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37000000029

第29章 【教育·出版】(6)

(3)编。又叫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编辑旧文,重要特征是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篡改,一般都注明出处。

(4)译。即翻译,将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为另一种文献。中国古代最早的翻译是佛经翻译,后来重要的佛经翻译家有东晋的释道安、鸠摩罗什,唐代的玄奘等。明代以后中国开始出现学术翻译。真正的文学翻译始于近代,主要翻译家是林纾。新文化运动以后,鲁迅等人都翻译过大量的文学作品。

佣书与经生是一种专门职业吗?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所有的书籍全靠人工抄写,由于读书人的需求日增,西汉产生的图书贸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新兴的文化行业。人们对于书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了,书籍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出售。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以抄书为业的“经生”,代人抄书已经成为一种专门职业,“佣书”是这一时期向社会提供书籍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些人大都出身贫寒,但都有一定的书法和文词基础知识。他们为了谋生,在市场上代人抄写书籍,甚至自己在家抄写后直接在市场上销售。随着社会对书籍的需求日益增加,书籍的商品流通不断扩大,抄书逐渐成为“佣书”的专业,人数也不断增加,为市场提供的书籍也越来越多。因此,“佣书”是图书发行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可养家糊口,另一方面为社会生产复制了大量书籍,对流通书籍、传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什么叫做版本?

中国古时的书籍,全是写本,自从雕版印刷书籍出现之后,才有“版本”这一新兴的名词。但最早的“版本”的含义颇为简单,仅仅是为了区别于写本而言的。以后,雕版印刷的书籍逐渐增多,由于各书的印版有种种不同,藏书家便对不同的版本进行分别著录,把“版本”这个名词的含义范围扩大,和仅限于区别于“写本”的意义不同了。古籍版本有很多种类。

(1)祖本。一种书最初刻印之本。一种书在不同时期往往刻有多种本子,难免产生讹误,而祖本则保持其本来面貌,因此为人所重。

(2)原本。第一次写成或刻成之书本。为对增订、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原始稿本和最初刻本与增订、重刻之本往往有很多不同。可供查考一种著作之发展过程。

(3)定本。一书之最后确定之本。指自己编撰或整理前人之著作,在一定时间内,已经整理完毕,最后确定,准备发表之本子。

(4)副本。同一书籍抄出之副本,是相对于正本而言的。过去公私藏书家,得一稀见图书,依样重写,储做副本。

(5)别本。同书同一来源之另一本子。亦称“副本”。

(6)仿刻本。模仿原版字体版式刻印之书本。宋无刻本,多以擅长书法者上版,加之雕印精湛,明清两代刻书往往予以模仿。故有“仿宋本”、“仿元本”之称。

(7)影刊本。照原书版式影刊之书本。

(8)抄本。也称“写本”。即抄写之书本。习惯称唐以前的为“写本”,唐以后的称为“抄本”。

(9)朱墨。本用朱、墨两种颜色套印之书本。最早为元至元六年(1340年)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卷首之《灵芝图》和经注,都用朱墨两色套印。

(10)珍本。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类别科学价值之珍贵罕见之写本或刻本。

(11)初印本。书版刻成后第一次印刷之书本。

(12)后印本。历次再版印刷之书本。

(13)重刻本。一种书重新刻印之本。相对原本而言。不但字体版式与原本不同,在文字内容上也往往有所修改,多在序文凡例中加以说明。

(14)道藏本。根据道藏刻印之书本。同样,佛经中亦有“碛砂藏本”、“嘉兴藏本”等称呼。

(15)卷子本。用卷轴装订之书籍。唐以前抄写书本均用长幅纸,卷成一束。

(16)三朝版。三朝版经过三个朝代修补之书版。南宋杭州国子监,所藏各种书版多有残缺。元朝时,将这些版片转入西湖书院,加以修补印行。至明洪武八年,书版又移至南京国子监,再次进行修补印刷。对这部分递经宋、元、明三朝修补之书版,后人称为“三朝版”。

(17)活字本。活字排版印刷之书本。

(18)石印本。以药墨书写于特种药纸上,用石制版印刷之书本。用摄影制版石印之书,则称“大石印”。

(19)排印本。活字排印之书本。为区别版本,通常称铅字排印之书为“排印本”,而其他活字排印之书则分别称为“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等。

(20)拓本。即摹拓金石彝器碑碣印章之本。用红色拓者称“朱拓”,黑色拓者称“墨拓”,最早拓者称“初拓”。

什么是刻本?

