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9100000030

第30章 《水浒传》与江湖(3)

管牢房的狱吏戴宗,一见发配来的宋江便伸手索要贿赂,而且态度蛮横,手段恶劣,现代读者都会对此持否定态度,而《水浒传》作者却不以为然,似乎戴宗没有什么可责备的,他对宋江的恶劣态度只是大水冲倒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与此性质完全相同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反对梁山的官吏或与梁山无关的官吏身上,《水浒传》作者则会大张挞伐,竭力贬斥。如梁中书用十万贯买了金珠宝贝为他老丈人蔡京祝寿,这些珠宝自然就是“不义之财”,是梁中书为官贪贿的证据。对于那些贪财枉法、什么残忍的手段都能够使得出来的小官、小吏和虎狼差役,只要是与梁山无关的人,《水浒传》中都会做穷形极相的描绘。例如看押林冲的牢城管营、差拨,乃至押送流放犯人的长解如董超、薛霸之流的丑恶面目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是恶霸,揭阳镇的穆弘、穆春,因为归顺了梁山,就是英雄好汉;而祝家庄的“祝氏三杰”,则是被地方民众所痛恨的“土豪”。从这些情节和人物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倾向性十分明显,书中处处以梁山聚义为正义的坐标,凡是对此有利的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强烈的爱憎倾向化为强烈的帮派意识,帮派意识则成为正常感受的障碍,影响了作者对一些极普通的是非曲直的判断。这种只讲敌我,不讲是非的思维习惯正是游民注重小圈子、注重山头的表现。长期为生存担忧的群体不可能关注理性思考。

《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贯穿《水浒传》全书,它最早出现在第十九回之末:“替天行道人将至,仗义疏财汉便来。”此回是林冲火并王伦,将晁盖立为梁山寨主。这里是把晁盖等人看做“替天行道”之人的。这还只是酝酿。正式出场是九天玄女向宋江授“天书”时说的:“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这也可以看作是《水浒传》对“替天行道”最权威的解释。第五十三回戴宗向公孙胜的老师罗真人说“晁天王、宋公明仗义疏财,专只替天行道,誓不损害忠臣烈士,孝子贤孙,义夫节妇,许多好处”。第五十六回宋江本人向徐宁劝降时,更进一步把它与“招安”联系起来:“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仿佛“替天行道”与官方的意识形态没有什么区别了。第六十五回,宋江对索超说,许多朝廷的军官之所以投降梁山,是因为“朝廷不明,纵容滥官当道,污吏专权,酷害良民,都愿意协助宋江,替天行道。若将军不弃,同以忠义为主”。“替天行道”似乎可与“忠义”划等号。

第六十一回,《水浒传》中第一次写到梁山泊以“替天行道”为自己的政治旗帜。它是在未上梁山的卢俊义眼中显现的。这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因为有了卢俊义,梁山的一百零八将才可以说是基本齐全了。到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时,从地里挖出的石碣上,一边镌刻着“替天行道”,一边镌刻着“忠义双全”,正式表明梁山聚义的完成。

作者注重用“招安”解释“替天行道”。支持梁山“招安”的朝内人士宿太尉和宋徽宗枕头旁边的女宠李师师,都在徽宗皇帝面前为梁山“招安”说好话,他们也是用“替天行道”表彰梁山好汉“忠义”的。在李师师家,燕青在李师师的掩护下对宋徽宗说:“宋江这伙,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堂设‘忠义’为名,不敢侵占州府,不肯扰害良民,单杀赃官污吏、谗佞之人,只是早望招安,愿与国家出力。”

“愿与国家出力”,为王前驱,似乎已经完全归顺了朝廷,与统治者完全站在一起了,朝廷应该无条件接纳他们才是。然而统治者并没有马上接受,《水浒传》作者认为是奸臣的破坏,实际上是由于压迫者与反抗者之间没有起码的互信。

统治者对于曾经武装造反的人们是没有信任的,他们认为造反者“替天行道”是欺骗,它只是一个与朝廷争夺民众的幌子。第七十四回,御史大夫崔靖上奏说“替天行道”只是“曜民之术”(欺骗老百姓的手段)。对梁山人物的分析是“此等山间亡命之徒,皆犯官刑,无路可避,遂乃啸聚山林,恣为不道”。另外,他们觉得这个口号里还是隐藏着老百姓不该有的东西,即那些“亡命之徒”的无所畏惧的进击精神(“恣为不道”)。不是在特别没有办法的时候,封建统治者是不会接纳这些“替天行道”的好汉的。

