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8300000046

第46章 法门对示(1)

1.从心性下手

【原文】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释讲】

惠能大师有一天叫门下弟子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人来,说道:“汝等不同余人。”这句话很重要喔,每个人都喜欢听这种话。“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这段话很有意思,一般学佛者谈到这里就不细谈下去了,因为此已涉及佛教伦理、佛教逻辑、佛教思维模式以及辩证法。惠能告诫这些弟子们,现在要教他们讲经说法的诀窍、要领,如此施为,才不至于失去佛法的宗旨大意,才不会丢他的面子,否则就别自称是我的弟子。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这是总说。碍于篇幅,这里无法细解,但一定要先感受“出没即离两边”是什么。我们在谈吐之间会不会著于两边的任何一边?你说:“我坚持两边都不著。”那你就著中道了。“说一切法,莫离自性”,不要离开自性。佛法是讲心地法门,要讲心地、根本,那就一定得将自性点出来,否则在下手处会抓不到要领。

【活学活用】

淡心性,各位切莫以为那只是清谈、玄谈的心性。这个心性是行证的一个要领,并非学术界的玄谈,更非哲学玄谈。当今佛教界之所以不敢谈心性,原因有二,一是怕堕入了哲学玄谈,那是不对的。各位别怕,以行者的身份来谈,所谈即是心性的东西嘛!修行上这样修对不对,不对就必须修正,就是这么简单。心性很具体,不抽象,今天我们把心性谈得很抽象,根本就谈错了。它比任何理论都来得具体可行,因为它是我们“行”的一个步骤啊!

其次,是它无法形诸言语,因为没有修就无法讲,不知心性是圆是扁。心性乃无形无相,因此难以言传,于是也变成不可说了。不是这样!修行就是修正不当的观念与行为,观念是不是心性呀?就从这个地方开始啊!心性如何改变?调整观念!这就是心性的问题,很具体嘛!要谈心性,一定要注意:不著这边、不著那边,就心性来论心性。

为何会著两边呢?不谈心性就会著两边。两边从哪里来?从世间法来。第一个“有”,世间法的“有”是假有,你认为实有,那就执著了,为了破“有”而谈“空”,你又著空。空乃相对于有来的,假如对此顽空执著,其实仍属“有”的另一种形态,因为你所说的空,只是有的另一种替代名词罢了,并非真的空。所以空、有皆来自世间法,而非来自心性。故从心性下手,就不至于著于两边。

“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惠能大师接着开示,突然有人来跟你请法、问法或问难,他们所问者皆是相对的,都是二分法。“尽双”是相对的,“对法”乃二分法,“来去相因”,都是用相对的二分法来讲。“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你要作答时,一定要先把这相对的二分法除掉,才有办法作答,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佛法中常常有这种情况,由于我们要将心性表达出来,最方便之法即是二分法,说空谈有,你就明白了,然而一讲空、有,你又马上执著了。怎样才不空不有?哇!说不出来了。因此,有、空、不空不有、亦空亦有,此四者当中,哪个才对?告诉你,都不对,但也都对。哇!这更让人糊涂,不知所云了。事实上,我们所遭遇的也是这个问题,先把这前提的部分厘清楚,接着才有办法作这种思维处理。

这段话,可说是惠能大师数十年教化的心得。因为要为众生说法、度众生,就一定要懂众生的心性,而这必须跟众生相处以后才能领会。所以学佛,最好多跟众生相处、接触,否则你无由认识自己的心性。透过众生的行为、反应,你更能了解自己。

【智慧金言】

很多人问难,一问就先假设两个前提,用对立的二分法来问你,结果你很快就掉进去了,怎么答就怎么错,这叫两难法。他用二分法、对立法,即是用两难法来诘难,而你能不能破,不让他夹住?题目一出,首先就把他否认掉?以前面的神会为例,他从人的立场,而惠能就从道的立场出发,让你夹不到。这是弘法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辩论、逻辑、思维模式。

