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18800000039

第39章 袁绍空手夺冀州(2)

东汉的经济中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是欠发达地区,如果某人被“荣幸”地发配到那里“搞开发”,多半是有去无回了。

公孙瓒是公务员,到京师也就耽搁两天,可以请事假;但日南郡远在千里之外,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回来,谁给你批这么长的假期?所以,许多人劝公孙瓒别太实诚,在家门口送送,意思意思就行了。但公孙瓒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实诚——既然没假,那我就辞官!我铁饭碗也不要了,陪自己的领导一同去支边,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当时的法律是不允许部下随槛车同行的,所以公孙瓒就化装成侍卒,带上刘基的日用品,驾车护送。此去日南郡千里迢迢,他已经做好了长期扎根基层的心理准备。临行前,公孙瓒备好酒肉在北邙山祭辞了自己的祖先。

还是老天爷开眼,在去日南郡的半道上,刘基就被朝廷赦免了,重新回到故乡的公孙瓒立即成为新闻人物,而且以前的工作他也不用干了,因为有一份更有前途的新工作正等着他——他被举为孝廉,做了郎官。接着,他又被外放为辽东附属国的秘书长(长吏)。此后,公孙瓒开始了新的生活——打仗。公孙瓒十分热爱这份新工作,因为打仗既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特长。

和谁打仗?胡人。在当时,狭义上的胡人指匈奴人,而广义上的胡人则包括乌桓人、鲜卑人等北方各少数民族。在东汉,这些人常常纠结在一起,侵犯边境。公孙瓒是粗人,对于这些人,他的策略非常简单,就是打,而且是拼命地打,狠狠地打,即使打不过也要打。

有一次,公孙瓒带领数十名骑兵巡逻关塞,遭遇数百名鲜卑骑兵,公孙瓒二话不说,操起家伙就冲了过去。鲜卑人的脑袋一下子被搞懵了:你们才几个人,敢以少打多,莫非这小子脑袋发晕了?

公孙瓒脑袋没发晕,因为他明白,躲是躲不过,逃也是逃不掉的,既然横竖是个死,与其被对方打死,还不如主动出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即使死了还能得个烈士名声。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公孙瓒面对处于优势的敌人全然不要命,一出手就杀死了几十人。鲜卑人也被他这种玩命的架势给吓住了,一下子斗志全无,撤退了。从此以后,鲜卑人知道边境有个拼命三郎似的人物公孙瓒,再也不敢轻易上边境“观光旅游”了。

由于公孙瓒作战非常勇猛,打久了就打出名气来了。因为他爱骑白马,又是辽东附属国的秘书长,别人就都叫他白马长史(后来称他为“白马将军”)。

公孙瓒长期与胡人骑兵打交道,深知骑兵的重要性。因此,他以善射之士为核心,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轻骑部队。由于公孙瓒对白马实在过于偏爱,因此他给左右随从配备的坐骑也是清一色的白马,所以这支部队也被称为“白马义从”。

公孙瓒本人很讲义气,他要求入伍的兄弟也把义字摆在首位。每次出征作战,三千人一起行动,如西风漫卷、气势不凡。而且这支队伍在遇到敌人时就高呼整齐划一的战斗口号:“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声音高亢,响彻云霄,实在是摄人心魄。据说,一身是胆的赵云也是白马义从之一。

一支如此彪悍的队伍横空出世,可让那些平日里耀武扬威的胡人吃尽了苦头。他们对公孙瓒这个克星是怕得要命,也恨得要命,但苦于惹又惹不起,打又打不过的残酷现实,乌桓部落的人只好互相提醒:“兄弟,看见公孙瓒,千万不要与他们过招,赶快逃命要紧!”

后来,公孙瓒的名气越来越大,乌桓人没办法,只好把他的光辉形象画下来,作为练箭的靶子解恨。这样做既能提高士气,又能提高箭法,实在是一举两得。乌桓人很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凡是射中靶标的,个个都跟吃了摇头丸一样兴奋不已,高喊:“我又射死公孙瓒啦!”虽然这只能糊弄自己,但精神胜利也是胜利啊!精神胜利之后,乌桓人也很讲究实际:公孙瓒,算你狠,我们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于是,“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