在古人看来,“替天行道”除了上天以外,只有最高统治者,谁(包括王公大臣)也不敢声称自己可以这样做。应该说只有脱离宗法网络的游民敢为天下先(否则不能生存),游民没有社会依靠之后才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他们觉得当“道”不能行于天下的时候自己有权去代替“天”“行道”。游民提出和利用这个口号表明,他们敢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自己的境遇,使自己有个比较好的出路和前途,不必靠谁赐予。也就是说,他们力图使用不合法(在中国古代,也根本没有合法的手段)的、暴力的手段去实现即使在封建统治者看来也是合理合法的目的。如“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敬重保护“忠臣孝子”,清除“赃官污吏”,乃至“救生民”铲除不公,实现社会正义。这些乃是社会上下的共识,谁也不能说它们不该实现,关键在于由谁去实现它。

在统治者看来,程序比目的更重要,也就是说“谁给”比“给什么”更重要。梁山好汉们的要求虽不过分,但应该等着朝廷赐予,不可自己去取,如果老百姓要自己动手去取,统治者认为这是违背程序的,至少被认为是一种僭越行为。因为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是得之于天的,“行道”是自己的职责,更是自己的权力。这个权力是不能随便假手于王公大臣和左右亲信的,如果形成这种局面,那就是“太阿倒持”、“大权旁落”。对于统治者内部尚且如此,何况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游民?在最高统治者看来,“道”宁肯不“行”,也不能允许处在被统治地位的人们代他去“行道”,也就是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在统治者还有力量的时候,他们绝不能允许人民自己去取统治者答应赐予的东西,认为这样就是“犯上作乱”。可是当他们力量不足或稍有理性的时候,便会较慎重地考虑一下这个口号的实际的目的,放松一点对程序的苛求,给底层游民一定的存在空间。由此可见“替天行道”的被统治阶级把它当做反抗或牟利的旗帜,统治阶级有时也可以容忍。它能把大批的具有反抗精神的群众(在封建时代主要是游民)集合到这面旗帜下与政府对抗,也能带领具有一定规模的武装造反队伍向朝廷投降,招安做官。

当游民受到招安归顺朝廷以后,这个口号也要作些调整。宋江带领梁山好汉归顺朝廷以后,便收起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打出了写有“顺天”、“护国”两面红旗。从“替天”到“顺天”,把自己这点主动进取精神收起了,这是统治者所愿意看到的。从《水浒传》七十一回以后的情节看,宋江的“替天行道”还是真诚的,他把这个口号看成梁山好汉忠于朝廷、忠于国家的招牌,当也是绿林出身的王焕带兵来清剿梁山时,王焕斥责宋江“安敢抗拒天兵”!而宋江回答是“我这一班儿替天行道的好汉,不道得输与你”。意思是“你是‘天兵’,但我们是‘替天行道’的好汉!旗鼓相当”。后来征辽国时,连辽君臣也知道梁山是“替天行道”的。“替天行道”这个口号使宋江名扬天下了。宋江要把这个口号坚持到底,他连身后事都考虑到了。当朝廷赐死宋江时,宋江对李逵说:“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所以也给李逵喝了毒酒,二人一起归天。这里作者是要塑造一个与岳飞类似的“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忠臣形象,这种悲情的呼唤就使得宋江这个形象崇高而且富有号召力了。

《水浒传》里的造反有理

《水浒传》所描写的“造反”,主要是游民的暴力反叛,也就是乱世中大大小小山头,以及各类杆子的打家劫舍的活动。作者心中也很明确地知道,一旦上了山,加入了杆子,参与造反活动,就是与主流社会决裂了,就是陷入“十恶不赦”的大罪了,这对当时的良民来说是极敏感的问题。可是从游民的眼光来看,在走投无路时,这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当少华山的朱武邀请史进为少华山的寨主时,史进说:“我是个清白的好汉,如何肯把父母的遗体玷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提。”这有些“当着和尚骂贼秃”的意思,可是说者、听者都不以为迕,可见这是符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家都这样看,史进说出了真相,从而制止了朱武的进一步相劝。此时史进还没有冲出宗法网络成为游民,还可以到关西经略府找师父王进,为他安排一条出路。因为有这条路,所以他还要选择,不会很快上山。这是符合生活真实的。其他如林冲、宋江、武松、卢俊义也都有这个徘徊过程。有的人曲折更多、时间更长,书中真实地描写了他们走向梁山的外在和内心的困难及矛盾。但是更突出了他们不上梁山所面临的种种苦难和生命的危殆,这就从反面说明梁山“聚义”、共同反抗的必要。《水浒传》展现在读者面前更多的是作者面对人们走上造反道路时的坦然心态,这种心态不仅是良民们所没有的,而且超越了一般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作者对梁山上英雄好汉们攻州陷府、打击敌视梁山的地方武装势力,甚至借道抢粮没感到有什么不对。作者对造反的这种态度不能不影响读者。

