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8300000027

第27章 传香忏悔(1)

1.自性如何生起

【原文】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释讲】

这段经文很简练,可说已道出佛法的根本核心。

我们常有一种感觉,经虽讲很多,但要“会听”。所谓千说万说,横说竖说,要能听出佛法究竟在说什么,它一定不离那个核心、原则,而你必须抓得住其核心。

这个地方就在于为我们揭示那个核心。一般人以为似乎有永远讲不完的“经”,然而实际上,“经”再怎么讲,都只是谈一个核心——自性如何生起。自性会生起的人,才有办法谈如何让自性发挥妙用,自性没有办法展现出来,便无法发挥妙用。所以讲经、听经不外乎是要让自性生起来、展现出来。至于展现以后,如何运用,那是熟练的部分,是一种心量跟境界的展开。

绝大部分的人,在自性还没生起前,要依善知识教的原因就在这里。然而,对于善知识的指导,若只是执著于迷惑颠倒、执著于名相,那没有用。你可能懂得众多佛法概论、佛教知识、仪轨、常识等,十八般武艺都通了,但自性的部分却是抓不住,仍旧无法了生脱死。六祖他老人家在此很慈悲地教导我们如何让自性生起。

【活学活用】

大师见到广、韶来自四方的士庶们,集合到山中要来听法,于是升座,为大家说法。“士”是读书人,“庶”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

“来!善知识!”这句有点类似世尊说的“善来比丘”,但因为我们都还不是佛,所以不能称“善来比丘”。“来!善知识!”这其实是一个很亲昵的称呼,但现代人读这文章,可能多半已经感觉不到。

“此事须从自性中起”,大家既然都到山中来了,便应知“从自性中生起”,佛法即从此处谈起。就如各位既已来到这里,那我们要从自性中讲起,这便是一个核心。

有时人家说我自性谈得太多了。佛法不谈自性,那还谈什么?就如同画家、音乐家,若不讲心灵的境界,遑论其他?艺术工作者的重心就在于心灵的展现,假如一位艺术家开口闭口总是跟你谈“什么样的歌比较卖座”,或是谈“哪种画比较叫座”,你一定觉得他市侩气很重,而那个艺术家也必然没价值。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讲究如何展现心灵的境界?用什么手法能够正确、敏锐地将人性的特点表达出来?这些才是艺术家的本色。

今天进入佛门,重点就是修行,亦即如何让我们的自性展露出来,一定是从这地方开始。故而同修在一起论道也要“从自性中起”,从自性中开始,离开自性,那都是胡说,与佛法不相应。

一般人看事情总有自己的眼光,修行人也有修行人的看法,就从自性中看。因此可以发现,为何古大德经常一语惊人?因为在同样的情境里,人人都谈风花雪月、讲世问俗,唯独他从自性中起,所以能够展现光彩,那便是佛法。我们可以由此一原则来肯定自己。

日常生活中,除了讲经、听经做功课之外,你是否注意到“从自性中出发”?我们常说:“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这个普贤境与普贤行即是提醒你回归到自性来——从自性中看出去,都是普贤境界,我们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尽皆是普贤行。若非从自性中出发,这块地仍是这块地,这个行为依旧是这个行为,皆属凡夫境界、凡夫行为,而非普贤大行、普贤境界,这当中的差别就在于是否从自性出发。

所谓“三句不离本行”,惠能除了招呼语之外,这地方开口第一句便直接契入,很简洁、精练。“此事须从自性中起”,这个“此事”就是一个既定的命题,不然我们会疑惑“是哪件事啊”?他告诉大众,来到这里的这件事情就是“从自性中起”。既然身为一个修道人,那进入道场就要知晓从自性中起。

“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随时随地想着如何净化自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自己修自己行,自己要能掌握得住。古代平民知识程度较低,又谦虚,得处处问人,不太能体会这句话。现在我们都能独立,知识水准已大为提高,尤其拜资讯发达之赐,佛法资料相当容易取得,我们自己要能够判断,自己修自己行,走出那条路。

当然,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是依于善知识或经典的指导而修,但最后一定得靠自己去掌握。“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我们必须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怀,自己度,自己约束、规范,唯有靠本身才能解脱。修行不能完全依靠他人,不能老是依样画葫芦,而应听了一个原则与方向后,自己去尝试:

