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8300000040

第40章 参请机缘(9)

西方曾严重排斥异端,中国宋朝也有所谓“礼教杀人”。礼教怎会杀人?礼教不都导引大家做好事吗?原来礼教尺度太严了,凡不合乎尺度的,便为千夫所指,最后终于逼死人了。这会造成某种极端的社会形态,成为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悲剧。然而这种情况却充斥在我们的社会中,尽管东方社会弹性较大,仍无法免于约束。

社会人的最大特色,就是不为自己的喜悦而生存,而为了配合社会的需要。换言之,我们出生后都为了调整自己成为社会的某个螺丝钉,符合社会的规范与运作。这样是不是很悲哀?若说悲哀,社会学家、道德学家恐怕会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人原本就是社会性的,当然该受社会规范。然而我们得提醒诸位,受社会极度规范的人会丧失生命力,他毫无舒展的空间并处处压抑自己。譬如高兴时不能笑,尤其如朱熹所说的“慎独”,一人独处尤需谨慎,即使独处暗室也不能纵情乱笑。不管身在何处,想高歌一曲,都得注意本身的君子风度。独处已然如此,与人相处更不用说了。换言之,我们的存在都为了与人配合,完全丧失独立性,自己的生活、生命的能量因此产生一种误导或偏差。高兴不能畅怀大笑,悲伤也不能放声痛哭,人的自然情绪无法舒展,饱受压抑。

修行人情况亦然,肚子饿了不能吃,一吃就被认为修得不够高竿。最后被训练成不知什么是饿,何时该睡觉,口渴也不喝水。这正常吗?为何如此?因为社会公认的修行人就得如此。这很糟糕喔!

印度有位修行人奥修(不知他承不承认自己是修行人),有个九十几岁的老人家非常欣赏他,于是前往拜访,两人谈得非常尽兴,不知不觉到了七八点。奥修的弟子上前道:“师父,这么晚了,该吃饭了。”“你们先吃,我等客人走了再吃。”那位老人是耆那教徒,在尚未听到这句话前,非常称赞奥修,尊其为大雄(耆那教的教主称为大雄,就像我们称大师为世尊一样)。老人一再赞叹奥修,以最高最大的恭敬心来顶礼他,绝对终生令其全家子孙皆来追随。但是耆那教是过午不食的,老人一听奥修等一下要吃饭,马上问:

“难道你不知道晚上不能吃吗?”

“谁说晚上不能吃?”奥修反问。

“晚上吃东西,是没有修行的人。”老人答。

“吃不吃,跟修行有何关系?”奥修不以为然。

“我以为你是大成就者,原来你根本毫无修行!”老人震惊道。

我们是否也一样?学佛就应该吃素,见面一定互道“阿弥陀佛”,假如说“无量寿佛”,一定让人感到奇怪。为什么?已经有个包袱和尺寸在规范了,因而产生偏差。

如今有很多同修是这样,“你有没有做功课呀?”甲问乙。

“做功课要干什么?”乙道。

“你都不精进呀?精进就是要做功课。”甲说。

“做功课到底要干嘛?”乙仍旧不解。

“就能了生脱死啊!”甲回答。

做功课固然很好,但不见得能了生脱死。了生死是目标,但要能掌握其关键,否则徒具上班打卡的形式,必须懂得如何摄心。为何我们会一直认为有做功课就好?那是一种意识形态,你被框住了,丧失了生命的核心与能量,最后根本不知自己所为何来,那是很大的遗憾。

修行,目的在于显扬自性。何谓自性?从本以来永恒不变的那个,佛如此,我们亦如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假如圣人比我们殊胜,我们比他差一点,那就非永恒不变。这个永恒不变的“那个”,定然是放诸四海皆准,人人皆然,所以形容它像一颗摩尼珠。我们之所以变成凡夫,就是因为内在那颗摩尼宝珠覆上了灰尘。修行就是除去染尘,恢复摩尼宝珠的光彩。

佛,已除掉了摩尼珠上的灰尘,而我们只是尚未涤除尘垢而已。凡夫只看到灰尘,灰尘中有个亘古不移、永恒不变的摩尼珠,名曰自家宝藏。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中有一个不苦的,千变万化当中有一个不变的,都指这个。你能否肯定这个?禅法的机锋转语,都围绕着它。对于这一点,若无真参实证,一碰,马上弹回去,根本不知自己讲到哪儿去了。

