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4700000024

第24章 泰伯第八 “公天下”的社会行为规范(1)

1.为了正义、为了信仰,可以不当君王

【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这个人的人生规律,可以说是高尚到了极点了,他三次将天下让给季历,人民简直无法找到适当的语言来称赞他。”

【说明】为什么要称赞泰伯?泰伯为什么要“三以天下让”?这是本节的关键问题。只有弄清了泰伯为什么要“三以天下让”,才能知道“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了。周人是古老的农业部落,兴起于今陕甘一带。传说其始祖名弃,为姜姓有邰氏女,曰姜嫄所生,在尧、舜时任农师之职,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号后稷。弃死后,子孙世代为夏朝农官。因夏政衰,失官而奔于戎、狄之间。其孙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发展农耕,势力渐兴。后又传九世,到古公亶父时,因受薰鬻、戎狄的进攻,从豳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周原土地肥美,宜于农作。商代晚期,古公在那里兴建城郭房屋,划分邑落,设立了官吏机构,国号为周。古公后被周人追称太王。太王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的圣德,就想把君位传给三子季历。长子泰伯为使父亲古公的愿望实现,便偕同仲雍逃到长江下游(春秋时的吴国即仲雍后裔),使季历和姬昌顺利继位。按照夏朝以来的规矩,王位是由长子继承,但由于古公有对殷商王朝很不满而想推翻的思想,有意革命,泰伯不以为然。泰伯依照传统的观念,认为尽管其政治腐败,小邦周再怎么说也是殷商王朝的一个小诸侯国,不应该推翻殷商王朝。但出于孝心孝道,泰伯又不愿反对古公亶父,也因为殷商王朝确实太糟糕,有负于天下百姓,所以泰伯处于两难之间。古代宗法社会,有长兄在,次子是不可以接位的,于是便与虞仲三次逃出,让古公传位给季历。古公卒,少子季历继位,是为公季,后周人追称王季。周国势发展,季历同商朝属下的任姓挚氏通婚,加强了与商朝的关系。商王武乙末年,季历入朝,武乙赐以土地及玉、马等物品。随后季历征伐西落鬼戎,俘获“十二翟(狄)王”。商王文丁时,季历进一步对诸戎作战,除伐燕京之戎受挫外,伐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都得胜利,使周的势力深入今山西境内。文丁(一说帝乙)封季历为牧师(即方伯)。可能是由于周的强大,引起同商朝的矛盾,季历终为商王所杀。季历之子昌继位,即周人追称的周文王。孔子以为,泰伯于思想、学问、仁义、社会行为规范,没有不好的,只是他的传统观念使他认为不能以下犯上,故他弃王位而逃走,有王位可坐而不为。也就是说,为了正义、为了信仰,君王都可以不当。孔子推崇这种不把富贵功名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真理放在第一位的人。所以在此称赞他。称赞他是什么目的呢?历史发展到春秋时期,从夏商周逐渐成形的私有制突然暴发而畸形发展,人们开始伸手要官、买官,见官位而不让,有官当而忘乎所以,甚至发展到弑父弑兄而争夺王位,人们被私有制弄昏了头脑,被权势、财富迷住了心窍,私有欲、占有欲占据了整个心身。使得整个华夏社会一片混乱,人们被掠夺、剥削而苦不堪言。所以孔子提出泰伯“公天下”的思想品德,是宣扬“仁义礼智信”这个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

2.看人看事的辨证法

【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孔子说:“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君子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

【说明】泰伯于思想、学问、仁义等没有不好的,只是他的传统观念使他认为不能以下犯上,故他弃王位而逃走。因此他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这是指他处于两难境地时的心情);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这是指他没有继承王位);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这是指他不继承王位而违背了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这是指他三次逃走)。所以,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也就是说他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若是他将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了。那么,按孔子的说法,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历史会不会就此而改写呢?不会!因为商纣王的残暴酷虐是不会改变的,人民对殷商王朝的仇恨与厌恶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会改变的。泰伯最后也会象季历、姬昌一样反对殷商王朝,以至最后推翻殷商王朝。所以,泰伯的放弃王位而出走,是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失去了一个君子的应有的品质。上节是对泰伯的赞扬,本节则是对泰伯的批评,而这个批评是很中肯的。这就是孔子看人看事的辨证法。

3.能处处理解别人,能处处同情别人

【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9!”