修行犹如游泳,一定得下水实际操练,否则即使将游泳手册背得滚瓜烂熟,也是旱鸭子一只,难道你还要把手册带到水里研读吗?那样的人,我们只能说他很认真。游泳手册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需要水中的实际经验,我们难免会喝上几口水,但这是必然的经验。不管别人怎么教,当你在水中时,定然会有自己的感受。游的时候,手是什么姿势,脚是什么姿势。你必须亲身尝试,然后再回头看手册,那个感受和经验便幡然不同,这叫“自修自行,自度自戒”。

唯有亲自去感受,那时要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假如你自己都不清楚,老是问别人:“你看我这样游对不对?”那你永远学不会。初步会了以后,再进一步谈姿势的优美,那些都能自己去感受,完全靠自己,无法假手于他人。“感受”就是如此,不光是“知道”,否则就如读游泳手册一般,方法步骤或许很清楚,但却苦无入手处,一下水便茫茫然:“怎么游泳手册教的都没用?”

感受的部分是综合体,知道的部分则属分解动作。手册上可能教导手如何划动,如何抬头换气等,然而一旦实际下水,所有动作却都顾此失彼,难以整体协调,那时的感受自是大不相同了。我们必须要有这种完全靠自己的经验,此即“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修行时也一样,你进到佛门,假如光听而不修行,那就无异于只读游泳手册而不下水。游泳技术谈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却是旱鸭子一个,下了水只会喊救命。

“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现在既然是从远处四面八方来此一会,大家都有缘。当然很多初学的人可能不太相信,会觉得:“我只是第一次来听听看,哪有什么缘?说不定下堂课就不来了。”那不是没有缘,而是仅有一面之缘。

金山活佛是近百年来的人,像济公那样颇具神通,所以很受信徒喜爱,总想留他在家里住,床铺弄好好地让他睡,但他始终在床下睡,甚至站着往生。他在缅甸时,由于天气很热,脚上又长疮,所以每天都要冲凉。有一天他不冲,信徒劝道:“师父来冲个凉吧!冲一冲比较舒服。”他却道:“不冲啦,冲了就不回来了。”“不要紧,只到浴室冲一冲,怎么不回来?”结果他一进浴室,久久未出。信徒在外面等了老半天,颇觉奇怪,便破门而入,发现他站着往生了。

这样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者,跟信徒相处时,从来不说自己住哪里,因为居无定所,是真正的云游僧。假如他要到某信徒家里,这信徒三天前就知道了,于是便把这群弟子集合起来,三天后师父果真回来了。与金山活佛相聚这一会,有些人因为无缘便遇不到了,来者多皆是有缘人。能否有机会一起相处,端看那个缘。我们今天这样讲,便有这样的缘;换一个形态讲,便有另一个形态的缘,缘绝对不一样。

佛成佛时,有三种庄严:第一正报庄严,第二依报庄严,第三是有情众生庄严。佛成佛时,菩萨海会啊!凡夫以肉眼观之,只见他一人坐在菩提树下,法身大士来看就不一样了,尽虚空尽是大菩萨、法身大士海会围绕。佛成佛讲的第一句话:“大家都跟我宿世有缘。”宿世有什么缘啊?就是大家如此共修的缘。

所以同修道友在一起,要经常互勉。谈论佛法后,更应彼此赞叹:“讲得好!将来成道,首先要度我。”不要忘了先跟他预约,一旦他降伏魔军而得道,你也会到达,这都是宿世善友。今天他与你谈佛论法,你却老是同他争论,来日他成佛之时,你就不知所终了。

六祖成就之时,与他宿世有缘的弟子信众也集合过来,每一次不见得都会一样。以另一种眼光来看,有人一进来当即坐下,有人进来略略探望便出去了,有的只站在门口听,也不进来。为什么?因为每个人所结的缘深浅不一。假如进来听得大欢喜,那更是不一样了,那就不是旁坐聆听而已,等那成就一产生,你根本就已随侍一旁。倘若你这时真有受益,内心开始进行一种转变,以法眼看此法门法界时,就不仅仅是这样坐着,那时是法身境界,与佛同坐的海会,所以此种因缘不能以肉眼看待。