怀让禅师云:“说似一物即不中。”既然说“一物即不中”,惠能大师就再附带一句:“那还修不修?”惠能直接就触及摩尼珠了。若是摩尼珠,还要不要修?“修证即不无。”何必呢?它本来就如此,何需再修?要修的是指除尘垢的部分,现在既已谈及摩尼珠,那还有何染垢要除?所以怀让紧跟着回答:“污染即不得。”

一般人谈修行,乃从凡夫讲起,那当然要修,除尘去垢。华严直接从镜子本身谈起,就佛果地而言,不用修了。从真如来谈,并非修不修的问题,而是将它展现出来。灰尘除掉后,镜子可以照天映地,未除尘垢前,镜子不起作用。佛法修学,就从这两方面来谈。

譬如前面神秀的偈是就众生立场言,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则直接探触真如,故“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本来即是如此,可以照天映地,此时便谓“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不必修证,也无污染。镜子或摩尼宝珠,其本身并无污染;污染是一种作用,是外来的贪瞋痴,只有从众生的立场才有修行的问题。倘若从本体不变立言,则无修不修行这回事。这是立场问题,要修学华严,此一关键定要弄清楚。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这个不污染的本来面目,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就指这个。大家都一样,你到最后就是要把它显现出来,而后所展现的才是无边的妙用。

从法义上回过头来审视,《阿弥陀经》为何最后云:“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十方诸佛都护念,护念什么?就是指这个“说似一物即不中”。《阿弥陀经》讲了很多,如宝树行列、七重栏盾、七重楼阁、七宝池、八功德水、白鹤、鹦鹉、法音流宣……好多好多,可是都有吗?说似一物即不中。还可修证否?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然而《阿弥陀经》中还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有修无修啊?所以《阿弥陀经》乃从“不可说”当中来谈,称“妙有”,那属于性宗,而空宗则从反面破。

性宗从正面来谈,容易造成常见,空宗从反面破,则易造成断见。这地方就指出常见、断见都不对。可是世尊讲经一定得正、反两面都指出来,你若搞不清楚,会产生疑惑,怎么一下这样说,一下又那样讲?他就是要你两不执著,而去体会“那个”,所以说是、说非都不对,然是与非又都对,这样才不至于执著于一边。

人类大脑有个极大的麻烦处,喜欢执持于一边,不是往这边摆,就是往那边偏;往这边摆时,其实也准备往那边冲,当他冲到那边的顶端,大概也准备往这边偏了。因此,有人高兴时,我们会劝他不要乐极生悲;但悲哀之际,你若不让他尽情发泄,他也回转不了愉悦。人就在这两极之间摆荡,因为人很容易执著于两偏之一隅。

各位,修行就在这两边当中,即使只有一刹那停在中间,看你能否定得住?从高兴到悲哀,一定有个转折点,那个空档能否找得到、抓得住?我们大概都懵懵懂懂。不落两边,对于修行有极大助益。一般人体会不到,一论真就偏真,一谈有又偏有,从不知“有”中有“空”。同样,一谈空就该明白“空”乃由“有”显现,不从有这边来看,你无由知空;当你看到有时,也应该要能看到空。

一般人总是看到“有”就有,看到“空”就空,结果你单讲“有”,我们说不对,单讲“空”,我们也说不对,这样两边都抓不着了。这地方告诉我们,在整个清净的运作过程中,我们能否掌握那真实的部分?不管偏左或偏右,皆属幻境。它有个真正的平衡点,那个平衡点才是永恒不变的。钟摆摆动时,不管摆得多长多短,中心点一定在同一个地方。凡夫喜欢摆得愈远愈好,所以很容易天堂、地狱两头奔忙。

历史亦然,尤其看中国历史很可爱,“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时开始积功德,然后开始合,合了以后福报至,便开始造业,造了业后又天下大乱,然后又开始修功德,然后再开始造业……为何如此循环摆荡,而不停在正确之处呢?人不停在正确的点,便是凡夫心,难以体会那个核心、那个真实的本来面目,故在两个虚幻间摆荡。

