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89300000013

第13章 教育改革和教育主张(1)

(一)改革科举考试制度

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是王安石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他全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安石根据自己多年做地方官员的实际经验和长期学术研究的收获,逐步形成了一套明确的改革路线,他认定:要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必须进行变法革新,变法革新的关键在于人材,人材要靠国家陶冶而成,陶冶人材的根本在教育。因此,他认为,教育改革关系到全部变法的成败。

早在王安石全面执政之前,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曾经阐述了他的基本思想。他说:“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而宋代社会严重存在着“教之、养之、取之、任之非其道”的弊端,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各以其道。

王安石意识到全面改革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的极其复杂的事业,而改革后的教育也不可能指望立即培养出理想的人才。为了尽快改革吏治、整顿各级官僚机构,当务之急是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然后逐步进行较全面的教育改革。他在《乞改科条制札子》中明确指出:“伏以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则患于无渐。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以俟朝廷兴建学校。”

王安石在执政前后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尖锐地批评。他说:

“方今取士,强记博诵而略通于文辞,谓之茂才异等、贤良方正”,“记不必强,诵不必博,略通于文辞,而又尝学诗赋,则谓之进士,”结果,使“不肖者,苟能雕虫篆刻之学,以此进至乎公卿;才之可以为公卿者,困于无补之学,而以此绌死于岩野,盖十八九矣”,就是说,以文辞诗赋试进士,使从事雕虫篆刻小技之人得为公卿,而具有公卿实才之人反被绌斥。“明经之所取,亦记诵而略通于文辞者”。都说明是“取之非其道也”。他在另一篇论文《取材》中更进一步指出;“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结果,“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由于“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不仅得不到有用之才,而且造成极坏的社会风气。因此,在王安石登台执政之后,就把改革科举考试制度问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许多官员如苏颂、韩维等都赞成改革,但改革的具体办法没有一致的意见,经过近两年的酝酿、磋商,终于在熙宁四年(公元年)二月由王安石拟就了新的科举考试新法,其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废除明经诸科;第二,增加进士名额,进士科考试罢诗赋、帖经、墨义,试经义;第三,进士科考试,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中的一种,谓之“本经”(《文献通考》、《宋史》称作“大经”);并兼治《论语》、《孟子》,谓之兼经;第四,考试共有四场:第一场试“本经”。第二场试“兼经”,外兼大义十道。要求通晓经文的主旨大义,不必局限于注疏的讲说。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

第五,原习明经诸科者,一律改考进士科。为了照顾这批考生,准其另场考试,并适当放宽录取尺度。特别因为京东、陕西、河东、河北、京西等五路过去习明经诸科者人数甚多,特在这些地区先设学官,给以辅导,录取名额不减,使这些地区的考生不致因变法而受到不利影响。

第六,立新科明法,试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中格即取。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基本精神在于纠正专尚文辞章句、声病对偶等无补之学的弊端,选拔一批通经术、明时务、崇新法的人材,实质上是利用科举考试的改革,钳制反对派,吸收变法支持者的措施。他毫不掩饰的声称:“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认,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所谓“一道德”,就是要求统一到变法的轨道上来。

新的科举法遭到苏轼等人的强烈反对。苏武认为:“专取策试而罢诗赋”和“罢经生朴学,不用墨帖而考大义”,较过去的办法害处更大。进士试制策,只是表面上看来有益,实际对于政事同样不能有所补救。而且制策之类的文章没有“规矩准绳”,极易学成;没有“声病对偶”,很难考校优劣。自唐以来,以诗赋取士已久,取得人材也不少。因此,改革科举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王安石对这种非难给予了有力的反驳,他指出:“若谓此科尝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法已善则未也。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应该说,王安石对当时科举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改革的办法也是经过周密思考、基本上可行的。苏轼等人提出反对理由并不充分。

因此,这场争论主要是由在政治上对变法革新的根本态度引起的。

苏轼等人从根本上说是不赞成变法,对任何一项革新措施都极力反对,而王安石倒是有理有据的。

不过,苏轼指责制策与诗赋同样无补于政事,也有某些道理。声病之学固然蔽塞人们的头脑,讲解经义也不过是“代圣人立言”,使人们摆脱一种桎梏而后又被另一条锁链束缚起来。就连王安石本人也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承认:本意将经生改为秀才,没有想到却把秀才也变成了经生。经义取士到明清时演变为八股取士,正是这种痼疾的恶性发展。这说明,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同深刻的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彻底的社会变革,考试制度的改革很难前进,其固有的内在矛盾无法克服。