《水浒传》虽然号称“忠义”,但是从总的倾向来看,《水浒传》并没有否定“上山”,把它看作是好汉们被迫不得已时的一个明智的选择(当然只局限于上梁山和与梁山有关的“山”)。游民,特别是受到官府逼迫而成为游民的人们,他们要想生存,最后只有聚为团伙,拿起武器,以暴力反抗官府,保卫自己这一条路好走。从《水浒传》的形象描写和作者的议论中都可以说明这一点。我们读《水浒传》,只有读到林冲在一片风雪交加中上了梁山,读者为他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为他终于获得安全而庆幸;“智取生辰纲”中的“七雄”战败何涛之后上了梁山,读者才会觉得这些好汉终于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宋江也是被劫法场的好汉们救到了梁山之上,读者才认为他获得了真正的安全。这是用形象的塑造告诉读者,这些英雄好汉上梁山是对的。《水浒传》作者还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上梁山去造反,下决心与“朝廷做个对头”称作“聚义”;把他们冲破重重险阻,终于实现了“聚义”比喻为: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把参加梁山造反队伍比做冲破天罗地网,这是作者对于英雄好汉们武装反抗的直接肯定和歌颂。不仅从文学史角度看,这是第一次;即使从思想史上说,也是史无前例的。《水浒传》产生之前,还没有一位作者敢于如此大胆地肯定造反活动。

上梁山与逼上梁山

西汉末年新市人王凤、王匡组织荆州的饥民武装起义,并以绿林为根据地,这支军队当时称之为“绿林军”。从此留下“绿林”这个词,用以指聚集在山林荒野的武装反抗者和武装劫盗集团。因为继承西汉的东汉政权的创业者刘秀武装起事不过是绿林的继续,正所谓“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因此,主流社会是肯定“绿林”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却变成了与主流社会对抗的武装力量的代名词,或径指盗匪。但是这个词汇却没有明显的贬义。例如唐代李涉诗《井栏砂宿遇夜客》有句云:“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绿林”这个词在当时毫无贬义,否则那个“豪客”会不答应的。

后世能和“绿林”齐名,并作为民间武装反社会力量称呼的是《水浒传》的“梁山”。“梁山”与“绿林”比较起来,前者有明显的褒义。自从《水浒传》在民间流行、“梁山”这个山头广为人知之后,它就不是坐落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面的那个小土山包了。梁山被赋予了武装造反、武装抗暴的色彩,成为造反者的圣地。梁山给许多武装反叛者以各种想象(如把梁山看作是反叛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义气的象征,成功的象征等),因此成为他们敢于把造反事业坚持下去的精神归属。

早在明代初年,刘基从梁山路过曾感慨说,历来武装造反者颇多,可是最后只有“梁山独擅名”。这是通俗文艺作品的巨大力量之所在。统治者也承认这一点。明末刑科给事中左懋第在向皇帝上奏写的“题本”中也说:

“李青山诸贼啸聚梁山,破城焚漕,咽喉梗塞,二东鼎沸。诸贼以梁山为归,而山左前此莲妖之变,亦自郓城梁山一带起。”

“梁山为归”,也就是以梁山为精神上的归宿之意。明代万历间的白莲教起事的头领徐鸿儒特别相信梁山泊故事,把总部迁至郓城梁家楼,并模仿宋江礼贤下士。清代的秘密会社把他们的组织直称作梁山,把参加秘密会社就叫做“上梁山”。

《水浒传》描写和塑造了梁山的形象,为了说明“上梁山”的合理性,书中从第七回起叙述了好汉林冲被迫上梁山的过程。通过这个故事,读者把同情心给了林冲,并从内心赞同他这个选择。“逼上梁山”这个词就是这样产生的。这就给了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受到不公正待遇、又得不到伸张的人们以勇气,给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活不下去的人们指了一条“出路”。当他们内心因为传统的熏陶浸渍而有些畏惧的时候,“上梁山”、“逼上梁山”会给他们以鼓舞。主流社会中有些人士也会因为有“逼上梁山”的故事,从而对某些造反者产生些许理解。“上梁山”与“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

同类推荐
  • 时间的羽翼

    时间的羽翼

    诗人郑重正是在其极度自由的诗写中,淬炼出蕴藏在自己人生坐标轴上的三个关键词---孤独、倒影与柔软。以孤独的姿态远行,寻找着相似的倒影,并最终抵达更为柔软的自己。
  • 私奔者