要知道,这两个虚幻其实仍旧是真。唉!这就怪哕,才说两个是虚幻,怎么又说是真?因为只要能从这两个虚幻中转过来,那便是真了,关键在于当下能转。我们不会转,往往只能顺势摆荡。

大家荡过秋千吗?你用力往这边甩,其实也正准备往那边冲。你一荡到这边而要往那边甩时,双脚会弯起来,待到达最高点,脚便伸直借势往下冲到那边,待到达那边的顶点,脚又顺势弯起来,并准备往这边冲了。那个弯脚准备用力摆荡才是虚幻的,往这边或那边摆只是一种现象,你若能认清现象为何,自己就“转”过来了。一旦发觉不对,想停下来时,双脚便会放直不再用力,秋千便慢慢停下来了。

我们的人生也像这样经常摆荡,修行即是要能悟得这一点啊!此一真理十方诸佛皆然,过去诸佛已证,现在诸佛得证,未来诸佛也当证。修行人就证这一个,故曰“诸佛之所护念”。这个心境,本来的那个必须要能确知。

惠能接着说:“你既然如此,我也一样。”怀让很厉害啊,对个两句话,就得到惠能印证了——“说似一物即不中”、“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这两句话实在太好了!我们常常说了老半天,最后道:“师父,你误会了,我的意思不是这样……”上根上器很简单,点到为止。怀让禅师单刀直入,立即点出核心,而惠能也立刻与他印证。

惠能续道:“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这个公案我们一直难以释其原委。中国禅宗到了惠能,成就已达顶峰。他在此预为授记说,西天有位高僧大德会到你的门下出家,而此大成就者,将踏杀天下人。“踏杀天下人”有两重意义,第一层意义是能够将我们凡夫心识加以斩断,以成就法身慧命;第二层意义是指他到这里成就以后,弟子会遍满天下。

这个公案,从世尊传给迦叶,迦叶传阿难,一直传到达摩,菩提达摩又传到惠能,都有这种预为授记。后代禅家子孙也都有这种情况,例如五祖告诉惠能应该到哪里,停驻何处,遇到什么,全都预为授记。而惠能也是这样跟惠明预为授记。但此处授记是告诉怀让:“有位高僧大德将在你门下出家,且其子孙满天下。”意即,我的法脉将可透过你大为弘传。

这当中最大的关键,不在于这句话本身,而是要了解他为何有此种成就。因为祖师禅与如来禅不同。如来禅是修定功而得大成就,定功到某种程度后,会发挥不可思议的能力,包括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然而祖师禅没有这种状况。经文此处所言,皆属天眼通。虽有几则公案也曾记载祖师大德们的神足通,但那些经常都借由龙王、山神、地神等护法的协助,产生不可思议的境界转换。而这里惠能的天眼是如何展现的?

有了定功成就,展现天眼通很自在,但祖师禅修“定”的功夫与如来禅不同。如来禅修定乃从“身”下手,祖师禅修定从“心”下手。从身下手通常谓之“身解脱”,从心下手则名“心解脱”。心解脱很快,但从身下手不一样。世尊在世时,弟子当中得心解脱者众多,得身解脱者甚少,十六个大弟子、十六大阿罗汉都有身解脱,至于五百大阿罗汉当中,绝大部分属心解脱。开示以后就“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那都指心解脱,而非身解脱。

如来禅,像白骨观、不净观、数息观都是修“观”,透过修自我意识的集中而开始转变。怎么观自己的白骨?一个人坐在这里,从左脚大拇指观成一块白骨开始,然后五个指头,然后脚掌,渐渐包括小腿、大腿到髋骨,右脚亦如是观上来;接着从脊椎骨到肋骨,一直到右手、左手……直观到全身都是白骨,不但自己是白骨,还观到满屋子皆白骨,整个眼识所到之处尽是白骨。这整个观行过程中,若有任何错乱、恐惧,那便走火入魔,病就来了。你不能观到一半说不观了,结果刚好剩下一个白骨在那儿,到时候什么医院都治不了。必须观到剩下一付白骨出去而已啊,但我们这时代不会有,因为功夫用不到那里,你只是想象而已,无法像古人能用心到那个地方。

“不净观”即是观自己死后,身体如何胀、脓、瘀、青,尤其爱漂亮的人更得好好去观。假如今天晚上躺下起不来,明天身体就开始发胀、发黑、发青,然后流脓血,全身爬满虫蛆……那还有什么好留恋的?身体迟早会烂掉,所以无可留恋。这就是不净观。

