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8300000042

第42章 南顿北渐(2)

志诚悟到了,他抓住本体了,发觉“色身”为四大合和,是假的,而“心识相”则为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成,也是假的;自身相是假,心识相也是假,故曰“五蕴幻身”。既然都是假,假的怎能成究竟呢?在幻境上打转,是无法究竟的。

【智慧金言】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转过来,不要在假相上用功,而从本体上着手;法仍是法,没必要在那边净不净,就是这个样子。

5.悟得自性

【原文】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架,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释讲】

喔!这差很多,刚才才说神秀所言不可思议,现在却说是劝小根智人了。你说他猫獠,我看也不见得,这刮胡子的功夫倒是很文明化喔。惠能先跟他印可:“对!”然后这里才告诉他真心话。

后面这段说得很好,各位可以熟读。他说,能悟得自性,即可不立菩提涅槃或解脱知见,都没有必要了。但若未悟得自性,这些东西当然需要了。为什么?因为迷嘛,现在既已悟得自性,这些都不必再立了,没有用啦!就像搭火车到高雄,出了车站,还留着票根干嘛?可是如果人还在火车上,就得留着,不然查票时怎么办?已达自性,就像出了火车站,票根还留着干嘛?这个“立菩提涅槃,立解脱知见”就相当于手里的车票,是一个指导的标杆,一旦到达目的地,就不需要了。

【活学活用】

“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既已悟得自性,这时就要依体起用。有一法可得,那指是体,要取本体这一法;体既已得,就不要再执著本体了,否则一样迷惑颠倒,所以连最后这一法也舍了,如此才能建立一切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假如明白此义,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都对。所以真实意义才重要。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见性之人,立也对,不立也对;不见性的人,立也不对,不立也不对,关键在于“见性”。所以学佛必须懂得自己在学什么?“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去来自在,没有障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这是活在当下的意思,随机而做反应,无有第二念。“普见化身,不离自性”,一切境界皆佛之化身,故一切外境界也都是自心所现,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这看起来好玄、好高喔,我们何时才能证得呢?其实这就是见性而已,“见性”之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在此,佛法之殊胜也在此。它不是一般宗教情操或宗教信仰,那没意义。

【智慧金言】

要如何将此自性显现出来,精准地扣住而不偏差,就称之为“亲证”,亲自证得即谓“自在神通,游戏三昧”,千万别被这名词唬住了。

6.习气使然

【原文】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诚,吉州太和人也。)

【释讲】

志诚再请教:“什么叫不立?”惠能说“自性无非,自性无痴,自性无乱”,以刚才的定义,即是戒定慧。“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不要执著在相上。这说得容易,但如何不执著于相?如何常离法相呢?各位,不可能啊!为什么?因为你经常执著在那儿,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直以为是“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一直执著在法相上,那就没办法了。然而你如果能够“我是透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那就不一样了。你会经常觉得六尘境界所看的叫“缘影”,是无常在变化,它一直在变化。当你能这样感受时,那就离法相了;你所接触的任何境界,会随缘一直过去。每个境界来,不管色声香味触法,一来,就捕捉得住;去,就随它去。而我们总是,来,捕捉不住,去了,才想留住。很多人老是怀念过去,却又捕捉不住当下。

【活学活用】

很多人回想孩提时代都很美,但被老师罚的事都忘记了。教室里偷吃东西的感觉真好,可是偷吃当时,心跳一百二、担心被老师抓的心情,已经忘光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活在当下,所以过后会觉得那个情境很美,这是未离法相而依旧执著。没有那种无常观,所以会执著在法相上。如果你回过头来,“是谁透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至于根尘相接的部分不要去管,你要找的是“那个是谁?”一切都回归本体,这样是否会离开法相?

刚才提过,透过感受,把愤怒或喜悦置换过去,去感受那情境,那个感受本身就帮你把整个尘境放掉了。譬如生气,何事或何人引我生气,我停在“生气”这边,而不停在“尘境”那边,是不是离法相啊?然后再进一步,“谁在生气?”是不是进入本体了?法相很自然就抛开了。

我们往往情境一来,就任凭摆布。乍逢生气情境,若非怒气勃发,便是力求压抑。生气时应当感受它,然后观照它,照得清清楚楚。生气、喜悦,喜怒哀乐等等,尽皆活在当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也在当下,如此便常离法相,就自由自在,纵横自得。此时有何可立?要立什么?都没有。立亦得,不立亦得。

