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1100000023

第23章 中学以前同孩子一起生活(1)

六到十二岁接受基础教育

关心子女入学后的心理变化

六到十二岁,孩子接受国民基础教育,从自由自在的生活转向有规律的生活,成为孩子最大的生活变化。上过托儿所、幼儿园的孩子,虽然经历过规律的生活,但是幼教老师对于迟到、缺课要求都比较宽松,所制定的规矩,执行时也不会严格,一句“还小嘛”,给孩子很大的自由。当然,在那个阶段,这样做也是正确的。

小学一年级,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除了学校的规模大、一起游戏的同学多之外,那些高年级学生和成年的老师也引起孩子很大的紧张。

更重要的是,在记忆当中,游戏就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游戏,两者根本分不开,也不需要区分。进入小学以后,游戏是游戏,学习是学习,两者开始分化,孩子缺乏这种心理准备,当然很不适应。父母如果不了解这种情况,一下子要孩子变成大人似的,要求他们学习时专心学习,等一下游戏时再来游戏,孩子反而认为妈妈变了,不像以前那么值得信任和依赖,亲爱的妈妈忽然间变得生疏、严格而不近人情,于是“坏妈妈”的念头自然兴起。表面上服从妈妈的指示,改变自己的行动,心里头一百个不高兴,严重时还会怀疑“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这时亲子关系就出现负面的影响。

我们首先建议,不要采取高压的手段来逼迫孩子就范,不要用老师的权威来恐吓孩子,也不要用糖果、金钱来引诱孩子做功课或考出好成绩。这些都是父母常用的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相当有害的。

一年级的孩子,一只脚踏入儿童期,另外一只脚还没有离开幼儿期。早晨神气十足地挺胸抬头去上学,回到家里则缠着妈妈撒娇。这种矛盾的心理现象,父母不能嘲笑,也不必担心。孩子从学校回来,问问当天的情形,原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孩子由于疲劳而不想说话时,就要让孩子休息一下,才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否则穷追猛问,只会使孩子心里更加紧张,扭曲了原来可能顺适的成长过程。孩子并不理会父母的心情,他们不是为父母而成长。父母应该了解,对入学以后的孩子,父母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同学、老师和电视的影响力反而会越来越强大。孩子逐渐从狭小的家庭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放学回家,孩子情愿到室外去玩。如果父母为了方便,把孩子关在家里,电视就自然而然成为玩伴。

现代儿童和没有电视时代的儿童相比,不论想象力、创造力和忍耐力都大幅降低。原因是有了电视以后,用不着孩子动脑筋去设计、制作玩具。脑力和体力都不用,自然发展不起来。看电视也不必像看书那样,运用联想力去揣摩,场面不断地出现,到时候就有答案。这样的“电视儿童”,怎么可能聪明呢?

在犹太人家庭,每天晚上父亲都在看书,而不是看电视;母亲在孩子睡前,读一些伟人传记或者圣经故事,并且说明其中的道理。欧美家庭,大多规定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必须加以限制,所看的节目也要经过父母的筛选。不像我们这样,把电视安装起来,让各种节目侵入家庭,丝毫不加以防患,结果容易造成十分严重的问题。

想想看,父母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却要求子女用功读书、好好做作业,孩子心里怎么想?会服气吗?会专心吗?父母希望子女好好读书,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身作则:不要看电视,把时间用来陪伴孩子。在就学以前,就常读书给他们听,以培养其兴趣。儿童富于想象力,感受力也很强,因此所读的书,范围要广泛,种类要繁多,常常有变化,使孩子提高兴趣。上学以后,孩子自己能够阅读,父亲在旁边也一卷在握,乐在其中,碰到有趣的文字或者新鲜的报道,也可以和子女分享。子女耳濡目染,自然更有乐趣。准备一些儿童书刊,鼓励子女有心得时写出来。绝对不要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用,父母就已经尽了责任,读书求学则是老师的事情,与父母无关。就算父母自己目不识丁,照样可以陪伴孩子读书,自父母不应该经常问起孩子的学业成绩,以免孩子产生偏差的观念,认为读书是为了考试。真正的读书兴趣,是为读书而读书,并不是为考试而读书。过分重视成绩,很可能断送了孩子的读书兴趣。当然,父母也不能高唱读书无用论,说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书读得好又赚不到钱,还不如商人富有”这一类的话。不但父母不能说,听到子女说这种话的时候,还要加以说明: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金钱虽然重要,但是并非最重要的东西,智慧、品德、健康、合群,实在比赚钱更要紧。