【译文】曾子有憎恶之心,即召集门人弟子说:“打开你们已被止住的心灵,打开你们受束缚的思想。《诗经》说:‘恐惧害怕呀,就好象来到深深的水潭边,就好象走在薄薄的冰层上。’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我勉力的意思,弟子们哪。”

【说明】曾子听了孔子的话后,反省自己(《学而》第四节就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语),觉察到自己有憎恶之念,于是便召集自己的门人弟子,希望他们也能象自己一样,打开已被止住的心灵,打开受束缚的思想。也就是说,在自己一生的进程中,尤其是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凡事都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看得广、看得开;要一分为二,要辨证地看问题。不要动不动就憎恶这人,憎恶那人;憎恶这事,憎恶那事;即使此人有不对的地方,有错误的地方,也要辨证分析地对待。不如此,便不能懂得自我勉力的真正含义。曾子的这段自我反省很有意思,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学到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懂得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因为他们不能象曾子一样能自我反省,不能象曾子一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然,对任何人、对任何事都不起憎恶之念是很难做到的,但只有对任何人对任何事都不起憎恶之念,才能有与人相互亲爱的心理,才能真正做到 “仁”,与人相互亲爱。也就是说,只有不憎恶他才能与他相互亲爱,若有憎恶之念,怎么能相互亲爱呢?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处处理解别人吗?能处处同情别人吗?即使是彼此间有仇恨的人,也能如此吗?所以,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虽然很难做到,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要尽力勉励自己,要“就好象来到深深的水潭边,就好象走在薄薄的冰层上”似地辨证地对待任何人,任何事,才能真正树立起“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

4.要从内心的基本修养做起

【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曾子有憎恶之心,孟敬子来问。曾子对他说:“鸟儿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的话也是善良的。君子所重视的道路有三个方面,让自己的容貌从容恭敬,这样就会远离粗暴和放肆;让自己的脸色端正起来,这样就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时注意用辞和语气,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鄙和背理了。至于祭祀或礼仪之类事,自有主管这方面事情的官吏掌握管理。”

【说明】曾子以自己的反省心得教育了门人弟子,但他自己又做得怎么样呢?从鲁宣公九年(公元前600年)起,季孙氏、孟孙氏(一作仲孙氏)、叔孙氏家族始轮流执政,自鲁桓公后逐渐得势,至鲁襄公十一年将鲁军分为上中下三军,把公室遂分为三,“三桓”各领一军,又在鲁昭公时取消中军,把公室分为四,季孙氏占其半,孟孙氏、叔孙氏各占余之半,大大削弱了鲁君势力。因此,对孟孙氏家族的孟敬子,曾子内心是憎恶的。而对于孟敬子的来访,曾子仍然用和颜悦色的态度接待,并真诚地告诉他许多道理。因此下面一句话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是告诉孟敬子,这些关于祭祀或礼仪之事,自有主管这方面事情的官吏掌握管理。由此可知孟敬子所问的是笾豆一类的事,而曾子所答复他的,还是在教育他,要他注重作人,从内心的基本修养做起,学问好,德行高以后,不论是从政还是做别的什么事,都能得心应手了。从本节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曾子之自我反省,确实做得很好,对他所憎恶的人也能和颜悦色地给予批评教育和帮助。

