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9000000011

第11章 挖掘人的潜能(1)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断言:普通人只用了他们全部潜能的极小部分。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无限的能力,如果你能睁开心灵的眼睛正视自己,你将惊喜地发现,你竟如此地幸运,因为你总是能及时而自信地面对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联系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

约拿情结

按语:

马斯洛相信人性的一个普遍表现,就是对于成长的渴望,对于提高自我并实现自我的冲动,以及发挥自己潜能的愿望。与此同时,马斯洛心中存在着很大的疑惑: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在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是什么在人们心中起阻碍作用?在本文中,马斯洛提供了一个尝试性的但却十分精彩的答案。

人性的一个普遍表现,就是对于成长的渴望,对于提高自我并实现自我的冲动,以及发挥自己潜能的愿望。这是为大多数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家所相信的。如果对此没有疑问,我们还需要解释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在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据我们所知,目前只有弗洛伊德有关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模式,即冲动本身与阻碍其表达的防御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旦我们接受了这样的假设,即最根本的人类冲动是要向健康、完善、完美和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我们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所有阻碍成长的障碍、防卫、逃避和抑制的倾向。

弗洛伊德关于“固着”和“倒退”的术语,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心理分析领域的发现也同样对我们理解成长的畏惧以成长中断甚至倒退有很好的帮助。不过,我们发现,弗洛伊德的概念并不能解释这一领域内的所有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设计一些新的概念。

当我们立足于心理分析的知识,并且超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现我们称之为“健康无意识”的心理机制。简单地说,我们不仅压制自己危险的、可怕的、可憎的冲动,也常常压制美好而崇高的冲动。例如,社会上普遍有一种对于感情脆弱的忌讳。人们常常羞耻于做一个充满爱心、心地善良的人,即羞耻做一个高尚的人。这种对于美好本性的忌讳在青春期的男孩子身上最为明显。他们常常会残酷地抛弃所有可能被称为女人化的、女人气的、柔顺的特征,而让自己看起来体格健壮、态度沉着和无所畏惧。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限于青春期的男孩子,它在社会上相当普遍。有些非常聪明的人常常会对自己的智力持矛盾的看法。为了和“普通人”一样,他们甚至会完全否定自己的智力,尽量去逃避自己的命运,就像圣经上的约拿一样。让一个有创造性的天才承认自己的天赋,完全接受它,发挥它,超越自己的矛盾心理,常常需要半生的时间。

马斯洛发现这样的情况同样适用于强大的人——那些天生的领导者、指挥官、老板等。他们常常为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而感到困惑。对于自高自大、偏执的防范,更确切地说,对于罪过的虚荣心的防范,使他们陷于一种内部冲突:一方面,每个正常的人都愿意公开地、愉快地表达自己,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另一方面,他又发现了自己必须经常掩饰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社会中,优秀的个体往往要学会像变色龙一样披上谦虚的外衣。至少,他已经学会不公开对自己及自己能力的看法。我们的社会不允许一个聪明的人说:“我是十分聪明的人。”这常常被视为自夸,会引起对立的反应,甚至遭到打击。

如果一个人说自己很优秀,即便这完全是事实,而且已经得到了证实,人们也会认为他是在宣称自己的支配地位,并相应地要求他服从。如此,人们感到反感和怀有敌意,也就很正常了。在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于是,优秀的个体便学会通过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敌视和打击。

问题是,我们必须自感坚强、充满自信才能具有创造性,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也才能实现自身的潜力。结果,优秀的人便陷入了这样一种矛盾的冲突之中:一方面,正常的内在精神使他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潜能;另一方面,社会却要求他意识到别人会把他的真实能力看成是一种威胁。

我们说神经症患者便可能是由于惧怕惩罚和敌意而过度压抑自己的人,他们放弃了自己最大的可能性以及实现自己全部潜能的权利。他们谦逊、逢迎,甚至有受虐倾向,他们之所以变成这样完全是为了避免惩罚。总之,他们自愿降低自己人格成长的可能性,因为他们害怕由于声张优秀而受到惩罚。他们削弱并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以便满足安全的需要。

