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8100000040

第40章 安礼章 顺应事礼才能事业有成(1)

礼即理也,就是天地万物、人间万事的法则。任何人安身立命,都要遵守这些规则,都要顺应世理。所以,当事业受到重重阻碍,活得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不要怨天怨地,而是要检讨自己的行为,也许是我们违背了某种规律,破坏了某些法则。“安礼”篇正是要教导人们行有规,动有辙,安于礼者,事业有成。

一念之间决成败

【原典】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

王氏曰:“君不念旧恶。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怀恨心;人生疑惧,岂有报效之心?事不从宽,必招怪怨之过。

人无远见之明,必有近忧之事。凡事必先计较、谋算必胜,然后可行。若不料量,临时无备,仑卒难成。不见利害,事不先谋,返招祸患。”

【解读】

仇怨并不是因为别人得罪了我们,而是因为我们不能宽容别人。扬州有个梵音寺,寺中弥勒佛像旁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下联是:“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幅对联是形容弥勒佛的,但也是许多人生活中的座右铭。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关公与张飞都对他不甚礼遇,看不出这个书生有什么大作用。但诸葛亮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关张两人的小过错,一同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活学活用】

大局安危全在某些人的一念之间

得人者得天下,成功的关键,不是事,而是人,正因为这个,所以唐太宗才会说“致安之本,唯在得人”。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在关键时候,大局的安危却全在某些人的一念之间——就像袁崇焕之于明末。

崇祯帝上台后,为了整顾辽东防务,又重新任用袁崇焕,让他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赐尚方剑。兵部尚书是最高军事行政官,督师是最高军事指挥官,袁崇焕身而兼之,达到了其官宦生涯的顶点。袁崇焕走马上任,坐镇辽西,满兵再也不敢取道宁锦以入山海关,但是却可能取道蒙古,从蓟门入寇。袁崇焕虽然官为督师蓟辽,蓟州其实是他所管不到的,因此上疏请朝廷务必加强遵化的防守,增设团练总兵。连上三疏,朝廷却因为他推荐的总兵人选被弹劾,不予理睬。朝官还在那里互相推诿扯皮,而皇太极已接受汉奸高鸿中的建议,在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率领满兵十余万,以蒙古兵为前导,从喜峰口入长城,攻陷遵化。袁崇焕二十八日闻警,即与祖大寿、何可纲率兵入援,沿路经过的抚宁、永平等地逐路置防,逐城设守,计划截断满兵的归路。十一月初十,袁军到达蓟州,与满兵交锋,满兵没有料到会在这里遭遇袁军,大惊,于半夜越过蓟州向通州退兵,渡北运河,直逼北京。袁崇焕率五千骑兵两天两夜急行军三百多里,竟比满军早到北京三日。崇祯见袁军赶到,大喜,召见袁崇焕,赐御馔和貂裘,但袁崇焕要求让士兵入城休养,却没被批准,只得驻扎在广渠门外。满兵一路攻来,侦知袁军已在北京,无不大惊失色,以为袁军从天而降。二十日,两军在广渠门会战。袁军后来又到了四千骑兵,合起来也不过九千人,以这九千人大战十万满兵,以一当十,从早打到晚,满兵终于不支败退,连退十几里才稳住了阵脚。本身并不会武功的袁崇焕因为这一仗关系重大,披上了甲胄亲自上阵督战,把满兵一直往北追到了运河。

后金政权在宁锦失利后,调整了战略,并选定长城各关口为突破口,而明朝却仍把防务重点放在山海关一线。皇太极率大军攻城略地,一路向京师杀来,整个京城陷入一片混乱,此时的崇祯帝也六神无主,一时没了主意。对于崇祯帝来说,由谁来负责京城防务是一个难以决断的问题,经过一番权衡,他决定任用袁崇焕。在后金军队的强大攻势下,明朝负责守卫京城的两座大营,就只剩袁崇焕守军了。崇祯帝在此紧要关头召见了袁崇焕,抚慰了一番,并未理会袁崇焕进城休整的要求。而袁崇焕对于崇祯帝要求他将敌人赶到离京城远一点的地方去的命令也未作明确答复。

