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92200000011

第11章 陶行知的民主思想和教育人生(1)

陶行知(1891—1946)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

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是『活学校』,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不死不活的学校』。

教育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陶行知,学名文濬,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苦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前来读书。有一天下大雪,他赶到私塾时,老师已经开讲,便站在门外听老师把课讲完。这件事感动了私塾里所有的人,并在当地传为佳话。

1905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开始学习现代文化知识,接触西方民主思想。1908年,崇一学堂因堂长回国而停办,他被迫失学。第二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博习馆(预科),不久该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成立金陵大学,他成为金陵大学文科的一名学生。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返回家乡,担任徽州议会秘书。半年后,他又回到金陵大学继续读书。从此,他积极宣传民主思想,热心于社会活动。1912年,他因为研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1913年,在全校考试中名列总分第一,获江苏省教育当局的奖励。1914年,在金陵大学校长帮助下去美国留学,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获政治学硕士学位。第二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孟禄、克伯屈、杜威等著名教授,主攻教育行政、教育哲学和教育社会学等专业。1917年,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请回国担任教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课程,1918年代理该校教务主任。

五四运动以后,陶行知积极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是中华教育改进社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自任校长。1930年4月,国民党当局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由,派兵抓捕师生,查封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逃往日本避难。1931年,陶行知返回上海,担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申报》改革起了很大作用。“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方面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等组织,继续从事普及教育活动。1934年,他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提出“生活教育”的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他认为:

中国数千年错误的教育传统是“先知后行”,或者说“先学后做”,即王阳明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先行后知”,或者说“有行才有知”。因此他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以表示与传统教育的决裂。

1936年,陶行知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受该会委托,他以“国民外交使节”的名义出访28个国家和地区,并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1939年7月,为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他在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1945年,他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月,他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进一步推行民主教育。1946年5月,陶行知回到上海,准备筹办上海社会大学。与此同时,他在中共领导下积极参与左翼知识分子发起的“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运动。不久,李公朴、闻一多遇害,陶行知做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患脑溢血逝世,终年55岁。

陶行知逝世后,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远在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也在唁电中说:“陶博士致力于中国大众教育建设的功勋与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可见无论是延安的共产党人、还是纽约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对他给予很高评价。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他本是游学外洋,回国后做大学教授的人,竟然脱去西装革履,穿起布衣草鞋,投身乡村要和农民打成一片。”其实,当年与陶行知志同道合者还有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在他们带动下,中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了一个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

关于陶行知的贡献,日本友人斋藤秋男的话比较准确。他说:“我非常推崇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比鲁迅晚生10年的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儿童才能,开发儿童智力。……解放儿童的思想,发挥儿童的才智,让儿童做社会的小主人。他不愧为’救救孩子‘的勇敢的实践者。陶先生提倡儿童解放,是为了达到大众解放,达到民族解放,最后达到世界人民的解放。

陶先生的目标是远大的,境界是崇高的。他心中不仅有中国,而且有全世界。他留下的宝贵遗产,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人民的。”这番话让我想起陶行知关于“教人求真”的追求和“会考杀人”的呐喊。这一切,都与他的民主思想有关。

一 投身于教育事业

大约是1932年,陶行知参加太平洋会议后写过一篇短文。文章说:

“我在太平洋会议的许多废话中听到了一句警语。”这句警语的意思是:

“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就只是人的生命。”这句话对陶行知刺激很大,因此他气愤地说:“人的生命!你在中国是耗废得太多了。垃圾堆里的破布烂棉花有老太婆们去追求,路边饿得半死的孩子没有人过问。”

为什么中国人的生命就那么卑贱、那么容易“废掉”呢?陶行知认为这一切都与中国的教育有关。

其实,早在1914年,陶行知就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真领袖不期出而出。而多数之横暴,亦消于无形。……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有教育,才能消除人民的贫穷和愚昧,让他们变得富裕和聪明;只有教育,才能清除政党的偏见,给老百姓精忠报国的机会;只有教育,才能摆脱伪劣的“领袖”;只有教育,才能消灭残暴的统治;只有教育,才是建设民主共和最重要的手段。因此他认为,“今日当局者第一要务”,就是对人民“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焉”。