(二)改革学校教育制度

王安石认为,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统一思想、培养变法人材,改变教、养、取、任非其道的局面,最终目标是实现“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国家得人材,人材尽其用。因此,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只是在教育上革弊布新的一个开端。真正培养造就有用人材还要靠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王安石执政后,大力进行学校教育的整顿和改革。

1.改革太学太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是直接为朝廷培养和输送高级统治人材的场所。宋朝沿历代成法,在汴京设置太学,作为全国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学府。但自宋初以来,太学一直办理不善,徒具空名。

早在太宗时,杨亿就曾批评说:“今学舍虽存,殊为湫隘;生徒至寡,仅至陵夷。”仁宗时也有人指出,太学只是一些品官子弟装饰门面的“寄应之所”,并无实学。神宗即位初,经刘庠等人建议,太学略有改观。

王安石执政遂把整顿和改革教育的重点首先放在改革太学上。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10月王安石议订太学新制,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又经李定等参订,使太学之法渐趋完备、细密。这项工作始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进行。

王安石对太学的改革有如下几点:

第一,整顿太学教师队伍,明确职责和要求,建立赏罚制度。规定除主管官外,太学置直讲十员,每二人主讲一经。对“教导有方”

的学官则予以提升,而“职事不修”者则予以贬黜。学官教学成绩的评定,根据所教学生“行(道德行为)、艺(经术学问)、进退”人数的多寡加以评定。使学官各司其职、赏罚分明。

第二,为保证太学生的质量,规定太学生员须经州县考选才能入学。入学后,建立严格的学习、生活制度和正规的教学秩序。太学生每三十人为一“斋”,自己任选一经,跟随该经直讲学习。生员食用均由官府供给。

第三,太学改行“三舍法”。将太学生按程度、成绩分为三等。

初入学者为外舍生,熙宁时不限名额,元丰时定为以二千人为限;外舍生一年可升为内舍生,熙宁时定额为二百人,元丰时增为三百人;内舍生一年再升为上舍生,名额仅百人。

第四,生员升等均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外舍生每月考试一次,年终又总考一次,平时不违学规、治经合格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一年后经考核,成绩优良者升入上舍。上舍生学行卓异者,主判直讲荐之中书,得免乡试省试,按规定直接补官。

太学三舍法的基本精神是将养士和取士统归于学校,提高学校教育的地位,同时力求把学业和品德、平时成绩和某一阶段的总成绩结合起来考察,并把学行优劣和任用情况联系起来,克服人们的侥幸心理和种种作弊行为。

王安石改革太学的措施,在当时,对于提高太学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改善太学的教学状况,起了一定的作用。他在改革中体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给人以启迪。

2.整顿州县学

王安石对地方教育事业一直十分关注。他在知鄞县时就曾作有《慈溪县学记》,记述了北宋以来学校衰废的情况,赞扬慈溪坚持兴学施教实为“有道者”之举,深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又担心“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邵伯温也曾说: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初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在江宁居丧期间又作《虔州学记》,记述了庆历诏立州学,虔州虽应诏立学,但其学“卑陋褊迫,不足为美观。州人欲合私财迁而大之,久矣。然吏常力屈于听狱,而不暇顾此。”二十多年后,才由蔡侯、元侯二人改筑,使州学“斋祠讲说,候望宿息,以至庖,莫不有所。又斥余财市田及书,以待学者,内外完善矣。”二侯深得州人的崇敬。王安石认为二侯堪称“天下所谓才吏,故其就此不劳,”值得敬佩,“故余为书二侯之绩。”并就此详细论述了办学的意义、宗旨等重要思想。在王安石的着作中,《虔州学记》是一篇很值得注意的教育论文。

王安石执政后立即着手整顿州县学,发展地方教育事业。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下令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置学,征求各路“经术行谊”之士为教授,各州学给田十顷以给费用。熙宁六年朝廷委中书选人充诸路学官,又命诸路在举人最多的州,各置教授一人,人选由“通经品官及第出身进士可为诸路学官,即具所着事业以闻。”熙宁八年,召各州学官至京师,举行考试,看其能否称职。至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全国州府总共设有学官五十三名,州县之学有了显着的发展。

王安石重视地方教育事业及其整顿、发展州县学的措施,对宋代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建立武学、律学和医学武学建立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六月,学生名额为一百人。

凡未参班的使臣、恩荫子弟及“草泽人”,只要应试合格即可入学。

武学诵习和讲述的内容是诸家兵法及武学教授编纂的“历代用兵成败次第及前世大夫忠义之节”等史实。武学极重战法学习,给以一定数量的兵士,供实际操练演习。三年之后进行考核,理论和实际兼顾,及格者按其出身经历给以职位。没有出身的“草泽人”任经略司教押军队(军队教官),三年内无过失,提升为巡检,原为三班使臣则直接授以巡检、监押、寨主一类的军职;原为大使臣者,经较高级军官保举,给以将军职任。宋代以来,士子多文弱,王安石始终提倡文武兼备,建立武学,培养通兵法、战法的军事人材自然是为巩固统治的需要,但在宋朝内忧外患频起之时,也是一项增强国力,充边实防的积极措施,文武兼备的思想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更有重要意义。

