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0700000003

第3章 毛泽东评点曾国藩治学(2)

1911年10月10日(夏历8月19日)的武昌起义,改变了中国发展的道路,也改变了毛泽东发展的道路,使他在湘乡驻省中学只读了半年左右就中断了。当时,湖南是全国第一个响应独立的省份,10月22日,成立了以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的湖南军政府。只有10天,立宪党人谭延闿组织了一次兵变,伏兵杀害了焦、陈二督,自己接任都督。一个月里政治风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毛泽东在长沙,目击了这一切。焦、陈起义之前,他曾经准备响应湖北军政府的号召,到武昌去参加革命军。听说武汉街道潮湿,还特地找朋友借了一双雨鞋。湖南宣布独立以后,不必去武昌了,可以就近在长沙参加革命。他不愿意参加当时正在组织起来的学生军,就在这年10月底,他到长沙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旅)第五十标(团)第一营左队里当上了一名列兵。那时清朝皇帝还没有宣布退位,他参军,是要为完成革命尽一份力量。后来他这样叙述了当年的兵营生活:“剩下的饷银,我都用在读报纸上,贪读不厌。当时鼓吹革命的报刊中有《湘江日报》里面讨论到社会主义,我就是从那里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的。我也同其他学生和士兵讨论社会主义,其实那只是社会改良主义。”

毛泽东在兵营里,同穿着军装的工农分子有了直接的接触,其中有矿工和铁匠。他跟这些人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当年的副班长于1950年夏天,给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来信,毛主席亲切地写了回信。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达成协议后,不久就宣告解散,南北“统一”了。毛泽东以为这一场革命已没有什么事情要他做了,决心退出军队,回到他的书本上去,他一共当了半年兵。

他一连投考了几个学校,警察学堂、政法学堂、商业学堂、实业学堂等等,都不惬意,有的住了个把月又退出来。1912年春天,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省立第一中学。但他对这个学校也不满意,认为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他从一位很器重他的国文教师那里借了一部《御批通鉴辑览》,读得很有兴味,觉得与其上学,还不如自学更好,可以多读自己喜爱的书。他在这个学校里的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被保存了下来,让后人得以了解他当年的思想境界和文字能力。这样,他在该校只读了半年就退学了,订了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非常认真地坚持执行这个计划。我认为这样度过半年时间,对我是极有价值的。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我仅仅休息片刻,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餐。我每天在图书馆里一直阅读到闭馆的时候。”

毛泽东在这里全身心投入书籍的海洋,也在这里起步“走向世界”。图书馆的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每天经过,总要停下仔细看一阵、感到世界真大!中国古称“居四海之内”,把自己和整个世界等同起来,其实从地图上看,它只占地球总面积的很小一部分:湖南更小,湘潭简直找不到地名。他想,世界上的事,中国的事,真是太值得研究了。在图书馆,他贪婪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学习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穿插阅读了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由于误译或误记,这里的书名有的是不准确的。如《物种起源》,可能既是当年风行全国的严复译赫胥黎著的《天演论》。严复翻译的《原富》、《法意》、《(群己权界论》、《群学肄言》等书,都是18、19世纪欧洲社会学说方面的名著,待到严复把它们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已经有些过时了。这时,在西欧先进国家,马克思主义早已出现并且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亚当·斯密等人的学说已经显得很暗淡。但是,这些较之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经典来说,依然还是进步的东西,这是不论《论语》、《孟子》直到《御批通鉴辑览》中,都完全没有的全新的道理。因此,这些书多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毛泽东从严复译述的这些书中受到了一次比较系统的启蒙教育。这里应该特别提到《群学肄言》,即“社会学研究法”,毛泽东以为不只是社会学,对各个学科的研究都是有益的。读过之后,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兴奋地介绍这本书:“为学之道在是矣!”“其实不限于群学,作百科之肄言观可也。”还有那著名的《天演论》,这是严复根据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编译而成的,其中夹有许多译者的评论。如认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反对中国人“好古而忽今”的思想;中国要救亡图存,只有“早日变计”,“力今以胜古”。康有为鼓吹维新的重要著作《新学伪经考》),是以对儒家经典作出新的阐发来反对“恪守祖训”的封建顽固派的。跟康、梁不同,严复原原本本地介绍西方的名著,着重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使中国人比较系统地了解西方学术,给维新派提供了新的有力武器。严复的这些译本给了青年毛泽东很大的影响。后来,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严复和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被并列于“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这半年的自修是很惬意也极有收获的,但因遭到父亲的反对而无法继续下去了,父亲希望儿子能进正规的学校念书。为了能继续从家庭取得有限的费用,以维持最低消费的生活,而又得到学习的机会,他最后不得不考入免收学膳费的师范学校。1913年春季,将近20岁的毛泽东考入了湖南公立第四师范。他又是以第一名被录取的。校长看了他的作文试卷,深为叹服,说:“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中有几个做得出来!”第二年春季,第四师范合并于第一师范,直到1918年夏季毕业,他在这所当年很有名气的学校学习了五年半。

