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15000000035

第35章 人文主义心理学(2)

罗杰斯认为,学校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测验,还有智力测验、成绩测验和兴趣测验等都是对咨询过程的一种妨碍,因为咨询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成长的力量。测验的结果经常使人们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抱一种消极的、依赖的和推卸的态度。只有在个人提出请求和要求时,才能够使用这些方法。

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法并不以某些选定的理论前提为根据去选出一套技术来探讨这个要求咨询的情境。而弗洛伊德学派、容格学派和其他学派则是根据对人的一定看法去探讨一个情境的。他们的技术是帮助病人根据他们的理论去理解他的问题。此外,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法是运动的一个方面,人们把这个方面描述为“..一种对治疗的态度,它不是一套新的技术,而是关心如何去理解人和人的经验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必然是一切技术的基础。”一个人的经验是他所独有的。治疗者不作任何解释,而是让病人表达他的感情。

然后病人便以这种方式来重新陈述这些感情,也就是使病人能够在一个比较富有成效的背景中继续他的独白(实际上是一种对话)。

治疗者的目的并不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病人的行为。咨询者必须努力去理解和接受病人的世界观。罗杰斯说,“从我自己的体会和我所了解的别人的情况来看,治疗的本质是一种两个人的会晤,在这种会晤中,治疗者公开地、自由地表现自己,而且,在他自由地进入病人的内心世界时,这一点或许能够得到最充分的证明。”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这种以病人为中心的方法如何坚持关于人的感知的主观观点。不应该武断地坚持技术,因为病人可以通过一种对任何特殊技术都不适宜的方式来看到现实。不同的技术可用于不同的情况。当一个人按照某一选定的理论进行解释时,他就是在把他自己的世界观强加给别人。以病人为中心的方法改变了这种方向,以便使人意识到他自己的特殊问题。当一个人开始认识到这些问题时,他的现实也就具有了新的意义。他开始认识到,他的人格的每个方面都是有所选择或有所决定的。然而,作出决定的数量或程度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其中有些因素是已经规定了的。病人在认识到他的选择能力以后。就必须承认它。这是一件最困难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的防卫机制是不会轻易地去掉的。要掩饰自己的过错比较容易办到,但要对自己的过错负责,那就困难得多了。然而,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法的目的却正是要使人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

罗杰斯认为,在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学校里所存在的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我们的目的就是帮助一个人日益“打开他获得经验的道路。”

按照罗杰斯的说法,一个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就是一个处于变动过程中的人,而不是已经达到某种状态的人一个直接经验着现在的人能够使他的整个有机体在复杂的情境中自由地发挥作用,从大量的可能性中选择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在此时此刻最容易使人感到真正的满足。这样的人是有创造性的人〔这种人〕过着范围广阔、内容丰富的生活,而不是象我们大多数人那样过着受到限制的生活。

咨询人员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在与人的关系有关的各种各样的专业工作中在决定效果方面最有意义的因素正是病人所遭遇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质量。”在咨询人员和病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独特的心理气氛。

构成这种气氛的条件不是知识、智力训练和某些学派的思想方向或技术。这些条件是感情或态度;如果要使这些感情或态度发挥作用,那么咨询人员就必须体验到它们,而且病人也要觉察到它们。根本的要素是:治疗者的真诚,坦率或和谐一致;对病人的感情和个人的意义具有一种敏锐的、设身处地的理解;对病人作出热情的、可接受的评价;以及在这个积极的关系方面不受任何的牵制。这使人想到,这个运动的基础是个人的价值。教师和学生,或者咨询人员和病人都是一些个人,这是一条双线行车道,在这条行车道上,每个人对他自己和对别人都必须忠诚。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两者都实现教育的目的。

自我这个概念是一个人在他和他的环境的关系中对他自己的看法。决定他的行为的正是这个自我概念。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个现象的自我就是现实。人反应的并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他所察觉到的东西,而且不管他的感知受到多大的歪曲或带有多少个人的色彩。

这些主观的现实乃是一个人对于周围环境所提出的一些暂时性的假设。

自我概念是复杂的、变化的,决定着人们如何反应和处理极其多样的情境。关于一个人“是谁”和“是什么”的概念不仅包括他的中心信念系统,而且也包括一个人自身的形象,如身体是否强壮,容貌是否吸引人,举止是否受人欢迎等等,从一定的程度上讲,这要根据一个人所接触到的别人的评价。这个自我的概念决定我们的行为。

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围绕着保持和增强这个现象的自我而组织起来的。

阿伯特论“形成”