    私奔者

    本书是海男文学第二卷。边陲,高原,云南丽江的所在,海男作品的一个大的地域与人文背景。由于高原,它洋溢着神秘,且注定要演绎香格里拉的传说。于是,回归现实,这里的男女就生活得异常生动。他们的行为拙朴、灵动、有些古老的色彩斑谰,又用一种全开放的姿态走向现代。这里最动人的应是海男讲述的一个个曲折动人情欲横生的男女故事。
  • 温暖的门边

    温暖的门边

    这部散文集记录了作者对生活方方面面的观察与思考,涵盖了日常生活中丰富而常见的诸多的小小图景,并以小见大,衍生出不同层面上的思想火花的碰撞,或多或少,给人带来种种有益的启迪与思考。面对喧嚣躁动的都市生活,她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着世态人情的演绎与嬗变,有质疑,有批评,有认同,也有感动与欢喜。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又见飘雪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又见飘雪

    “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样,读名家名作就是和大师的心灵在晤谈。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阔文学视野,提高审美意识,触动写作灵感,陶冶思想情操,提升人生品位,徜徉经典,收获无限。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在艺术创作经验上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
热门推荐
  • 校花的近身狂少

    校花的近身狂少

    身具透视眼,穿梭美云间,陪伴白富美,踩踩狂二代。高冷白领铺床单,干练警花倒着追,可爱小护士对他犯花痴……林逢面对这些十分无语,拍拍大腿想起来,家里还有一对望穿秋水的极品姐妹花……
  • 天幻道

    天幻道

    无道,无名,无忆,只有你!只为你,魔也罢,仙也罢。是正?是邪?生前酒做孟婆汤,一醉愁散忧尽忘,今朝魂归黄泉路,一碗酒洒孤坟前。奈何桥,奈何叹!
  • 甘肃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甘肃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接处,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历史悠久,,地形复杂,民族文化丰富,风俗独特。
  • 龙女出逃:轻狂龙妃

    龙女出逃:轻狂龙妃

    什么?!相亲!!!开什么国际玩笑!我才不要!我还没玩够呢!哼~要我相亲门都没有,收拾东西带着丫鬟、俩萌宠跑路!逍遥路上:强盗?哼哼哼~老娘还是白龙寨大当家呢!小的们,黑吃黑的事咱最拿手,上!森林夺宝?啊!我喜欢!踏雪、媚仪眼放亮点!有人碍事?小的们抄家伙!“喂!那个啥,你跟着我干嘛!”“女人,本大爷饿了!”“公子,我想买你的丹药,开价吧!”“啥丹药?”“治病的!”“啥病?”“中毒毁容!”“哦……抱歉,没炼那药!”“……”“上官玉龙,你要对本王负责!”“那啥王爷,我都给你治好病了,咱已经两清了!”“女人!告诉我她去哪了?”“额~抱歉!无可奉告!”
  • 仙莫

    仙莫

    一本书写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思想,若你懂我所言,那如你所想,若是不懂,亦可仅仅表达我内心所想,希望能把自己的思想和大家分享。简介:人生真的是处处都是谎言,你问我可曾后悔,可愿睁开自己的双眼看这个世界;回望来时的路,莫言为仙,也许睁开自己的双眼,是自己看到的世界.....怎奈风已去.....看透人生百态,终是看不清自己这一态....
  • 如梦之初

    如梦之初

    就好像现实平静摇曳的回忆被凝重修饰的城刻下透明忘却纪念空留下一页页风如玻璃
  • 至上玄主

    至上玄主

    至上之力,我为新生代之主,且看拥有七星灵兽之力的坚毅少年,如何面对隐藏在暗中的神秘势力,如何登上新一代巅峰境界。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之三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之三

    智慧具有传承性,本套图书精选智慧故事、内容丰富、故事精彩,为广大学生增加智慧提供了一条路径。
  • 夜血

    夜血

    天地大道,以天道为上,却也不尽然。这个天地之间的任何生物都可以修道,锻武。但是有一个种族例外,被天地所压制,连天地都惧怕的种族。这个种族,人丁稀少,鼎盛时期不过百人,但是这百人却是这天地之最。一个少年的崛起,苦心经营千年的局,只为了毁灭太阳。创世之世。
  • 祭天封命

    祭天封命

    这是一场与天争命的战斗!这是一副命运囚道的棋盘!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亡我,祭天封命!【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觉着好看的请投下您宝贵的一票,这是对本书最大的支持!另外可以收藏养肥哦,等待本书成神之时,再行宰杀!哈哈,谢谢各位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