“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自性必须自己去悟。顿悟顿修,这一点是最特殊的地方,不知各位有无此种善根?最上乘人、大根器者可以顿悟顿修。其实应该说,“顿悟顿修”乃指修行到某个程度时,悟与修乃同时并进的。这有点类似将水加热到一百度之前,都还是水,这相当于“渐修”。然后过了一百度,水马上变成蒸气,这时是“顿悟”,也是“顿修”。水一变成气就是百分百的气,不会气里还有百分之三十的水,气就是气,水就是水。顿悟顿修的变化就属此种状况。所以成道时,也是百分百成道,没有逐渐成道的。

我们一般人在因地修行都是渐修,从零度加热到一百度,中间这阶段都属渐修;而要成道时,也就是由一百度的水变成一百度的水蒸气,那个阶段是凡夫转成佛的阶段,那一转,就百分之百地转了。到达了饱和点时,再加把劲儿,就不是凡夫了,他变成了成道的乔达摩,而非凡夫乔达摩。这就叫“顿悟顿修”。所以这里所指的,是就成道这一点来讲,没有渐次,故不立一切法。在这时候,“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因为他一直谈本体,所以指的都是成道的部分。

各位现在若从因地来谈修行,那是“悟后起修”;从因地来讲,不是谈成道后的状况。“悟后起修”的“悟”是顿悟,“修”是渐修,这要弄清楚。到底是“顿悟顿修”,还是“顿悟渐修”?这问题在中国佛教史上,自惠能提出此言后便一直争论不断,如今还在吵。我们现在把它厘清楚了,“顿悟顿修”指的是成道的那一刹那,那是顿修,到那地步还是得修。佛坐菩提树下有没有修?他还是继续在修,那一修即是“顿修”,可是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前,他仍有过一段“渐修”的阶段。

各位想想,如果让你现在顿修好了,你从哪里下手?不知从何下手啊!你一定要从初发心到十信位,到三贤位、十地位、等觉位,这个过程不可免;走过等觉,等觉要进入妙觉,那时便是顿修了。顿修、渐修两者之所以会引起争议,就在于对成道那一刹那的定义、概念不清楚,因地或果地立场没弄明白所致。那个顿修以后,顿修与顿悟理事圆融,顿修境界与顿悟境界相等、完全圆融的时候,直接就成佛了,这就非属一般人的讲法了。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志诚听了以后,当即开悟。于是早晚都在惠能身边,我们叫作亲近承事供养。志诚是吉州太和人氏,关于他的因缘,至此告一段落。这里我们也看不出神秀入灭前,志诚到底有没有回去。神秀嘱咐他学成后要回去作报告,结果他学好后却好像留着没回去。他悟是悟了,但大概尚未大彻大悟罢!

佛门中可以看得到,这叫“因缘所生法”。志诚聪明多智,师父令他来惠能处修学,他也答应好好学,学完后回去作报告,这没问题。但他来了之后因缘就转了,你不能说他叛师,因为因缘转变了啊!

当初他在神秀那边学了九年,九年有九年的习气,原先是用小根、下根下智的修行法,现在转过来用最上乘的修行法,虽然马上获益,可是习气仍多,还没转。就像我们从外面吸收了很多佛教杂讯,干扰了正知见;在佛门里所讲的是很大很殊胜,所行的却是很小心眼的行法,两者无法一以贯之。所以,即使现在你已听闻这一套很完整的上上根器者的修行法,听得很高兴,但一放下来回家后,本来的习气、杂讯又通通跑出来了。你为别人介绍佛法时,仍旧拿那些杂讯出来说,因为那都是习气。

这里可以看到,志诚是聪明人,他留下来是要把这些习气洗干净。前面看到那些高手过招,三两下就点过去的人,立刻离开了,因为那些人没有杂讯,一悟之后,就是这样!出去就照这一套走,那不一定得留着,所以一悟即离开。如永嘉大师一悟,马上就走,惠能还予以挽留:“睡一晚再走嘛!”“一宿觉”,停留一晚就离开了。永嘉大师没有杂讯,本来就修得很好,只是来求个印证而已,所以潇洒离开。但志诚在神秀处有了九年的杂讯,悟是悟到了,但是习气、杂讯必须洗干净,所以留下来。

现在自省:有没有这样的根器?听得很高兴,回家就放着,下个礼拜再带来,然后告诉别人的都是杂讯。有没有这种情况?这是一般人修行的最大障碍。我们不是故意要泄你的气啦!事实上人人都有这种毛病。大家都知道佛法很好,好归好,但牛排还是没吃够。习气使然啊!大家也都知道赶快了生脱死,否则生生世世轮回很苦,知道归知道,但还继续造业。你无法完全断除,都因为习气。

【智慧金言】

世间的、佛法中的杂讯和习气,全都混在一起,弄到最后,你所修的佛法变成“你的法”,而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法,所以你无法表达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念到后来变成“南无本师实在没你法”(闽南语),“牟尼佛”变成“没你法”,已经拿你没办法了,因为佛法都变成了你自己的佛法,而非世尊的佛法。