当你用心观白骨观、不净观时,会将贪心除掉;修数息观时,则能把散乱心除掉。从这部分来成就的,很自然地会集中意识在某个地方,这时你会开始起种种变化。这部分西洋人名曰催眠术。

洋人无法体会这种“观”,英文也很难翻译。“观”并非观察、调查,更不是检查之意。它是心理的一种意识活动,当它到达某种程度时,会有一种超越的成就,洋人称那种超越成就为催眠后所得的效果。这就麻烦了!你的境界现前,洋人却指为催眠成功;这种禅观开始进行之际,洋人却说你在祈祷,尤其念佛,他们通通以为是祈祷。我们称菩萨,他说是佛的天使。用他们的词汇来了解,实在是体会不到。

【智慧金言】

我们也是一样,要做那种观行,在语言与意识形态之中,会产生一个差距。印度人云“观行”,我们想象不来,用我们自己的语言与思维模式去运作,其结果可能和印度人所说的完全不一样。既然不一样,那就不得成就了。因此中国人发觉按如来禅的修法,很难有所成就。因为中国修行人多属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擅长分别、分析,他们发觉印度人的讲法并非中国人的想法,比较以后,便撷取印度人的精华,衍生出另一套中国式的修行法,中国禅法便如此应运而生了。

同类推荐
  • 别让细节和口才误了你

    别让细节和口才误了你

    就是从细节和口才入手,让你认识到工作和生活中要关注的细节问题,然后通过后天的修炼提升自我,从而使你走上成功之路。口才是人生必须修炼的大智慧,也是做人成事不可或缺的技巧。口才是一门上天入地的大学问,足以立身,足以成事。聚集细节,必能升华你的人生。
  • 佛眼观处世

    佛眼观处世

    佛法是一种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摆脱痛苦的智慧。它不是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运筹帷幄;也不是情场上的你侬我侬、缠绵悱恻;更不是官场上的升降沉浮,勾心斗角,它就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教我们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卧、柴米油盐中,获得一种任运自由的心境。佛说“境由心生”,幸福与不幸,快乐与不快,欢喜与忧愁都是一种主观心态。一颗乐观的心,一颗坚毅的心,一颗健康的心是不会被生活中的任何风雨所折服的,自己的心才是人生的快乐之源。可是,现代人“合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像乞丐一样挨家挨户讨饭,却不知道自己家里就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意思是说现代人在精神生活上四处追寻快乐,却不知道应该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
  • 说好做好

    说好做好

    我们的心胸有多宽广,就能包容多少事物,所以身体固然是我的,国土、众生、地球也都是我的。在大自然的世界里,树木因为承受风吹雨打,所以浓荫密布,众鸟栖息;海水因为不辞百川,所以宽广深邃,水族群集。人,也唯有秉持“不比较,不计较”的胸怀,才能涵容万物,罗致十方。在佛教里,禅门所谓的“不思善,不思恶”,正是要我们不在表相上分别比较;《心经》所说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也是要我们不在外境上执著计较。唯有超越对待,我们才能随缘自在,任性逍遥。
  • 一本书看懂博弈论

    一本书看懂博弈论

    博弈是情趣的发源地,是科学中的科学。如果有更风趣幽默、更浅显易懂、更博采众长的“博弈论精粹”读本就好了!相信很多读者都抱有这样的期望,而本书正是为了实现读者的这一愿望而创作的。首先,它避开了晦涩难懂的逻辑理论,囊括了博弈论的精要“花招”及思维方式,让读者远离绞尽脑汁仍不得其法的无奈,轻轻松松一本书看懂博弈论。其次,它的运用范围极其广泛——企业家用它来提高企业效益、赌徒用它到赌台上一展身手、办公室“菜鸟”用它来玩转职场……可以说,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博弈论通俗读物。
  • 8种成功习惯

