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5800000009

第9章 一地落叶(9)

当运送知青们的车掉头而去,刚刚当上知青的同学,才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乡下低矮的、无精打采的大队部里。没有喜庆,没有色彩,只有说不尽的陌生与凄凉。就这,还不是自己下乡插队的立足点,还要等着更加边远的生产队长来领自己。有的直接寄宿在村民家里,有的分到知青点去,与先来的知青同住一屋,从此开始插队落户的艰苦生涯。

无论是在知青点还是在农家落户,从下乡插队的那天起,所有知青都得跟本地农民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挣工分养活自己。由于插队时间通常是七月底、八月初,这就意味着知青们插队后的第一天劳动,就要面对农村一年一度的“双抢”大忙。“双抢”大忙对于自幼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都是要脱几层皮的活。而对刚刚跨出校门的知青来说,更是灵与肉的磨砺。

他们没有想到一个工分那么不值钱,而且还要等到年底才能结算分红。平日里的开销在插队第一年有每月十元的生活补贴,第二年以后就没有了。生活开销没有着落,就回家向父母要或向亲友借。等到年底分红有了偿付能力时,再孝敬父母或偿还亲友。也有所在地偏僻的、资源并不富裕的乡村,农民原本收入就少,还要按劳分配匀一部分口粮给知青,工分值就更低了。许多知青辛辛苦苦劳动一年还拿不回口粮,养不活自己,生活的无奈难以言传。这样的无奈好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们的头上,既压弯了他们尚未成年的脊梁,又压弯了他们的理想。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我那些十五六岁远离父母到农村去的同学。在那里,他们首先为生存而战,为每天的十个工分值而战。一个工分值相当于人民币几分或一二角不等。分值高低,全凭所在生产队里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而定。我知道身体最棒、最能干的男同学每天也就勉勉强强挣个十分、八分的,女同学能挣个五六分、七八分的也相当不错了。

《知青之歌》是知青中最流行的歌曲,当然也是社会禁唱的歌曲,据说是从北方流传开的。传唱这首歌的人,只要被记录在案,就要被冠以破坏上山下乡运动的帽子,从此失去招工、招干、参军和上大学的机会。可是,这首歌还是无法遏止地在知青中广为流传。我知道这是知青的心灵之歌,心灵之歌不能不唱。没有插队的我不时得以听说那些插队同学的生存不幸:某某怎样了,某某又怎样了,甚至,某某上吊自杀了!当然,也有某某参军,某某上大学,某某回城当工人的消息传来。但是,这与那些不幸的消息相比,丝毫也不能宽慰我的内心。

设法离开农村回城,是每个插队知青的梦想。每个知青都在梦想回城读书、就业的路上苦苦挣扎。只要是家庭成分好的人,都会努力调动起各自的社会关系——叔叔、伯伯、舅父、姑妈、堂兄、姐妹或表兄、姐妹,等等。

只要是有单位的,有点小小来头或小小门路的人,都不惜登门拜访求情。每个节日,比如中秋、春节,知青们满怀希望离开农村回城,带着明显讨好的笑容,省下生活费用购买连自己父母都舍不得孝敬的水果糖饼,到亲友家去,陈述农村插队的艰辛。有的亲友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自己的孩子在乡下插队都无法回城。有的亲友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说些宽慰话。无功而返的知青,父母都会从嘴巴里省下一点点钱给他们买些饼干糖果带到生产队去。

大方点的,拿出来与其他知青共享。小器点的,就一个人悄悄吃。吃时生怕别人看见,吃相相当难看。

许多插队五六年以上依然没有回城门路的知青,眼看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又不甘心曾经的抱负在边远的乡村湮灭,内心里对插队生活的无奈也就到了极点。有人装病回城,为了办一张因病留城证明,不惜在胸部透视前喝下一大瓶墨水,以期拿到肺部有阴影的病历。

装病回城的人轻易也不敢出门活动,他们呆在家里,做出有病的样子,靠年老的父母挣钱养活自己。倘若出门寻找工作,就会有再度被居委会弄下乡去的危险。而且头上还会添上一顶逃避劳动的帽子,今后的政治出路、生活出路更成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心存虔诚的人,以为只要好好劳动、锻炼,就总有一天可以轮到自己回城就业。于是就在田间地头卖力奋斗、努力,并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队干和当地人修锁、修自行车和收音机。通常,光有修理技术还不够,还得回家问父母大人要钱买个零配件什么的。为讨当地人欢心,许多男知青还学会了盖瓦、砌墙、做木工等活,好在队干建房时帮上一把。如此的坚韧,如此的勤恳,最后终于得到一张招工回城表格时,还得向其他知青赔小心。因为是自己的积极表现抢了这唯一名额。他记得他们之间的友谊,记得大家寂寞时一起吹拉弹唱、苦中作乐的情景,以及他们一起凑钱打牙祭的日子。