但是,人的深层的本性并不能完全被否定。如果这些本性不能直接、自发、酣畅地表现出来,就不可避免地要以一种隐秘的、模糊的,甚至鬼鬼祟祟的方式表现出来。失去的能力可能会在噩梦中、在令人焦虑的自由联想中,以及在奇怪的口误中或难以解释的感情中得到表达。对于这样的人,生活变成了一场永无休止的斗争。

如果说神经症患者完全放弃了成长的潜能、杜绝了自我实现的可能性,那么,他看起来却是一个典型的“好人”了——谦逊、顺从、腼腆,甚至自我贬低。这种潜力的放弃及有害后果的最具戏剧化的表现,便是导致人格分裂。其中,受到否定与压抑的潜能最终以另一种人格的形式逃离出来。在所有的这类病例中,分裂之前所表现出来的人格,是一个完全传统、顺从、温和与谦恭的人。他一无所求,抑郁寡欢,毫无生物性的自私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戏剧化地出现了新的人格,一般说来更加自私,追求享乐,易于冲动,难以拒绝诱惑。

于是,大多数优秀的人所做的便是对更广泛的社会妥协。他们对于既定的目标跃跃欲试,向自我实现的目标迈进。对于自身的特殊才能,他们常常希望一展身手、尽显其能。但是,他们也同样会将上述倾向用谦逊、恭顺掩饰起来,或者至少寡言少语,以隐藏锋芒。这有助于我们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神经症。神经症患者是在争取自己与生俱来的完整人性,他们是要自己实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但同时,他们又为恐惧而感到紧张,掩饰或隐藏自己正常的冲动,使这些冲动带上罪恶感使他们的恐惧得以减轻,同时也消除了其他人的敌意。

更明白地说,神经症可以看成是既有所有生物共同具有的成长与表达的冲动,又与恐惧纠缠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成长是以一种扭曲、痛苦、毫无欢乐的形式发生的。正如心理学家安吉尔在一九六五年所作的恰当评论。他说,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在“逃避自己的成长”。

如果我们承认自我的核心部分地具有生物的性质,包括身体的构造、组成、生理机能、性情、偏好、为生理所驱使的行为。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这样的人会逃避自己命中注定的生物特性,甚至可以说这种人是在逃避自己的事业、责任和使命。也就是说,他在逃避一项适合他的特性的任务,他为之而生的任务。他在逃避自己的命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被召唤着去完成一项适合我们特性的任务。逃避、恐惧、犹豫不决、矛盾重重都是典型的“神经症”的反应。这些反应之所以是病态的,是由于它们造成了焦虑与心理障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症状。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些机制也同样可以视为是走向健康、自我实现和完整人性的本能要求的体现。那些萎缩的个体,渴望着完整人性但从来都不敢大胆去实现。而那些奔放的个体,则昂首阔步向自己的命运迈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简单地说,就是恐惧与勇气之间的差异。神经症可以说是在恐惧与焦虑下实现自我的过程,只不过这种过程受到了阻碍和束缚。神经症患者也要求自我实现,只不过他不是向着目标勇往直前,而是在曲折地蹒跚而行。

正视成长道路的停滞问题

按语:

在本节中马斯洛指出,自知是自我改善的主要途径。只有充分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趋向更健康。也就是说,在没有理解自己的健康倾向的情况下,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理解自己的弱点;同样,在没有理解自己的弱点的情况下,我们也永远不可能充分理解自己的力量。

我们必须正视成长道路的停滞问题,就是说要正视停止成长和逃避成长、固着、倒退以及防御的问题,即心理学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像许多人喜欢说的疾病问题。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人没有真正的同一性,为什么他们如此缺乏做出自己决定和抉择的能力,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首先,这些指向自我实现的冲动和定向倾向,虽然是固有的,然而却十分微弱。因此,同具有强烈本能的其他动物形成了鲜明对比,人的这些冲动可以轻易地被习惯、被对它们不正确的社会态度、被创伤事件、被错误的教育所淹没。所以,选择与责任问题在人类比在任何其他物种上更加尖锐。

其次,在西方的文化中,历史已决定有一种特殊的倾向——把人类这些类似本能的需要,设想为坏的或恶的。作为这种倾向的后果,便以控制、压抑、约束人的这个原初天性为目的而设置了许多文化机构。最后,在成长的道路上,作用于个体的力并不只有一种,而是有两种:一种把个体向前推向健康的压力之外;另一种是可怕的拉个体倒退的力,使个体生病和软弱的力。换言之,我们或者向前进、朝着“高级涅槃”前进,或者向后退、朝着“低级涅槃”倒退。

