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89300000019

第19章 教育改革和教育主张(7)

熙宁二年,臣某以《尚书》入侍,遂与政,而子雱实嗣讲事,有旨,为之说以献,八年,下其说太学,班焉,虞、夏、商、周之遗文,更秦而已亡,遭汉而仅存。赖学学士大夫诵说,以故不泯,而世主莫或知其可用。天纵皇帝大知,实始操之以验物,考之以决事,又命训其义,兼明天下后世。而臣父子以区区所闻,承乏与荣焉。然言之渊懿而释以浅陋,命之重大而承以轻纱,兹荣也,祗所以为愧与这段话说明:(1)王安石侍讲《尚书》,王雱继续诗讲,后来就应旨用这种经说写成《书义》,颁之学官,(2)《尚书》是一部完整的政治教科书,是可以用来“验物”、“决事”的从政之书。可惜后世人主很少知道它的政治用途,他们承命训义,就是为了要使《书》的这种政治“义理”发挥出来,“廉明天下后世。”

《书义》一书已佚,对于其《书义》的解经旨趣的全貌,我们已无从得知,只能从后人的评论及一些佚文中窥知一二。

朱熹对王安石的《书义》是相当肯定的。他对《尚书》的释义推崇四家,王安石的《书义》就是其中之一,是学《书》必读的教材之一。

朱熹还说王安石解《书》“不强作解事”,就是说,王安石的释《书》态度实事求是,不强不知以为知,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

《洪范传》是王安石说《书》着作中保留最完善的一篇,对当时的影响也很大。它是王安石“荆公新学”的学术旨趣建立的标志之一,《洪范传》从释义方法上来看,它明显地不同于汉唐儒者的“章句训诂”之学,而是以《洪范》的五行学说融通《易》的生生变化之理和《中庸》的“大本”思想以及佛老的思辨方式和范畴,从君人的培养成长出发,重点阐述了《洪范》中所谓“道与命”的主题,并以此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这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断以己意”。旧的经学由于劬劬于章句训诂,而置经典大义于不顾,因而既不能阐明经典中的思想,更不能发挥自己的观点。王安石的《洪范传》就是对这种束缚思想的旧经学加以改革,使之成为借阐明经典大义而发挥自己思想的新经学的典范,为新儒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洪范传》所涉及的问题广泛而深刻,几乎囊括了新儒学的整体结构和中心命题,从身心性命到道德义理,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理论体系的框架。

此外,对于《书义》的旨趣,后人也有许多具体的批评,略引一二,冀能以窥全豹。

《郡斋读书志》“王令论语”条谓王令“解《尧日》篇云‘四海不困穷,则天禄不永终矣’。王安石《书新义》取之。”

可见王安石论《书》的立场归趣,朱子《语录》也说:荆公不解《洛诰》。但云其间煞有不可强通处,令姑择其可晓者释之,今人多说荆公穿凿,他却有如此处,后来人解《书》,却需要尽解,王说伤于凿,然其善,亦有不可掩处可证,可见王安石《书义》对后世的影响之不可易。《书·酒诰》“矧帷若畴”至“定辞”,古注从“父子”绝句,荆公从“违得辟”绝句,朱子赞其琼出诸儒之表,(《困学纪闻》卷二《书》“王雱书义”翁注引《语录》)此其章句之精当也。《酒诰》先儒以若畴系于圻父,言君所顺畴薄违系于农父,言迫回万民若保于宏文,言当顺安之,林之奇以为不如王安石以若畴为汝之畴匹,而于其下,先举具官名,而后陈其所任之职也,《洁诰》“复子明辟”,荆公谓周公得卜,复命于成王也,汉儒居摄还政之说。于是一洗矣,林之奇称其明君臣之大分,而有功于名教。(参《困学纪闻》卷二《书》“王雱书义”翁注引《尚书全解》

总之,《书义》也是王安石的重要经说,其于政治教育的关涉是其释《书》的主要归趣。

(4)《字说》

与《三经义》相配合,王安石还编写了一部文字训诂方面的书:

《字说》,治平年间(1064-1067)当他第二次罢相时,开始这部书的撰者。回到江宁以后,也继续编撰这部书,大约于元丰三年年)完成,他在《熙宁字说》中谈到《字说》一书的写作动因时说:

余读许慎《说文》,而于书之意时有所悟,因序录其说为二十卷,以与门人所推经义附之,惜乎先王之文缺已久,慎所记,不具又多舛,而以余之浅陋考之,且有所不合。虽然,庸讵非天之将兴斯文也,而以余赞其始?