7.因果昭昭

【原文】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所闻,乃嘱行昌来刺于师。师他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曰:“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

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释讲】

这一段是谈志彻的行仪。志彻是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这个人自小行侠仗义,这种人通常有个特色,是非不分,所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自从宗派南北分化以后,“二宗主虽亡彼我”,“亡”即“无”的意思。神秀和惠能无敌我、对错之分,反倒是座下弟子们互相抬举或诽谤。

这种现象自古皆然,其中最聪明的是谁呢?四祖道信。道信到南方来,在牛头山度了法融之后,也不多说什么,只叫他留着,然后就回北方去度弘忍,由弘忍传衣钵,可是法融也得法了,这样两人就不会吵了。

弘忍有个很认真读书的徒弟,形象也很好,修养一百分,但修行才五十九分,还不到六十分。中途杀出个惠能来,这很麻烦了。我们最怕的也是这种情况,有个修养极佳而修行尚未及格的人,凡夫往往误以为这人得到真传,是成道之人。这是很伤脑筋的问题,因为这无法辩解。一个真正得道的人,往往属于潇洒一派,不那么拘谨,而一般人比较喜欢拘谨的人,觉得这种人修得很好,至于内心、境界则无人知晓。

【活学活用】

一个内心境界证得某种成就的人,很豪放、潇洒、自在,因此在行为上也没那么拘谨,这时很容易让人误解他修得不好,在传法上便会产生困扰。当然,祖师本人在传递上没有问题,但弟子们会心理不平衡。这时,“自是非他,造无间业”这一句话就很重要了,因此我们不能如此竞相诽谤,而神秀和惠能的弟子却免不了这种情况。就神秀而言,他修养那么好,弟子则不尽然;而惠能修行很有成就,弟子却也不见得都有成就。被记载下来当然算是有成就的,可是没被记载的更多,造是非者更不可能载入经册。

当时北宗既然称神秀为第六祖,对于惠能传衣钵的事当然就很介意而横加干扰了。于是这些门人便推派行昌前来行刺惠能。南北的竞争已不仅限于语言,甚至付诸了行动,这不只是“自是非他”而已,到后来甚至有无知者采取口业以外的身业。

惠能有他心通,预知其事,便把十两黄金准备好。天黑了,行昌潜入六祖房间后,拿起刀来就欲加害,在这紧张的一刻,惠能“舒颈就之”,把脖子伸长了等着,可是行昌拿刀连砍三次却“悉无所损”。这个公案就麻烦了,谁敢去试啊?不知他拿的是削铅笔刀,还是杀猪的大刀,竟然连砍三次都无伤。

由经文此处可知,惠能有他心通,但各位必须先有个疑情,这他心通怎么来的?何时开始有的?未修就有或修了以后才有?这不是他写的自传,所以交代不清,因此也没人知道他何时开始有他心通。传记从他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就开始一路记下来,是否听到那句话后有的,或在此之前?到了黄梅,抑或逃难时有的?或是到曹溪以后才有,或者……总之,惠能大师如何修得他心通?我们一定得先有这种疑情,才能找到修行的下手处。

其次要谈的是,行昌连砍三刀却都伤不了他,换了你,敢不敢啊?难道他已有金刚不坏之身了?话说回来,他又如何修得这种成就?我们以修行人的立场来看,祖师大德有此成就,不要像读《西游记》、《封神榜》一样看过去就算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就。

同类推荐
  • 哈佛考考你

    哈佛考考你

    《哈佛考考你》以轻松、简明的语言阐述了哈佛面试中会考察到的学生必备的智力、能力、品质等各方面的素质,让申请哈佛的学子和有志青年在通过一系列试题的训练中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并有目标地对自己进行培养和提高。
  • 幸运不是天生的是设计出来的

    幸运不是天生的是设计出来的

    幸运不是天生的,变得幸运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争取幸运。当你遭遇挫折时,不要认为幸运已经离你而去,应该牢牢抓住当前机遇,为自己制定一个奋斗目标,只有具备实现梦想的动力,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同时,你应当知道,幸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失败的人才会永远把机会押在别人身上。
  • 先交朋友再做生意智慧全书

    先交朋友再做生意智慧全书

    在生意场上,如何交朋友,结交有益的朋友是一门学问。做好生意赚大钱,交好朋友成大事,扩展自己的人脉圈子,学会感情投资,运用生意场上的交际艺术,扩大生意空间。该书通过一批在商海中摸爬滚打,最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卓越商人和企业家奋斗成功的实战经验,和他们创业成功的轨迹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生意人,不仅需要过人的智慧、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精明的用人方法,更需要超人的魄力,拥有超强的人脉网络,以及长远的目光和进取的心态。本书运用典型的事例和通俗的语言,循序渐进地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包括自我修养、交朋识友、扩展人脉做生意等一系列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在生意场上更好地与人交际,做好生意。
  • 总统形象课