刻本,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很早,唐代已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及《经典释文》。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大兴,旁及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在发展过程中,因时代不同,又有宋、辽、西夏、金、蒙古、元、明、清刻本的不同称谓;因地域不同,又有浙刻本、蜀刻本、闽刻本等不同称谓;因出资和主刻性质不同,又有官刻本、私刻本、家刻本、自刻本、坊刻本等不同称谓;因刻版形态不同,又有大字本、小字本、书帕本、巾箱本、袖珍本等不同称谓;因版印技术不同,又有墨印本、朱印本、蓝印本、套印本等不同称谓;因版印早晚不同,又有初刻本、复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递修本等不同称谓。

总之,什么时代、什么地区、什么单位、什么部门刻的书本,就可题为某某时代、某某地区、某某单位、某某部门刻本。

何谓官刻本,何谓私刻本?

官刻本指清及清以前历代出公帑(古时指政府库存的钱财)或由国家某种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中国雕版印书始自唐朝。自五代起,开始由国子监校刻经书,开官刻本之先河。但在著录实践中,历来不采用“官刻本”这种称谓,而是将其分解,具体著录。国子监刻的书就称为国子监本,公使库刻的书就称为公使库刻本,经厂刻的书就称为经厂刻本,武英殿刻的书就称为武英殿刻本等。

私刻亦称家刻,是指私人出资校刻图书。由于刻书人以自己的名望为重,往往对于书本进行精细的校订或选择优秀的善本作底本进行翻刻,所以私刻本的质量较高。私刻本往往以“某家塾”、“某堂”、“某斋”、“某宅”、“某府”等字样为标记。

私宅刻本指历代私家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本。北宋的私家刻书,后世传本极少。到了南宋时期,私家刻书更为普遍。其中最著名的有陆游幼子陆子通所刻《渭南文集》,廖莹中刻印的《五经》及《昌黎先生集》和《河东先生集》,周必大刻印的《欧阳文忠公集》等。家塾本也属于私刻之一种。在封建社会里,官僚、地主及富商大贾,往往都设立家塾,聘师教授自己的后辈。这些被聘的教师虽未必有什么科第功名,但往往却具有真才实学。他们在教书的过程中,常常就自己的志趣和所长,或自己著述,或校勘、整理、注释、阐明前人的著作,并依靠主人的财力,刊刻成书。

什么是写本和抄本?

写本是相对于稿本、抄本和印本的名称。在古书版本著录中,凡运用写本概念的,大约也有三种情况。

一是时代早。唐以前,书籍生产都靠手写传抄,无所谓刻本印本,故统称为写本。入唐以后,刻本书渐行,至宋而盛。然唐宋所处的时代仍较早,故唐宋时期手写传抄的书籍,仍称为写本。元以后传抄的书籍,便有抄本名之了。

二是地位高。无论时代早晚,印本书是否盛行,一书的传抄凡出自名流学者之手,往往也要以写本名之,而不称其为抄本。

三是涉及宗教。凡是抄写佛经、道经,抄写者常是为了还愿或做功德,有对宗教的崇信和虔诚包含在里边,故只称其为写经,而绝不称为抄经。至于早期写经生抄写的经卷,虽不是为了自己还愿做功德,而是为了佛门的善男信女们买去还愿,但由于其抄写时代早,也只能用以写本名之。至于自己的著作,自己抄写流传,那就不论其时代早晚,地位高低,便一律以稿本名之了。

在古书版本著录中,抄本的称谓经常应用,经常出现。除了写本、稿本之外,凡依据某种底本而再行传写者,均可用以抄本名之。

四库底本是仓库的遗忘书本吗?