尽管如此,许多亲如兄弟姐妹的知青,为了一张回城表格依然互相仇视、互相打斗、互相流血。紧要关头的生存机会使人的本能不断演绎人生不幸。谁也不肯让过谁,谁也不肯宽慰谁,谁都恐怖一辈子远离家园、远离父母的艰难生活。就是被树为上山下乡先进典型而与当地农民结婚生子的,许多人也在1979年知青大回城的潮流中,旋风一般离婚回城了。

因此,每当上面有招干、招工、参军或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信息传来,知青们看似平静的生活格局就会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因为有幸获得填表资格并顺利通过政审、体检而返回城里的人总是极少数,这个极少数也不是平日表现好就可得到的。偏见与不平等司空见惯。况且还有家庭出身问题,有送礼门路与送礼高下、多少、贵贱问题。这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非礼事件、极端事件。这一等同把人无形分割开来的、互相倾轧的回城信息,一年数次考验着知青们的神经,人性与兽性,感性与理性。从年轻知青变成年老知青,精神更加空虚与迷惘。旁人的任何一件喜事,都有可能使他们悲从中来。

沈小英是我同学中最悲哀的一个。按政策,她无需下乡插队落户,她的哥哥、姐姐都插队去了。但她有理想、有抱负,自幼心比天高,极想像报上宣传的那些典型知青一样,在农村干出一番惊天动地事业来。尽管她父母一再预言“你总有一天会后悔的”,沈小英也没料到父母的预言眨眼间会变成事实。谁都没有未卜先知的本能,沈小英也不例外。要不沈小英也不会付出生命代价而以惊世骇俗的勇气,高高兴兴戴上大红花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在敲锣打鼓的喜庆气氛中告别学校、父母、城市,并有意识地选择最偏僻的一个乡村去插队落户,最终却惊魂飘过。这是沈小英的悲剧。

沈小英被生产队长领到队里时天已完全黑了。生产队长把沈小英带到别人都办了因病留城手续而走光了的知青宿舍,放下一个麻袋,里面装着十多斤大米,以及一捆要干不干的木柴、半盒火柴、半小瓶煤油和一盏煤油灯。

生产队长说,小沈,现在是双抢,明天早上三点出工扯秧或割禾打谷,不要迟到。沈小英以高涨的热情说不迟到,就开始学着烧火做饭。这是她十六年来第一次独自做饭,做一个人吃的饭。也是她独自一个人住一间屋,一个人,一间没有电灯的屋。但她没有害怕,她以自己的良好愿望认为这是住的屋,一间没有电灯的屋。但她没有害怕,她以自己的良好愿望认为这是革命的考验。

凭借着乡间蒙眬的月色,沈小英看清了知青集体户的左右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天井,大门隔着天井正对着知青的伙房。知青宿舍的墙外有两棵高大的樟树矗立半空,几乎把整个知青宿舍都庇荫着了。沈小英洗澡时忽闻窗外樟树枝上传来窃笑和耳语。她一惊,把煤油灯也碰翻了。尔后她忐忑不安地重新点亮煤油灯写日记,窗外的凉风就陪着她。

为彻底摒弃城里学生的“骄娇”二气而在劳动中百炼成钢,沈小英在下乡插队第一天的割禾、打谷中很努力地弯腰割禾,跟上了熟练工的割禾速度。晚上收工挑谷回队时,她也有意识地让箩筐里的谷子堆得跟当地男人的箩筐一样满。她想她表现的是一种进步、一种力量。

无数本地人均目击并忍受了身子骨娇嫩的沈小英摇摇晃晃挑起谷子走过弯弯田埂的过程。沈小英每走几十米就要把谷子放下来歇一歇,然后咬牙再度起肩挑起谷子往前挪。夜空降临时,沈小英才突然发现自己孤身一人站在田野中心。远处近处山蛙呱呱,十分寂然。她毫无思想准备,更想不到自己的毅力在残酷现实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她哭了。她再也挑不起那担湿漉漉的、堆得尖尖的谷子,她把谷子留在田中,疯一般跑回住地。不点灯,不做饭,不洗澡,扑在床上呜呜哭。