在《再答吕吉甫书》他也谈到:

向着《字号》,初已成就,观古人意,多寓妙道于此,所惜许慎所传止此,又有伪谬,故于思索难尽耳。

可见他是因为对许慎的《说文》用于说经不满意,自己直接由读经而悟出字理,写出来也是为了附之经义,阐明经中义理。并且,他是以振兴斯文的天之大任为己任的,也就是说。他撰着《字说》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和责任感的。

在撰《字说》的十多年时间里,他十分勤奋用力,除了广泛地读书,从前人那里获得广博的知识外,他还注意广采博问,吸取一般人的智慧和认识成果,尽量做到有客观、真实的依据,因而他在说文解字时,基本上能够言之成理。《明道杂志》卷四曾记载王安石作《字说》时,请教他儿媳妇故事:

王荆公作《字说》,一日踌躇徘徊,若有所思而不得。

子妇适侍见,因请其故,公曰:“能飞(飞)字不得”。

妇曰:“鸟反爪而升也。”公以为然。

《字说》成书以前,他也常跟人“咨询讨论,博尽所疑。”他晚年在金陵删定字说时,相传经常骑着驴,带着《字说》稿简,往来于蒋山一带,参陆佃《书王荆公游钟山图后》。有一次,走到一位老农家里,他问:

“老头儿上哪儿去了?”家里人回答说:“扑枣去了”。王安石才了解到《诗经》中的“八月剥枣”不是剥去枣皮,而是打枣的意思,于是立即修改了他的旧说,解了千年疑义。(参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五)由于他释字的基本原则是从经书出发,是为了训释经义,阐发义理,振兴斯文,统一道德,所以使这部书具有突出的“义理”特色,王安石的女婿蔡卞说,王安石晚年闲居金陵,以天地万物之理着为此书,与《易》相表里,晁公武也说王安石《字说》“以天地万物之理着于其中”。(《郡斋读书志》卷五)并于该书的“王介甫临川集”下和《读书后志》的“王氏杂说”下,都引录了蔡卞所作《王安石传》中的一大段话,其中有论《字说》的道:“晚以所学,考字画奇耦横直,深造天地阴阳造化之理,着《字说》,包括万象,与《易》相表里。”《朱子语类》卷十三有朱熹的一段论《字说》“义理”的话,“荆公作《字说》时,只在一禅寺中,禅床前置笔砚,掩一龛灯,人有书翰来者,拆封皮埋放一边,就倒禅床睡少许,又忽然起来写一两字,看来都不曾眠。字,本来无许多义理,他却要个个如此做来,又要照顾得前后,要相贯通。”

《字说》本是属“小学”部类的书,不仅蔡卞说它“深造天地阴阳造化之理”。朱熹也说他要就每个字都寻求其“义理”,而且要照顾前后,不仅要使字的解说在《字说》中前后贯通,而且要使《字说》与经义相贯通,其重“义理”的特征自极明显了。

字本出于自然,通天地万物之理。王安石认为文字和客观万物有着本质的联系:“字虽人之所制,本实出于自然。”(《进字说表》)人在创造文字时,并不是凭主观的“私智”而随心所欲的,而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文字反映了客观万物的本质,是与万物之理相通的,他说:

文者奇耦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字者,始于一二而生于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其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其形之衡从、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皆有义,皆本于自然,非人私智所能为也。(《熙宁字说》)

这种文字与客观事物的本源联系,他在《进字说表》中阐述得更为具体:

盖闻物生而有情,情发而为声,声以类合,皆足相知。

人声为言,述以为字。字虽人之所制,本实出于自然,凤鸟有文,河图有画,非人为也,人则效此。故上下内外。初终前后、中偏左右,自然之位也;衡邪曲直、耦重交拆。反缺倒仄,自然之形也;发敛呼吸,抑扬合散、虚实清浊,自然之声也;可视而知,可听而思,自然之义也,以义自然,故先圣之所宅,虽殊方域,言音乖离,点画不同,译通之。其义一也。

道有升降,文物随之;时变事异,书名或改,原出要归,亦无二焉。

这就是说,文字是语言的物质形式。它是直接来源于自然的,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文字的位、形、声、义都是自然的直接现实。这就是他所描述的:“物生而有情,情发而为声,声以类合,皆足相知,人声为言,述以为字,字虽人之所制,本质出于自然。”(《熙宁字说》)而语言则又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此,文字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实质上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王安石认为,正因为文字是从位、形、声、义等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表达着人从这些方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人的认识的客观物化形式,人在看了文字之后,就可以理解它的涵义。尽管殊方异言,也能翻译相通,尽管时间推移,名物不同,文字各异,但仍然有着共同的源流和基础,这等于是说,从文字的角度来看,思维和存在在先天上,本源上是同一的,认识的过程与认识的对象是同一的,人有着先在的语言本能,王安石的这一认识,在中国文字学说史上是独具特色和非常深刻的。在他以前或以后的儒家学者中,几乎没有人这样深刻地认识过文字的本质问题。