5.学识丰富却象是空无所有一样

【原文】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译文】曾子说:“以自己有能力而向没有能力的人请教,以自己学识丰富却向学识浅薄的人请教;自己有学问却象是没有学问一样,学识丰富却象是空无所有一样,能规范所有言行而不疾速。过去我有个好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说明】本节是曾子接着对孟敬子的谈话。想来孟敬子是大大咧咧的,摆出十足的官架子,用了十足的官腔。而曾子在回答了他关于笾豆之事后,就用颜回的作人做事谦逊规矩的言行来告诉孟敬子,即使是有才能的人面对没有才能的人,也应该是谦虚请教的。但是很多具有一定才能的人,往往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不肯向别人请教,尤其是不肯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样就容易犯骄奢傲慢的错误。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懂得天下所有的知识,也不可能具有全天下的才能。若是以为自己学识渊博而不肯向较浅薄的人请教也是不对的,因为所谓的渊博也仅仅是个通才,只能对所有的知识知道大概而不可能深入,而所谓“寡”,可以说是专家,他专门研究某一样学问,于其它知识很浅薄,而这种学问恰好是学问渊博的人所不知道的。因此,“以多问于寡”,即是学问渊博的人也要向某一种专家请教。这段话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教训人的口气,只是举出了一个朋友的例子,说明作人做事的一点基本常识。这就是曾子以“仁”的要求来对待所憎恶的人的非常好的态度。

6.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君子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很小的孤儿委托给他教养,也可以托付一个百里大的诸侯国的命运给他,面对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他能够保持大节不变,意志不可剥夺。这样的人称得上是君子吗?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君子啊。”

【说明】在举了颜回的例子后,曾子又继续对孟敬子说了,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君子?这样能“托六尺孤之,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才是一个君子。也就是说,象颜回这样的人,别看他平时不大说话,别看他“问于不能”,别看他“以多问寡”,别看他“有若无,实若虚”,他才真正是个君子。曾子这段话实际上是说,颜回比你们这些人强多了,他才是个君子。

7.“仁、义、礼、智、信”的身体力行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将实现天下的仁义作为自己肩上的责任,难道这不重要吗?努力到死后才停止,难道说这不遥远吗?”

【说明】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除了上节说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是君子外,曾子又补充说了本节,着重点明了一个君子的“任重道远”。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并不是说一说就可以实现的,这是每一个“士”,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身体力行的,也就是说,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要把实现“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责任,“仁、义、礼、智、信”才能得以推广和实行。因为也只有实现了“仁、义、礼、智、信”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改善,国家才能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进步。若是大家都弃“仁、义、礼、智、信”而只为自己着想,私有欲、占有欲越来越强,人人都顾自己,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就只会越来越衰弱,就必然会走向灭亡。所以曾子认为每一个读书人都是任重而道远的。这就是曾子对孟敬子语重心长的谈话。也是对我们每一个后来的人的警醒之语。

8.立足于社会行为规范

【原文】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译文】孔子说:“昌盛于《诗》,立足于社会行为规范,成就于快乐的目标。”

同类推荐
  • 感谢贫穷

    感谢贫穷

    本书介绍了中国资本市场纵横驰骋的“猎手”沈南鹏和熊晓鸽的人生经历,介绍了那些经典的投资案例中隐藏的财富智慧,他们对企业运营者和创业者提出的建议,他们人生中蕴含的成功密码以及他们给在财富道路上的“猎人”的思考和启发。
  • 2011年散文排行榜

    2011年散文排行榜

    为了梳理和总结2011年中国散文创作,中国散文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散文创作中,推荐编选了2011中国散文排行榜,入选的40余篇作品均富有艺术特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代表了2011年度中国散文创作的整体面貌。囊括了包括余秋雨、贾平凹、陈忠实、梁晓声等著名作家的2011年佳作。
  • 总编辑心语

    总编辑心语

    本书是作者带有理论色彩的新闻专著,既涉及如何坚持报业改革和创新,如何全方位发展报社,也包括如何提高新闻采写水平,开创多种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本书节选不同领域大师的演讲原文,倾听来自世界一流学府的顶尖智慧。史蒂芬·霍金、布莱尔、丘吉尔等科学巨匠、政界要人、文学大师与你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演讲者的精彩原文,展现智慧的光芒和魅力。
  •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传统书画作品,许多人视传其神为畏途,但是席小平在一部书中记录、欣赏、分析、评论流派情趣各异的书画作品毫无吃力之感,反而极逞笔力,将一幅幅用线条与色彩勾勒的作品演变成一场场文字的盛宴与语言的狂欢。在欣赏和探寻书画家们的艺术成就时,席小平专于白描,但是在倾注感情时却不吝笔墨,他的描写从底蕴到语言都是民族的,不论是人物、山水、花鸟还是翎毛、走兽、虫鱼等内容,不论是工笔、写意还是勾勒、设色等技法,都有富于中国传统的文人化阐示。从《诗经》流传下来的“赋比兴”手法在席小平手中运用娴熟,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铺陈、比喻、起兴成为席小平散文的一大特色。
热门推荐
  • 一客酥肉