戈登·W·阿伯特一贯认为,人格乃是一个过渡的过程process),而不是一个完成了的结果。虽然人格具有一些稳定的特征,但同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人格正在形成一个人。阿伯特在给人格下定义时,更多地把它作为动词,而不是作为名词,因为人格不是一种静止的东西,而是一个运动着的,成长中的东西。形成的过程不仅要受到一个人周围的刺激所支配,而且也要受我们每个人的素质所支配,从而实现我们的一切可能性、“在每个发展阶段上使人变成具有特征的人”。当我们在过我们的生活时,我们也就在形成我们自己。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只是一种存在,但不是任何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只有当我们在一个有别人存在的环境里成长起来时,我们才具有社会性。在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阶段,而且前一个阶段和后一个阶段是紧密结合的。个人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取决于他和他周围重要人物是否产生爱的关系。当我们和别人交往时,我们就获得了自我概念或个人的特征,同时我们也就达到了具有个人良心的地步。所以,一个成熟的人就是那种成功地把他的上一个发展阶段和目前的阶段结合起来的人,他是一个自由的个人。虽然他还不够完善---因为他还在形成之中,但他已经具备了承认他自己和承认别人的能力;他能够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他能够在与别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中指导他自己的生活。

正是这种对于我们自己的独特性的认识,给我们提供了系统地认识别人的最好线索。从机能上讲,每一个人都是自主的。这就是说,虽然这种活动的起源是由某些别的原因造成的,但一定的活动或行为方式本身可能成为-种目的或目标。这样,教师就能够把此时此地的儿童引向未来,同时要确保儿童在向着成熟的阶段前进时,他的活动和行为始终保持个人自主的功能。这并不是说老狗不能学会新的花招,或成人只是从事他儿童时期的那些活动。因为成熟的个人具有自我扩展的能力,这将使他能参加到形形色色的各种活动中去,并从中得到享受。但是我们能够指导这些活动的方向。如果知道能力将成为强烈的、自主的兴趣,我们就可以激发这种能力。这里面包含有早期进步教育所缺乏的控制和组织。不要把控制看作是教师的权威,而要把它看作是教师指导个人以独特的方式适应他的环境。当个人选择说明他的情境的方式和构成他的现实的知觉时,组织就从个人中产生了。阿伯特主张:

精神健康和幸福看来并不取决于这种或那种内驱力的满足,而是取决于在某些领域里取得成功的个人。自我必须得到满足,但这既不是饥饿方面的满足,也不是性欲或母爱方面的满足,不管这些欲望在某些时刻是多么的强烈。

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是独特的。人不同于动物,“..只有人才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他们的生物需要而增添无数的心理需要,这些心理需要部分地反映了他的文化教养,部分地反映了他的生活方式”。自我和人格有许多方面;这些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自我统一体或是我们所特有的生命的全部领域。其中包括肉体的我,自我同一、自我增强(自私和骄傲”、自我扩张(看重财产、生活目标、理想的事业和忠诚)、理性的代理者(自我)、自我形象(理想的和现实的)、适当的努力(涉及自我的)和知者(它超出自我统一体所有其他的功能并预见到这些功能)。“从生到死,如果他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存在的话,那么,保持现象的自我是最紧迫、最有决定性的。”于是,人的本性是超越于文体的;决不能把人的人格理解为仅仅是文化影响的产物。

显然,人的文化是环境的一个方面,人就是从这个方面获得他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然而我们决不能说,人格只是“文化的一个附属方面”。对于那些专注于形成(beeoming)的社会文化条件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来说,这个观点是很有吸引力的。

阿伯特并没有提出一些形而上学的论据来论证关于人的独特性和超越性的论点。他只是简单地宣布这一论点,但未作任何说明。

显然,他把人看成是自然力量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产物,然而他发现了人在他的独特性方面高于自然。

人的突出的特性是他的个性。他是自然力量独特的产物。由于他在空间方面是同所有其他的人分隔开来的,所以在他特有的生命阶段中,他是按照他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活动的。自然所关心的不是细胞,不是单个的器官,不是种,也不是类,而是把许多生命过程有机地组织成为一个惊人稳定的和自足的单个生命系统。

梅斯鲁和自我实现亚伯拉罕·梅斯鲁把形成的过程称为“自我实现”。在梅斯鲁看来,正在实现中的人也就是正在成长着、运动着的人。不管这种人做什么,他们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他总是“向经验敞开的”,因为他的人格并没有陷于停滞---他还没有封闭他自己。一个健全的人也就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他能够不怕打击,不怕讽刺地表现自己。他的行为是自发的、不做作的。和阿伯特一样,梅斯鲁也强调人的自然独特性。人和动物不在同一个连续统一体中,因为人能够创造行为的目的,并且能够设计自己的未来。