马斯洛觉得,没有足够的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学的知识,是过去和现在的价值理论和伦理理论主要的、真正的缺点。在整个历史上,博学的人已在人类面前宣述了德行和善的美妙、心理健康和自我完成固有的称心如意。然而,大多数人仍然随便地拒绝领受奉献给他们的幸福和自尊。除了不断交替着的恼怒、急躁、幻灭、斥责、规劝和失望之外,那些导师们没有收到任何东西。很多人已经举手赞成,并且谈论起原罪和固有邪恶来了,而且还推论出了人只能被人类以外的力量所挽救的结论。

在这中间存放着大量的、丰富的、有启发的动力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文献,这是一个有关人的弱点和畏惧的巨大知识库。我们了解到许多的人做坏事的原因。而且从这里出发也洞察到,尽管不是全部,但人的大量的邪恶是由于人的软弱和无知,而这种软弱和无知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宽恕的,而且也是可以治愈的。

马斯洛认为,在谈论人的价值的善恶时,如此众多的学者和科学家,如此众多的哲学家和精神学家,完全无视下述这些明白无误的事实:即专业的心理治疗学家每天都在转变和改善着人性,每天都在帮助人变成更强大、更有道德、更有创造性、更和蔼、更热爱、更利他、更安详的人。这种情况有时是可笑的,有时是很可悲的。人的这种提高,只是改善自我认识和自我承认的一些后果。这种自我认识,还可能在各种不同的程度上产生许多其他后果。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只是勾画出价值理论的为数很少的几点结论。

自知虽然不是自我改善的惟一途径,却是主要途径。对大多数人而言,自知和自我改善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通过长期的斗争。虽然熟练的专业治疗专家的帮助,可以使改善的进程容易得多,但是,这决不是惟一的途径。从治疗中学到的许多东西,可以运用到教育和家庭生活中去,也可以用到指导一个人自己的生活中去。一个人想要学会恰当地尊重和欣赏这种畏惧、倒退、防御和保险的力量,只有通过心理病理治疗的研究。学会尊重和理解这些力量,就使得帮助自己和帮助别人健康成长的可能性变得大多了。不真实的乐观,最终意味着幻想破灭、愤怒和绝望。

概括地说,在没有理解人的健康倾向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他的弱点。否则,只会造成治疗上的错误。但同样在没有理解人的弱点的情况下,我们也永远不可能充分理解人的力量并帮助他。不然的话,我们就会犯过分信任理性的错误。

如果我们希望人成为更完善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健康的一面,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认清自己不健康的一面。只有充分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我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趋向更健康。

克服陈规化思考问题的习惯

按语:

马斯洛告诉我们,世界在不停地变化,宇宙万物都处在一个发展过程之中。那么,每一经验、每一事件、每一行为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有别于以前曾经发生过的,或者将来还要发生的所有其他的经验、行为等。没有任何两样东西是相同的,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保持不变的。如果你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当你做事情时把一些东西看成是相同的,好像是保持不变的——即根据习惯来做事,那也是完全可能的。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把什么撇在一边,你已经可以尽可能地去利用习惯了。没有任何习惯是简单的,对于那些不是一味依赖习惯行事的人来说,习惯是有用的,但对那些不太有见识的人来说,习惯则会导致无能、愚蠢和危险。

由于熟悉的东西不会让人感到焦虑不安,所以当人们必须去感知问题时,他们往往首先努力将这一问题纳入某一熟悉的范畴中去。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发现这一特殊问题能够置入以前曾经经验过的哪一类问题中去?或者这一问题适合于哪一个问题范畴?这样一种“置入”反应当然只有在人们感知到相似性时才有可能。在此,我们并不打算去讨论相似性这一复杂问题,指出下面一点就足够了:这种对相似性的感知,并不一定就是对被感知的现实的内在本质的谦逊的和被动的记录。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他们是根据不同的、适合他们个性的标签来进行分类的,但他们却都能成功地将经验标签化。马斯洛告诉我们,这样的人不愿意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中去,他们要把所有不能忽视的经验统统加以分类,即使他们感到可能需要把这种经验加以裁剪、挤压,甚至歪曲。