这样,王安石在释字的时候,就特别重视揭示文字与自然的直接联系,从而阐明其“义理”。例如,释“天”、“示”。《说文》和郑玄都把“天”说成是“至高无上”的“神”,把日月星辰的变异现象说成为人类社会出现灾祸的预示。把自然界说成是由有意志的“上帝”或“神”来主宰的。

这显然还处在神学化的儒学水平,王安石则以客观自然来看待,释“天”曰:“一而大者,天也。”就是说“天”是有数有形的。有数有形就不是“神”,释“示”则说“二而小者。示也”,针对的也是“神”天的解法,而天的神圣性和至上性不惟没有改变,而是感觉可接受的了。《说文》以“仁”释“恕”,而王安石则以“如心”释“恕”,“恕”的“仁”的本质并未改变,却使它客观化为人心的本质属性了,这正是新儒学的方式。

文字有“一道德”的作用。统一文字是统一道德,统一社会思想的前提。他说:

(文字)与夫伏羲八卦,文王六十匹,异用而同制,相待而成《易》,先王以为不可忽,而患天下后世失其法,故三岁一同。同之者,一道德也。(《熙宁字说》)

文字与伏羲氏的八卦,文王的六十四结合起来。共同揭示了天地万物推衍的奥秘和人事的法则,是人的行为的根据。先王十分重视文字的教育和统一,“立学以教之,设官以达之,置使以喻之”,目的即在于“禁诛乱名”,以“同道德之归,一名法之守,”(《进字说表》)因为在社会生活的变革时期,名实关系有待于重新调整和肯定,一些不愿适应新时代的人,常常“因名实之近而欲乱之以眩上下”(《答曾公立书》)为了“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就必须使名实保持一致,才能便“奸人无法乘其间”,由于“名,义之所出”,(《周官新义》卷四“实”是第一性的,本源的,“名”是第二性的,派生的,所以,当现实事物随时代而发生变化的时候,“名”的内容也该有所变化和发展,这就是所谓“道有升降、文物随之;时变势异,书名或改。”(《进字说表》)因此,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重新诠释文字,必须以新的时代精神来重新注解文字,统一文字是统一道德、统一价值观的工作。所以,他在诠释文字时,特别注意阐明他所重视的道德义理,例如他释“贫”:“分贝为贫”,释“富”:“同田为富”就表达了他的“摧制兼并、均济贫乏”的政治抱负,他释“除”:“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外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表达了他推行变法的客观合理性,他释“草”:

三十年为一世,则其所因,必有革,革之要,不失中而已,治兽皮去其毛谓之革者,以能草其形,革有革其心,有革其形。若兽,则不可以革其心者,不从世而从廿,从十者,世必有革,革不必世也,又作“”,革,有为也,故爪掌焉,(原注:按“飞”为爪,“勿”为掌,故曰爪掌,按:“齿”即古“为”字(《周官新义》附《考工记》卷)上这样释法的意义在于:既然以“三十年为一世”超过三十年为另一世,世与世之间不仅有因袭的关系,还不必然有变革的关系,因此,“世必有革”。这是其一,其二“革”字不以“世”字当头,而以“廿”和“十”贯通首尾,说明只要势在必革,就“革”不必卅。历史要发展是必然要变革的。第三,左为“爪”,右为“掌”,爪掌结合即是“为”。

因此,“革”的中心即在于有为,这三个方面所说明的都是变革的合理性,还如,他释“罢”(“罢”):“能者可罢,使无妄作,惟我所为而已”。即要重视任贤使能的政治标准问题,要“为我所为”,根据“我”的政治需要,即使是“能”者。也可以罢黜不用,以免他们胡作非为,破坏新的变革。这也是王安石变革时期的择人标准和任人路线,所以,后来杨时对此极为气愤:“未闻能者可罢,使无妄作,惟我所为而已。熙宁之初,贤能不容于朝,纷更祖宗之法,惟我所力而已,因此说也,其为害岂浅哉?使其说行,则其祸天下后世,商君之法,不如是烈矣”。由是可见,释字的工作实则是政治斗争的分战场。

“教学必自此始”,王安石认为,文字是教学的起点。学习文字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经义的基础,从文字的语义学,以正概念的涵义,统一了字义,就可以廓清和防止经学传注的曲解,是通经致道的基本功,所以,在教学中必自文字始,文字通了才能通经,才能一道德。他说:

故其教学必自此始,能知此者,则于道德之意已十九矣,(《熙宁字说》)

儿童学习就应当以此书入蒙,才能达到“蒙以养正”的目的。从通了文字才能通经义的意义来看,《字说》与《三多义》也是相辅而行的,文字教学也是直接为其经典大义服务的。

从教学的要求出发,他训释文字,特别注意打破传统经学的烦琐字解,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习诵,便于记忆。如释“金”,讲了许多有关“金”的属性,也没说明白“金”是什么。王安石以五行学说解释就很明确:“金正西也,土此分终,水于此始”,释“盟”,《说文》讲了一大堆节仪,王安石只说“歃血自明为盟”,简单明了,道出了“盟”的本质,还增添了“自明”的时代内容。又如释“门”,“二户相合为门”;释“季”:“禾一成曰季”;释“郊”:“与邑交曰郊”,释“伪”:“人为之谓伪”;释“位”:“人之所立曰位”;释“戍”:“戍则操戈”;释“役”:“役则执殳(shu书)”等。都简洁明了、易于进行教教学。

《字说》一书于元丰三年问世以后,即颁之学校,有司即用以科举取士,成为士子的必读教材。当《字说》盛行时,“有唐博士耜、韩博士兼,皆作《字说解》数十卷;太学诸生作《字说音训》十卷,又有刘全美者作《字说偏旁音释》一卷,《字说备检》一卷”(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朝野人士有酷好《字说》的,讲话、写文章,常爱引征《字说》,沈括在《梦溪笔谈》里也曾采用过《字说》来注释过“枣棘”等字义。李时珍编《本草纲目》,在“芥”、“艾”、“蟆”等条目下,也采用《字说》作解。后世儒学也有批评《字说》的牵强附会之处的,认为《字说》“杂糅释老,穿凿破碎,聋瞽学者”等,哲宗元佑元年年)《字说》被禁用,绍圣初年又开禁,流行于徽宗一代,到钦宗时(1126)又被禁绝,此后再也没有开禁。

《字说》早已失传,现在,我们只能从保存下来的王安石其他着作中,以及时人及后人批评《字说》的书籍里,(如杨时的《字说辨》,邵博《闻见后录》,叶大庆《考古质疑》,陆佃《埤雅》、《尔雅新义》,黄朝英《缃素杂记》,沈括《梦溪笔谈》、黄公绍《古今韵会》、李时珍《本草纲目》等)收索一些《字说》引文,从这些引文和有关资料中,窥见《字说》的一斑。

(5)关于《春秋》

关于王安石不以《春秋》立于学官,不以《春秋》试士的问题,历来都有很多争论,导致对王安石义理之学的许多误解,“断烂朝报”之说自有由来,司马光说,王安石“黜《春秋》而进《孟子》。”是“废六艺而尊百家”(《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五十二《起请科场札子》苏辙在《春秋集解序》中则说:“近岁王介甫以宰相解经行之于世,至《春秋》漫不能通,则诋以为‘断烂朝报’,使天下士不得复学,”周麟之(南宋绍兴进士)《孙氏春秋经解后跋》也说:“先君为余言:初,荆公欲释《春秋》以行于天下,而莘老(孙觉)之传已出,一见面有其心,自知不能复出其右,遂诋圣经而废之,曰‘此断烂朝报也”,不列于学官,不用于贡举者,积有年矣。”于是,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之说,一直流传了数百年,甚而至今还有人信以为真。

同类推荐
  • 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宋代私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问题研究中的一部分,本书纵观宋代私学发展的整体状况,从宋代私学整体发展入手,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 运用系统理论和实证分析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宋代私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办学人员和学生来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地域性差异等几方面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宋代私学对宋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后世私学发展的影响。
  • 古老的崇7文化与男性周期

    古老的崇7文化与男性周期

    本书对崇7文化与男性周期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全书共分七章,包括崇7文化、古代创世观与生殖崇拜、神话的结构和考证、来自生命科学的启示、男性动态周期等。
  • 经典音乐故事

