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1100000029

第29章 大学时期引导未来的方向(2)

全球化的浪潮,使年轻人急于要求国际化,口口声声要与国际接轨,却不明白应该如何着手。近几百年来,在科技发展上差距很大的东西两股势力,由于帝国主义的扩张,无可奈何地互相交汇。一场古老尊严的贬抑与新兴野心的高涨之间激烈斗争的结果,中国由拒外、惧外到媚外,列强则由轻华、侵华到亡华。这一段残酷的历史考验,使我们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往昔的言必称尧舜由现代的西方圣哲名言所取代。学术界重西轻东,动不动就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一切,弄得我们一无是处;传播界开口西方先进国家,闭口西方现代化建设,随时都在否定我们自己;学会几句英语,就会有意无意地表示忘掉中国话的讲法,以彰显自己的不同一般;出国一趟,便要到处宣扬自己的身价已不同以往。大学生的全球化使命,怎么能够摆脱西方化即国际化的陷阱?有办法的以出国留学为首选途径;退而求其次的便是搞外贸,和西方人打交道;英语学得好一点的充当西方人的翻译员,认为跟在西方人身边至少比挤在华人当中来得光彩。

然而,中国的悠久历史,毕竟给年轻人带来十分深刻的影响。虽然说治乱循环三千多年,在时间上已经十分遥远,但是对当代年轻人来说,由于许多文物仍然存在,很容易触景生情,产生亲切的感觉。回想周室的典章制度,汉朝卫青、窦宪的扬威大漠,唐代苏定方、刘仁轨的底定高丽,蒙古可汗三次西征,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无不令人热血沸腾。加上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展现。“东亚病夫”的称号,因为中华健儿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优异表现而完全改观。西方人由轻华、重华而趋于惧华,更使得年轻人信心满满,要为中国的未来,作出一番贡献。

事实上,这种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难题,快速的全球化势必引起剧烈的本土化意识。年轻人成长在“全球意识”的时代,自然担心害怕自己的文化遭受外来文化的淹没,因而产生强烈的“本土意识”以资抗衡。特别是全球化的先锋似乎就是美国化,“美国式标准”好像就是“世界标准”的代名词,以美国尺度为衡量的标准成为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面对这种现状,对于负有承前启后重责大任的大学生,能不提高警觉以本土意识来加以抗衡?放眼看去,美国化加深了我们社会物质条件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美国的社会。今天,我们社会上的少数人能够立即模仿美国最新的物质享受,而另外的多数人,却竟日为了三餐而忙碌。我们多么盼望,这些率先富起来的少数人能够发挥“才也养不才”(有能力的人帮助没有能力的人)的儒家精神,由善尽社会责任,来取之社会也用之于社会,不只顾提升自己或家人的物质享受,也能够照顾乡里,造福社会,为更多的同胞服务。

最好的办法,便是父母在子女进入大学的时候,密切注意子女所受美国化的程度。多年的英语训练,使大学生具备直接接触美国文化的能力,英特网更提供了广泛而快速认识美国文化的途径。在中学阶段,由于吸收能力、经济条件与升学压力的多重限制,美国化的影响仍以表象的模仿为主:嘴上哼着不甚了解的热门音乐,对带有英文字母的事物另眼相看,实际的影响并不严重。好比孩童喜欢麦当劳食物,长大以后,就会回过头来爱吃我们自己的餐饮。而大学生却为了替自己过去与目前的美国式模仿行为找出一些更合理、更深入的文化基础,殊不知越深入探索,了解得越多,与社会大众的距离就越来越远。