六没几天,沈小英“不爱护劳动果实”的事件很快在知青中传得沸沸扬扬。知青办副主任亲自下队找沈小英谈心。知青办副主任亲自下队找沈小英谈心对沈小英来说无疑是个凶兆。这一微妙之处没有人给沈小英提醒。知青办副主任的身材不算高大,但也结实、朴实,看上去蛮有前途的。无数回乡知青对他满怀崇敬,他一抽烟就有人为他点烟。他常从公社里带些水果书籍什么的献给沈小英、帮助沈小英。沈小英看不清他是心地坦荡还是心术不正,拒之觉得不恭,只好接受。

一天傍晚,沈小英以完全不谙世事的口吻问知青办副主任,“你为什么要帮我?”知青办副主任爽朗地说,“因为我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啊”。沈小英笑了,沈小英想到了她插队的初衷。沈小英笑的时候特别好看,知青办副主任也就早有预谋地把沈小英抱到怀里。挣扎中沈小英不知自己的身体如何被知青办副主任完全打开……沈小英的眼睛顷刻间贮满泪水。

第二天天一亮,沈小英惊骇出山,逃往城里落锚。从村里到公社搭车大约有二十几里的山路要走。前半段是山路盘旋,穿云破雾。后半段是沿溪出山,踏沙而行。直到一鸟枪可以从街头打到街尾的公社搭车,沈小英一路惊魂未定,竟未遇一人。半路上滚下山坡,自己爬上去,又朝着出山回城的路上狂奔。当她一身汗水一身泥巴回到家中,面对母亲却又欲言又止了。沈小英头也不抬一口气吃完母亲煮的六个鸡蛋,又陪母亲看了场电影《卓别林》,就再也不想回那鬼地方了。但是母亲说,“你的户口已经从城里注销,迁往乡下,你不去就回不来。”沈小英这才懂得上山下乡与留城之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心事重重地重返生产队。重返生产队的沈小英,坚决拒绝了知青办副主任隔三差五跑来队里的所谓帮助。等到每月“那事”该来不来时,意欲重整旗鼓的沈小英突然惊慌地感到了晴天霹雳——怀孕对所有未婚女子来说都是晴天霹雳!

沈小英竭力掩盖日益隆起的肚子,日益隆起的肚子让她屈辱。屈辱孕育的生命使生命本身更加屈辱,选择的过程艰难而又漫长。煤油灯摇曳的光线,清冷地秉照着沈小英十六岁人生的最后一个无眠之夜,以及沈小英悬在梁上的影子。这个夜晚十分安静,没有人声,没有狗吠。但有一种东西,一种叫做绝望的东西一点点渗透到沈小英的骨髓里。她从容地为自己洗浴、更衣,从容地把命运之绳抛上房梁,湿润的眼睛没有一点光泽。

这个没有光泽的影子落在我同样十六岁充满憧憬的瞳孔里,我的头一下就晕了。从此,我怕看知青宿舍。我很惋惜知青沈小英人生理想的幻灭,我知道她的青春梦尚未开始,就已消失。我也很惋惜知青沈小英最终没有听到那声正义的宣判,因为按照当时的知青政策,凡是强奸知青的人,一律按破坏军婚罪论处。

幸而,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过去。真的,成为过去了。一个法制的时代,已经到来。

(刊《南方文学》2009年第3期)

如果人类没有灵魂

一个死过人的房间,天下人是忌讳嫌弃的。所以民间极力隐瞒,旅馆方面尽量保密,究竟是哪个房间出过问题死过人。可我一再入住这样的房子,又一再见到不可思议的景象,不能不相信人是有灵魂的。那些灵魂于夜雨模糊不清的晚上,也于月色朦胧的晚上,站在暗处,站在褪色墙上。您不要说我扯谈,是的,您不要说我扯谈。如果人类没有灵魂,那我看见的是什么东西呢?

我出生在一个非常干净的小镇,一条非常干净的街。二十岁左右却住过有东西的房子,非常难忘。我记得那种东西,不,应该说是那种气体。是的,那种气体又轻又飘,毫无形状。然后慢慢汇合,聚成人形,穿墙而来。

最初见到这种东西,是我结婚那年。我随先生去往他家门前有池塘和芭蕉的乡间老屋,与他的父母、弟妹同住。他的爷爷、奶奶在这间房子过世,已经二十多年。

我记得那天清晨的所有细节,确信见到的不是一个活人。他站在我们从里面闩好的门边,隔帐望我。他没有呼吸,也不曾移步,却已站在我们床前。我的眼睛一眨不眨,心跳加速。只见立于床尾的他,用那无形手撩开蚊帐,朝床头看看,飘来。飘到床头停下,迟疑着,俯身向我。一点一点,俯身向我。我在他毫无热气的僵硬面孔与我的脸庞只有一拳之距时,突然清醒过来。我用力推醒枕边先生说:“你看。”他迷糊着问:“什么?”我刚用手示意,那个人形显然已经备受惊吓,不见形影。