2.自性要正

【原文】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释讲】

三科法门,指“阴、界、入”三个部分,包括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自性能含万法,称作“含藏识”。若生起思量分别,就叫转识或事识、生起识。它能够生起六识,六识出六门,从六根出来变六尘。就解门上来说,属于唯识,要说明必须花很多时间。所谓一法通。法法通,我想惠能他老人家绝对没看过唯识,可是他就懂。奇怪喔!勉励大家,要像六祖一样,虽然先天不足,望尘莫及,那也要由后天来弥补,端看自己愿不愿意达成这个目标。

【活学活用】

我们就曾遇过这种情况,好多人来听经后才恍然大悟:“哎呀!以前觉得佛法是那样子,现在一听才知不是。”很多人一开始接触佛法被误导了,原本是块好料,成就可期,却因秉性淳厚,受到误导,这一错,就很难再回头了。

另外有一种人是怕被误导,怕错了以后将来无可挽救,所以一直徘徊在门外。这种人其实也没机会成就,他坚固我执嘛,怎么走得进去呢?等有一天他真的想进来,却又横冲直撞。淳厚的人即使被误导了,不必担心,还会回头,因为淳厚是其本质,发现错误后,他会深深忏悔,一旦回头,他要成就很快。

修学过程中,要求自己淳厚就好,不要机巧地自作聪明,一心想选四平八稳的修法,那肯定找不到,因为这当中牵涉其他众多因素,不是你自己用功即可。我们应该如何寻求突破,每个人都可做到。就算没有六祖的根器,这辈子得不到像他那样的大成就,但步踵其成就之路的起点,总可以呀!这一点相当重要。

很多同修喜欢结界做功课,但结界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现象,大概过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后,会开始产生一种障碍——不想做下去了!不知哪儿来一股怪异力量排斥着,不让我们接近功课,有时甚至看到佛像就觉得讨厌。为什么?当我们发心精进时,阻碍乃是必然的,而所有问题的关键都在这一关,看你能否跨得过去。

结界,开始要精进时,以五十三天为周期,每天的例行功课必须在一个钟头以上,如此持续五十三天下来,去试试如何超越?怎么跨过去?进行之际的最大障碍,便是心理上的厌烦,这叫心魔、五阴魔。有时用功以后脾气特别大,此即五阴魔,它开始障碍你的时候,务必要记住,必须以更坚强的意志力去突破、超越,否则绝对难以成就。

结界还只是个小考验,我提倡的写经、整理录音带,或参与读书会的研究、讨论等等,不管是哪方面的工程,你挑起来,然后投入,之后障碍产生就将它突破过去,以后在菩提道上就平坦了。那时候想怎么调整、怎么修行都没问题。但这一关若无法突破,则不管怎么修行,生生世世也都会发生同样的障碍。每当你加紧油门往上爬的时候,就会感觉引擎无力,想冲又怕出事,内心总有个阴影在,还没开始就找种种理由搪塞。

冷静看一下,当你鼓励同修来道场种福田时,总会得到一些根本不成理由的理由:没时间啦、恐怕没能力、智慧不足、字写得不好、书读得不多啦……为什么这样?他就是那关没跨过去。这一关一旦能够跨过去,尔后所有问题便都能自己解决,你就在圣人的隔壁。心性持续成长,不成圣也成贤。精进修行的过程中,真正的问题往往在于心理上的部分。

我们应该怎样去突破,抑或这辈子永远当个凡夫。其实不只这辈子,过去生便如此,未来世想免除这种情况,这辈子一定得突破。所以这一辈子至少要打一次禅七,打禅七当中绝对不起厌烦心,否则就再打七天。别的道场我们不清楚,假如你来我们道场打七,打完觉得还不够,那你一个人继续打,常住会护持你。假如你打七有那种想要趁早闪人的念头,那不如不打了。打七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虽是七天,但加上前后准备要九天。必须完全投入,并且放得下身心世界。你人在禅堂,已经在桃花源,心却挂在外面,红尘牵绊,那有用吗?因此,一定得设法跨过去,这是比较具体的部分。