    一客酥肉

    研究肌肉的叶胜仪穿越成了一身肥肉的叶胜衣。这家里真是怪异,继母偷偷半夜送吃的。送的什么呢?猪油拌饭加白糖哦。且看她如何一身酥肉藏剑胆,两袖清风隐琴心,侠士庭前把盏,王侯府下做客在这昏暗的古代娱乐圈寻得一份光明。
  • 大山作证

    大山作证

    本书为长篇报告文学,全书由一个个有机的真实的故事组成,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也许并不是宏大壮丽却绝对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再现了扶贫干部为广大群众移民搬迁、建设安置点呕心沥血、大公无私的精神。也描绘醋移民户为了脱贫致富克服种种困难,离开故里的巨大开创精神。
  • 浪漫高中

    浪漫高中

    这篇文章是我在查找过去的日记资料时,翻到的。是我岁时写的,我一直以为没有完成,所以想作些补充。大致翻阅后,发现基本已经成稿,没做任何的修改,就以原形发表吧,免得破坏原作品的情怀。我把初中的经历改变而成,其中也是真假参半。它的人物与魂游花季中有些相似,不过又有诸多不同,各位朋友可以给我一个比较,看看哪个时期的我,写得更精彩。请给我提些建议,我想更好地修改我的作品,让我的作家梦更圆满。在这里我先感谢
  • The Return Of Tarzan

    The Return Of Tarz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本书通晓国学

    一本书通晓国学

    《一本书通晓国学》是一本辅助广大年轻国学爱好者初入国学之门的书籍,将浩瀚无穷的国学知识融入到一个又一个颇有趣味的小故事中,既涉及品性修为方面的启发,也有处世方圆技巧的渗透,还包含有为学重孝理念的传达,覆盖面广,可读性强,旨在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认识国学并在领略国学精华魅力的同时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启发。国学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本书中学有所得,感受到国学精华的滋养。本书由苏陌编著。
  • 如意书

    如意书

    陆如意终于在十九岁高龄嫁得心悦已久的良人,大将军禇良。然并卵,洞房之夜,将军却被摄政王强行打发去了西北保家卫国。次日,京城传遍。禇将军替摄政王打江山,摄政王替褚将军洞房。从此,陆如意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就是不动声色的弄死摄政王孟邑谌。
  • 美妖猴

    美妖猴

    猴子的前世今生。天地大劫,诸神争战,战火蔓延三界,且看石猴如何以无畏的勇气,绝对的力量,坚韧的毅力,超然的智慧,步步成神,演绎一个传奇的起点。
  • 公主摄政之妖孽都太强

    公主摄政之妖孽都太强

    她本是生活在皇权羽翼之下的安乐鸟,但一场精心阴谋将年仅八岁的她拉入万劫深渊。十年之后,她以兄长之名披甲归来,睥睨天下,从此,只要她还能舞动手中长枪,别人休得伤害她身边的亲人一分一毫。只是,这突然冒出来的灵渊宫宫主算什么,谁人给了他这么大的胆子敢来招惹她?(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密道

    密道

    无故穿越,遭人陷害,被人玩弄,恋人被觊觎……为什么?她的人生如此坎坷?别人有悲有喜,她只剩悲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对她而言,应该说“大难不死,后祸不断”吧。而他,在她最舒心时出现,最无助时给予帮助,甚至,可以不要一切,只要她,就够了。可恶的协议帮她当上贵族,却使她不敢接受王妃之位,因为,她爱他……
  • EXO之12个故事

    EXO之12个故事

    星空璀璨,落花缤纷,美妙时刻与你携手,幸福,不过如此。12个故事,12个主人公,12个结局,是否有不同的感触?新人写作,送给每一位爱exo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