中平元年,边章、韩遂叛乱,朝廷从幽州征发三千精锐骑兵跟随太尉张温讨伐叛军。中山相张纯毛遂自荐请求担任骑兵头领,但张温却把这个位置给了公孙瓒。竞选没成功的张纯很生气,后果非常严重。他勾结泰山郡太守张举、辽西乌桓部落首领丘力居等叛乱,攻占了右北平郡(今河北丰润东南)。在那里,他们还动手组建了政府:张举自称天子,张纯自号弥天将军、安定王。接着,他们发布公文通告各地,宣称张举才是真命天子,要求汉灵帝主动退位让贤,命文武百官迎接新老板,开始新生活(云举当代汉,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

公孙瓒因平定叛乱有功,不久就升为骑都尉,后来又很快升为中郎将,被封为都亭侯,进驻辽东属国。

这里要解释一下东汉的民族政策。为安置归附的乌桓部落,朝廷专门划出若干地盘,让乌桓那些大大小小的部落首领搞自治,如辽西郡、辽东属国、右北平郡就分属于不同的乌桓部落。所以,所谓辽东属国既不同于皇子的封地——王国,也不同于县侯封地——侯国,它的地位比县高,但比郡略低(郡太守是二千石,属国长官都尉是比二千石,恰好低一级)。

公孙瓒一走,张纯等人就更大胆了,一下子拉起了一支十万人的队伍,四处出击搞扩张。中平五年,乌桓丘力居部落竟然深入青州、幽州、冀州和徐州进行掠夺。

以前只是在边境小打小闹,现在居然深入腹地,这回玩大了,再不理会,大汉的江山都要改名儿了。估计一个公孙瓒势单力薄不顶用,朝廷又派了一个顶用的人来,由他全权负责平叛事宜,这个人就是幽州牧刘虞。

朝廷的眼光还是很准的,刘虞之前就担任过幽州牧,他虽不是武将,但由于采取了正确的安抚策略,以前一些爱闹事的鲜卑、乌桓、匈奴的部落也纷纷改邪归正,边境清净得很。由此可见,战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和平的力量更强大!

刘虞(?—193),字伯安,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在东汉末年曾担任太傅、幽州牧等职,长期驻守幽州。有些专家把他看做是一方诸侯,但在我看来,刘虞其实是忠臣。虽然二者可能都拥有极大的权力,但他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一个为私,一个为公。诸侯就是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唯我独尊,而刘虞不是,他在幽州,是治理,并不是割据,他是为公,而不是为私,因此,他是真正的忠臣。

刘虞的出身是比较高贵的,他是地道的汉室宗亲,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代。虽然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但刘虞在步入仕途后却是从基层做起的,早年通过举孝廉曾担任过户曹吏(郡里办理户籍、民政事务)之类的小官。由于他认识到位、工作积极,严于律己,不久就被升为博平县令。

作为一县的父母官,他在任内表现了自己不凡的工作能力,“治正推平,高尚纯朴,境内无盗贼,灾害不生”,成功地创建了一个和谐社会。据说,博平县不光没有车匪路霸,连邻县的蝗虫飞到博平界,闻听刘虞的大名,也害怕被他“和谐”掉,居然不敢侵犯边境。

由于政绩突出,刘虞先后担任过幽州牧、甘陵相。不久,因病回家休养。由于他平时严洁自律、为人低调,名声早已不胫而走,家乡的老百姓更是像欢迎英雄一样迎接他的到来。

回到家里,乡亲们也不让他闲着,邻里之间如果发生点小摩擦、小纠纷,大家都不去找政府,而是直接找刘虞给他们主持公道。刘虞虽然不是县官,但说话比县官还管用,不管他说谁对谁错,双方当事人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汉灵帝时期要想担任地方官都是要给赞助的,依官职高低价钱不等,而且国家要你干,你不干还不行。但刘虞当官多年,因为清廉,所以很穷,而且穷出了名气,连汉灵帝都知道自己有一位叫刘虞的穷亲戚官当得大,却花不起钱买官。考虑到国家正值用人之际,一向爱财如命的汉灵帝也特别批示:刘虞不必花钱买官,直接上任,只要你把活儿给我干好就行。

等刘虞再次当幽州牧时,幽州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叛军有十万之众,气势汹汹,怎么办?他思前想后,最后决定对症下药,采用和平手段搞定叛乱。