我们这样来审视惠能的情况,就知道为何一个不识字的人能够讲唯识?唯识是知识分子的瘤,知识分子最喜欢研究唯识,但往往不得成就。研究唯识,必须发愿,必须实际修行,否则会变成哲学、逻辑的研究,所以说是个瘤。惠能他老人家不识字,又没读过唯识学概要或唯识学纲要,怎么会谈这些呢?又为什么谈到这些?他的成就,不是所谓“一经通,经经通,只要开悟就无所不通”便可以一语带过的,他有实际的基础在。

惠能大师虽谈唯识,唯识属法相,但他还是从法性出发来谈的。此处言“若起思量,即是转识”,转识一转啊,生六识,六识从六门(六根)出来,见六尘。这个讲法很精要,一字不增、一字不减。他从自性中说“自性能含万法”,这是从真如来谈。真如,一心生二门,有真如门、有生灭门。从生灭门当中,来谈这含藏识。“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转出来即六识、六尘、六门,这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从自性中展现其作用。此时,“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这里的自性就不是指真如了,而是指生灭门的部分。这里就不能以《大乘起信论》的标准来看待,惠能大师的讲法,在语言用词上其实不很清楚,但仍可看得出来,他是从生灭门上面来说的,生灭门便有邪有正、有真有妄。

假如分开来看,一心就区分为两部分:一是真如,一是无明。真如是不变随缘,一个不变,一个随缘;无明则有一个起业,无明起业成事,起了这个业,就造出事相来,它依体而存在。把这个妄、“依体存在”的部分与真如“不变”的部分合起来,就成为“真如门”;而真如门的“随缘”与无明“成事”的部分合并在一起,就造成了“心生灭门”。心生灭门当中一共有八个部分,就是指这个。因为真如的随缘部分,如果是顺着真如起作用,那这部分就是正的;假如违背真如而起作用,那便是邪的。所以它有邪、正两部分。

这里的邪、正,并非一般社会道德对邪正的判准,一般谈到邪,常带有一种罪恶感,提到正,就带有褒扬之意,但佛法的邪、正并非如此。善恶又如何定义呢?一般社会道德所谓“善”即是好的。“恶”即是不好的。然而佛法中的善,则是指经过我们本身发泄以后,会增加生命能量的;但经过发泄以后,虽会从生命中把那个因素除掉,却无法增加生命能量的,就叫作恶。譬如喜悦,道德规范告诉我们要把喜悦压制下来,所以只能嘴角轻扬、微微一笑,你若是哈哈大笑,就是没教养,这是社会道德认可的善。生气时也不能显露,尽管咬牙切齿,手扶着桌子在发抖,也不能将气发出来,否则破口大骂,就是没教养,所以生气是恶的。

佛法的定义不是这样。佛法中,喜悦时必须让它发泄出来,而不是压抑着。喜悦的流露会增加生命能量,所以修行人永远是愉悦、快乐的原因在此。喜悦当中,愈来愈有生命能量。这种生命能量的持续增长,便是善的。若有个因素刺激你,你也必须把它发泄出去,而它并不会增加你的生命能量。假如你强压下来,它会潜伏在内心里,例如现在学佛了不能生气,一生气就犯戒了,犯贪瞋痴……像这样就属压抑了。假如你不压抑,让生气发泄出来,那这个因素会从你生命的洪流中排除掉。

一般人发泄怒气后会发抖,会感觉疲累,这就是消耗了身体的能量。那当然不好,而修行的生气发泄则与一般人发泄怒气不同。修行人是把外来的刺激因素,转为生命的一种感受,把那刺激因素变成感受周围的因素、一种气氛,这时即使很生气,在外人眼里看来也会觉得很可爱,像小孩子一样。小孩子生起气来,像七爷八爷那样跳脚,你却觉得很好看,为什么?因为这是他从生命核心、从内心深处充分展现的一种发泄。