毛泽东利用在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时间,专攻社会科学,一心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改造社会的道路。他的思想处在新旧交替的急剧变化之中,他自己对这段生活作了这样的评价“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他回忆说“这所新学校有许多校规,我只赞成其中的极少数。首先,我反对自然科学列为必修课。我想专修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并不特别感兴趣,也不去钻研,所以这些课程我得到的分数很低。”“幸亏我的社会科学各科得到的分数都很高,这样就扯平了其他课程的坏分数。”这是一件很能够显示性格特征的轶事。他是一个从来不愿受约束而要按自己主见行事的人。对于当时像他这样一个立志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来说,学社会科学远比自然科学有兴趣是十分自然的事,无可非议。但对自然知识的忽视,就毛泽东的一生来说,毕竟是一种遗憾。

毛泽东幸运的是,在第一师范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和很好的同学。当时给他影响最深的是伦理学教师杨昌济。杨先后在日本和英国留学共达10年之久,自幼服膺程朱之学,青年时期具有爱国思想(留学时改名怀中)。与当年一般竞学法政、实业、军事等科的留学生不同,他在外国潜心研究教育和哲学,探求做人的道理。归国时正逢辛亥革命,谭延闽想延揽他做教育司长。他不愿做官,只是选择了一个冷清清的位置,当一个师范教员。很显然,这是由于他不满现实,有所抱负,想从教育着手,为国家培育人才。毛泽东认为杨昌济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难得的是,在众多学生中,杨昌济对毛泽东也最为欣赏。他在1915年4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毛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人多务农。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据杨昌济好友章士钊回忆,1920年曾接到杨去世前的信,称述毛泽东与蔡和森二人的学行:“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先重二子。”

在第一师范的教师中,给予学生以良好影响的,还有徐特立和方维夏等,他们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共产党人。同学中的蔡和森、何叔衡、陈昌、罗学瓒、张昆弟等,也都是关心国家人民前途命运的热血青年,围绕在杨昌济老师的周围。后来他们和毛泽东一起组织了新民学会。建党以后,他们成为湖南最早的一批党员骨干,并且都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生命。这些师友都和毛泽东有着很深的关系,彼此之间都有着良好的影响。

《讲堂录》中,孔孟儒家学说占有突出的地位。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中,跟老庄的主要是出世的思想不同,孔孟主要是人世的思想。显然,毛泽东正是怀有改造国家社会的抱负,才对孔孟学说发生兴趣的。例如,他摘录了孟子说的“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样的话;提到了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提到了自许“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船山,等等。可贵的是,青年毛泽东并没有全盘接受孔孟的思想,而进行了一些独立的思考。例如,他写道‘君子谋道不谋食’(按:见《论语·卫灵公》),系对孳孳为利者而言,非谓凡士人均不贵谋夫食也。‘志不在温饱’(按:宋代王曾的名言:“曾平生之志不在温饱”),对立志而言,若言作用则王道之极亦只衣帛食粟、不饥不寒而已,安见温饱之不可以谋也。”列宁在《哲学笔记·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一书摘要》中认为,费尔巴哈提出的道德不是别的,只是一切人的利己主义的论点,可以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毛泽东的这些议论显然也是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的。