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卷帙浩繁的大丛书,共收3507种,79337卷。在开馆纂修前及整个纂修过程中,广征天下遗书,故从全国各地进献的图籍数以万计。书到北京,全都送到翰林院点收,加盖翰林院关防(官印的一种,多为长方形),以备选用。有人将这些都称为四库底本,这是不对的。确切的概念,四库底本指的是被《四库全书》收入而作为誊抄底本的那些书,而不是指进过翰林院,钤有翰林院关防,实际却未被《四库全书》录入的书。四库底本有的是刻印本,有的是抄写本,不但钤有翰林院关防,书前常有纂官“应抄”批条,书内则有删改涂改处,一看便知。简言之,就是编纂一《四库全书》时真正作为收录的底本,才称为四库底本。

什么是套版印刷?

套版印刷术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我国人民在世界印刷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

套版印刷是在一张纸上印出几种不同的颜色。最初,人们是在一块版上的不同部位,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一次印成。严格地讲,这还不能算是套印,只能称之为涂色。后来,即发明了将需要不同颜色的部分,分别刻成大小规格相同的版,逐次印到一张纸上。这种技术方法,才叫做套版印刷术,也称之为“整版套印”。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籍,称为“套印本”。在套版印刷发明的初期,主要用朱、墨两种颜色印刷,特别是在区分一书的正文和注文时,常用朱墨两色抄写。以这种方法印出的书籍,称为“朱墨套印本”,或叫“双印”。到后来,进一步发展用三色、四色、五色来套印图书,根据用颜色的多少,印出的书被称为“三色套印本”、 “四色套印本”、 “五色套印本”等。

套印书盛行的时代是在明代。我们今天常见的套印本,绝大部分是明万历年间吴兴闵氏、凌氏刻本,闵、凌是吴兴望族,也是著名的套印刻书世家,有刻书业绩可考的竟达数十位之多。除闵、凌两家外,当时刻过套版书的还有吴兴茅兆河、南京王凤翔和庆云馆等。套印本书籍在内容上虽较少有特殊贡献,但雕版印刷的技艺却因此而大大提高了一步。

饾版和拱花是指什么?

饾版是分色分板的套印法,因其形似“饾饤”而得名,短饤是一种五色小饼,作成花卉禽兽珍宝的形状,盛于盒中。饾版的制法,是把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块小木版,然后逐色依次套印或叠印,最后形成一幅完整虹彩色画图,这样印出的作品颜色的浓淡深浅,阴阳向背,几与原作无异。其堆砌拼凑,有如饾饤,故称饾版。

拱花是一种不着墨的雕版印刷方法。用凸凹两版嵌合,以凸出的线条来表现花纹,衬托画中的行云流水、花卉虫鱼,使画面更富神韵。

短版和拱花技术是彩色版画套印术的发展。彩色版画套印术源于涂色法,即先在一块版上涂上几种颜色,如在版面的花上涂上红色,叶子上涂绿色,枝干上涂棕色等,然后覆上纸印刷。

现存最早的木刻印本书是哪部?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印本书是《陀罗尼经咒》。这是一张唐刻梵文经咒,1944年4月出土于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的唐墓。印本长34厘米、宽31厘米,用唐代名茧纸印制,质地薄而透明,韧性强。印本中间小方栏内刻一菩萨像。栏外四周有数行梵文经咒。梵文外,又雕双栏,其中四角及每边刻有菩萨,像之间为佛教供品的图像。根据印本右边的题汉文可知,这张经咒是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文。据考证,《陀罗尼经咒》为唐代末期作品,不早于757年,印刷于公元850年以后的可能性大。此书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最早的有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哪部?