所谓“虾有虾道,蟹有蟹路”,公孙瓒取胜靠打,而他取胜靠和。所谓和,说白了就是招安。造反也罢,叛乱也罢,风险很大,都不是正当职业。而被招安就不同了,国家给了一个铁饭碗,从此吃喝不愁,岂不妙哉?所以,刘虞深信,不管是汉人也好,胡人也罢,谁也不是天生都想当造反派的,只要开出的优惠条件合适,他们都是乐意被招安的。能不费一兵一卒,用经济手段摆平战乱,省时省力,实在是值。

但仍有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其中就包括他的属下公孙瓒。公孙瓒的嘴很硬:“你花钱办事算什么本事,看我不花钱就能摆平他们。”刘虞来之前,他已经在自己的地盘(辽东属国)和张纯、丘力居等人干了一仗,张纯等人大败,抛下妻儿逃入了鲜卑境内。

丧家之犬,不欺白不欺。公孙瓒极其兴奋地带兵紧追不舍,结果可能是因为兴奋过度,公孙瓒不但没抓住他心目中的丧家之犬,反而在辽西管子城被丘力居围困了整整两百多天。

粮食吃完了,没人补充;士兵死的死,跑的跑,也没人管(也管不了)。眼看自己都要成为瓮中之鳖了,幸亏此时丘力居也和他们一样面临断炊之困,只好丢下即将到嘴的大肥肉,一走了之,公孙瓒这才捡了一条命跑回来。从此,仇恨的种子就在他心里深深扎下了根,他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

中平六年二月,刘虞正式到任。面对复杂的局势,刘虞处乱不惊,在到达蓟城(今北京)后,他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精简军队。

有没有搞错,叛军大军压境,你不扩充军队,还减人,莫非他脑袋进水了不成?对于刘虞的做法,许多人都搞不懂,更有人公开站出来表示反对,这个人就是公孙瓒。由于在辽西差点儿被乌桓人活捉喂狼,因此公孙瓒是坚定的主战派。在他看来,主和与投降没什么区别。他相信凭他手里的一杆铁矛就能和他们血战到底。

矛盾不可避免,也不可调和。但刘虞毕竟是一把手,大政方针是可以直接拍板的。他派遣能说会道的使臣到丘力居处晓以利害,告诉他如果你放下武器会如何如何,如果你顽抗到底会如何如何。反正天朝的势力你是知道的,只要你放下武器,献上张纯的首级,朝廷将会对你宽大处理,过去的事情可以既往不咎,还会给你一笔赏赐,大家还可以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位丘力居一想也是,犯不着为几个逃犯得罪天朝,再说天天打仗多危险啊。再加上丘力居等人听说刘虞又回来管理幽州了,也觉得日子又有盼头了,便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洽谈合作事宜。和平的曙光即将出现。

但鼻子比狗还灵的公孙瓒知道这件事后,心里很不舒服,他居然派人在半道上把这些使者给杀掉了——谈什么谈,老子只想打仗,打服为止。可惜老对手丘力居知道是公孙瓒捣鬼,并不上当。这下公孙瓒没辙了。在刘虞的不懈努力下,问题很快解决了,刘虞紧接着悬赏通缉张举、张纯。

此时的张举、张纯已然是惊弓之鸟,二人逃到塞外,靠啃黄沙、喝西北风过日子。但不久,张纯连西北风也没得喝了,因为手下一个叫王政的人觉得他的脑袋还值几个钱,就把他杀了,送到刘虞处邀功求赏。一场大规模的叛乱就这么被轻松化解于无形。随后,刘虞上报朝廷撤掉驻防军队,只留下公孙瓒统率万余步兵、骑兵屯驻右北平郡。

搞定了乌桓,平定了张纯,汉灵帝升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虽然荣升为中央高级领导干部,但刘虞并没有赴京享受荣华富贵,而是留在幽州,准备大展拳脚治理幽州,因为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汉朝的幽州管辖的地盘很宽,包括现在的北京、河北、辽宁以及朝鲜的部分地区。幽州地盘虽大,却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还不如荆州的一个南阳郡,每年得都要靠朝廷从兄弟州(青、冀二州)所交的赋税中拨出两亿多钱来接济。

东汉末年,狼烟四起,再也没人肯伸出援助之手搞对口支援了。面对新问题,刘虞不等不靠,自己真抓实干,很快使幽州摘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他的办法简单又实用:重视农业(劝导百姓种田),开办新兴产业(发展渔阳的盐铁)。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州里的财政收入也就增加了。