有时候我们觉得吵架并不是真正吵架,而是彼此间的一种教化,有时是示现给人看,有时是互相砥砺成就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有所感受,这是一种缘。这种缘很不好说明,可举的例子太多了,例如夫妻很恩爱,我们会希望两人可以提升为法侣,因为永浴爱河没有用,难道你要如诗里所说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吗?记得宣化上人在《开示录》里提到连理枝,即两棵树纠缠在一起,宣化上人说它们前辈子是一对夫妻,果真如此,那我看最好还是不要。

有一只猫要吃一只老鼠,而那只老鼠看着那只猫,一副任你摆布样子,原来前辈子两个是夫妻,发愿生生世世永浴爱河,结果猫把老鼠吃下去,真的永远在一起了,对不对?换个角度转过来,当这老鼠变成老鹰,猫可能变成麻雀了,因为彼此很喜欢在一起,于是老鹰将麻雀抓来吞下去。所谓生生世世在一起,如果是这种情况,还是不要的好。那是一种愿力,但永浴爱河大可不必,因为我们不要这种缘,应该是同为法侣的缘。如何结法侣之缘?那就是这辈子大家如何成为真正的同参道友。

“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惠能说,大家就自己跪着吧!我先为各位传香,再授忏悔。“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与解脱知见。戒、定、慧、解脱,一般大概都知道,而“解脱知见”则是对解脱的认识。因为我们尚未解脱,不知解脱为何,所以对解脱必须有所认识。

解脱知见,字面上解释为“对解脱的认识”即可,但解脱是什么?怎样才叫解脱?如今修行人对此定义往往有些偏差,都定义得太玄了。怎么偏差呢?有的定义得太世俗化,譬如有个人病了,突然间做一个梦如何如何……醒来便把肚子里的黑东西都吐出来,病即痊愈,于是说道:“喔!终于解脱了。”解脱病魔当然算是一种解脱。还有一种,觉得事业上经常遭受种种压力,想不出该如何处理,最后突然有个转机,不管是结束了或渡过难关,反正他心上的石头终于放下,这也是一种解脱。有的是夫妻俩吵了好久,终于决定离婚,两人也都获得解脱了。但这些解脱皆属世俗化,不是真解脱。

修行人的解脱不受三界六道轮回的拘束,能够自在地乘愿再来,或者自在地离开这个世界。如此一来,在解脱上有时便会解释得太玄。在此我们作个简单的基本定义——解脱,就是对于人生观有正确的认识,过一个真实正确的人生。问题在于,你对于这个“正确的认识”要如何下定义?假如用世间法,当然又落入世间法的解释;倘若按照佛法的基本解释:能够免除种种贪瞋痴,能够了解因缘法,懂得因果律而证得性空,此即解脱。除此之外,不必再作其他太严格的定义,否则,你对解脱的意义就会愈感模糊。我们必须从这个地方去认识“解脱知见”,才能走上解脱的最终目标。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照传统的说法,应是戒、定、慧、解脱知见、解脱,这里为何既已“解脱”,后面还要强调“解脱知见”?这情况犹如“苦集灭道”的排法,按中国传统的观念,应为苦、集、道、灭——知苦的来源,然后用方法运作,最后把“苦、集”消灭掉。佛法则讲苦、集、灭、道——要先灭“苦、集”,然后再讲灭的方法(道)。同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它是先讲解脱的目标,再告诉你解脱的认识、方法,两者的语言模式相同。

“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自性五分法身”与方才讲的“五分法身”有点不同。“五分法身”,一如刚才所提的游泳手册,分解动作拆解得很清楚,而“自性五分法身”是单讲一个东西。自性里面包含什么,大家能否体会到?是包含解脱、解脱知见、戒定慧吗?这只是透过语言文字不得不作的表达,但实际上无可言传。自性当中,没有包含什么,非得说的话,只有一个,即是本来面目、本来的样子。换言之,若非得把“自性”代换成另一个名词,那就是“本来的样子”,亦即生命的原貌,我们所接触这个世界、这个世间的本来样子。