子女智慧的发展不能完全交给老师

由于智慧的发展大概到十五岁左右就停止了,所以六到十二岁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发展智慧的黄金时期。父母最好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重视孩子的心理辅导,注意“五育”的均衡发展。低年级的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可以说数班主任老师所占的地位高,最不容易为他人所取代。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如果凡事都亲自带头,一点也不轻松,从上课铃响就要在座位上坐好,整理好桌面,逐一具体指导学生,做学生的榜样,把课讲得很明白,与学生保持相同的速度,而且能够让学生获得适度的身体活动,相信学生长大成人以后,每当想起这位老师,都会衷心感谢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孩子和同学的相处情形,也要加以观察。愿意自己一个人玩的孩子,下课时情愿待在教室里,也不出去和大家一起玩。这时候父母最好反省,是不是平日怕孩子出去玩受欺负,又怕跟坏孩子在一起学坏了,结果才造成这样孤独。不能强制孩子一定要出去跟大家一起玩,却应该找出根本原因,逐渐加以转化,使孩子合群。

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课的学生很多,好像安静下来听课是一种痛苦的事情。父母首先回想一下孩子在家里是不是这样:刚写一两个字就跑到厨房,打开电冰箱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才翻开书本,又想起作业还没有做完。如果真的是这样,就要在低年级时,特别向老师说明,让老师多加注意加以改变。否则拖到中、高年级,不但同学讨厌,老师也会责骂,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也会古怪,不能合群。

孩子回家,告诉父母老师偏心,不喜欢他,或者无理处罚,十分不高兴。这时候父母既不可以站在老师的立场趁机教训孩子:“一定是你不好,还敢怪老师!”也不应该站在孩子这一边跟老师对抗,甚至攻击老师:“老师这样做,那还得了。我们去告他,叫他连老师都当不成!”其实孩子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他在学校受到委屈,心理上不能平衡,需要的是父母的倾听,让他一吐心中的闷气。“真有这回事,难怪你会生气!”孩子逐渐平静下来,父母再表示同情,鼓励他想办法改变老师对他的态度。当孩子以实际行动换得老师的好印象时,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便随着增强了。

及早矫正子女的不良习惯

父母的爱不是用来宠坏孩子,而是用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包括恐惧黑暗、恐惧暴风雨、恐惧动物、恐惧水等,其中有一些是后天造成的。父母的责任是当孩子恐惧的时候,不要离开他的身边,并且帮助孩子克服已有的恐惧。不要取笑孩子,也不能强迫子女不要恐惧,更不可以利用孩子的恐惧感来恐吓他、威胁他。父母所恐惧的事物,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示出来。对犯罪事件的细节不要详加讨论,恐怖电影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放映。唯有安详快乐的家庭,充满爱心与谅解,才是避免恐惧和治疗恐惧症的最佳场所。

放学后孩子在哪里?做些什么?也是父母必须了解的事情。回家?家里有什么人?到亲戚家?能照顾得好吗?暂时在邻居家里?有谁可以做伴?不论如何,孩子觉得无聊时怎么办?遇到某种困难时如何解决?寂寞孤独和无聊,是许多儿童的心声,还有感到害怕、无助或紧张以及对父母企盼或思念的,又该怎么办?

四五岁的孩子通常只知道钱的存在,对钱的实质并不了解。知道钱可以用来买东西,但用钱的能力则尚未建立。六岁以后,比较具有数字的概念,对钱的多少和价值也逐渐明白。这时,配合上学以后的需要,父母可以开始给予零用钱。因为孩子在学校里,看见别的同学去小卖部,就会产生购买的欲望,如果身上没有钱,又不敢向父母开口,很可能会向父母骗孩子上学以前,父母应给其提供接触金钱的机会,培养一些数字的概念。有时候,给孩子一点钱,陪他到面包店,让他尝试着自己购买,当场进行机会教育。上学以后,多观察、多了解孩子在零用钱方面的需求以及学校的供应状况,再决定零用钱的数量,应该比较妥当。在小学低年级时,每两天或每星期给一次零用钱,以免丢掉或一次用完,养成不良的习惯;中、高年级时,再逐渐把时间拉长,增加零用钱的金额,并且利用机会和孩子讨论使用零用钱的方式和内容,以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念。

影响孩子行为的因素当中,奖励和惩罚具有重要的地位。奖励最有效的其实是赞赏,而最佳的赞赏则是关心。孩子拿成绩单给父母看,父母如果连看都不看一眼,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支持,认为再好的成绩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很可能因此而不再努力。父母若是表示关心,口头给予鼓励:“比上次进步多了,下次再加油!”并不需要什么物质上的奖励,孩子便觉得满足。