值得一提的是,刘虞还积极发展市场经济,开通上谷的胡市,和胡人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大家互惠互利。这样一来,平日里爱跟着瞎起哄的鲜卑、夫余、濊貊等部落也安定下来,定期朝贡。如此一来,什么民族问题、民族矛盾都跟着一起搞定了。

那时,全国不少州郡经过黄巾军起义和董卓之乱后,物价暴涨,民不聊生,情况非常糟糕,但幽州在刘虞的治理下竟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幽州的百姓安居乐业,一切欣欣向荣。因为幽州的一石粮食只要三十钱,低于一石一百钱的国家牌价,更远远低于董卓暴政时期的一石粮食数十万钱的天价。

幽州在刘虞的治理下一下子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地方,不要说邻州的百姓,就是远在青州、徐州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的士族和百姓也竞相人到此,幽州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避风港。

刘虞对这些外来人口从不歧视,既不要求他们办暂住证,又不限制他们的自由,而是敞开胸怀全部收留并安排工作。这一举动让那些远道而来的人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感到温暖,感动不已。

经过刘虞的努力,贫穷落后的幽州竟然创造了奇迹,不仅甩掉贫困的帽子,还成为汉末全国最安定、最富足的地区之一。由此可见,一个地方要脱贫致富,关键看领导,领导真抓实干,则百事可为;领导懒懒散散,那什么都等于零蛋。

刘虞虽然贵为总理级的高级干部,但廉洁自律的意识非常强,一直过着低碳生活。史书上说他出门不穿名牌服装(敝衣绳履),家里吃饭也没有两道带肉的菜(食无兼肉),而且天天如此,不是作秀。在他的带动下,连那些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惯了的地方豪强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纷纷改弦更张,真心归附。刘虞人气指数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有支持的,就有反对的,尽管这样的人很少,公孙瓒就是这样的少数派之一。刘虞要和胡人共建和谐社会,公孙瓒偏要搞破坏;刘虞要勤政爱民,公孙瓒偏要纵容手下的士兵改行当强盗,抢劫百姓;刘虞要赏赐归附的胡人,公孙瓒偏要派人把这些礼物夺为己有;刘虞要裁军,只给他一万人,公孙瓒偏要扩军,搞出二十万人的庞大军队。

扩军,是野心的需要,也是扩张的需要。刘虞希望和平,但作为配角的公孙瓒却不甘寂寞,老想抢戏。如此猖狂地和领导唱对台戏,太过分了。

同类推荐
  • 出逃

    出逃

    兔子是下半夜走出村子的。他要到镇上坐早晨的车子。他对自己要去哪里并不十分清醒,只要能离开村子,走得越远越好,他不在意去什么地方。临走时,兔子锁了房门,将钥匙放在炳德的窗台上。三间草房做价二千元卖给了炳德,炳德给了一千五百元,余下的五百元等他女儿拿了钱回来再给他。炳德的女儿小月出去三年了,从没见她回来过。她去了哪,在做什么,兔子不知道,炳德也不说。那五百元钱兔子不指望了,手头上的钱已经够他跑得远远的。卖房的事也同炳德说妥了,等他走了才能公开,兔子还欠着大蟒一千元赌债呢。
  • 失踪

    失踪

    冬青是快要吃晚饭时回到铺子里的。铺子的门大开着,不见一个人影。桌子上干干净净的,碗筷收在一只塑料盆里。另只塑料盆里浸了半盆衣,洗了的几件扔在塑料桶里。案砧上有捧青辣椒,切了一半留着一半。角落里有些青菜,散着,没有洗。用来蒸饭的铝锅搁在地上,煤炉的盖子盖了一半,一只水壶在上面吹着小号。
  • 伤已逝,爱才开始

    伤已逝,爱才开始

    月老的红绳,系住了两个人;爱情的神箭,射穿了两颗心;我们曾经以为披此是上天赐予的宝贝,爱着纵着宠着,一不小心磕了碰了砸了,那心灵深处的陶冶,却始终割舍不了冷漠背后的温情,也许,生活的真谛已经爱,爱的真谛就是感恩。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1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1卷)

    微型小说,在我国虽然自古有之,如《世说新语》《唐元话本》《聊斋志异》等,但一直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未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没时间看长篇大论,喜欢看短小精悍的小说。微型小说便很快盛兴繁荣起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因而一些报刊纷纷开辟微型小说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有两千家左右,每年发表的微型小说达七八万篇。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
  • 2015中国年度小学生优秀作文