这种大学生与社会大众的疏离现象,对进入都市求学的农村子弟而言,感受特别深刻,往往一进入大学,便下定决心,从此远走高飞,就算衣锦也不想返乡。

就算亲子关系再好,培养出这样的子弟,恐怕也不是父母所乐于见到的。幸好这种心理上的差距,即使大学生想永久保存,实际环境也不允许。四年大学生涯,无论自愿或被迫终究要走出校园,生活在实际的中国社会,年轻人心中的向往,并无助于改变周遭的情况。何况中西文化原本就有所不同,譬如美国人注重个人独立自主,而中国人却重视互相依存和互相协助,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的养育,父母年老时反过来依赖子女的奉养,已经成为社会中人所共知并且视为当然的事实。尽管很多学者专家大声疾呼不应该这样,也不可能如此,但是我们还是认为,中国的孝悌之道是人类的宝贝,不能因为西方社会忽略这些事情便轻易放弃。我们的互依互赖并不限于生人和生人之间,活人和死人之间也有一种互相依存的现象,往昔是“一子受皇恩,全家食天禄”,如今则是“一人留美国,全家有面子”。读书如果读到这种地步,还不如不读。

地球村的建立,必然有一种主流文化作为众人的参考标准。现在大家所极力争取的,实际上就是以自己的文化当做世界文化的主流。大家都知道,要单独创造一种举世都能够认同的文化根本不可能。以世界语言为例,多少人费尽心思,想要创造一种不同于现有语文的世界语文,迄今仍然没有结果。十九世纪时,英国人利用国力强盛、船坚炮利,通过殖民政策将英语普遍推行到全世界,虽然英语并不是世人公认的世界语,但是国际间的习惯,则不得不以英语作为沟通的通用工具。我们多么盼望,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孩子不再那么热衷于学习英语,却能够专心把中国语文学好。等到他们长大的时候,正好赶上中国的国力最为强盛的好时机,以我们的人口众多,贸易通四海,顺势把中国话推展为世界语,不但给我们的子孙带来很大的便利,也将中华文化推展到全世界。

当然,我们赞成中学时将外国语言列为选修科目,大学也设有外文学系,专供少数有兴趣的孩子以语言为工具,快速地将外国文化翻译过来供那么多人,费那么多时间,花那么多金钱,学不好英语,几乎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现在却变本加厉,提早学习英语,甚至以“No Chinese”(不得说中文)来取代“Speak English”(说英语),实在是怪事。

现在怎样想,就会想出怎样的未来。年轻人的未来方向,也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样子。父母辛辛苦苦把子女教养长大,当然希望子女有好的未来。因此对子女的未来方向,不能不特为关注,费心给予辅导和指引。

大学生应该是社会中对人类、国家、民族与社会的过去和未来最为敏感的一群。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这种敏锐的感受仅如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掉了,他们的忧国忧时心怀逐渐为自己的就业和经济的压力所冲淡,踏出校门之后,往往将理想完全交还给教授,面对现实,恐怕也只有不得不低头的感叹。

也许是悠久历史的教训,父母对群体生活的态度大多是消极的,对政治尤为冷漠,因此希望子女明哲保身,不要卷入任何是非圈内。父母只希望子女在作文时高谈阔论,多所发挥,以争取更高的成绩,却并不一定鼓励子女真正积极地实践。在这种情况下,优秀的子女大多被父母诱导到理工科系,结果让那些二三流的人才投入史哲政法的领域,这对国家的整体发展而言,实在是最大的损失。好在我们一向不十分重视专业,照样可以让理工人才来掌理法政,以提升国力。

但是,随着情势的逐渐转好,我们希望一流的人才投入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教育、法律与管理领域。这些有答案却没有一定答案的科系,实际上最难读,最需要上乘智慧的年轻人来从事研究。父母不应该拿往日的标准来加以限制。日本人统治台湾地区时期,由于愚民政策,将第一流的人才诱导到医学院,结果培养出很多聪明的医生,却严重地缺乏法政人才。

父母最好利用大学生子女回家团聚的日子,以知识、金钱与人生为题,召开家庭会议,让大学生子女多发表一些意见,以便深入了解他对这三者的评价如何。

读书的目的果真是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人生难道没有比黄金屋、颜如玉更有意义的目标吗?大学文凭真的能够兑现黄金屋、颜如玉吗?知识、金钱与人生是大学生在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他们一定要权衡知识的价值、金钱的比重,并进而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知识观

