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37000000010

第10章 【诸子·百家】(3)

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后来,果然生下了孔子,叔梁纥以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他有一个瘸子哥哥,所以过去有“孔老二”的说法。

为何孔子会被称为“凤”?

孔子是中国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为“凤”的人。孔子被称为凤来源于一个故事。《论语·微子》有记载,说孔子当时周游列国,希望有国君能够采用他的政治主张,但是过程十分艰辛,结果也并不是他所希望的。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叫接舆的楚国人。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他用《凤兮歌》来讥笑孔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意思是: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啊!过去的事情无法阻止,未来的事情还可以挽回,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这个时代参与政治的人危险了。他把孔子比喻成为凤凰,凤凰是贤人的代表。

接舆看透了当时的政治是贤人遭谗悔,忠臣没好报。他和孔子正好是入世、出世的代表。所以接舆高唱着这首歌走过孔子身边,希望孔子能够在混乱的年代明哲保身。孔子听到后,想到自身的经历,觉得很有感触。于是他下车想与接舆谈谈,但是接舆快步走开没有和孔子搭话。

接舆把孔子比做凤,是赞扬孔子是贤人,但是又不赞成他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古代思想家老子也以凤凰来比喻孔子。据《庄子》中记载:“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为勇。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琳琅玕为实。天又为生离珠,一人三头,递卧递起,以饲琅玕。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孔子是鲁国人,而他的祖先是宋国人,也是殷商后裔,所以享有“凤”的盛誉。

你知道孔子有多少个封号吗?

孔子有封号始于汉,自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首开追谥孔子的记录至清康熙皇帝,孔子共有十多个不同的封号。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褒成宣尼公。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褒成侯。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圣尼父。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邹国公。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师尼父、宣尼。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先圣。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师。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文宣王。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至圣文宣师。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玄圣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五伦是指什么?

五伦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道德关系,即五种人伦关系。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儒家历来将人类社会视为一张“关系网”,任何人都逃不出这五种关系,逃出者就等同于禽兽,所以五伦又叫“人伦”。

孔子认为:君臣、父子应该像君臣、父子的样子,这就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礼记·礼运》中有所谓“十义”的说法:“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由此可见,五伦是儒家提倡的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对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子全书》、《二十二子》汇刻了哪家之书?

《十子全书》和《二十二子》都是汇刻诸子著作的书籍,所收诸子均为选家的私见,但也有一定影响。

《十子全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孔子家语》、《老子》、《列子》、《庄子》、《管子》、《韩非子》、《荀子》、《墨子》、《扬子》、《孙子》;另一种是《老子》、《庄子》、《荀子》、《列子》、《管子》、《韩非子》、《淮南子》、《扬子》、《文中子》、《鹃冠子》。

《二十二子》:《荀子》、《老子》、《庄子》、《淮南子》、《列子》、《尸子》、《商君书》、《墨子》、《韩非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孙子》、《管子》、《文子缵义》、《山海经》、《竹书纪年统笺》、《春秋繁露》、《贾谊新书》、《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黄帝内经》。此书由于依据善本汇刻,所以颇受学者重视。

三不朽是什么意思?

三不朽是儒教最推崇的三种人生。语出《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据传统的说法,所谓“立德”,指“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如唐尧、虞舜,又如周公、孔子;所谓“立功”,指“拯厄除难,功济于世”,以及“勤民、定国、御灾、捍患”等,如夏禹、后稷;所谓“立言”,指“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记”,如老聃、庄周、苟卿、孟轲、管仲、孙武、吴起之徒制作子书,如屈原、宋玉、司马迁、班固之辈制作文章,流传后世。

“立德”是上圣,“立功”是次圣,“立言”是大贤。古代有“祖有功,宗有德”的传统,有功德于民的圣人受到后代子孙永远的崇拜祭祀,而有文章传世的贤人也“名以文传”,这就是所谓“不朽”。显然,“三不朽”非常人所能,即使是帝王,也不敢以“立德”者自居,而历代以“立功”或“立言”名垂不朽的人,也决非等闲之辈,实际上,“三不朽”只是传统士大夫心目中最神圣的人生,与平民生活相去甚远。

孔颜气象指的是什么?

