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9000000002

第2章 探究人性(1)

有人认为人性是邪恶的、自私的、暴力的和仇恨的,还有人认为人性是善良的、无私的、温和的和友爱的。前者使我们忧心忡忡,后者则让我们如释重负。那到底人性的本来面貌为何呢?只有经过仔细、深邃、彻底的探究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人的本质、了解人的天性。

人性的精髓是什么

按语:

1970年3月,离马斯洛因心脏病去世只有几周时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马斯洛越来越感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方面应更加准确。在他看来,关于人性的观点比比皆是,其表达也很顺畅,但它们关于“人性本善”的诸多论述在概念上仍模糊不清,于是马斯洛就人性的善、恶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人本心理学使人类精神的形象焕然一新。作为基本原则,它指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高级的本性,这种高级本性构成了人的本质的基本方面。在实践中这一观点意味着,在良好的条件下,人们渴望表现出诸如爱、利他、友善、慷慨、仁慈和信任等高级品质。

除了上述这些自我实现的特征外,那些发展高度完善的人,还特别在直觉观察、了解真相、认识现实等方面富有效率。这就意味着这些人不仅更加幸福,而且认识能力更强,与现实的联系也更紧密。除此之外,这些人在行为方面也更加富有效率。也就是说,在他们身上很难找到情感压抑、情感障碍、情感麻痹和人类智能削弱的情况。我们可以将以上看法归纳为:那些发展充分的人,由于良好的环境而表现出高级本性的人,从事任何事业都更加容易脱颖而出。从实践的角度看,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人将是更加优秀的人类成员。

我们可以将“良好的环境条件”理解为:有利于促进自我实现的自然、社会以及生理等诸多方面的条件。这些条件也促进了基本需要的满足,因为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发展高级需要、完善人格和走向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

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人类如果过去和现在都生活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那么,人类就可以保持“善”的本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符合伦理的、有道德的、正直的本性。这一观点有力地驳斥了各种关于原罪、人类堕落以及人性邪恶的说法,同时,它也反对任何认为人类不可能是善的、道德的、正直的理论。

但是,这一观点并不排斥人类时善时恶的各种理论。因为这样的理论的确道出了实情。事实上,马斯洛也从未宣称人性本质上是善的,他只是认为人性在某些条件下可以是善的,并且力图说明具体需要哪些条件。

应该注意的是,今天人们所说的Y理论(一种管理理论)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它宣称许多人,即使并非所有的人,在Y理论所谓的条件和前提下都将得到提高。

这一整体理论框架所派生的一个必要的假设就是:人类心理的“善”并不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永久的,我们甚至不能够说它在本质上就是善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人性才表现为善。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人们更容易表现出心理病态和丑恶行为。

因此,在任何关于人性的讨论中,我们都有必要特别提出,人实际上是有作恶和表现病态的潜在能力的。

其实,很容易就可以确定特定的诱发恶劣行为和心理病态的一些环境条件。因为,它们就是与那些使我们能表现出高级本性、允许我们向善的条件的对立面。

我们必须意识到有许多人基于不同的立场拒绝完全接受这种世界观。可以把这些人看成是绝望文化群体,甚至恶意文化群体。在其中,愤世嫉俗和怀疑一切等心理特征占主要地位。这些人通常相信人性没有达到善的境界,或者根本上就是恶的,他们会把看上去就是善的东西,通过更深层次的诠释来说明人在本质上还是邪恶的、变态的、自私的。

绝望文化的拥护者具有一致的观点,他们均认为人类心理的外在表现是不真实的、误导性的。在他们看来,所谓善良的人、社会进步以及良性社会条件这类事实只是表面现象,这些一贯持反面意见的人试图证明在这类事实的深处隐藏着阴暗的、消极的一面,从而坚持自己的怀疑主义。根据这一怀疑主义的观点,肉眼所看到的事实,并非真实的隐而不露的事物的本质。