随意的批评、不公平的惩罚以及不时的嘲笑,最容易伤害孩子的感情。某一天孩子说出尖酸刻薄的话,父母一笑置之;下一次说同样的话,却遭受处罚。父母喜怒无常,孩子当然无所适从。父母最好检讨自己对子女的看法,如果心怀成见,便应该赶快纠正过来。因为父母的不愉快以及潜伏的怒气,孩子很容易察觉出来,父母的一举一动,无论微笑、呼吸、皱眉头,孩子都能够分辨出其中的喜、怒、哀、乐。父母的成见,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个性将会变得十分消极。

俗语说“九子九条心”,子女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采取同样的方式来管教。但是,无论如何,父母责骂孩子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小鬼,是一个不被喜欢的人,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于是,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都会降低。在亲子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父母骂子女,子女害怕,躲开一些,避开父母,自认为总可以少惹事了吧!父母责骂,子女挨骂,双方面都不好受,何况彼此疏远,亲子关系怎么好得起来?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十分重要,如果能够无话不谈,家庭必定相当美满,而且子女也一定乐观进取。

父母的倾听对子女非常重要。看到孩子考试的分数,不要马上做出批判。先听听孩子的说法,看看他有什么问题。必要时再向老师请教,共同找出困难所在。同时与孩子交换意见,一起解决问题。最要紧的,莫过于帮助孩子养成定时定所的读书习惯。认清孩子的个体差异,关心孩子好像关心自己一样才更有效。

父母免不了责骂孩子,只是千万不要过分。孩子做错了,把他叫到面前,先问他做错了没有?若是知道错误,问他以后要不要再犯?能不能注意改过?如不认错,就分析给他听,错在哪里,直到孩子明白为止。

凡事先听子女的意见,对父母非常有利,不但能够知道子女在想些什么,而且很可能听到自己想象不到的好意见。让子女先说,子女有较多思考的机会,脑筋更灵活,思维更敏捷,这才是最大的收获。对子女的话,要鼓励他,让他去实现,可以激励出自动自发的精神。

父母实在没有必要在子女面前表现得神气活现,好像无所不知,也无所不晓,否则将来子女长大了,同样在父母面前表现出相同的态度,到时候再来生气。不如趁着孩子还小的时候把他教养好,将来又孝顺又能干,可以为年老的父母分忧分劳,那该多好。

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实在是心智的发展。这种事情,完全委托学校的老师是靠不住的。从课本上“看到”一些东西,在课堂上“听到”一些东西,和自己亲身经历这些东西,基本上有很大的不同。心智发展最主要的活动并不是看到,也不是听到,应该是“思虑”,而不是“思考”,因为“考”和“虑”的不同,在于“无心”和“有心”。父母带着子女到郊外去,告诉孩子这是梅花,那是桃花。孩子如果只是看到和听到,并不亲自靠近分辨它们的差异性,充其量只能获得知识,却不能开启心智。孩子思考怎样记住梅花和桃花,只动脑而不用心。思虑为什么叫梅花?为什么叫桃花?发现名称不过代表一种符号。怎样分辨这两种花?要从叶子、树干和花朵来区分,了解关系的建立和作用。可见有心无心,对心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同类推荐
  •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父母要懂点心理学: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总结了77个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规律,配有实用案例作解释说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心理规律就是家长了解孩子和塑造孩子的有力的心理武器。
  • 解读迷失中的家庭教育:女心理咨询师手记

    解读迷失中的家庭教育:女心理咨询师手记

    本书以现实中学生案例及我个人的成长历程为证,我们的现实确实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及家庭教育问题,提醒我们为人父母的人,要在教育子女的路途上,多做正确的事。本书以灵活多变的风格,让我们的情绪不断地有着此起彼伏的荡漾之感,而不至于读来疲惫不堪;本书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载体,让我们在嬉笑中得到启发,得到思考。书本的幽默、风趣之处的嬉笑却透露着有点“刺骨”的道理,对于每位家长也算是送了一个“糖衣炮弹”,愿最终能达到“苦口良药”的“疗效”吧。
  • 0-18岁孩子脊骨成长必读

    0-18岁孩子脊骨成长必读

    宝宝刚出生不久,就经常无缘无故哭闹不停?无论拿什么美味进行诱惑,宝宝就是没有食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突然成了“小结巴”?孩子上学还没多久,就开始多动、厌学、不听课?孩子根本不用功,但不知不觉竟成了“小四眼”?孩子头痛或气喘,怎么“对症”治疗都毫无成效?各种问题,看了此书,不再是问题。
  • 宝宝四季少生病:0-3岁宝宝照顾细节400个