一般人的发泄往往是一种累积,“告诉你!我已经忍了三年了!”大人才会倒算三年前的老账。尤其老人家,不吵架则已,一吵就开始翻陈年旧账。小孩子却是当下,你抢了他的糖果,他马上跟你打,等糖果一塞进嘴里,他就笑嘻嘻跟你和好了。他马上气又马上笑,眼泪鼻涕混着笑容,你觉得他真是可爱,因为他那么纯真、自然。像这种情况发泄以后,虽然生命能量不至于增加,但也不会有压抑的累积。

修行人在回想过去岁月所受的委屈时,一旦愈想愈气,就必须发泄出去,不然那个因素会一直停留在内心、身体以及生命里,随着轮回而带下去,下辈子因缘会聚时,对方就倒霉了。你当下就发泄出去,不染著了,也等于把它忏悔掉了。像这种引发情绪,却让生命能量流失的,就叫作恶的,反之增进生命能量的,就叫作善。善与恶,在修行人的立场如此分判,其中没有价值判断,只有一个标准,即生命能量有无增加。我们从这里来看佛法的善与恶,与一般社会定义的不同。

经文这里也一样,不要用社会道德的价值判准来衡量“自性邪”与“自性正”,否则对佛法就会一直误解。要知道,佛法标准之不同于社会判准,绝不至于引导你大逆不道。譬如我们鼓励你发泄,并不是叫你到处骂人或打人喔!受委屈、打压是要予以转变,不让它在情绪上产生压抑。真正气急败坏时,“恨死他了,我要把他杀死!”千万不要杀人喔,要恨、要剐都可以,怎么杀呢?回家关起房门,把他的名字写在枕头上,然后杀那枕头,因为你气的只是那个“名字”而已嘛,这样就发泄掉了。想挖他的眼睛,那在枕头上画个脸,挖出眼睛。我想,这样发泄以后大概就没事了。

修行不是叫你违背社会良俗,而是让你更活泼。为何称修行人为方外人士,因为跟他交往,会让你感觉自在潇洒;你有任何郁闷,他都能让你发泄。聪明人跟师父在一起会尽量吐苦水,然而很多同修来,却说了一大堆理由隐瞒,师父想戳破,又怕伤他自尊心。何必嘛!不满就直说,帮你发泄出去,你便充满朝气地回去了。

同类推荐
  • 面试胜经

    面试胜经

    本书非常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毕业生更好地掌握面试技巧,克服面试时的惶恐和困惑,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 召唤内心的巨人

    召唤内心的巨人

    帮你唤醒沉睡的意志,治疗你被挫折得千疮百孔的心灵。 帮助你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走出人生的低谷,唤醒内心沉睡已久的力量。 “境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本书力求内容全面、新颖,事例融议论于一体,通过分析人生的各个弱点,找出了人们心理阴影产生的内在症结,对启发人们如何发掘自身的潜在力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 习惯决定人生

    习惯决定人生

    我们常说“习惯决定人生”,一个好的习惯能从很多方面影响我们,最终带领我们走向成功的人生。习惯是千钧一发中的那一根救命稻草,在最危险的时候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本书基于青少年生活习惯的调查,系统论述了习惯决定人生的重要性以及几大良好的习惯的培养,相信这将成为您创造成功人生的得力助手!养成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 董明珠的资本

    董明珠的资本

    本书根据董明珠的经历,深入剖析她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深层原因,在向读者讲述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董明珠。从其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销售道路上从无到有的探索、管理能力和风格的培养、企业思维和战略眼光的形成、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对创业者指导等多个方面,解读中国商界女精英董明珠的成功秘诀。
  • 破解人脉密码:打造黄金人脉的自助读本

    破解人脉密码:打造黄金人脉的自助读本

    本书不仅会告诉读者人脉能为他们带来什么,还会将关于人脉的密码一一破解。如何建立人脉,如何扩展人脉,如何让人脉发挥最大的效用,如何走过人脉的雷区,如何掌握经营人脉的技巧……这种种问题,读者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从而轻松地经营自己的人脉网络,享受人脉所带来的福利,进而收获成功的人生。
热门推荐
  • 超级神棍