大战当即,崇祯一再催促袁崇焕出战,他都以兵困马乏、等待援兵为由加以推迟。袁崇焕按兵不动,是因为他知道,这一次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深入大明腹地,本来极其冒险,拖得越久,对他们越是不利。袁崇焕的计划是等到各路勤王兵云集,时机成熟,再四面合围,截断满兵退路,把满兵围困住,进行决战。这时有两路勤王兵赶到,袁崇焕并未把他们留下守卫北京,而是一路派去昌平保卫皇陵,另一路退至三河截断满兵后路。他自己的主力预计十二月初三、初四日赶到,就可以开始实施合围计划了。

但这个计划却令生性多疑的崇祯帝顿生疑心:他怀疑袁崇焕已成了金兵的内奸。正当此时,皇太极使了反间计,说同袁崇焕已有密约,大事立即可成,马上就可以撤兵了。崇祯帝知悉后迅速采取行动逮捕了袁崇焕。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四十六岁的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口被凌迟。袁崇焕死后第十五天,崇祯吊死煤山,明亡。

其实,仔细分析,这关系大局安危的“一个人”并不是孤独的一个人——比如袁崇焕,在他的背后,其实还有千万将士。当日,崇祯派了个太监向城外袁军宣读圣旨,宣布袁崇焕罪状,便立即引得三军放声大哭。而正南下赴援的袁军主力在途中听说主帅被擒,也立即失去了主心骨,溃不成军。这样看来,明不战而亡,就是必然的了。

【智慧金言】

生活中误解与冒犯是常有的事,如果斤斤计较,最终都会发展成仇怨。但如果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别人的过错只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美丽。

祸患天天有,但是不是身受其祸,那就要看每个人的修为了。高人谋于祸前,俗人谋于祸后。谋于前者,消灾避祸;谋于后者,最多是个亡羊补牢。中医有个思想与此相似,叫“治未病”,即在疾病还没有生成之时,就加紧调养,人就不会得病。等一旦大病显现,再去治疗只能是半死半活,就是说治愈的机会只有一半。

汉代名医华陀,一家三兄弟都是大医,但为什么只有华陀一人名满天下呢?华陀曾这样说:我大哥在人还没有得病之时,就可以看出疾病的苗头,未病先治,所以名不显;我二哥在大病未显之时,通过根治小病消除大病,同样没有名气;而我呢,只有在人得了大病之后方能看出来,往往可以起死回生,所以有名气。

积善之人必有福报

【原典】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注曰:“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则亦无祸无福矣。”

王氏曰:“人行善政,增长福德;若为恶事,必招祸患。”

【解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没有更加科学的证据,但却是民间信仰的一种法则,而这种法则几乎是全人类都在信仰,我们也可以将此看成是人类的某种道德的底线。

“报应”思想源自各民族的上古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印度的摩羯法则,即后来的轮回思想。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前一世的因果决定的。前世行善积德,此生就有福报,干啥都顺利;前世如果做恶多端,此生就会遭致恶报,要么一事无成,要么诸病缠身。所以孔子曾说:一个对别人有恩德的人,其福报可以在三代人中传递。

从现实的角度讲,如果对人真诚、善良,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如果对人常常恶语相加、欺骗蔑视,别人也会对你如此。这本身就是一种“善恶有报”。所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常怀一颗善良的心,收获也必定是善良的果。

凤凰台锵锵三人行节目里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地,有一个女司机开着一辆满载乘客的长途客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有三名持枪歹徒居然盯上了漂亮的女司机,强迫中巴停下,要带女司机下车去“玩玩”。女司机奋起呼救,但全车乘客大部分噤若寒蝉。只有一位中年瘦弱男子奋起反抗,结果被打倒在地。女司机被拖至山林草丛。

过了一会儿,衣衫不整的女司机和三名歹徒回来了。此刻女司机执意让被打的男子下车,男子不肯,双方争执起来。女司机固执地说:“你不下车,我就不开车。”全车乘客都在劝男子下车。结果那名仗义救人的男子被强行赶下了车……

第二天,当地的报纸报道:伏虎山区昨日发生惨祸,一辆中巴摔下山崖。车上司机和十三名乘客无一生还。

我们不必去管“善恶有报”思想科学与否,信仰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人类需要这种力量来平衡人与人的关系。

【活学活用】

任何荣辱都不是一时一事造成的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一个积字,说明任何荣辱都不是一时一事造成的。老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这个到头,指的就是“积”的过程吧?在这里,我们来看看几位恶毒女人的“积恶”史,以及她们最后的悲惨下场。