成功地适应现实就是达到了自我实现。但由于一个人的潜在力是真实的,所以,成功地适应现实也就是成功地表现一个人所能具有的最大潜力。个人并不是一个强加于他的社会压力的消极承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他要控制这些社会压力和表现他的最高智慧和艺术潜力。心理的健康或良好的适应能力是一个积极努力和持续成长的问题。如果人有一定的机会,他就会表现他的本性;如果人没有表现他的本性,那是因为生活的社会条件阻止他实现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的本能是天生的品质,他的表现不是依赖于产生挫折的生活环境,而是依靠有利的生活条件。

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是对于自我、自我存在持积极观点的人;按照梅斯鲁的说法,这种人具有“一种基本的内在性质,这种性质是内在的、天生的、‘自然的’、通常是很不容易改变的”。

梅斯鲁认为,这种自我或内在的性质包括人的“本能的需要、能力、天赋、解剖特征、生理平衡、胎儿期和出生时的损伤、新生儿外伤。”他指出,这种自我或内在的性质还包括人的“防卫和应付的机制、‘生活方式’、和其他品质,这些都是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内形成的”。只有在一个人的防卫性的外壳脱落以后,在他认识到与他的真正自我相对立的外表之后,才能发现他的这种内在本性。这时候,人必然喜爱他的内在本性、他的真正自我。

自我实现的个人必须对经验完全敞开,必须要能接受他所察觉到的东西。这样,他就更能处理他面临的问题,而不管这些问题是外部的还是从他自身中产生的。一个人的自我越安全,他就越不受偶然事件的威胁,他就越能接受他周围世界的影响。这样看来,向经验敞开和接受经验是同摆脱对个人的威胁相关的,而摆脱威胁反过来又是积极的自我和自我特征的产物。由于一个人关心并信赖他自己,所以他发现别人也是可以信赖的。他开始和别人建立互相依赖的关系,因此就发展了有关别人幸福的价值。所以,那种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便发展和掌握了人的价值。因为这种人尊重自己,也因为他珍惜别人,所以他不会成为权威主义者。他将承认变化,适应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不仅与他自身有关,也与别人有关。通过健康的成长,在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中这个人就成为一个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这个人也是成熟的人。他将能“超越缺陷和需要”。他将处于一种“存在的状态而不是处于追求的状态,(他将成为一个)‘可靠的’人,一个十足的人”。这个成长的过程就是形成一个人的过程。

梅斯普提出,人对真理的需要和人对食物的需要一样,是人的内在本性中所固有的东西。

对于知识、理解、生活哲学、理论的参照系统和价值体系的需要本身是属于意志方面的,是我们原始的、动物本性的一部分(我们乃是一些很特殊的动物)。

向成熟发展的运动是永无止境的,因为生命的成长过程就是形成人的过程。因此,人总是可以变得比他在任何一个特定时刻的状况更成熟些。人总是能够成长的,而且越来越成其为人。人通过他作出的决定来构成他的生命。不管这些决定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作出的,它们都是产生成长的材料。人必须努力争取使他自己变得比现有的状况更成熟些。他必须学会理解他自己,而且必须对他所做的选择承担责任。人就是他的决定。一个人必须接受他自己目前的状况,也不要低估他可能的发展潜力。

梅斯鲁以自我实现为最终目标,提出了在这个目标以下的各种需要的等级。从一定的意义来讲,这似乎和阿伯特的机能自主和适当努力的概念相冲突。然而,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他的存在,是他的生存和形成这一事实..可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要极力保持的不是肉体的自我,而是我们所意识到的自我,和我们所要实现的我们的自我概念。”所以,阿伯特和梅斯鲁两个人都是讲成人和他的成熟的生活方式。但这两个人都暗示了满足早期需要的必要性,以便在后来获得最后阶段的适当努力或自我实现。早期的生活历史没有目前存在的生活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目前的个人。根据他此时此地以及将来的目标,我们就可以具有足够的知识去理解一个人。

理论

同类推荐
  • 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本书对“绥西屯垦”的历史渊源、组织管理、成效、作用、影响等内容作了研究,分析了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做出了客观评价。具有史料价值及研究的创新性。
  • 无中生有:中国人的诬陷往事

    无中生有:中国人的诬陷往事

    本书之对历史做一番研究,以求找到破解诬陷的秘籍,让天下所有的诬陷者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无处藏身,无所施展其技。
  • 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本书从分析新时代知识经济的轮廓特征入手,重点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策等。
  • 你考试,我支招