你说:“本来样子有何了不起?我们所见所闻尽是本来样子啊!”但我可以肯定,你的所见所闻绝非本来的样子,因为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如摄影一般,摄影以后,经六、七、八意识转一圈出来,成为一种影像,是虚幻的,这样的法称“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本来的样子不是捕捉影像,而是真实地与其融合为一、浑然一体。

我们有没有进入本来的样子、了解到何谓本然的面目?也就是说,你看这个东西,不用幻境,不用名词、形容词、动词等概念、意识来解释,因为用这都只能捕捉到影像而已。能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便即停留在那六尘境界上?能如此,便进入了那个状况,然后再训练如何交融在一起。

这个大地的一切境界,都是我们自性中所展现的,故应该能与自性交融才对,可是我们完全迷惑颠倒过来,好像它们全都是外在的,感受不到它由自性中展现。所以“自性五分法身”就是指自性中本来清净无染的境界,与先前提的“五分法身”的名相定义有不同。

“……次授无相忏悔。”忏悔,已经谈了很多,有理忏、事忏、通忏、别忏,这里的“无相忏悔”则偏向所谓的理忏,但理又不能执著。从哪个地方看呢?“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此则是名真忏悔。”罪性本来是空的,乃由心所造出来,心识若消灭,罪也就没了,这叫真正的忏悔。这里面没有什么罪,故称“无相忏悔”;“无相”,已然超越了。

你说:“既然这样忏悔,心亡罪灭两俱空,那么我白天造业,晚上忏悔就好了。”那不一样喔!你只在文字上打转,并无真正感受,你骗上帝可以,但骗不了自己的因果。它是“心亡”在前,心要先灭亡,罪性才会消灭,心不亡,罪就不空了。换言之,这是一种修行,要修到心空,心空以后不仅罪空,福也空。弄清楚喔!

【智慧金言】

心空,罪空,福也空,一切皆空,这时四大、五蕴皆空。“心亡罪灭两俱空”是指一切都空了,罪只是个相,心是体,体相皆空,那三千世界亦皆空,此即“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境界很高,并非一般境界。这地方提醒我们,必须如此忏悔。

同类推荐
  • 一生要倾听的100个忠告 一生要坚持的100个准则

    一生要倾听的100个忠告 一生要坚持的100个准则

    一部让人脱胎换骨的处世交际全书,这不仅是一部做人做事、说话办事、经商理财的人生指南,更是一把收获幸福、迈出成功、开启致富之门的黄金钥匙。
  • 大长今的成功哲学

    大长今的成功哲学

    看长今,有人看到的是她一生坚守原则,心口如一,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地位所动,不为死亡威胁所动;有人看到的是她经过痛苦的磨砺,最终获得了自我认知和人心的肯定;也有人看到的是她身上的才华最终进发出来时,那夺目的光彩;还有人看到的是她最终放弃了仇恨和富贵,回归了最真实的人性和感情。 长今是个天才,但最吸引人的不是这点,而是,她可以成为一个反证,证明优异之人不是天生的,是成就出来的,就算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你也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去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这就是长今给我们的启示,这也是我们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的内容:一切要靠自己。
  • 三十六计:说话的智慧与办事的技巧

    三十六计:说话的智慧与办事的技巧

    说话与办事是我们人生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生的一门大学问。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深谙说话与办事之道。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说话与办事的能力。说话与办事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习的,说话有说话的智慧,办事有办事的技巧,只要掌握了说话的智慧与办事的技巧,无论是说起话来,还是办起事业,都能拿捏准确、游刃有余。
  • 青春惯性力:培养美好人生的十大习惯

    青春惯性力:培养美好人生的十大习惯

    本书从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好习惯、思维好习惯、生活好习惯、理财好习惯等方面入手,阐释了良好习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
  • 最能赚钱的11种年轻人

    最能赚钱的11种年轻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轻人永远是社会的主流,要想在现代社会中脱颖而出,你就应该奋力拼搏,不甘平庸。《最能赚钱的11种年轻人》主要有雄心、不甘平庸的年轻人、会做人、讲信义的年轻人、有闯劲、敢于拼搏的年轻人、善于交际、有人脉的年轻人、抓住不放,善于把握机会的年轻人、打不垮,永不服输的年轻人、头脑灵活、有点子的年轻人、有信心,敢于迎难而上的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有见识的年轻人、懂得理财、善于投资的年轻人、精明能干、善于琢磨的年轻人。
热门推荐
  • 神骗妙警