    8种成功习惯

    8种成功习惯,教你如何获得成功,如何获得完美人生。
热门推荐
  • 环溪惟一禅师语录

    环溪惟一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舍生忘死,白首莫相离

    舍生忘死,白首莫相离

    许久以后才知道,让自己陷在过去阴霾的岁月里,是一种煎熬。比活着更痛苦,比死去更无助。我说那是无法度量的疼痛,犹如一双有力的大手在你胸腔深处用力撕开。鲜血四溅,随后发出痛苦的哀嚎。墓碑周围已经被清理过了,空气中还夹杂着一丝檀香的味道。这种味道很香,很刺鼻。似乎苏妈妈比我们来得还要早,去的更匆忙。这里的一切看起来甚至近乎忧伤,整座城市陷在幽幽的哀伤里。墓碑上的字不新不旧,就定在那里。就算许久以后被岁月磨灭,但是依旧是事实。见字,以至于我只能想到一个词,虽然不是那么合适,但只能有它了。触目惊心。事先约定好的唐可,小心翼翼的安置好手中的鲜花,鞠躬,上香,然后又转过头静静的望着我。一瞬间,似乎曾经逝去的不甘与痛苦迎面袭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唐可走过来紧紧地抱住我。这个拥抱让我抵过了一个又一个漆黑心伤的黑夜。所以后来我才会信誓旦旦的对任何人讲,“如果谁敢让唐可不幸福,那就是和我过不去。”是啊,如果唐可不幸福,那我会比她还要难过,这不是随便一说,是我内心最真实可见的想法。曾经某一时刻,我想放弃所有的一切,打算成为一个哀鸿遍野的人。唐可却给了我一记耳光和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让我抵过那些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记忆是痛苦的,苍白的。假装无视,不代表它就过去了。你会遗忘过去你所经历的种种,但是过去并不会遗忘你,它苦苦的逼近你,似乎你走得越远跟得越迫切。迎面而来的少年步步逼近,那张被记忆模糊的脸颊再一次涌现在瞳孔里,一点点放大,清晰开来。此刻他就蹴立在我眼前,和唐可微笑着相拥。继而又紧紧地抱住我,恍惚记忆又倒退了许久,眼泪簌簌落下。我哽咽的看着他,寸步难行。“苏念,好久不见。”这是分别三年的穆谣,再次相见送给我的第一句话。好几不见,你不在的日子,已经能用一个好久来形容了。六个字不深不浅,正中心窝。时光流逝了三年,我还在,穆谣还在,而苏奕却永远的消失了。确切的说是,苏奕不在了,而我还活着。
  • 今夕不似良人亦

    今夕不似良人亦

    他初衷是要复仇,却在孤独又荒缪的不归路上一步步走错,原本是垫脚石的她,成了如今使他步履艰难的荆棘。
  • 重生之多彩人生

    重生之多彩人生

    前世,兄弟背叛,死于兄弟之手;意外重生,他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他,还会相信兄弟么?他,还会重蹈覆辙么?他……………………
  • 纵横都市之背后较量

    纵横都市之背后较量

    天安市半山小区,这个属于这座城市超级豪华的别墅群,总是那么的显眼。不远望去,一排排警车发出刺眼的光芒,提醒着附近的居民,这里有不平凡事情的发生,一场扑朔迷离的自杀案就此打破所有人平静的生活,一场背后较量就此拉开序幕。
  • TFBOYS之你爱我

    TFBOYS之你爱我

    三小只一见钟情三个世界首富的千金,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老公我要离婚(全本)

    老公我要离婚(全本)

    当她收拾心情,奔向自己幸福,与她爱的人甜蜜踏进教堂的那刻,一条短信,将她与爱人的生活推向近乎毁灭性的灾难!在她遭受着水深火热的痛苦,委曲求全时,他施施然出现,碧蓝眸子闪烁着慑人魂魄的光芒,就像在欣赏一幕悲惨的话剧,而他就是这场话剧的导演……
  • 梁漱溟传

    梁漱溟传

    本书介绍了梁漱溟一生所想、所写、所为的许许多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 自控力2

    自控力2

    本书从心理学等方面教读者如何利用意志力去缓解疼痛和压力。并以瑜伽为工具教读者提升自我控制力,让自己得到心理和身体上的康复。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 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她为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她的很多心理学课程都是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 作者的《自控力》一书收到读者极大的欢迎,为百万读者解决了关于自控力的心理问题。本书为作者继自控力之后又一力作。作者亲自试验、教学,教办公室人群如何利用心智缓解压力和疼痛,配合简单的瑜伽动作,是一本办公室人群实用的解压、缓解疼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