1916年,陶行知在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推荐下,获得利文斯顿奖学金。为此,他致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J.E.罗素(J.E.Russell),一方面表示感谢,一方面表达了自己投身于教育的愿望。他说:“三年前,我就选定了哥伦比亚大学,作为自己留学美国的最终目标。但由于经济力量不足未能及时来校就读。我终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看到我们共和国突然诞生而带来的严重弊端,我深信如果没有真正的公众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和制的存在。……我回国后将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我国人民组织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以使他们能步美国人民的后尘,发展和保持一(种)真正民主制度。

它将是唯一能够实现正义与自由的理想之国。”

为中国人民组织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建立一个能够实现正义和自由的理想之国,是陶行知投身于教育的真正原因。

二 对于教育的理解

1918年5月,陶行知留学归来不久,在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发表演讲,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并提出师范生应该具备的六个观念:

第一,教育能改良个人的天性,能使恶者变善、善者益善,能使国民识别领袖的正当与否,能使贫者变富、弱者变强,因此教育是最有效力的事业,师范生应该“专心致志,抱定主义,以教育为专门职业”。

第二,教育可以让愚昧的人变得聪明起来,让幼小的人快快长大,让落后的人迅速进步,因此教育是一种快乐的事业。

第三,与大学、中学相比,小学和幼稚园的教育尤其重要。因此,大中小学的教员应该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同等待遇。

第四,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应该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以学生之苦恼为苦恼。如果教师过于威严,让学生把教师当作阎罗或判官,就会失去办学的基本意义。

第五,教育是改良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学校应该与社会有密切往来,否则大家就不会了解社会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不是寺院或洞穴,教师也不是僧侣或隐士。

第六,不要把学校当作人生道路的临时客栈,也不要把教育当作职业选择的权宜之计。只要进入师范学校,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把教育当作自己的终身大事,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与此同时,还要有“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难,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的决心,要有世世代代献身于教育的精神。

陶行知的这些话,实在是至理名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有重要的启迪。

1919年2月,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指出,世上的先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只会教书,结果是把学生当成了书架子、纸篓子;第二种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状态;第三种是把教和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他认为第一种最糟糕,第二种也不好,第三种最正确。此外,他还提出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一方面还要研究学问,以便让学生“多得些益处”。

同年4月,陶行知以《第一流的教育家》为题,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教育的认识。文章开头是这样的:“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种也都不是最高尚的。

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这两种要素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紧接着陶行知指出:“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小惊大怪。如同小孩子见生人,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子遇上了黑房,怕走进去。究其结果,他的一举一动,不是乞灵于古人,就是仿效外国。也如同一个小孩子吃饭、穿衣,都要母亲帮助,走几步路,也要人扶着,真是可怜。”因此,他希望教育界的同人要有大胆的“敢于探求新理”的理想,要有“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的精神,要有“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勇气,要有“把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的干劲。

这一年7 月, 陶行知对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发表演讲,就有关“新教育”

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说:“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因此新教育要用共和精神,在师生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注重启发、鼓励自治、唤起兴味、责成效率,“使学校成为一个小共和国”,使老师的责任“重在引导”,使学生明白,在学校里一定要“自己去学”,不要“坐而受教”。

关于教育与名利、教育与金钱的关系,陶行知的观点也值得注意。

1921年7月,他在安庆暑期演讲会上发表演说时指出:“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1923年,他在《学问的要素——答程仲沂先生的信》中说:“我不承认财力是学问的要素。我以为,只要有志学问或是有志于女子的学问,经济的难关是可以打破的。”他还说“穷苦和学问是好友;富贵和学问是仇敌。那天天轻裘肥马,炫耀于同学之前的”纨绔子弟,是不会有真学问的。后来他还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今日教育之商业化,亦为不可掩饰之事实。师生间之关系,纯为知识之贩卖。此种商业化之教育,不仅根本有悖于教育原理,抑且使师生感情日相隔离,不能打成一片。”