    神骗妙警

    骗术,不是邪术,本无善恶之分,但因使用目的不同而有正邪之别。骗子,以行骗为职业,以骗术为手段,以获得为目的,损人利己,是为邪!而当骗子成为警察,当骗子成为捕杀恶人的猎手,又会有何不同?封休,职业骗子,公开的职业无法准确定位。警方将他喻为‘恶人猎手’,因为他专办最复杂的的连环杀人案。娱乐圈将他奉为‘王牌策划人’,因为他只作最热销的节目。可封休统统无视这些名号,他只想安静的做个低调的骗子。且看他如何事与愿违的扶摇直上,佳人入怀。且看他如何披荆斩棘,破解重重迷雾,查清故事背后的真相。...................交流群:64511974
  • 世界最具震撼性的战争故事(5)

    世界最具震撼性的战争故事(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如意娘

    如意娘

    她是乱世之中李代桃僵的皇家养女萧如意,凭着一颗七窍玲珑心平安无虞地长大。与表哥徐仪订下婚约,二人青梅竹马,心意相通。直到逆贼李斛攻进皇宫,如意才得知自己竟然是李斛之女。她不甘认贼作父,在二皇子萧怀朔的援救下浴血破围。其后二人并肩御敌,力挽狂澜于既倒。逆贼平定,太子遇害,萧怀朔回宫继承大统。战场上的生死不离,使萧怀朔早已对如意弥足深陷。而君子如玉又情深意重的徐仪,乱世中几度离合依然初心不改。如意是选择辅佐天子,母仪天下,还是与青梅竹马长相厮守?
  • 羽梦轮回

    羽梦轮回

    十年前,梦之大陆四国大战之后,死亡的人数达到上亿人。其中一名青年的父亲是梦之国的一位非常强大地高手!因青年的父亲在战争中战死沙场。因此这名从小没有父爱的青年,因此性格比较孤独冷漠,青年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强者,最后青年离开家乡踏上了变强之路。
  • 网王之平平淡淡

    网王之平平淡淡

    一个平凡的女生穿越到不平凡的另一个女孩的身上,是否还能找回当初的平淡。。。注:网球比赛神马的注定会比较少写的~这文文注定是纠结的情事~so大家不要大意滴看下去吧~
  • 战仙法则

    战仙法则

    茫茫修仙路,亦是一条不归路,既然踏上了,身为血性男儿,就当挺起胸膛走下去!当那些门派里所谓的天才因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时,而他却在虐待着这些门派的掌控者!人体乃世间最为神秘莫测的东西,开拓体奥,弹指间,万牛之力!天地轮回,六道法则,亦敌不过我心中一卑微执念。我此刻所绽放的光芒,并非想要这一刻多么辉煌,仅因曾经背负着弱小的罪名。就让我踏着累累尸骨,战吧!※本书稍微有点凡人慢热型,但石榴有信心讲好一个故事,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人品保证,放心收藏,每日两更※
  • 苻坚论上

    苻坚论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供养仪式

    供养仪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开天神斧

    开天神斧

    灵宝也可产生自己的灵识,也能化形成人身。为什么历来我们都只能成为别人争夺的对象,其实灵宝也有自己的尊严。<br>我,开天神斧,身为先天灵宝的老大,坚决不允许这样的悲哀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不仅如此,我还要带领广大的灵宝家族摆脱这种命运。<br>由于小弟是新手,所以在本书前加了点章节练练手,文章内容与间介有些出入是暂时的,请大家不要见怪才是.作者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一句话以后的将会越来越精彩。希望广大读者不要拘泥与前几个章节,踊跃观看,谢谢!!
  • 复仇公主绝美归来

    复仇公主绝美归来

    五年前,她的青梅竹马杀了她全家,她因幸运而免于一死,却又遭表姐虐待。五年后,她带着一身荣耀绝美归来!虐小人,为全家和自己报仇!“哼,现在知道求饶了?当初你们是怎样对待我的?现在知道怕了?当初我就发过誓:你们现在怎样对待我的,来日,我必百倍奉还!”尊贵的身份,强大的权利,掌握着无数人的生死,却又让无数人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