    你考试,我支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即拥有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面对各科考试,你都准备好了吗?考试之前的心理准备与知识掌握,考试中的清晰思维与应对技巧,考试后的良好态度,这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书将告诉你从容进入考场,并取得满意答卷的正确方法。
  • 白昼提灯:人的失落和人的追寻

    白昼提灯:人的失落和人的追寻

    本书作者提出的“全人”的观念,帮助我们反思生命的质素。除了IQ(智商)、EQ(情商)、KQ(学识商数),他提出人还需要GQ(灵性商数),也就是天人物我四个向度,从而发展一个求真、求善、求美、求圣的圆融人生境界,值得我们思考。
热门推荐
  • 花样蝴蝶

    花样蝴蝶

    林依莲和秦峰一见钟情,心有灵犀,却不敢也不能吐露真情。市长宋玉飞从小暗恋远房表妹林依莲,在采取不正当方式,向她表白爱情遭到果断拒绝之后,因爱生恨,想尽千方百计,向江林集团伸出黑手,致使江林破产。
  • 末世进化史一引

    末世进化史一引

    世界的进化都拥有着起因,经过,结果,然而某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依旧还是出现了。。。比如→作者专业单机三百年,从来没有停止过!还有一件事!千万不要被书名给误导了!这玩意其实是都市小说!不是末世类的!
  • 婚约之豪门童话

    婚约之豪门童话

    她是身世不简单的少女,他是上海最有权的总裁,一个无意令他们相遇,但是这真的是巧合吗?他这是第一次遇见她就爱上了她,还是……而她,也从青涩到喜欢,再到更深的感情……文章较宠,归根结底男主永远爱着女主!并且爱得霸道又宠溺!请大家多多支持。
  • 牧羊人和记者还有羊以及狗的冒险

    牧羊人和记者还有羊以及狗的冒险

    一开始一切都是很棒的。草原,羊群,顽皮的狗。直到有一天。狼来了。
  • 王子求爱:王子别闹了

    王子求爱:王子别闹了

    他,皇室少爷,王子是他的昵称,女生心目中最完美,最优雅,最帅气的校园老大,各科全校第一,眼睛眨一下迷倒一大片。但他不温柔,冷峻。她,穷酸女,平民是她的代名词,没钱,没高度,没成绩,会做蛋糕,深翡翠色的大眼睛,凹凸有致的身材,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她自己也不了解。但她身世离奇。
  • 入错行,嫁对郎

    入错行,嫁对郎

    这是一本欢脱的古代言情小说。主角夜笙阴差阳错以女身成为未若公主的贴身太监,遇到权倾朝野的东厂督公花间,因为给公主逃脱和亲的馊主意被关进了东厂私刑局,随后被花间收买派去伺候少年皇帝。在与皇帝演出一场闹剧之后,她被派去苦行寺监视太后的工作中,夜笙撞破了太后与太师的密谋,被太后抓走,却没想到看似冷漠的花间居然独身来救自己,两人感情在生死逃亡中温度渐升,并被撞破了假太监的身份。但因为患难后价值观生出间隙,夜笙忿然离开东厂遭遇到埋伏,东厂死对头锦衣卫的都督则慕连续两次相救,明确表示自己对夜笙的好感...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恰似昔年露从白

    恰似昔年露从白

    千年之前,他们是生死相随的神仙眷侣。千年之后,她是他殿前的看家狐狸。那些温柔的瞬间,究竟是真情流露还是心机暗藏。最后他只说了一句:“这千年的寻觅只是为了取你心头之血,救我心爱之人。”然而他只是用千年的心机布了一个局,为的就是护她一世安稳。
  • 纵横家语录

    纵横家语录

    纵横家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最为入世,而且也是对当时的国家政治生活影响最大的一家。他们既是卓越的说客和谋士,又是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纵横之术”,即使以平民寒士之身,仍能跻身于庙堂之中影响众多国家的治国方略。这种能清洗掉诸侯列国国家机器的斑斑锈迹,让其越转越强力的现实是诸子中极为少见的。纵横家又是时代的推进器,他们将“春秋无义战”的无序纳入或“纵”或“横”有序的轨道,同其他诸子学派一起完成了中国大一统的宏图伟业。虽然,纵横家远离我们两千多年,他们活动的舞台后世已不存在。但是他们的思想、策略和游说技巧却总是被后人从不同的方面发掘效仿,并引起国外学者浓厚关注。
  • 天弃记

    天弃记

    天若弃我,我该如何。是从天,还是唯天。谁能给我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