孔颜气象不是指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精神,也不是指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态度,而是指孔子和颜渊超凡人圣的人生境界。

《论语·先进》中有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孔子请弟子“各言其志”,前面的几位都表达了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曾皙最后说,我的愿望是:暮春三月,春衣已经穿定的时候,偕同几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中游泳,在舞雩台上乘凉,然后哼着歌儿回家。孔子立刻说:我赞成曾皙的志向!南宋理学家朱熹是这样理解的:曾皙表达的志向,不过是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自得其乐,决不夸夸其谈,故作舍己为人的高论。

由此看来,后代儒家津津乐道的“孔颜气象”,实际上就是指其安贫乐道、胸次悠然的精神境界。

三从四德的来历?

“三从四德”是儒教为妇女制定的仪范与德行。

“三从”出自《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原指贵族妇女为亲属服丧的仪制,“三从”中的“从”并非“服从”或“顺从”的意思,而是指“依从”,后来才被引申为男女之间的主从关系。

“四德”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据东汉郑玄的注释,妇德指贞顺,妇言指辞令,妇容指修饰,妇功指纺织,这是王妃应该学习的四种“妇道”。东汉才女班昭作《女诫》,将其称为“女人之大德”,并解释说:“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洗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嬉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三从四德”最早是为贵族妇女而设,而后经过儒家提倡,才逐渐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妇道”。毫无疑问,这是男性称雄时代的产物,故在新文化运动中被作为“旧道德”而受到猛烈抨击,尤为现代女性所不齿。

什么是“八儒”,“八儒”是指八位儒生吗?

“八儒”是指孔子去世后儒家的八个支派,语见《韩非子,显学》。八儒包括:子张氏之儒,子思氏之儒,颜氏(渊)之儒,孟氏(轲)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苟况)之儒,乐正氏之儒。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但又有某种程度的改良倾向;虽然相信天命,但却注重人事,不言鬼神。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各执一端,在孔子去世后发生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支派。

儒家各派在战国百家争鸣中,不仅与其他学派作斗争,内部各派也相互争论,其程度亦相当激烈。如“孙氏之儒”的苟子,就视“子张之儒”为“贱儒”,说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苟子·非十二子》)。

孔门弟子有哪些代表人物?

孔子的弟子相传有三干人,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代表人物主要是颜回、曾参、公冶长、有若、冉求、仲由、子贡、子游、子夏、子思、颛孙师、漆雕开、闵子骞等人。其中曾参、子夏都有著述,颜回以德著称,其他诸贤的情况大概如下。 公冶长(生卒不详),姓公冶,名长,字子张。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女婿。传说他懂鸟语。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莒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高密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公冶子”。

有若(公元前505518年~?),字子有,后被尊称为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他勤奋好学,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孝”道,也重视“中庸”思想。他还主张藏富于民,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因为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师”。有人说《论语》就是有若门生编辑而成。历代均给有若加过封号,如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平阴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有子”。

子贡(公元前520年~?),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以字行。春秋末年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他敏于事理,善于言辞和经商,家累千金,曾在吴、越晋等诸侯之间游说,所到之处与王侯贵族分庭抗礼。

子游(公元前506年~?),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吴国人。比孔子小45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被孔子许为“文学”科的高才生。20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但却受到苟子的严厉批评。唐玄宗时,被迫封为“吴侯”,宋代又被封为“丹阳公”。

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今山东泅水)人。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常提出意见。曾协助孔子“堕三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做卫围大夫孔悝的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时,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河内公”,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颛孙师(公元前503年~?),名师,字子张。春秋末年陈国人。为人勇武,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他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论语·子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宛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颍川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陈国公”,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颛孙子”。

漆雕开(公元前540年~?),春秋末年鲁国人,以德行著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漆雕开> 13篇。

闵子骞(公元前536~前487年),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末年鲁国人,比孔子小15岁。以德行和颜渊并称。孔子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问于其父母昆第之言。”(《论语·先进》)

为什么说《论语》是读书人必读之书?