陶行知的这些观点,对于那些把教育与金钱和名利联系起来的人们,是很好的提醒;对于那些凭借教育牟利、甚至提出教育产业化的人们,是严厉的批评。

三 对于学校的认识

陶行知是安徽人。南京离安徽很近,又是全国教育中心之一。五四运动后,安徽因学潮四起,所以当地学生到南京求学者源源不断。但由于受区域规定的限制,前来求学的安徽籍青年很难进入当地学校。1923年,安徽旅宁同乡会和旅宁同学联合起来,以恢复安徽人所办的“上江公学”为名,创办南京安徽公学,由陶行知出任校长。第二年年底,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提出自己的办学宗旨。他说:“我们学校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职员在与学生同生活、共甘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做的事,教职员应该一起做;让学生学的知人生识,教职员应该一起学;让学生遵守的规矩,教职员应该一起遵守。这样一来,师生之间才能产生感情,才能教学相长、互相促进,才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他认为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能对学生的人格产生很大影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还说:南京安徽公学是一所贫穷的学校,因此“用最少的经费,办理相当的教育,是我们很想彻底努力的一个小试验”。此外,他提出要用科学的精神来追求真理,研究学问;要用美术的精神来改造环境,“现出和谐的气象”;要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处理一切事情。随后,他还反复强调师生同甘苦共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是改进学校教育的一大关键。

1926年9月,陶行知为《微音》杂志撰写《我之学校观》,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学校的理解和认识。

——学校是一个能教坏人变好,也能教好人变坏的地方。这地方既能叫人成龙,也能叫人成蛇;既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

——学校要以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是“活学校”,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不死不活的学校”。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大家要在同甘共苦中达到精神的沟通和感情的融洽,要共同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大势,要在质疑问难中互相学习、互相感化。

——无论是校长还是厨师、校工,都各有各的学问。因此大家要虚心,要学而不厌,不断增进自己的学问。

——学校不是道观,不是寺庙,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

——要想改造社会环境,首先要改造学校环境。改造学校环境应当用“美术的精神”。如果学校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他们所谓改造社会环境就只能是自欺欺人。

——钱可以买许多东西,但是就如同买不来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花钱是买不来高尚精神的。高尚精神在自己身上。这种东西就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同类推荐
  • 隋唐五代风云人物大观

    隋唐五代风云人物大观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 邓小平在上海

    邓小平在上海

    本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仅记述了邓小平早年在上海投身革命活动和领导解放上海的革命历程;而且全面反映了邓小平在建国后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上海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高度关注和悉心指导,推动了上海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 旷代逸才冯梦龙

    旷代逸才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 中国古代名人传

    中国古代名人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华历史每走到关键处,总要凸现出几颗辰星,或明或淡,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们中有英雄豪杰,也有跳梁小丑;或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因为他们的出现,才演绎了中国历史的奇丽壮阔与丰富多变。他们身上浓缩了华夏数千年的风雨历程,彰显着中国人性的善恶与美丑。
  • 我们身边的名人

    我们身边的名人

    本书集纳了中外诸多优秀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及文学大师们精彩的人生片断,在这些精彩的人生片断中,无论是大到对手之间的过招,还是小到友人之间的戏谑,无不闪现了思辨的灵光和语言的机智,是名人们在人生这个舞台上的上佳表演。本书以翔实的材料,有趣的意境和诙谐的语言,展示了名人们与众不同的人生。读者在轻松阅读、感受名人们独特魅力的同时,可启迪思想、丰富知识、提升心智。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名人就在身边。
热门推荐
  • 邪凰归来:神医太子妃