通过对思想史的重新认识,将其视为暴露、贬抑人类与人性的一般过程,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至少是部分理解这种怀疑主义的心理了。弗洛伊德曾发表过一个著名的论断,即哥白尼、达尔文和他自己三次沉重打击了人类的自恋心理。马斯洛将他的结论推进了一步,即那些拒绝接受事物的表现事实或肉眼看来是显而易见的现象的人,他们坚持认为,一些深入的、更能揭露本质或罪恶的解释才是正确的。许多存在主义者都把笛卡尔看成是罪人,因为他强调精神和肉体是分离的。马斯洛认为这并不准确,他列举了柏拉图的例子作为补充,柏拉图的非物质的概念或者本质的观点表明,我们用肉眼看到的现象不如我们没有看到的一些现象真实。

众多关于原罪、人类堕落,人类邪恶的说法,以及那些认为人类不可能是善的理论,都是不正确的。虽然人实际上具有作恶的潜在能力,但毋庸置疑,人性在某些条件下可以是善的,即具有爱、利他、友善、慷慨、仁慈、信任等各种品质。

人性是自私的吗

按语:

有人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即邪恶的、软弱的、愚昧的、愚蠢的;还有人认为人性是“无私的”,即慷慨的、友善的、明智的、有理性的、有合作精神的。“人性是自私的吗?”对此,马斯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将之作为在布鲁克林开设的人格心理学的课程讲义。

所有关于人性的价值体系都植根于一定的心理学假设。也就是说,他们要么认定人性是“自私的”——邪恶的、软弱的、愚昧的、愚蠢的,要么认定人性是“无私的”——慷慨的、友善的、明智的、有理性的、有合作精神的。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价值理论是建立在这两种假设的混合体之上的。

关于自私与无私的问题,下面我们将进行详细的探讨。

自私的语义

如果某人对人性问题持极端的观点,我们对他关于人性问题的阐述进行长期追踪考察,就很容易发现他的整个观点都是建立在自私与无私某种隐含的、不自觉的定义之上的。追踪考察发现,那些认为人的天性是自私的,而且认为这种自私是健康的人,他们最终会接受自私的下述定义:所谓自私的行为,就是那些对个体有益或是使个体感到愉快的行为。

但是,对此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个定义有失偏颇,因为它自动设立,或者说实际上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功利性的,都是为了满足个体对快乐和利益的追求。这样的方式,正是一种试图从一个隐含的、预先设定的定义来解决问题的方式。

要驳倒这个观点有多种方法可以考虑。比如,我们可以指出,无论如何,人类的行为之间总有差异,其中总有某些行为可以称为完全无私的行为。或者,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可以先接受这种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强调依然有必要从词语上加以区分。这种区分是个人可以通过他自己的行为或者他人的行为条件来体会到的。

例如,如果你在星期一虐待一个孩子,星期二又善待他,这个孩子是能够区分你在不同时间的行为之间的差异的。

又如,为饿得奄奄一息的朋友提供食物,与拒绝为他提供食物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我们就应该进行区分。毋庸置疑,没有理由将这两种行为混为一谈,认为它们都是自私的。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那些人数不多的、认为人类从本质上而言是无私的理论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通常对无私这个概念采用如下定义:如果一种行为对他人有益,或者能给他人带来愉快,这种行为就是无私的行为。这种陈述依靠某种预设的定义,自然而然地认为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无私的。

语义学专家将会指出问题的另一面:价值评价是和自私与无私这两个词语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的文化中,自私这个词具有贬义的色彩,其词义不受欢迎。与之相反,无私这个词则是美德的象征,其词义悦人心意。语义学家们知道,词义和价值观念紧密相连,麻烦与困惑往往接踵而来。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应该对问题有偏见。我们不应该假定自私与无私究竟谁好谁坏,除非我们已经确信事实的确如此。

总之,我们必须明白,如果想把自私和人性问题用科学公正的态度加以研究,我们就必须找到合适的词语,并给出更加精确和有意义的定义。其次,为了避免价值判断对定义和词语的影响,我们必须使用更加客观的、不涉及价值判断的术语。

来自动物研究的证据

同类推荐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 《论语》中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

    《论语》中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

    《〈论语〉中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主要内容:《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一般人或许会想,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有什么好看的。圣人嘛,一定一天到晚道貌岸然,玩深沉,装伟大,其一言一行也必定乏味之极。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就错了。看完《论语》,你会发现孔子与一般人也没有什么两样,其一言一行也是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读哲学