律学建立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三月。律学置律学教授四人,其职位等同于太学直讲。律学分设三科:一为“律令大义”,专门学习律令知识;二为“断案”,专门学习如何处理案件;三为“习大义兼断案”,是前两科的综合科。入律学者,按其报考科目加以测验。

如习“断案”科,则试案一道,包括五件或七件刑名案件;习“律令大义”科,试大义五道。律学生待遇和太学生一样,考试程序也大致相同,刑统、编敕、律、令、格、式均充律学教材,同时断案练习,给以实际锻炼机会。王安石认为,通晓律令为政府官员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可为“天下国家之用”的实学,在置律学的诏令中明确指出:“士之宫,以法从事。今所习非所学。宜置律学,命官、举人皆得入学习律令”。这正是王安石主张教育应培养能理政治国的实用人材思想的体现,是纠正专务“无补之学”的实际措施。

医学建立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五月。当时称为太医局,隶属于太常寺。生员总额为三百名,分为三科,即:方脉科、针科和疡科。每科有教授一员。《素问》、《难经》、《脉经》为方脉科的主要教材,谓之“大经”,此外还学习《诸病源候总论》、《龙树论》和《千金翼方》,谓之“小经”。针科和疡科,则去《脉经》,增三部针灸经。在学习医学经典的同时,学生还流动性地到太学、律学、武学和各军营为学生和将士诊病,进行实际锻炼。医学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考试制度,所试内容分为六种:墨义(试验记问)、脉义(试验察脉)、大义(试验天地之奥及脏腑之源)、论方(试验制方佐使之法)、假令(试验症候方治)、运气(试验一岁之阴阳及人身感应之理),考试的内容兼顾理论和临床经验两个方面,如:假令一项,已近似于现代的疾案分析。

为了检查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太医局为每个学生设立医疗档案,学生为各机关诊病时,“各给印纸,令本学官及本营将校,书其所诊疾病状”,记录其所治疾病的状况和疗效,一年总评一次,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成绩列于上等者,月给钱十五千,中等十千,下等五千,以资奖励;医治出了差错,太医局可视实际情况加以处罚,直至除名。学成之后,高等生选为尚药、医师,差等生补为本学教授之类的职务。

宋代的医学教育,重视理论与实际结合,严格训练,严格考核的经验,是极宝贵的。

总之,王安石改革、整顿、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思想和措施,对宋代及后世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明确了学校教育在社会生活和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提高和确定了专门学校的地位。如:医生行医,过去被列入卜巫之流,经过医学的建立和提倡,医生和医学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又如:律令之学素为缙绅耻学、士大夫所不习。律学之设,一般官员均习律令,其地位也大为提高。第二,各类学校规模扩大,数量增多,教师、学生稳定,教学秩序和质量得以改善,特别是学校实行分科设置,分科教学,有利于专门学术和技艺的发展和提高。如:律学、医学均分专科,教学内容和方式各有不同要求和特点等等。第三,学校教学既重理论学习,又重实际锻炼,严格考核,奖惩分明,有助于实用学科的发展和实用人材的成长。宋代的学术文化和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超越前代,王安石在熙宁、元丰年间所进行的学校教育的改革无疑是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同类推荐
  • 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构建实证研究

    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构建实证研究

    本书以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带来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的变革为背景,以宜昌市“法务网格工程”为例,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数据介绍宜昌市法务网格工程实施的内容、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建议等内容来探索当下中国的权利救济机制无法适应多数普通群众的低成本权利救济需求,以及基层政府建立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面临的一些问题,如队伍建设问题、提供权利救济服务的权限来源问题、具体机制建设等诸多问题。
  •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本书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概论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概论来总结中国文学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校长管理艺术:好思想成就好校长

    校长管理艺术:好思想成就好校长

    陈松信校长的《校长管理艺术:好思想成就好校长》是他几年来校长管理的一个结集,每篇文章都明显地打上了实践的烙印。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事例的陈列,又都有着属于他的理性剖析。于是,让你感到鲜活而又富有一定的理论色彩。书中流淌着这位校长成功的喜悦,也弥撒着某些失败教训的遗憾。
  • 行政公文写作技巧、模板与范例