第一个恶毒的女人是吕后,刘邦的结发妻子。吕后在政治上的发迹始于诛杀异姓王,她凭借心狠手辣,一步步攫取了西汉王朝的最高权力。

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去世。五月,刘邦十七岁的儿子刘盈即位,他就是汉惠帝。由于他少不更事,大权落入太后吕雉的手中。为了达到篡权的目的,吕雉开始屠戮同姓王。吕雉最嫉恨戚姬和她的儿子赵隐王刘如意,一次,趁汉惠帝打猎之机,将刘如意毒死,然后命人砍掉戚姬的手脚,挖掉她的双眼,给她灌了哑药,称之为“人彘”,并扔到臭气熏天的厕所里。不仅如此,吕雉还派人请惠帝来看“人彘”。看到这没有手脚不能行动、没有眼珠看不见东西、张开嘴发不出声的妇人横躺在厕所里,惠帝几乎吓破了胆,再仔细一瞧,原来是父亲最宠爱的妃子、刘如意的生母戚夫人,惠帝顿时失声号啕,回到宫中便卧病在床,后来在忧郁中死去,年仅二十四岁。汉惠帝死后吕后又操纵少帝继位,虽然她千方百计地想巩固政权,不辞辛劳地帮扶少帝临朝,但少帝并不感激她。公元前184年,少帝逐渐长大,知道自己生母竟为吕后所杀,不谙宫廷险恶的他气愤地说:“太后怎么可以杀死我的母亲昵?将来我长大了,一定替母亲报仇!”吕雉闻知这件事后,立即将他幽禁在永苍宫,不久就杀害了他,另立恒山王刘义为帝。不过,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四年以后,吕雉一命呜呼,她的族人全都因为她的恶行而受了牵连。

另一个恶毒的女人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氏。刘氏小名玉娘,被册封为皇后之后,和李存勖一道聚敛钱财,贪婪而且吝啬。刘氏自幼与父亲刘叟失散,当刘叟确认宫中贵人就是女儿后,迫不及待地来到宫中求见。刘皇后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不认这个贫病父亲,还用棍棒打他,把他赶出宫门。老人气得昏死过去,醒来之后号啕大哭,从此再也没有了消息。刘皇后占有国库无数财宝仍不满足,还派人到全国各地经商贩卖物品,从中渔利。公元926年,赵在礼在邺都谋反,叛军很快攻到都城,李存勖在抵抗中被冷箭射破面门。李存勖拔出冷箭后,口渴得要命,到处找水喝。刘玉娘一看大势已去,非但不去看望庄宗一眼,反而叫宦官送去一碗酪浆给他喝。而据当时传说,凡是被弓箭或兵刃所伤的人,往往感到又渴又闷,如果喝水的话,还可以救活;喝粥或酪浆,则死得更快。李存勖死后,刘玉娘收拾细软,与李存勖的弟弟李存渥逃出宫门,但最终还是被人告密,不得不自尽。

还有一个恶毒的女人是北魏宣武帝皇后胡充华。胡太后临朝后,耗巨资广建寺院,开凿石窟,其建筑规模之宏大,实属历代之最。如在洛阳龙门山建造石窟寺,前后用工达八十多万个。她在皇宫旁修建永宁寺,其中一所浮屠塔高九十丈,塔上立柱高十丈,离开京城百里之遥犹能望见。鉴于崇佛造成大量社会财富流失,大臣李崇、张普惠等人多次上疏进谏,然而胡太后固执如常。胡太后又极爱饮宴游乐,高兴之余,常常赏赐亲信大量财物。一次,她上山游玩,随从多达数百人,为了取乐,传令手下大开府库,命王公、嫔妃、公主们随意攫取,结果,大量绢帛散入私家。胡太后豪奢无度,荒淫无节制,流风所及,达官贵人竞奢夸富。更令人发指的是,胡太后竟与亲信将孝明帝毒死,向天下宣布由年仅三岁的临洮王元钊继位。消息传出,天下震惊,朝野愤慨。大都督尔朱荣趁机兴兵作乱,南下攻陷洛阳。胡太后见大势已去,便自行削发为尼,躲入佛寺。武泰元年四月,尔朱荣兵入洛阳,将胡太后和幼帝沉入黄河溺死,又将文武大臣二千余人尽数杀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阴之变”。