    超级神棍

    神棍也就是骗子。太行山上住了个老神棍,守着惊天龙脉不下山,老神棍给儿子从小订了个娃娃亲,于是小神棍就得下山去媳妇。神棍下山哟,为人解惑哟,做个半仙哟,人人羡慕哟。钱是毒,权是刀,刘午阳致力于不碰这两样东西,全凭一身风水秘术,救世医术,旷世武功来拯救自己的亲家们。刘午阳常说:这世间哪有那么多的打打杀杀,和气生财多好。我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兔子,因为我爱吃肉。如果你欺负我是一个乡下来的读书少的人,那么请允许我做一个坏人。如果你觉得我不够坏,那么恭喜你,回家看看你家的祖坟,已经冒黑烟了。
  • 青藏时光

    青藏时光

    《青藏时光》是藏族作家格绒追美最新的短篇小说、随笔集,选取了作者最新创作的七十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对藏地藏民的热爱与深情。作者笔下的人物各有不同,僧侣、牧民、说唱者,在作者幽微的笔触下,每个平凡人物的一言一行都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精神震撼。这本书极富民族特色,充分展示了浓郁的藏地风情。
  • 魔能领主

    魔能领主

    魔法世界,一个来自于现代的灵魂,穿越两万年,来到了神秘的魔法时代,成为一个倒霉的小领主。且看这位现代魔能应用系的在读学生,如何在魔法时代打造自己的魔能家园。“哦,领主大人,这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实际上,这只是我的工坊。”
  • 朕不想活了

    朕不想活了

    每逢入夜,恭国皇帝都会上香三炷,有生之年但愿能:踩傅诤的脸,虐傅诤的身,碎傅诤的心。如此,白日里皇帝陛下就会更加努力地:让傅诤吃瘪,让傅诤吃瘪,还是让傅诤吃瘪。但事实上,与傅诤长达一生的斗争过程,清楚明白地告诉岑睿一个道理:不作死,就不会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逆魂圣战

    逆魂圣战

    一个普通的现代少年,本不属于这个世界,机缘巧合或许是命中注定,他回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在一次偶遇中碰到了本以为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却是一生都不能放下的牵挂。他们都视做对方是自己生命中的唯一,世事无常。他们共同为了保卫自己的种族而并肩作战,在一次次的考验中磨练着他们。亲情,友情,爱情,无不在支撑着他们走到最后。
  • 恩爱夫妻理财经

    恩爱夫妻理财经

    本书通过事例、观念与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精准而富于趣味地告诉新婚夫妻:夫妻理财要定好位;做好家庭理财规划;用好稳妥可靠的理财工具——储蓄;投资理财,让钱生钱;学好日常生活这套“理财经”;不同类型家庭的理财经;理财误区和错误八个方面的问题。提醒新婚夫妻注重一个“节”字,家业初立,在“节流”的同时进行“开源”。
  • 最流行的管理时尚

    最流行的管理时尚

    本书总结、归纳了161个当今管理术语,涉及目标管理、领导力、执行力、一分钟管理法、企业核心能力等,并进行理论分析与论述。
  • 总裁大叔上瘾:纯情娇妻

    总裁大叔上瘾:纯情娇妻

    相恋七年的男友娶了别的女人,还设计让她做伴娘。一夜醉酒,却在陌生男人的房间醒来!没心没肺的二货闺蜜,卯足劲把她骗去做后妈。大叔不但英俊潇洒,还喜欢做游戏。
  • 进化狂潮

    进化狂潮

    突如其来的异变,引来了一场波及全地球范围的大进化,作为曾经地球的主宰,如今的人类只能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无数的变异生物、丧尸甚至是人类自己,都成为了活下去的障碍。可危机与机遇却同在,无数枭雄大能纷纷趁此时机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连赵小山都无法幸免。赵小山并不想成为人上人,他只想让自己的亲人、爱人、朋友在这场危机中活下来,为了他们,赵小山自愿高举屠刀,为他们杀出一条鲜血淋漓的生路。“一切都是为了活着!”
  • 卫世界的幻想

    卫世界的幻想

    卫世界的幻想,不止是幻想。二十三号的奴隶,也能成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