    邪凰归来:神医太子妃

    她,21世纪著名外科医生,医术精湛,一遭穿越成为了太子府人人可欺负的小妾。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控制了瘟疫,给皇帝治痔疮……他,一国太子,身份尊贵,却有着多重身份。天下第一阁至尊阁阁主、天下第一高手都是他的囊中之物。她运用自己的医术和智慧从一个小妾一步一步成为太子妃,并且与这个世界最卓越的男子并肩而行。而他为了她倾尽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仙网

    仙网

    灵根被震碎,成为修真废人。但因福泽深厚,在体内修成了仙网!【书友群:167024232;vip群:216688094】
  • 重生复仇:扑倒腹黑男神

    重生复仇:扑倒腹黑男神

    被最爱之人所害。蜕变归来,她要复仇。他爱她宠她。她要的一切,他都会让她得尝所愿。她想复仇,他为她递枪。她想尝试各种新鲜,他为她一一送到眼前。她想踏上巅峰,他为她铺路搭梯。她说:“沈凌越,我最近看上了一个男人,你不是对我一直有求必应的吗,你去帮我把他带过来。”一听这话,某男阴笑。“没错,你也知道我向来是对你有求的,既然你求我了,我又怎么能让你失望?”话音刚落,某女还没反应过来之际,早已经被吃干抹净。
  • 虚妄境

    虚妄境

    和最好的朋友,做最危险的事情,谈最惊心动魄的爱情,斗最邪恶的组织;修炼七系法则,掌控世界之心;逍遥于世,尽心守护。
  • 普希金童话

    普希金童话

    普希金的童话不仅仅是写给儿童的,它读来是一个个趣味盎然的故事,但又深富哲理,蕴含着崇高的精神。它给儿童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从故事里懂得爱祖国、爱人民;懂得为人要勤劳、勇敢、忠诚。他的作品鞭笞了假恶丑,歌颂了真善美。
  • 召唤通灵

    召唤通灵

    在无数的通灵师共用一个通灵位面的时候,主角就占着太古洪荒通灵位面了。当别的通灵师努力凝练通灵符箓,构建契约通灵符印阵的时候,主角滴一滴血来个血契就完了。
  • 腹黑师傅绝对坑爹

    腹黑师傅绝对坑爹

    梦月盘算道:“师傅我一共跟你在一起练习了六次轻功水上漂,四次掉进水里查点挂掉,你只顾着在岸上狂笑也不去救我,师傅我想问一下哈,你是不是职业来坑徒弟的?”阿慧穿越梦月,一个身体两个灵魂,有仙身却没仙根0修为0法力0战斗力爆笑文:笑看,可爱的梦月被师傅,师兄,幻梦葬雪调教成腹黑魔女的全过程,废柴文:笑看梦月咸鱼大翻身。虐恋文:炎令邪和梦月不能承认的爱,让人落泪。惊悚文:死亡大陆,和鬼打交道,和僵尸玩失踪,每天看着各种血淋淋的场景,被吓晕N回被鬼帝发现查点灵魂破散!萌宠文:烤蛋吃烤出一个神兽,神兽不听话查点把自己给吃了,很悲催有木有……本小说全文控,全新的亮点,让你眼前一亮~
  • 傀儡武神

    傀儡武神

    星元大陆尚武为尊,以魂入道,天赋武者在修行到一定境界之后即可觉醒斗魂,以自身斗魂领悟大道之力。张良,一个来自异世界的灵魂,在自身灵脉残缺注定无法觉醒武魂的情况之下,凭借偃师秘宝之中的传承纵横天下开创未来。你有魂兵灵兽,我有机关傀儡!你斗魂觉醒又怎及得了我偃师附体!哪怕你天从英才,一体多魂,我只手造化,可以创造出数之不尽的新武魂!
  • 神道天印

    神道天印

    本文属于文风派,故事情节越往后越精彩,环环相扣。
  • 网游之九天云霄

    网游之九天云霄

    有一天,无数双眼镜从天空中降临,在一尘不变的世界里,到底会带来什么样剧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