【智慧金言】

所谓“亡也忽焉,兴也忽焉”,这个“忽”不过是相对于漫长的历史而言。一个人、一个国家,其发展和灭亡都不可能是毫无征兆的。发展,是善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灭亡,是恶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这个规律,没有谁可以逃脱。

天道酬勤

【原典】

饥在贱农,寒在惰织;

注曰:“唐尧之节俭,李悝(克)之尽地利,越王勾践之十年生聚,汉之平准,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王氏曰:“懒惰耕种之家,必受其饥;不勤养织之人,必有其寒。种田、养蚕,皆在于春;春不种养,秋无所收,必有饥寒之患。”

【解读】

农贱则米贵,米贵则食不果腹。同样的道理,桑农如果没有了保障,人们的穿衣就成了大问题。“农桑”之重,重于泰山,这是一个社会的根基,一旦出了问题,将发生社会大动荡。

中国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下,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居民的生活本就很艰辛,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极易发生饥荒之年。由于这个原故,中国历来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凡是执政者,均将农业视为头等大事。直到今天,一遇到经济动荡,通货膨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抑制物价上涨,因为历史上由于农桑问题导致的社会混乱屡见不鲜,教训极其深刻。

任何一个单位,都有生死存亡的根基。作为一个领导,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单位根基不动摇,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要务正业,不要贪多求大,更不要舍本逐末,否则大厦就会在轰然之间倒塌。

【活学活用】

业精于勤荒于惰

从前,某地有一个懒到极点的人。因为这个人实在懒得什么事也不肯干,所以,最后拿到3个饭团,被赶出了家门。

“上哪儿去呢?”

懒汉不知去哪儿才好,没办法,就把装有饭团的包裹吊在脖子上,毫无目标地漫不经心地走着。可是走着走着,肚子饿起来了。

“啊!肚子饿了,真想吃饭团儿啊,可是要取出来吃,可太麻烦了!’,

真是一个少见的懒汉,他为此忍着饥饿。

“怎么没人来呀,要是有人来的话,就请他帮忙解开包裹。”

他边走边想着,这时,从对面走来一个头戴斗笠、张着嘴巴的男人。

“嘿嘿,莫非他饿慌了,才把嘴张得这么大?”

他这么想着,等他走过来。

“喂,能不能替我解下吊在脖子上的包裹啊?里面还有3个团子呢,让一个给你怎么样?”

于是,那男人回答说:“你说什么呀,我的老弟,我正愁斗笠的绳子松了,而系起来又是那样的麻烦,所以才张开大嘴,好让下巴去绷紧那绳带啊!”

或许故事过于夸张,生活中并不存在如此懒惰的人,但是懒惰带来的恶果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懒惰的习惯让人一事无成,让人总是等待机遇而不是主动追求,有了行动也主动放弃;懒惰的习惯令人厌倦几乎所有的事,对任何的事情都不感兴趣,也没有任何动力;懒惰使人总是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庸庸碌碌度过自己的一生。

同类推荐
  • 穷爸爸在岸上,富爸爸在水里

    穷爸爸在岸上,富爸爸在水里

    本书以“穷爸爸”和“富爸爸”指代世上的两种人——前者在创富的道路上不思进取或不得要领,在心态、方法上存在问题,因此总是碌碌无为;后者在创富的道路上紧迫感十足,他们不断进取,做事时具备积极的心态、恰当的方法,因此能够创富成功、实现梦想。书中将这两种人的差别分门别类地阐述出来,旨在让读者告别“穷爸爸”的状态,迈进“富爸爸”的行列。
  • 运筹帷幄的故事

    运筹帷幄的故事

    智谋是智慧和谋略的妥善结合,对于事物的变化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具有驱使事物向有利方面发展的能力,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生存本领。
  • 愈放下愈自在

    愈放下愈自在

    适度的欲望可以是生活的动力,但是过度的不满足,只会为自己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烦恼,甚至觉得痛苦。本书通过一个个经典的、富有现实意义的哲理小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真谛:愈放下,愈自在。放下看似消极,实质却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当你学会放下时,在获得心灵愉悦的同时,还能免去许多生活中不必要的烦恼和纷争。
  •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作者以一个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讲述不同的对生活对人生的观点和感悟,让你在阅读中能抛开理论的迷雾,获得人生顿悟,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使你的意志更坚强,内心更强大。它是你迷失航向时的灯塔,更是你春风得意时的镇静剂。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简单粗暴的励志成功学书籍,而是一本温情脉脉却充满力量的随笔;它不是为了告诉你怎样大器晚成,而是如冬日阳光般温暖地关怀,是对梦想照进现实的鼓励与谅解。
  • 读《三十六计》学生活