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日期的雕版印刷的书是《金刚经》。《金刚经》印成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它是一部长约1丈、6尺、高约1尺的卷子,由六张面积相等的印有经文的纸粘缀而成。前面还有一幅题为《祗树给孤独园》的图,其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在邸园精舍向长老须菩提说法的故事。卷末刻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蚧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文字图画都刻得浑朴凝重,精美异常,其刀法纯熟,墨色匀称,印刷清晰,这些都表明印刷术发明已久,技术已臻熟练,此印品绝不是雕版印刷发明初期的产品。这卷举世闻名的《金刚经》,原藏甘肃敦煌干佛洞,1899年发现,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盗去,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现存最早的印本历书是哪部?

今天可见的最早的印本历书乾符四年(877年)历书,除记载节气和月大、月小及日期外,杂记有阴阳五行、吉凶禁忌等,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历书无太大差别。此外还有中和二年(882年)历书,虽然残缺不全,但难得地保留了“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字样及中和二年的纪年。它同乾符四年的历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本历书,现均存于伦敦。

“林氏四写”与“四妇人集”各指什么?

康熙到乾隆年间,出现了很多精美的写刻本。清代著名的书家写版与著名刻工施刀的结合,更是产生了让人过目难忘的版刻精品。

“林氏四写”就是当时的侯官名书家林佶手写的四本书,包括吴郡良工程济生镌刻的汪琬撰的《尧峰文钞》、陈廷敬撰《午亭文编》、成文昭施刀镌刻的王士祯撰的《古夫于亭稿》和鲍文野所刻的王士桢的《渔洋精华录》。把书法家写样上版,名刻工精雕细刻的优势互补发挥到极致,深为藏家推崇。

还有“四妇人集”,即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松江沈慈、沈恕的古倪园所刻唐、宋、元代妇人的集子,有唐《鱼玄机诗》、《薛涛诗》,宋《杨太后宫词》及元傅若金妻孙蕙兰的《绿窗遗稿》,也是当时著名的写刻本。

同类推荐
  • 中国的修养

    中国的修养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与学术方法的总结。本书主要向广大读者讲授国学的修身精神,对国学中关于“人的修养”的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教读者学会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锤炼,提高个人修养和德行。
  •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本书为一册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进行普及的工具书读本。全书分“思想文化”、“古典文学”、“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地理与交通”、“居住与建筑”、“教育与科举”、“书法与绘画”、“音乐与戏剧”、“科技与体育”、“历史与文化传播”十四部分。每一部分先扼要简述内容,然后以辞条的形式对该类中的重要概念进行阐释。
  •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

    本书主要指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包括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 商鉴:中国各地商人的性格与特征

    商鉴:中国各地商人的性格与特征

    中国商人阶层一开始就表现出它的地域色彩,形成不同的流派,崛起了十大商帮。各商帮的经营项目、活动范围、经营风格、观念并不完全一样。就是到了现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到来的时代,各地商人经商还是呈现出不同特点。因此,要想与各地商人做生意,并在商业活动中步步为“嬴”,先声夺人,就有必要了解不同地域商人的性格特点,抓住关键,区别对待。本书撷取了十七个具有代表性的商人群体,从各地商人的性格特点,以及经商手段入手,生动而全面地提示了商业游戏中的隐形规则。
  • 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精选中国最有代表的文化遗产,从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承意义等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
热门推荐
  • 相门狂妃

    相门狂妃

    佣兵穿越,成为宰相之女,为救亲情,卷入皇位之争。她只是小小女子,却翻云覆雨,权倾天下,残害大臣,构陷王爷,世人皆在她的掌控之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色逆天九小姐