    行政公文写作技巧、模板与范例

    公文写作速成手册。指点迷津,提供标准的格式、现成的思路、规范的词语。现查现用,快速写成权威、规范、正确的公文。
  • 科技与传播

    科技与传播

    科学技术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科学与技术系统得以产生和存续的基本前提,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本支持。科技传播是科技和社会的自我发展循环系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在当今社会,科学知识比人类历史上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创新、传播和应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的能力和效率。
热门推荐
  • 都市王牌教师

    都市王牌教师

    他是一位高中老师,却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份。他行事作风低调,但不经意间却锋芒毕露,做出一个又一个惊人举动……哪里有美女,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都市、校园都是他狩猎的战场,混迹尘世,浪荡红尘,叶长天立志要做一个王牌教师。
  • 指日梵天

    指日梵天

    来自远古洪荒时代的真实故事!人心深处黑暗的揭示人间真爱的寻觅不懈寻仙记!看梵天灭世,观梵天指日!
  • 有话对情妇们说

    有话对情妇们说

    我从来没有要求他给我一个名分,也没有要求他离婚,因为他的妻子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他,并且帮助他成就了现在的事业,我只是一个坐收渔翁之利的人。如果有一天蓝海把我甩了,我也不会闹,因为我知道,既然做了情人,就要有点游戏精神,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自己的,什么是不该属于自己的。
  • 成功人生必知的68个管理技巧(教你成功丛书15本)

    成功人生必知的68个管理技巧(教你成功丛书15本)

    管理学者提出,管理的职能是决策和失去决策的区别。管理学者认为,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管理的首要问题。公司或个人在经营中要受到内外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的侵袭,便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危机。但施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可以成功地防御危机的发生,现代公司应具备良好的危机管理意识,惟有如此,才能及时遏止危机,最终走向成功。本书让读者感受到全球顶尖的商业智慧和决策理念,从而能够明白管理技巧的真谛。
  • 高冷夫君:请妃入瓮

    高冷夫君:请妃入瓮

    林夕月是一个女佣兵。有一个玩的特别好的朋友她很喜欢考古,有一次林夕月去她的工作室看见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蝴蝶玉佩。她看林夕月喜欢就送给了林夕月结果。。。。林夕月就穿了,穿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大陆。她是林家的五小姐,因为丑和废材的原因,被家族里面的亲戚因嫌丹药贵,不希望因为一个废材而浪费金钱而不治身亡。他是以武为尊晏唐大陆的第一人,没有女人不为他以之疯狂而他只看中了最特别的她。人人不是说他是晏唐大陆最冷血的男人么?那跟着我后面一副讨好我嘴脸的男人是谁?==【此文新手文,文笔稚嫩,不喜勿喷】
  • 从婚姻的世界路过:秘密爱情

    从婚姻的世界路过:秘密爱情

    江小乔为了青梅竹马,费尽心思嫁给榕城最神秘的男人。听说是个糟老头,不过没关系,老男人知道疼人,可他怎么就一直不出现呢?不过是在新婚夜跟助理吐槽一下罢了,怎么就把人家给睡了?一次次的给老男人戴绿帽子,他都不会生气的?果然是年纪大的会疼人……可是,谁来告诉她,助理怎么摇身一变成了她继子?江小乔现在想死的心都有了……
  • 逼我成魔

    逼我成魔

    人善被人欺,马上被人骑!看他把年华酿成一壶烈酒,看他将青春谱成一首豪歌。他本不是魔,却被黑暗的世界逼成了魔。他曾经很天真,却正是输给了可笑的天真。他不是没有仁慈之心,只是他知道好人没有好报。他的青春带着血泪,他的年华携着痛苦。他曾经遭人唾弃,他曾经是人们眼中的渣滓。他不低头,他不流泪,他要将命运倒转玩弄手中。他要将委屈化为前进的动力,他要将痛苦变成手中的利剑。他要上九天揽月,他要下五洋捉鳖。他狂到敬酒不喝,他傲到不见棺材不流泪。他就是……
  • 冥后帝倾

    冥后帝倾

    一个清冷孤傲,却因缘际会卷入宫廷争斗;一个美丽冷漠,身为政治祭品却为爱努力挣扎;一个追逐自由,却身不由己被权利紧紧束缚。三个人,几段破碎的感情纠葛,只是最后,谁是谁的幸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震惊

    震惊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在全国许多地方引起了“地震慌”,山东临沂地区特别严重。2002年,作者以此为题材写了小长篇《震惊》,发表在2003年第5期《中国作家》上,获该刊当年的优秀作品奖,单行本2003年3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 梦中穿越之萌萌小王妃

    梦中穿越之萌萌小王妃

    一个大学生因失恋蒙头大睡,醒来时却穿了,一个异界大陆,看她如何收服冰冷王爷,玩转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