    总统形象课

    一个成功的形象展示给人们的是自信、能力和尊严,是外在的视觉审美和内心感受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淡忘。1960年的肯尼迪,外表英俊,穿着优雅,散发着坚定、沉着、自信的魅力,这使得他不仅成为“全民偶像”,更主宰了一个时代;1980年的里根,他的声音、他的幽默、他高超的演技征服了所有美国人;2008年的奥巴马,修长的身材,剪裁合体的西装,极具亲和力的微笑,冒雨与选民相见的“作秀”,让选民们不得不把选票投给这个皮肤黝黑的中年人。
  • 智慧咖啡在飘香

    智慧咖啡在飘香

    本书通过幽默、机智的文字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并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普通的哲理,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才能活出真的自我。
热门推荐
  • 残酷翻篇,即是温柔

    残酷翻篇,即是温柔

    真正的残酷,是把自己搞残了才酷。抛开酒桌、情人和死党,读这本极具黑色幽默的个人史,44个故事,令人晕菜又拍案。一只70后的老狐狸,即使荒芜了自己,也要找到灵魂的寄居地;借一身非法才情,用辣椒酱和冰啤酒,衔咀年华。残酷翻篇,即是温柔;残酷翻篇,更是温柔……
  • 侠义道之侠影武林

    侠义道之侠影武林

    江湖风云再起,武林个大门派纷争不断,朝廷掌控力不断衰弱。觅良伴,结兄弟,拜师徒,门派世仇,正邪纷争。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上海,不哭

    上海,不哭

    小说从单身美女炎炎的视角,用现实与回忆相交替的手法,讲述了四个年轻的外地女孩在上海的职场与情场的打拼与浮沉——她们曾经怀揣梦想、充满朝气。在懵懵懂懂地历经了人际的伤害、金钱的诱追和各式各样的男人之后,开始对幸福和人生有了自己的理解……作品以都市白领生活为缩影,描述了当下都市人的孤独、惶惑、漂泊,对爱情的追逐与理解,以及对幸福的坚持和信仰等,真实地再现了在大都市寻梦的年轻男女的情感与生活,将成长蜕变的痛楚凝结成了一轴鲜活的画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机道法

    天机道法

    一个高中生,一场死亡游戏,卷入了千年不可解的孽缘,是偶然?还是必然?当发现祖上留存下来的道书、异界大陆的规则、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千奇百怪的各种奇异生物,他拿什么来改写自己的命运?上古魔帝、异界龙族、还有远古时期的各种凶魔神瑞之兽,洪荒时代的各种上古传说,一一再现于天地间,刹时天下风起云涌。当他发现,他身边的人全都不是人的时候,世界上到底仅存多少人类?
  • 点将录

    点将录

    铁血无情剑有情,魔帝轩辕剑圣演绎一曲旷世的王者大战。一个神秘少年横空出世,力邀当世五大高手决战巫山之巅成就般若神功!
  • 一片扁扁的阳光

    一片扁扁的阳光

    本书是孙宗信的作品集,用乡土文化的土腥味和充满哲思风格的凝练古色,来铺陈和描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带来的农民思想观念的嬗变。
  • 都市召唤师

    都市召唤师

    自打第一个不靠谱的召唤兽出现时,叶东阳就意识到了,哥不再是一般人……这货不是蟑螂,这货不是蟑螂……貌似这货就是蟑螂!而它,貌似是叶东阳的召唤兽!坑爹啊!不过据说它是世界蟑螂山口组的老大?蟑螂恐怖小组,蟑螂特种小组……话说,打群架时,这货还真没少帮自己忙!更震惊的是下一个召唤兽,项羽……当把电线杆强拔出来抡着打的时候,叶东阳看到了敌人眼神中隐隐的蛋疼……正在自己以为要与一大群大老爷们兼怪物为伍的时候,自己的桃花运来了……校花,班花,女强人,警察,甚至……美女召唤兽……天知道这是桃花运还是桃花劫!天啊!能不能像动画片里似地,来点正经一点的召唤兽吧!
  • 穿越之农家乐

    穿越之农家乐

    梅子金黄杏子肥,子规声里雨如烟。古代的田园美得如同一幅画卷,采莲没有想到,自己居然有缘进入画中,钓虾,摸螃蟹,逮兔子,套野鸡,农家的乐趣,多得数也数不清……这是一个在如画田园里享受生活,并且兴家立业的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宗范

    宗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