    绝色逆天九小姐

    沈凌儿,全球首席杀手,人称“魅影”。一场阴谋一次背叛。让这个绝色杀手从此消失在人间。灵魂穿越到了雨辰大陆,成为了一个废柴,从此,废柴变天才.....炼药、炼丹?不好意思,姐只会炼毒药、神丹。不是不救人,只是救人看心情。因为姐本来就不是好人。炼器、驯兽?嗯~一不小心走火的时候就出个神器神马滴。至于神兽么?都说姐张的好看,自愿跟着姐的。素颜;“凌儿。我这辈子只有你这么一个好朋友。就算是用我的命我都不在乎。因为我唯一的温暖是你给我的:洛辰;“凌儿,第一眼开始我就知道,此生只能是你。不管多久多远,我对你的心永远都不会变。一生一世一个你。”...
  • 风云大玉商

    风云大玉商

    该作品描述了三个玉商家族“郑家”、“马家”、“王家”的恩怨情仇,以及主人公顾玉鹤与三个女人的传奇情感经历,再现了真实战争环境下小人物的坎坷命运。书中主角顾玉鹤的养父是一位闻名遐迩的玉雕高手,不料他在雨夜离奇被害。顾玉鹤为寻找真凶,带着妹妹月亮来到翠龙谷,随即两人的命运发生了离奇转变。误打误撞、李代桃僵、暗度陈仓、声东击西的怪事频频发生。随着顾玉鹤命运的起伏颠簸,《风云大玉商》中每个人身上都展开了一场真诚与丑恶,忠诚与背叛,放弃与坚守的博弈,在悬念叠生的布局中,最终引发出一幕幕爱恨情仇。
  •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精典教育)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精典教育)

    本书以自然教育法的原著版本为基础,参阅了近年来自然教育法的多种国内译本,介绍了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书中介绍了自然教育法的宗旨,并对自然教育法中涉及的众多领域做了介绍,描述了数学、外语、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游戏学习方法,对孩子的感官能力、思维动力、动手能力、品德素质的培养都提供了训练方法及操作原则。
  • 极武战神

    极武战神

    百般阴谋,万般算计,一切都难以逃脱那轮回的宿命……曾经的背叛,都应该被惩罚;所有的痛楚,都应该被加倍的偿还;所有的错误,都应该付出代价……一个卑微的灵魂,在偶然中崛起,一凭着部残缺的功法与一尊逆天的战魂一步一步走上世界的巅峰!古怪离奇的世界,热血沸腾的战斗,还有激情缠绵的柔情,一切尽在极武战神……等级设定:战士、战灵、战宗、战师、战将、战帅、战候、战王、战圣、战神。
  • 父母强大了,孩子才优秀: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父母强大了,孩子才优秀: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本书凝聚着教育者周倩十几年执教与心理辅导实践的经验与心血。作者横向对比传统教育习惯、学术理论及网络育儿心得,对中国式家长“专政统治”的误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自身育儿心得归纳出一套全新教育知识体系。全书以“自由+爱”为立足点,以“积极应对+相互成长”为逻辑指导,倡导父母与孩子携手同行、共同成长。
  • 冷魅公主的复仇计划

    冷魅公主的复仇计划

    她们冷血无情,她们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她们要复仇,她们是杀人不眨眼的黑道至尊,直到遇到了他们,公主们的平静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王子和公主会有什么样的火花呢?
  • 曾国藩官学

    曾国藩官学

    本书围绕曾国藩为官处世之道,从立志、提升自我、交友、发现人才、治军、行事、保全退让等方面。
  • 乾隆巡幸江南记

    乾隆巡幸江南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总裁大人不要跑!

    总裁大人不要跑!

    魏铭翼,魏氏集团的总裁,身边有一个女秘书蒋欣,到公司第二天就受到了公司员工的关注,因为从未让女人靠近的魏氏总裁,竟然让蒋欣跟在身边,但蒋欣时刻对魏铭翼保持着警惕,因为她知道这个总裁不好惹,而魏铭翼不时的找蒋欣麻烦,这对欢喜冤家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针锋相对,蒋欣能否逃离魏铭翼这个恶魔的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