大学生以读书能力为自己换来四年的快乐时光,也为自己争得父母和亲友的祝贺和称赞。但是,第一年新鲜人快要结束时,转系与转学的风声开始震撼得大家不得不怀疑:到底要学什么?有人依照自己的兴趣,也有人按照出路的行情。如果两者并无冲突,那就安如泰山;若是两者发生冲突,父母就应该加以关心,协助子女作出合理的抉择。因为出路的风险性,不完全是子女独力所能够承担的。家境富裕的孩子当然以兴趣为优先,家庭贫困的子女很可能就以出路为考虑,除非父母给予精神上的支持,才能够设法自筹学费,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寻找出路。年轻人愿意为自己的兴趣付出更高的代价,对这种毅力和理智,父母最好加以鼓励,至少可以帮助子女背水一战。

知识固然是力量,却不一定换得到金钱。大学生亲眼看到前辈校友中成绩优异的高材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然后返校担任教职,过着清寒的生活;反观某些成绩平平的人,毕业后不再深造,到企业界工作,几年下来,赚的钱比教授多。既然读书没有用,父母、老师为什么不早说?一路读下来,实在十分辛苦,等到文凭到手,才发现没有预期的功效。梦醒时,十六年已成过去。

金钱果然是万能的吗?有钱就可以买知识?现在大学,特别是工商学院,开发出很多贩卖知识的推广课程。那些赚到钱的工商巨子,照样可以顶着名校的招牌,甚至像往昔捐官那样,花钱捐个荣誉学位。

人生在世,究竟是先求取知识,再让它发挥赚钱的本事,由知识而换取金钱,还是先想办法赚钱,再发挥金钱力量,来购买知识,甚至捐得学位?在大学四年当中,除了极少数人埋头苦读,深信一切按部就班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书呆子”以外,大部分学生都会在这两种看法之间,活像钟摆似的来回晃荡,最后才不得不选择一条自己认为妥当的路径。

父母的知识水平如果足以分析这些问题,当然可以参与子女的选择;若是自己的衡量不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不妨采取关心的态度,让子女吐露心声。在父母的爱心和聆听气氛中,子女很可能会找到自己所需的答案。我们建议父母要把握“读书的目的,主要在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的原则。大学生读了那么多书,应该脑筋很清楚才对。既然脑筋清楚,就应该参照自己的能力、家庭的背景与社会的需要,企求在这三者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点,至于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实在难料。

未来会变化,而且看目前的趋势,可以说越变越快,也越变越离谱。主要的原因即在于人心思变,而且不按常理出牌,还说什么创新是最好的道路。境随心转,人心求新求变,而且认为变化越快越好,外界的环境自然快速地变动,也难以掌控。我们如果希望子女的生活幸福,最好不要跟着这些流行的错误观念起舞,反而要告诉子女,变有百分之八十是不好的,要不然为什么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呢?我们不可不变,却绝对不应该乱变,任何改变,都应该限制在百分之二十的范围内,以求变得合理,越变越合乎人性的需求,才是合理应变。

时代在改变,却不是一直向某一个方向而变。我们常说循环往复,意思是历史会走回头路,历史很可能重复出现,所以历史教训很值得借鉴。但是,每一次出现都不一样,因此不能够依循往例处理。最理想的态度便是持经达变,有原则地应变,而不是没有原则地乱变。大学生读了那么多书,应该从中找出若干不可变的原则作为自己今后安身立命的依据。

父母最好明白告诉子女,人生最要紧的事情,是弄清楚今生今世自己到底要做些什么。换句话说,先把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下来,也就是掌握未来的方向,然后才寻找如何去做的方法,逐步加以实施。

多想想自己应该做什么,对自己的未来要有远大的目标,这才是读书的真目的。至于金钱,虽然说没有钱万万不能,而金钱毕竟也不是万能的。对于金钱,事实上是够用最好,太多或太少都是烦恼多多,并不是有钱什么都好,请看富人不敢单独出门,可见一斑。