《讲堂录》中还记有曾国藩的语录:“不说大话,不骛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记下了曾撰《圣哲画像记》中所标举的32个人;以及曾所倡导的“八本”:即读书、作文、养生、事亲、居家、立身、做官、行军等项的基本准则。他对曾国藩的赞赏显然是受了杨昌济的影响。这里应当附带说明一下,旧时尤其是湖南的读书人,包括一些有为之士,一般容易受所谓“中兴名臣”、“一代儒宗”曾国藩治学、办事、处世、为人的影响。曾国藩一生研究宋明理学,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就声称不仅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且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的道统,因而笼络了一批汉族封建知识分子。对于曾国藩鼓吹程朱之学,重视伦理道德修养,杨昌济很是推崇,他的著作《(论语类钞》中,认为曾国藩抓住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大本大源”。毛泽东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说:“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千树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日无学,故基础不厚,时虞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而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一个认真的思想家、哲学家,无不从探究世界的本源人手,来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本源是来自精神,还是来自物质?借学校自学的毛泽东,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他为此付出了艰巨的精神劳动,这从现在幸存的另一件实物得到证实。这件实物就是1917年至1918年杨昌济教伦理学所用的课本《伦理学原理》(德国泡尔生著、蔡元培译)。在这约10万字的课本上,毛泽东用工整的蝇头小楷写了12100余字的批语。全书逐字逐句都加上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等符号。可见他在学习中是何等的专注而深思。泡尔生是19世纪康德派唯心哲学家,于伦理学调和动机论与功利论。毛泽东的批语,除了少部分是对原书一些章节的提要以及“此语甚精”、“此不然”之类表示是否赞同的短句之外,绝大部分是他发抒自己对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的各种见解,以及对原书的批判或引申,其中许多地方联系到古今中外诸家的哲学思想,以及“五四”前夜的国事与思潮。总之,处处显示着追求真理和改革国家社会的精神。

同类推荐
  • 一日的春光

    一日的春光

    冰心,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本书收录了冰心在不同时期写作的散文名篇,作品写人、状物、抒情、怀旧等体裁宽泛,文字隽永。
  • 杀手正传

    杀手正传

    在本书中,作家刘墉用他特有的生花妙笔,写出了一只螳螂的一生。一只螳螂的一生,与一个人的一生有什么不同?有爱有憎?有生有死?有伤有悲?……却原来,世间种种,与一只螳螂的一生异少同多:一样“无喜无悲”,一样“有喜有悲”,一样“大喜大悲”……在本书中,一只螳螂的“生活日记”贯穿起它的一生。借由这只螳螂的爱恨故事,作家刘墉巧妙衍射出你和我的故事,我和你的悲喜……是往日情仇,是爱恨交织,是无奈的狡诈,是被动的抵抗;是杀戮、挣扎,是纠结、犹疑,也是心事万千,往复沉浮。
  • 那人那情那词

    那人那情那词

    我国古代诗词一如灿烂的珠贝,点缀着历史的海滩:又如明媚的星光,照耀人们的心灵。虽然那些诗词已是过去的辉煌,但是却依然值得我们一读再品。有这样的符号激荡在我们的心口,有这样的文字充盈在我们的脑海。每一次的品鉴都像一次远游,使我们的灵魂挣脱枷锁,在那片或美丽或凄婉的世界里徜徉,放眼望去,美不胜收。温健所著的《那人那情那词》把影响了整个宋词走向的词人一一罗列,并把他们的代表作一一解析,不是用那种冰冷的专家式的口吻,而是用一种热情洋溢的笔法,以词为主轴,人为主角,铺陈出一篇篇令人心驰神往的故事。
  • 破冰之旅