在中国古代,《论语》历来就是读书人必读之书。在汉代,当时的儿童最先读识字课本,之后就是读《论语》、《孝经》。故《论语》虽不是当时的“经”,却是读书人必读之书;因为经书研究的是学问,而《论语》所谈则是必备的修养。

在唐代,参加医、算、律学考试者可以不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同样非读不可,用意大体与汉代相同。

宋代,朱熹集合《学》、《庸》、《论》、《孟》为《四书》,目的也正是给读书人提供一套完成“小学”之后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入门书。因此,《论语》的作用就不仅是修养品德,而且有关政教。

科举尽废之后,《论语》也还是读书人常读之书。因为它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太多的内容,大到道德规范,小到成语格言,包蕴极广。读《论语》,无疑是进入中华传统文化宝藏的要津,今天仍有其实践意义。

《论语》书名有何意义?

关于《论语》书名的来由,历史上有过两种代表性的说法。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是说,书名是由“辑而论纂”“夫子之语”而来。

郑玄注则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论’者,纶也,论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事务,故日‘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论’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次,故日‘次’也;群贤集定,故日‘撰’也。”而“语”字则是必经论纂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之言”。

两说之中,以班固之说更为切近。

《孟子》与《论语》有何异同?

作为儒家经典,《孟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和《论语》都有不少相同之处,同时,又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就形式而言,《孟子》与《论语》一样,原本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后人撮取篇首的两三个字加上的。这些标题大多没有什么意义,不像《墨子》的“尚贤”、“非攻”,《庄子》的“齐物论”、“逍遥游”。

《论语》是语录体,《孟子》是对话体,有问有答,反复答问,更能把论题阐发得具体深入,所以《孟子》更能体现文章之美。

《论语》、《孟子》都是以篇章为架构,但《孟子》虽然篇数、章数都不及《论语》多,但字数则要多许多,为34685字。

就内容而言,《论语》是“载述圣人言行”,即记录孔子言行的;《孟子》是“绍述圣人之法”,即继承孔子思想而有所发展贡献的。

《孟子》继承了《论语》中孔子侧重道德修养的“仁”,发展而为服务于政治统治的“仁政”;认为民贵君轻、人本性善,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此外,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和注重道德修养的倾向。

《孟子》为何会被删削?

《孟子》在宋代被奉为“经”,孟子在元代被奉为“亚圣”,配享孔庙,尊崇至极。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读到《孟子》民贵君轻以及诛独夫的文字,极不高兴,说:“这哪里该是臣子对君王说的话!老头儿要是活到现在,非严办不可!”下令把孟子的牌位逐出了孔庙。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洪武二十七年命人把《孟子》中有关重民思想的章节删去,共删85条,连书中所列《尚书·汤誓》中的“时日曷丧,余及汝偕亡”也予删除,并不准世人学习删去的章节。

朱元璋的做法,显示了封建统治者对《孟子》重民思想的反对与惧怕,不仅未能减轻《孟子》的分量,反倒更加说明了它的价值。

《孝经》是一部怎样的儒家经典?

《孝经》是儒家论孝的伦理学著作。旧说为孔子弟子曾参撰述,实则孔门后学所作,且不出于一人一时。《四库提要》说《孝经》是孔子“七十子之徒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之所以附会曾子撰述,当因曾子“至孝”、“能通孝道”的缘故。

从西汉开始,《孝经》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尊崇和提倡,除了要普天之下人人必读外,历代帝王还纷纷为它作注,这是其他的儒家经典无法比拟的。到东汉时,《孝经》与《论语》一起进入经的行列,为“七经”之一,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同类推荐
  • 文化民生论