    读哲学

    本书是解读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经典力作,内容涵盖中外著名哲学大师的传世力作,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指导意义可谓是最权威、最丰富的。书中以国内外众多哲学家的著作为主,深入分析人性、生活、事业、社会等几方面的意义与精神,本书虽讲哲学,但并不枯燥乏味,书中语言生动质朴,逻辑性极强,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其中的理论指导意义是通俗易懂,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的。本书可谓是集众家哲学理论为一身,读者每天阅读一篇,久而久之必能获益匪浅。
热门推荐
  • 雪域驴行十日谈

    雪域驴行十日谈

    雪域是一个奇妙的圣地,令人心醉神往。青藏线、川藏线、滇藏线、新藏线、中尼公路构成了全景西藏;尼泊尔、稻城亚丁、甘南草原作为青藏高原边缘的辐射带同样吸引了众多驴友,也日渐成为了成熟的线路;冬天的漠河则是除高原之外的另一种“雪域”景观,她会带你进入一个童话世界。 本书通过作者的十年驴行故事、多条线路的驴行攻略以及驴者日记,三位一体勾勒出“雪域”奇观。
  • 鬼路仙途

    鬼路仙途

    万物皆有三魂七魄,其中三魂属阴,七魄为阳。死,则阳气尽,七魄消散,三魂归地府,入轮回,证因果。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轮回转世开始的,而白布衣却是从死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的……
  • 宅男工程师重生

    宅男工程师重生

    在当时功成名就的工程师因为拒绝了上司关于矿产实际储量隐瞒的意图,而被他人陷害致死,却竟然重生在自己的从前,回到了小时候的他,拥有前世记忆,还这么默默无谓吗,看他一个小屌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王妃请站住

    王妃请站住

    “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什么了?”......“娘子何须动气?伤到身体就不好了,况且,此等生物不听话砍了就好。”......“砍了?老娘怀胎十月生的孩子你说砍了?你不想活了?”......“岂敢!岂敢!”娘子说一不能说二,不然......
  • 重生都市王者归来

    重生都市王者归来

    修真狂人叶源怀有身孕的妻子遭人暗害,为复仇走火入魔而亡,重生在都市花花公子身上。为弥补前世遗憾,他立志这一世要好好活,誓将敌人一个个踩在脚下,让自己走上世界巅峰!
  • 新生代功夫宗师

    新生代功夫宗师

    一快来着未来的陨石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娱乐圈即将诞生新一代功夫巨星。(本故事背景发生在平行空间,纯属虚构,切勿当真。)
  • 归乡者

    归乡者

    从他乡归来,故土早已物是人非。对于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又该如何的面对呢?失去了记忆,失去了一切,但是却知道她会一直陪伴着。(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从异界归来的家伙,在三战之后的世界,种田生存,开无双的故事~)
  • 八识规矩直解

    八识规矩直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谁主天下之有凤来引

    谁主天下之有凤来引

    【老梗】她穿了!和她看过的众多玛丽苏小说一样,穿到了一个废物女人身上,这个前世的女人不仅被揍的惨兮兮,还被心仪之人嫌弃了。可悲,可叹,不可怜!【女主】她精于计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要利之所在,为求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她——宫竹心。选拔赛上,她持剑长身而立,睥睨众人。远处,他白衣如雪立于巅峰,眼中霞光异彩,却只有她一人身影。【凤引凰】凤凰,凤凰,雄为“凤”,雌为“凰”。觅你千年,终是不负初心,寻得你。
  • 凯特·肖邦短篇小说集

    凯特·肖邦短篇小说集

    凯特·肖邦于1870年嫁给了奥斯卡·肖邦,一个棉花商。两人先是住在路易斯安那的新奥尔良,后又搬到一个大农场和讲法语的阿卡迪亚人住在一起。在1882 她丈夫去世之后,肖邦与她的六个孩子返回圣路易斯。朋友们鼓励她写作。她在快四十岁的时候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咎》。代表作《觉醒》写于1899年,但是 由于小说以对通奸同情的笔调刻画女主人公“性意识”的觉醒,大胆表露她追求婚外情的爱情观,小说一出版便在美国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震惊了全美的书评人 和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