    读《三十六计》学生活

    通常我们提到的《易经》,就很自然地明白是指《周易》。《易》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天人之际”的大原理、大法则。中华民族人文文化以《周易》为宝典。《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等兵书一样,是古代文韬武略的结晶。在军事哲学上,《易经》对于战争这一社会现象已有初步的认识。我国古代军事家,如孙武、孙膑等,都精通《易经》,并用于军事,以“易”演兵。《三十六计》用《易经》中的阴阳变理,推演成兵法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相互转化,做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使每一计都闪烁着朴素辩证法的光芒。
热门推荐
  • 冰火破坏神

    冰火破坏神

    当巨龙的时代渐渐终结,当术师们在星空下留下无数的财富和传说,一个个觉醒的少年,便开始踏上他们的征途。
  • 重生之吞噬神功

    重生之吞噬神功

    少年叶飞因为一枚戒指穿越到了异界,他也是因为这枚戒指开始了向武者巅峰冲刺,因为好运得到极品宠物,还有深爱着自己的知己。但是他真的能一路顺风吗?还是会一路坎坷。少年叶飞的战斗,虽与争锋。
  • 龙凤再生缘

    龙凤再生缘

    叙述孟丽君女扮男装高中状元与夫婿皇甫少华团圆的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 仲夏未陌

    仲夏未陌

    他们有着同样的伤痛,在这片灿若美好的初夏相遇,互相吸引,抚去太多呼吸的彷徨——“你身上的味道,真好闻。”凌陌拥住怀里的某只,戏谑的挑衅着他。可为什么他会循着他的味道,一步一步从挑战性……变成了占有欲?————某大叔抱只小萌宠观战:“啧啧,高中生啊!”
  • 盏茶

    盏茶

    这会已经是过了立秋的日子,可我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暮春与盛夏,想象中那一场场山雨的凄凉落寞,当然也就想起来了在这场打工的时候遇到的那个女孩,还有心里那种淡淡的牵挂。也许这份情只有盏茶的时间,况且写这篇文的时候正是七夕,连呼吸都会变得那么浪漫的日子,所以也就用了盏茶的题目,以为这个题目中是带有很浪漫的绝望的,写这么一份情感,希望前路如何,那个女孩过的快乐就好,各位幸会了,这篇文章,献给许同学。
  • 梦幻之魅

    梦幻之魅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梦境,那是一个充满诱惑又十分恐惧的梦,一个奇异的少年,带领我们走进他梦幻的时空,奇异而又美丽的远古时代,一群不屈的时空斗士,在演绎他们的传奇,那个奇异少年和他的三个小伙伴进入了他梦幻的时空,这是一个让人无法苏醒的梦境,他们只有永远的和梦境战斗!
  • 凤霸天下神医狂妃

    凤霸天下神医狂妃

    21世纪的天才化学博士成为身份低微的花家九小姐花绛月,她嚣张的扬着素手,玩弄着银针,打压全家,折磨着亲爱的八姐姐,感谢她将自己送入棺材,才有她今时今日惊艳世人的机会。当花绛月发现自己异于常人的体质,渐渐揭开身世之谜,赤红双目的妖孽,却有人将她捧在掌心如珠如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TFBOYS之我会一直陪着你

    TFBOYS之我会一直陪着你

    本书女主初夏遭到了朋友的背叛陷害,可还是不想失去这段仅三年的友谊。自己爱的人一个个都被抢走,是她爱错了?还是自己懦弱抢不过别人?
  • 温氏情缘:天意弄情

    温氏情缘:天意弄情

    她不敢要他的时候,老天爷偏偏安排他们在一起。等到她想要他了,老天爷却开起了玩笑:失忆、追杀、中毒……老天爷,您也太会玩儿了吧?天空传来一声笑:老夫城里来的,自然会玩儿。只是,不管老天爷怎么玩,韩寄远脸上依然浮起一抹志在必得的笑容,“温念羽,我这辈子要定你了!”
  • 穿越者的异界

    穿越者的异界

    看小说多了,世界观差不多的都看腻了。就想把我构思中的世界。我认为合理的异界写给大家。还有咱是新人文笔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