    宝宝四季少生病:0-3岁宝宝照顾细节400个

    宝宝四季不生病不是梦想,本书给你答案,结合多年医学经验,经多年酝酿写作而成,全方位介绍0~3岁宝宝的四季喂养问题,从新生命的诞生、新生儿行为、护理、保健、喂养、常见疾病的识別及防治,到意外事故的防范、家庭用药、预防接种、先天畸形的防治、微量元素营养等等,是新手爸妈值得看的育儿经验。同时,也可供新生儿保健工作者、助产士、护士等阅读参考。
  •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我们往往过多地干预孩子的成长,将他们捧在手心,当做盆栽来浇灌养育,为他们浇水施肥、修枝剪叶、遮风挡雨,甚至早早地为他们规划好了未来。殊不知,教育者的每一次强势干预都是对孩子内在成长动力的一种破坏,盆栽的花草永远不可能像野花那样富有生命力!《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作者林格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对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究。
热门推荐
  • 中西医人体保养手册

    中西医人体保养手册

    本书针对人类常见的健康问题介绍日常保健保养细节,分为整体保养和分部位保养两篇。在整体保养篇介绍了健康基本知识,如人体的预警信号、人体保养细节、中医养生十六宜与十六忌等,并介绍了人体不同系统的保养细节,如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血管系统、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等。在分部位保养篇分别讲解了人体不同部位常见病及其预防保养知识。《中西医人体保养手册》适于任何关注自身健康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群阅读参考。
  • 历史是明天的心跳

    历史是明天的心跳

    人们为何在回顾生命时总要陷入对历史的追问,为的是将生命扶成正果。历史的神情里常有一些深邃的忧伤把我们感动,一种无法言说的荒诞令我们悲戚或惊忧,使我们对其中所有的细节充满敬仰。本书以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为感悟对象,如蔡伦、文天祥、钱钟书等历史人物,通过提纯他们身上历史的美质,以增强现代人的人格情操;采撷历史精英人性之美,净化现代人被污染的灵魂。
  • 相公是哪位

    相公是哪位

    穿越成了压寨夫人?金多多巴眨个大眼装失忆,仰天大笑三声:我自由了!她闹过赌坊,赢过商队,抢过钱庄;却躲不过暗箭,防不过小三。带着残缺的记忆离开,她在另一个天地崭露头角。白玉为栏金为砖,她是西凰国最有钱有势的女人——金多多。冷酷山寨王缠着她,妖冶王爷抢着她,飘逸俊神医恋着她,还有那总是病恹恹的赌王,那似乎什么都不在乎的管家,一个一个都说是她相公,每天都在她面前乒乒乓乓、铿铿锵锵打的好不热闹。
  • 痛苦是一颗珍珠(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痛苦是一颗珍珠(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走进如歌的生命,走过诗意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叹息时光的飞逝,叹惋落日的凄美,却任凭美好从身边转瞬即逝。不是青春短暂、岁月苍白,而是我们不曾将它涂上丰富的色彩。何不于喧闹中体会宁静,于繁杂中感受简约,以平静的心情看待得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功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之大境界。
  • 富贵财妻

    富贵财妻

    初来便是三堂会审,接着就被逼嫁蓬门,捕快相公不冷峻,反而嬉皮笑脸游手好闲,千金娘子好软糯,每天拨拨算盘飞飞媚眼。夫君,来看账本,欠我这么多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禅来禅去

    禅来禅去

    禅来禅去,修的无非是一颗心。本书由知名女作家西岭雪在西双版纳曼听寺禅修的日记、笔记汇集而成,通过清新优美的小文,从女性独有的细腻敏感角度出发,讲述了禅修的对内心的涤荡,以及作者十八天重塑身心的历程。
  • 我的校花老婆

    我的校花老婆

    一个隐身都市的高手少年,被白富美逼婚,又无意间和校花产生了交集,本欲平凡的他,却招来各种事端,从此开启了传奇的一生。
  • 我的妖孽女总监

    我的妖孽女总监

    叶麒,外人都称呼他为魔王,高高在上的他却被迫接受了契约婚礼。面对千金大小姐的倒贴,女总裁的倾心不值一顾,奈何老婆却冷若冰霜。看一个佣兵之王,如何在不和谐的家庭里面左右逢源,做好妻管严……
  • 基础设施领域的特殊法人与公企业

    基础设施领域的特殊法人与公企业

    本书主要研究基础设施领域公企业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
  • 十步凰

    十步凰

    人生一梦,白云苍狗,错错对对,恩恩怨怨,终不过日月无声,水过无痕,所为弃者,一点执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