

    别再让我等下一个七年

    ?七年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最后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她始终不懂,在他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后悔,绝望,她想如果重来一次,绝对不会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可是,她却忘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她都没有办法忘记那个让她伤痕累累的人。
  • 妖皇独昧

    妖皇独昧

    天狐荡天地风云,青峰掀无尽幽冥。皇极天下,不及你嫣然笑颜…
  • 僵尸问道

    僵尸问道

    僵尸出没!小心!!!宅男张洋在机缘巧合之下穿越到修真界,成为一头最低级的小僵尸,凭借着一本《太阴炼形》混得风生水起、霸气凛然,留下了一段“僵尸会法术,谁也挡不住”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