人生的目的在把人做好,把生活过好。我们现在过分重视把生活过好,却又认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便是把生活过好。我们不重视把人做好,却认为把事情做好才是好人。亲子之间,最好在这些方面达成共识,以塑造不一样的独特家风。

先秦时代,面对着诸侯兼并的局面。大家把夏、商、周三代的文献当做经书,发起了我国第一次的读经运动。这些经书,构成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体系。第二次读经运动发生在汉朝,第三次发生在宋朝,同样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几年大家又热衷于读经,实在是很好的现象。

历史上每一次读经运动,实际上都产生很大的作用。相信这一次的读经运动,也将为我们的未来带来光明的远景。子女到了大学阶段,父母可以把《曾国藩家书》拿出来,让子女报告读后心得。把诸葛孔明的《出师表》、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食的朱自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和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一生写照的鲁迅,一起拿出来共同讨论,看看大学生子女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想法,看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究竟是嘴巴上说说、文字上写写,还是从心里头发出这样的光辉,再看看唐太宗所说“人之立身,所贵者唯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难道已经赶不上时代?

是否深造看情况决定

出国留学要三思

经常有人询问这样的问题: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我们的建议是:最好在国内读到大学毕业后再送出去。孩子对中华文化有一些了解,到国外比较不容易被同化。不然的话,送一个等于丢掉一个。

同类推荐
  • 赢在起点:孩子从优秀到卓越的36种能力

    赢在起点:孩子从优秀到卓越的36种能力

    这本书不会告诉父母如何让孩子取得高分,但它是孩子取得高分并成为顶尖人才的永不枯竭的能量源泉。父母在阅读本书汲取家教智慧的同时,还能发现提升自身能力的良方。
  • 儿童益智补脑食谱

    儿童益智补脑食谱

    《吃出聪明智慧丛书》针对不同年龄婴幼儿生理特点,系统地介绍了成长发育期婴幼儿食谱的制作方法和营养搭配知识,科学地解决了婴幼儿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等营养进食的问题。
  • 智慧就在教养困境中

    智慧就在教养困境中

    权威专家点睛家教秘密,助力父母突破育儿困境,贴近生活的讲解,所有父母都要知道的家教铁律,父母的第一本智慧教养书,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在家庭教养中,父母应该掌握一些家教智慧,这些智慧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本书透过细致入微的剖析,带我们站在心灵的至高点,以全新的视角领悟家庭中孩子、父母以及家庭气息的微妙关系和智慧存在。当我们用更加智慧的眼光看孩子的言行时,我们将发现孩子身上那些被埋藏的潜质以及父母身上那些被忽略的痼疾。这是突破育儿困境,走向良性亲子关系的关口。
  • 孩子不听话 父母怎么办

    孩子不听话 父母怎么办

    本书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细节入手,撷取了一些容易令父母动气发火的片断,以精辟的语言透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种种原因,指出了教育孩子的科学理念,从而为父母们开辟了一条能够轻松正确地应对孩子不听话行为的捷径。
  • 快乐坐月子最佳方案(幸福爱巢丛书)

    快乐坐月子最佳方案(幸福爱巢丛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显著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每一个新家庭,从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更应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为下一代的哺育、成长提供最佳的先天条件,怎样孕育子女,并轻松地面对分娩以及产后月子里的调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编著了这套妇幼保健丛书,为每一个新的家庭提供了一套最佳最新的保健方案。
热门推荐
  • 闲情偶寄(中华经典随笔)

    闲情偶寄(中华经典随笔)

    《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的一部所谓寓“庄论”于“闲情”的“闲 书”,包涵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内容。本书编选校注点评者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主要依据雍 正八年芥子园《笠翁一家言全集》本并参照康熙十年翼圣堂本,选取了《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的几乎全部文字,《居室部》的大部分 文字,其他各部的少量文字,约十万言,占全书篇幅的二分之一。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对书中个别难懂的字句,尤其是典故、术语、人名和地名等等,尽量详细地作了注释。
  • 魔变问心录