    文化民生论

    本书围绕文化民生主题,梳理现代汉语文化精神内涵,辨识纷乱的文化现象中对于文化的种种错觉和误解,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提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难题及其解决路径。全书分为“文化精神论”、“决策咨询篇”、“生活体验说”和“人文随笔录”四个部分,辑录作者近年来参与上海市及部分区县一些重大文化咨询调研的方案策划和经验体会,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剖解社区文化民生建设中的是非与得失努力寻求现代化从作为奋斗目标,到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手段的转换轨迹,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有主张、人民有尊严的文化民生理想。本书融理论辨析于案例分析,接地气,讲人话,文字鲜活生动,理论性、可读性、操作性兼备。
  • 日本,我用一万种方式认识你

    日本,我用一万种方式认识你

    真实有趣的日本从这里开始——本书作者以自己在日本居住六年的所见所闻,对日本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诸多方面作了近距离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将所见、所感、所悟整理成了文字。主要讲述作者在日本生活时发生的故事。将日本普通民众、日本政治、文化、美食、交通等浓缩成个人,通过与邻居们的生活碰撞记录日本。以时间为线索,文章带有故事性,但又不缺真实。以小见大,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讲述最真实的日本。书中文字不似专家学者般深奥,也全无情绪化的议论和泛泛而谈,而是力求以平实、客观的描述,将一个真实的日本呈现给读者。
  • 交通里的玄秘事儿

    交通里的玄秘事儿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的确如此。回顾历史,从人类文明的源头说起,那时候既没有路,也没有交通工具,古人茹毛饮血,为了觅食,为了生存,一步步地走出了路。道路为人类开阔了视野,提供多种生存的可能。而马、牛、车等作为运输工具,把人类的双脚解放出来,更方便了扩大生产、经营。没有道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不能通往强盛。该书展现了中国交通发展史,对相关史料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原貌,让人在感慨的同时,领略鲜为人知的交通古文化.
  • 品质德国

    品质德国

    2006年,德国第二次举办世界杯。那一年,它在 BBC 的调查中被票选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国家”。这不仅是对德国经济实力的肯定,也是对德国文化、艺术等软实力的认可。近代以来,文化一直是德国的骄傲,20世纪兴起的欧洲当代哲学即以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三位德国哲学家为精神导师,而德国音乐也一直处于独孤求败的高峰。 一个国家能获得这样惊人的成就,这中间的种种奥秘,值得中国人深思,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许我们可以从德国这位遥远的“世界村邻居”那里学到一些得失兴衰之间的经验。
  • 德国人

    德国人

    我们自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德国的哲学怀有无比的崇敬之心。随着改革开放,才知道德国不仅有缜密而抽象的哲学和深奥揭示资本秘密的经济学,还有许多顶尖级的科学家、音乐家、文学家、诗人,这才开始注意德国。
热门推荐
  • 琴剑烟雨清平梦

    琴剑烟雨清平梦

    她,曾经为了复仇从江湖走进宫廷,却阴差阳错地与和她有着杀父之仇的当朝太子结为夫妻,一番智与勇的较量,爱与恨的纠缠之后,明了真相的她终与他真心相爱,誓言白首不离。一场颠覆朝廷的阴谋中,她的太子夫君为伸张正义获罪于身……
  • 老公萌萌哒

    老公萌萌哒

    “我绝对不会让你碰我!”“我绝对不会嫁给你!”“我绝对不会爱上你!”某萌妻愤恨的宣誓。某腹黑男邪魅狂狷一笑:“你刚刚说什么?我没听清,再说一次。”“我……唔……投降了……”【新书《第一婚宠:腹黑影帝呆萌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
  • 茗花有主

    茗花有主

    宫女卫茗生来克主,被各主子嫌弃。身为宫女,她为自己制定了《平安混到出宫嫁人三步走》。第一步,努力做好小角色,别让主子们记得,被重用的人死得快。第二步,避过吃香的职位,例如御前贴身宫女,谨防被同行眼红,被皇帝弄去侍寝。第三步,坐等出宫。结果,她成功走到了第二步,如愿成了最不被惦记的倒夜壶宫女。谁知世风日下,主子们口味越来越挑……在一次阴差阳错的安排下,她被送到太子殿下宫内。被扔进龙殿的卫茗声泪俱下,拉住某男袖口:“奴婢申请滚回净房!”——可,扔进龙殿难,滚出龙殿难上加难!
  • 紫皇至尊