    2015中国年度小学生优秀作文

    小作者们从真实的体验着笔,写家乡美景,写家庭趣事,写老师的关爱,写社会百态,写荣誉也写悔恨,写幸福也写悲伤,语言质朴纯粹,不事雕琢,充满童真童趣。本书由《作文报》小学版主编李国元先生从众多的学生报刊中精选而成,收入2015年最有代表性的作文,旨在检阅2015年度小学生的作文实绩。
热门推荐
  • 独山子文史(第八辑)

    独山子文史(第八辑)

    本书分人物春秋、流金岁月、沧桑纪事、炼化史踪、史海存真、他山之石、史林漫步、七个篇章,书稿中记载了革命老前辈们在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上奉献青春,挥洒热情的激情岁月。真情记录了一些优秀的石油人在这片热土上克服万难、积极探索、认真钻研的难忘岁月。本书对研究新疆石油工业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天境语录

    天境语录

    论封印结界之术,他的父亲是当世第一人。他天赋异禀,也许有一天,他会继承他父亲的位置。可是,因为一个古封印的书卷,他成了孤儿。他拒绝了那个跟他青梅竹马的女孩,他选择离开,女孩选择嫁给他人。他要复仇,可是他却只有一个无法解开封印的书卷,名为天境。他做梦都想看清那张青铜面具下的脸,他,不知道仇人的模样。他怨恨这个世界,他不相信任何人。他,不是主角。
  • 临时老公:误惹薄情总裁

    临时老公:误惹薄情总裁

    "怀着我的孩子,还想嫁别人?”相亲宴上,腹黑前任搅局不够,还捉她进豪门金丝笼……夜夜压榨,真心吃不消!萌软小妻撸袖握拳,要训夫!气势汹汹却被反扑压倒,男人坏坏一笑“亲爱的!我们给baby填个弟弟吧!”“魂淡,唔唔……”
  • 草堂耨云实禅师语录

    草堂耨云实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生缘

    三生缘

    爱,到底能坚持多久?一生一生的等待,只是想再见你一面,不断坚持着要善良,只是想唤回你最初的模样。心,到底能受多少伤害还能继续爱?无论你做什么,我会用我的一切为你赎罪!
  • 绝境反击之黎明升起

    绝境反击之黎明升起

    郑重义曾这样:“世界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正义,而我将为捍卫正义而存在。一切为了正义,一切为了明天的黎明升起,绝境反击,战出我的逆态度,战出我的不竭狂热的意志与力量,为爱逆战。
  • 男神把我纯真还来

    男神把我纯真还来

    那一年的秋天,昏厥的我,心疼的你。那一年的春天,逃离的我,发疯的你。那一年的夏天,失忆的我,迷恋你的。那一年的冬天,疼痛的我,焦急的你。一路的磕磕绊绊,有相聚有离别,但是我们携手一起走过。回忆往昔,再看今朝,满是幸福。
  • 向日葵的花语是沉默的爱

    向日葵的花语是沉默的爱

    “并不总看得清,你蹙眉或苦笑背后的心情,并不常对你说,我内心所有的欢喜与伤痛,却在彼此生命中互为激赏不断地相逢再离别,相拥然后目送。把你赐予我的种籽,种在天边,你温暖的注视,像太阳明亮灿烂,伴我一路泥泞,挣扎跌倒反复爬起,生根发芽,依然不屈不挠顺从天意。当我经历过喜怒哀乐,想和你分享,请让我牵你手陪你晒晒太阳。在不同时空对视,冷静而缄默如常,我明白你深沉目光背后所有守望,什么都不必说,我们已读懂对方。”这是向日葵的花语——没有说出口的爱。你不知道我曾经在日记本的扉页写满了你的名字,正如我也不知道你会在背后如此地关注我的一言一行。年少的暗恋,邂逅开花。
  • 亲骨肉

    亲骨肉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魔女的书签

    魔女的书签

    传说世上有一种名为”魔女的书签“的祈愿方式,只要在书签上书写在自己的愿望,魔女就会来帮你实现。但是,世上是否真的有这样便宜的事?是否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那个孩子,因为特殊的身份得以遇到大家,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以书签为名的故事,帷幕,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