    魔变问心录

    人影烛光里照无眠天未暖水尤冽梦中伊人仍在人外人月中月人月可知吾独悲夜难寐吾独寐何时可把伊人畏花落花开谁人知?!本文略虐,前期较为轻快,果断求支持
  • 纵横天下之梦漠羽

    纵横天下之梦漠羽

    人生如梦,我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做一场美梦!
  • 擦鞋记

    擦鞋记

    多年前,替人擦鞋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铁葫芦街盛行一时,与此同时,一些娱乐场所也以强势姿态进驻这条街。起初,我们发现铁路桥下摆了一排擦鞋摊,擦鞋人大多是中年妇女,她们来至城市周边的乡镇,带着出来乍到的好奇与谨慎,看人是一种漫漶的目光,没有生意的时候,她们用一种我们听来稍显别扭的方言交谈。
  • 亿万房东,你栽了

    亿万房东,你栽了

    亿万富豪找家政,却给自己找了个房客;倒霉丫头租房子,却把自己租成了女佣。当一个长着古董脑子萝莉脸的丫头,面对着一个古典雕塑般的高帅富,双方最大的想法却都是“天下怎么会有这种人?明明看他不顺眼,却可以替他堵枪口;明明说不在乎她,却跳下悬崖死也不肯放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掌心日光

    掌心日光

    我想过无数个这样那样的场景。想我们如何再次遇见;想我们会莞尔一笑亦或沉默擦肩;想那个时候与我们十指紧扣的会是怎样的一个人;想真的如愿见到你的幸福我会是何感受;想你是否会像我想念你一样想念我;想……
  • 活着就有眷恋

    活着就有眷恋

    《活着就有眷恋》是一本散文随笔集,辑录了作者十年来所写的散文、随笔、创作谈以及演讲集等,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视、对生命的悲情感悟、行走的经历以及读写心得。文字清新、生动、隽永,充满浪漫的抒情性。一卷在手,如同与作者同行,听她娓娓道来一路的山川风光及内心的觉醒、感受,创作的艰辛与欢愉,以及,对文学、对小说的独特理解和痴迷的热爱。
  • 芳草凄凄却是爱情

    芳草凄凄却是爱情

    我猜,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段难忘的梦。或许是噩梦,或许是美梦,也或许是一段意义不明的梦。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我落入深海,冰冷的海水灌入我的耳朵,鼻腔,我浑身上下每一个细微毛孔,冰冷彻骨。我看着渐渐减淡的阳光,想着就这样放弃挣扎好了,就这样睡下去好了。大夫说我活不过三十岁,他说这话时我十五岁,我想,我已经走过我人生的一半了啊,可是我还有很多风景没有看,还有很多路没有走呢。我看着眼前虚无的水汽,发着光,在心里默念着:寻不到,孤草又凄凄。
  • 宁负春光不负青柠

    宁负春光不负青柠

    林青柠再次遇见那个本来属于她生命的一个过客时,是在烈日炎炎的暑假。经过坎坷,待到春光烂漫时,他们依偎在阳光下,阳光打在顾修的脸上只闻他言。林青柠这么美的春光这么好的青春年华感谢你与我相伴。岁岁年年,花前春下,一听情话。
  • 误惹首席撒旦总裁

    误惹首席撒旦总裁

    不会吧!从来没交过男朋友的席小羽对突然冒出来的男友很不感冒!这张帅的掉渣的照片竟然就是老妈口中的未婚夫,也太不可思议了吧。他洛冥夜长得很帅是没错,但也没有必要让他周边的女人耍进手段,誓死都想要勾引他到手!继一个个女秘书莫名其妙离职后,他带来了一个男秘书,而且还是一个很青春帅气的小帅哥,人气指数直逼他们高高在上的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