    紫皇至尊

    主角何为侠穿越到形势复杂的龙骧国,东有雷音国,西有三天盟国,北有拉伯帝国,还有各国的神秘教派,蠢蠢欲动。他的军事才能与好运气让他在数次大战中缕缕绽放异彩。他是一千年一见的紫皇传人,肩负九天十地扫除群魔的重任,压制三清,击杀撒旦,令佛陀顿首,阿拉膜拜,新一代的至尊诞生。
  • 神心灭魔

    神心灭魔

    上古女神女娲与邪恶的神魅大战两败俱伤,神魅幻化邪恶之血侵入女娲体内。女娲封印心脏誓要净化恶魔血液,转眼千年女娲心化成帅气少年担负起与邪恶对战的重任...神力、魔力、灵力各种力量碰撞在一起,还有神秘的冥力助阵...
  • 夜魅:吸血鬼的纪元

    夜魅:吸血鬼的纪元

    姐姐的死亡拉开了黑暗的帷幕,她成了命运的玩具。骄傲的吸血鬼,堕落的天使,无法被救赎的猎人,是无法逃离的命运,是生与死的约定。吸血鬼爱上天敌,骄傲被践踏。天使堕下了地狱,这一切难道只是神的一个游戏?他们都很孤独,孤独刻印在了他们的骨血深处,爱可以拯救他们,但爱这种东西……不存在于血族干瘪的血管里。
  • 庶女狂妃

    庶女狂妃

    她叫承欢,母亲是父亲小妾,给她取名之意,是希望她能承欢父亲膝下,得父亲宠爱。却不想这个名字,非但没有换来父亲的宠爱,反倒招来了富贵子弟的嘲弄,纷纷调戏羞辱她,年纪幼小,她不堪受辱,悬梁自尽。再醒来,此承欢,已非彼承欢,人前她虚与委蛇,见人能说人话,见鬼能讲鬼言,是笑面女王,百变佳人,性格捉摸不定。人后她却敛尽笑容,只剩下一抹慵懒笑意:奥斯卡影后的实力,可不只是如此而已。什么样的人前,她就能演什么样的角色,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一纸婚约,她被设计嫁给病秧子王爷,妻妾众多,她不过是沧海一粟,却让自己脱颖而出,一步步走入病秧子王爷心间,成为谁都无法替代的一道绝美风景。待得拨开云雾见晴天,她才发现,那个病秧子,才是真正的演戏高手!
  • 我家小妖不可能这么强

    我家小妖不可能这么强

    卞庄原本是神宵娘娘帐下的一个小妖,因为心魔所困,修为止步不前,时常被众妖欺辱,在一场变故之后,他重遇师父,师父帮他开启可以看清人心的第三只眼,教他“心变之术”模拟天下武功,从此卞庄脱胎换骨,从一个浑浑噩噩的汉子,变成了一个智者,一个求道者。随着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本书将为您揭示:灵魂是什么?人心是什么?道又是什么?如何求道?为何恒道不可说?为何人会受限于名?所有的这些将会以书中的逻辑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你不一样的仙侠体验。
  • 魔纸

    魔纸

    扎纸人纸马烧给死人的就叫扎纸师吗?当然不是!纸人纸马烧到冥界能活过来才是真正的扎纸师!当然,这么逆天的事肯定是会有代价的,那就是透支生命力。不过本书主角却找到了不透支生命力的方法,于是他就真正逆天了。在四大冥王眼皮底下建立一支魔纸军队,顺便烧点飞机大炮导弹过去……
  • 易路有你,烊千欢玺

    易路有你,烊千欢玺

    又是一年青春飞扬的开学季,少年祈福在今夏,谁会记那一年曾与少年一起手牵手要走到尽头的女孩流落何方,剩下的盛夏里缀满了少年与女孩幸福的回忆……(我是行星饭,这是为我的闺蜜写的,请大家不要骂我可以么,我是初中生,可能更的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