    破冰之旅

    曾几何时,在发展的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如履薄冰……然而,人类自从步入文明时代的第一天起,就共同执着地追求昌盛、繁荣、民主、自由、发达、富强,从不会因外部的原因而放弃。于是,在经历了“历史沉思”之后,才有了“命运狂想”,有了“历史的抉择”;在经历了发展的“十年潮”之后,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让浦东告诉世界”……
  • 生态文学:西部语境与中外对话

    生态文学:西部语境与中外对话

    本书收录了2007年在中国兰州召开的“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几十篇论文。论文主要围绕“中外文化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就“生态与关怀——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学与西部文化发展”、“交流与过滤——中西文化镜像中的西部文学与异域文明”、“挑战与机遇——中国西部地域作家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格局”等议题进行了集中交流与深入研讨。主要关注: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问题、生态文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问题、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关怀、生态文学的文本分析、关于西部的文化关怀与生态关怀等问题。
热门推荐
  • 保越录

    保越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女配的逆袭

    重生之女配的逆袭

    前世学业成渣的夏梓晴被人陷害致死华丽丽的重生到十年前。上辈子因自卑而胡作非为的夏梓晴过的稀里糊涂,把心如蛇蝎的堂姐当成女神,却对身边对自己好的男神视而不见,还误会他要抢夺属于自己的东西。重生一次,谜底揭晓,她要逆转所有人对自己的偏见,顺手虐虐贱男渣女,全当娱乐自己了。男神:其实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你……夏梓晴:尼玛,果然是个阴谋!
  • 穿越火线之人生传

    穿越火线之人生传

    每个人都是进步的,曾经的他羡慕我传承一套天空加身,殊不知现在的我羡慕他手拿神器一身史诗。所以,枪法是练的,枪法也是保持的。
  • 彭惠安集

    彭惠安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豁达一生的12味心药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豁达一生的12味心药

    本书能让你在凡尘种种纠葛之中看到人生的本质,让你明白人生对于我们不过是一段长度,在这个长度里,我们要活出最洒脱的自己:花开花落之时,我们可以豁达面对荣辱;云卷云舒之间,我们能坦然应对离合;大喜大悲之中,我们可以做到安然若素。
  • 本为尘埃

    本为尘埃

    我本是这世间卑微的一粒尘埃,只因渡了佛祖的一滴泪,得以留存,修为人身,不会湮灭,只为飘飘荡荡。我心向佛,不忍将佛的泪与我这微小卑鄙的尘埃混为一体,便奋力飘荡到西天极乐。天极边炫目耀眼的云彩没有让我沉醉,也没有让我留恋,我本是这世间卑微的一粒尘埃,现在也是。尘埃,不过是尘埃。
  • 废后一笑很倾城

    废后一笑很倾城

    被父皇以母后的名义要挟,代替皇室里的姐妹远嫁。与情投意合的心上人分离,而他却是举荐的那个,为保护身边人不受到伤害,她选择了迎难而上。原以为等待自己的是一处安详之地,没有纷争,相互友好。岂料,出了狼窝又进了虎穴。怪只怪不该爱上那个残忍嗜血的帝皇,只是,谁又告诉过她,情之一字想要完好抽身而退,下场是支离破碎。
  • 付爱年代

    付爱年代

    张杏菊用一个家庭揭示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敏感热点问题。面对谋生、面对亲情和爱情以及金钱和地位、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良知和人性展开激烈冲撞,以其曲折精彩的女性人生塑造出都市版的中国“阿杏”。
  • 我的高冷女友

    我的高冷女友

    一个是狼族50代传人,一个是待人冷淡的富家小姐,他最后是要为了她背叛族群,还是要为了族群,取了她的性命?她是否能放下难过的回忆,变成一个开心热情的女孩?
  • 终结之刃

    终结之刃

    新书:兵魂传奇简介:一生杀戮,寂寞孤独不可道也。异界重生,冥冥之中自有定律。黑焰在手,生死相随不离不弃。刀锋所向,试问天下谁人可挡!PS:下面有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