标签化的一个主要益处在于,某一问题被成功地置入某个范畴之后,就会自动随之出现一套相应的处理技巧。事实上,这还不是标签化的惟一理由。一位医生在处理一种已知的、虽然不能治好的疾病时,比在处理疑难病症时常常感到更为轻松一些。由上可知,那种把问题置入某一范畴中的倾向的背后潜藏着很深的动机。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宗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和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作者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西汉初期,统治者所采取的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推进了先秦诸子思想的再度活跃。吸取百家之长并各有所宗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特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这一时代的主题。《淮南子》就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产生的。《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宗,融合各家之长,对当时的社会和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试图形成融贯各科知识为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博大宽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淮南子》不仅是汉代思想史上也是道家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淮南子》的作者在当时已意识到道家自身理论的...
热门推荐
  • 叛逆巫妖王

    叛逆巫妖王

    被遗忘者加百列.赛勒。在他降临异世时,阴谋便接踵而至。曾经迷失在力量里的杀手。唯有自我放逐的绝世强者。当他率领天灾叛军推翻巫妖王,登上冰封王座的时候。被遗忘者该向谁复仇?生者?还是神?人人都爱小三。有木有?有木有?鉴赏、推荐、包养通通的,我要。最后,小三很郁闷地发现,叛逆吧有之,巫妖王吧有之,叛逆巫妖王吧违规!
  • 一木一天堂

    一木一天堂

    莫一木觉得,此生她都不会在找到爸爸妈妈。但是,她找到了。莫一木觉得,萧如风是个值得托付的人,但是,她错了。真的爱,请深爱。
  • 风骚旨格

    风骚旨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予羽欲求

    予羽欲求

    自母胎中就带着一身寒毒,刚出生便被送出家门,从小就和师父师兄相依为命,除了至亲之人,再没人知道这世界还有一个她。母后早逝,父皇年迈,朝中丞相独揽大权,后宫皇贵妃说一无二,身为二皇子,他从小就无依无靠。五岁被送上雪山学功夫,他本想早日学成下山,没成想后来却养大了了一个姑娘。他养大的姑娘当然要待在他身边,笑话,难不成还要便宜了别的男人不成。师兄很霸道,说再不让她离开,她沉默着,没说话,离开了师兄,她还能去哪儿。世界很大,她却只有师兄一人。……一人江湖,一身红装大隐于市,体弱多病仍不减风采依旧,一呼百应。一人朝堂,步步算计小心缜密,养精蓄锐一朝便遇水化龙,无人能挡。
  •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再世倾城:毒后戏邪皇

    再世倾城:毒后戏邪皇

    “若有来生,我必要你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大烟王朝骆将军家嫡女骆初七,被心爱之人背叛,害的家族家破人亡,腹中孩子无法出生,满心怨恨,血溅家门前。却不想,上天垂怜,一朝重生,回到了那个改变她命运的一天。自此,恶灵重生,只为守护身边亲人,向那些害了她的恶人,讨回公道。
  • 校园之终极兵王

    校园之终极兵王

    第一兵王回归学校成为浩海高中的插班生。展开一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携各路红颜笑看风云的都市传奇!
  • 新编智慧谋略大全

    新编智慧谋略大全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篇为东方智慧,介绍了:天醉人亦醉、孔融论顺势而为等;下篇为西方谋略,介绍了:特洛伊木马计、以少胜多的马拉松等内容。
  • 极品校花之我的吃货女友

    极品校花之我的吃货女友

    湛茳儿一向是酷炫狂拽的代言人,在她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低头认错,害怕这几个字眼。而她从小到大也从未害怕过什么。即便是小女生都害怕的毛毛虫,蛇之类的爬行动物,她也是一点都不怕。甚至还养过蛇当宠物,简直就是一个奇葩中的奇葩。
  • 带着网游逛未来

    带着网游逛未来

    季冉冉是个宅女,玩玩网游,刷刷怪,是她最大的乐趣,她说自己注定一生碌碌无为。但穿越这种事,她怎么知道会发生在她身上。坑爹的系统,要命的节奏,她可不可以找大神带练啊~~未来即是末日,一切都崩坏了,丧尸横行,她将如何带着网游系统,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