    经典音乐故事

    西方古典音乐博大、灿烂,源出于古希腊和希伯莱文化,肇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繁盛在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生长在西方文化的土壤里,具有浑厚的文化内涵,在西方的宗教精神、科学思想、民主意识滋养下,更透射出人类文明之光。然而,在一切艺术形式中,音乐里蕴含的捉摸不定的因素最多,这本小册子从西方音乐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入手,指明风格,析清流派,点评艺术价值,试图帮助音乐爱好者深入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音乐欣赏既能愉悦身心,又能提高修养。谈音乐、欣赏音乐,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音乐知识、专业名词一般性判断原则,这本小书里尽量避开复杂的专业术语,而那些浅显的知识一点就通,无须作更多的解释。
  •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对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跨学科研究着手,论述传播学从拉斯韦尔、李普曼、施拉姆等早期学者到最近的阿什德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运用议程设定、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框架理论等多种传播理论,梳理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与学科脉络。通过默顿大众传播“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理论,论证大众传播传统四大功能(监测、协调、教育、娱乐)中的“隐性”功能-安全,并使之显性化,同时论证安全作为现代功能,独立于传统四大功能的特征。沿着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论证媒介安全的基础是媒介安全话语。
  • 被颠覆的村庄

    被颠覆的村庄

    本书分为村庄表情、村庄审美、村庄文化、村庄政治、村庄意识、村庄未来六章,内容包括:一个村庄的记忆、一个村庄的风水、一个村庄的名字、一个村庄的政治等。
热门推荐
  • 天威碎石

    天威碎石

    华氏工业研发负责人宋正雄在一次视频会议结束后,从自己的办公室跳楼身亡,跳楼的整个过程都被录了下来,警方研究后认为是自杀,而宋正雄的下属罗宇却认为宋正雄的死另有蹊跷,他瞒着警方开始了对宋正雄死因的调查,渐渐发现宋正雄可能死于一个巨大的阴谋,而自己也可能早就被卷入了阴谋之中……
  • 英华学园打工社团的日常活动

    英华学园打工社团的日常活动

    长相一般般,性格一般般,家世一般般,学习一般般,什么都一般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却有这傲娇别扭性格李子甜,为了摆脱过去孤单单的生活,成为心目中活泼可爱的少女,刚刚踏入英华学园便被可爱的萝莉学姐邀请加入打工社团,从此……
  • 御器之嚣张神尊

    御器之嚣张神尊

    轻狂少年,闯弥天大祸,却意外改写命运!任性嚣张,倾世姻缘,谱写天魂神话!【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守护甜心之冰山复仇

    守护甜心之冰山复仇

    以前那个活泼的日奈森亚梦已经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一个傀儡班的雪翼紫陌,她为了最后的复仇,仅仅只剩下了一个个躯壳,他是多么的无助呀!一起来接受她的挑战吧!!
  • 我相信你:穿越小姐的爱恋

    我相信你:穿越小姐的爱恋

    慕容影血,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传奇魔鬼,却甘愿留在一个园落里?娇西西,20实际连一个鸡都不忍杀的名医,两人的命运交换,会怎么样呢……
  • 痛爱:缘起缘落

    痛爱:缘起缘落

    她是小时候父亲送他的宠物,她要保护着他,听他的话。她想着总有一天能拥有平淡的生活。却不想他已经爱她入骨。爱恨交织最后让她遍体鳞伤。他明白时,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
  • 道三慕四

    道三慕四

    男主是大学生,在学校里一直属于默默无闻被欺负被无视的对象,自从在学校门口的书店买了本奇怪的古书后研读后身体便起了变化脱胎换骨,从天而降的外语系校花跳楼被他英雄救美成了他的女朋友,学校里欺负人的校霸业被神奇法术整治,从此怪事层出不穷,被迫从高楼耸立的都市丛林转战到仙门争斗不休的超时空古国大陆,最后成为帝君后重回学校过低调的生活。
  • 中国历史掌故发现

    中国历史掌故发现

    本书集合了“考古探密”、“人物逸事”、“古迹奇观”、“交流奇闻”、“艺术娱乐”等诸多方面的掌故与发现,勾勒出一幅真实多彩的历史画卷。
  • 蜜爱成婚,宁少枕边宠

    蜜爱成婚,宁少枕边宠

    三年,苏南枝是宁御城枕边唯一的女人。三年,她从卖身到卖情,他从付钱到付心。传闻,她是唯一能动得了宁公子喜怒哀乐的女人。传闻,她怀着身孕,在某个在雨夜被宁公子驱逐出安城,永不得归。他赐给她一场盛世婚礼,也亲手将她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南枝后来才明白,他们的相遇,本就是一场悲剧……看尽世间万千变化,才发现,你始终烙印在我心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堇色未央

    堇色未央

    他与她,幼年初见便两心相许,多年后却在阴谋谎言中缘浅沉浮。她,舍弃倾世容颜,隐忍真爱不得,只为入宫报仇,却无法罔顾本心而渐背初衷;他,心在天下,以为佳人觅得,却不知其实他们一直在错过。待一切明了,却已难如初见。而他,风仪如光风霁月,却无奈有着命定背负,江山美人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