空气变得稀薄起来,我非常不安地讲完蹊跷过程,以及那人形的长相和衣着。先生沉默,他的沉默足足有两分钟,随即脱口而出:“那是我爷爷。”

说完后大骇,他怎么会来这里,他都不在二十几年了。这时东方破晓,天,亮了。我们平躺着没有起床,议论这奇怪事情,低低商量要不要告诉他母亲。结果显而易见,问题需要答案。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向他母亲陈述的,这是一个心直口快而又口无遮拦的人。我所知道的结果是,他母亲为此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山路去往另一个村庄,向一个传说灵验的“仙婆”问仙。她母亲带去我的衣服,交给仙婆。据说,仙婆上香后抚着我的衣服大哭且边哭边诉,声音酷似老年男人。“你们讨儿媳妇了,你们讨儿媳妇了也不跟我说一声。”这个结果使我猛然记起刚到先生家时,竭力阻止婆婆上香摆供那一幕。

再次见到这种东西,是几个月以后,在另外两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原因是我从一座死过人的房子,搬到另一座死过人的房子居住,浑然不觉。

同类推荐
  • 诗词鉴赏:烟月不知人事改

    诗词鉴赏:烟月不知人事改

    "本书是第一本将词作鉴赏与词人生平完美结合的读本。全书共分八卷,包括:明日落红应满径,梦里不知身是客,人生自是有情痴,相思已是不曾闲,流光容易把人抛,任是无情也动人,歌尽桃花扇底风,人间有味是清欢"
  • 换一种方式去开始

    换一种方式去开始

    秋风送爽,是人们喜获丰收之时。近日,由陕西省发改委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张焕军创作出的散文随笔集《换一种方式去开始》,由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8月26日下午,著名军旅作家、书序作者王宗仁、责编贾云与作者等人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茶韵书香座谈会,大家一边品尝陕南绿茶,一边再次阅读此书,交流读后之感,肯定了书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 大家评大家

    大家评大家

    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文学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散文名家——鲁迅、周作人、林语堂、老舍、丰子恺、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沈从文、郭沫若、茅盾、曹聚仁、钱玄同、郑振铎、施蛰存、聂绀弩、邵洵美、林徽因、俞平伯……他们的文学成就,如一座座高峰令后人仰止。本套丛书汇集了这些名家的散文经典,从他们优美而富于深意的文字中,我们将体会大家的情怀,品读他们生活的那个民国时代。
  • 文坛风云录

    文坛风云录

    《文坛风云录(精)》摘录的是作者30年前的部分日记。这之后的30年间,随着胡世宗视野的开阔、阅历的增长、交际的扩大和思考的深入,编者胡世宗的日记更有大量对文坛人物和事件愈加丰富的记录,如果有时间和精力,《文坛风云录(精)》编者将陆续把它们再行整理,继续公之于世。
  • 中华歇后语(第七卷)

    中华歇后语(第七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热门推荐
  • 鬼瞳萌宝:妖孽老公萌萌哒

    鬼瞳萌宝:妖孽老公萌萌哒

    我叫苏花朝,是个孤儿,我从小就跟其他人不一样,因为……我的眼睛能看见鬼!本来我除了偶尔被那些冤死的、屈死的、吊死的、淹死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心愿未了的大鬼小鬼缠着就已经够可怜的了,哪知道,好心帮鬼忙还能招来傲娇、腹黑的妖孽男,出门买水果又遇上千年小鬼!偶买噶,这是倒了什么霉了!等等,更倒霉的还在后面,千年小鬼居然叫我娘亲,叫妖孽男爹爹,这是个什么套路?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妖孽男恬不知耻,死不要脸的抱着我说:“老婆,咱们儿子都这么大了,你还想逃到哪儿去?”
  • 银杏庄的故事

    银杏庄的故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胶东农村相继实行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使广大农民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渴望摆脱“干一天三、四毛,青黄不接吃不饱,没钱抠鸡腚,有病咬牙熬”的窘迫困境。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的肚子饱了,可口袋里依然是瘪的。
  • 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我们每个人既相同又不同,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我们的内心每天都在上演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怎样才能消除那些有损健康的消极心理,使自己时刻都生活在快乐幸福之中呢?本书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众多角度阐述了现代人常见的各种不良心理,介绍了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以期能给各位读者带来切实的帮助。
  • 末日寄生体

    末日寄生体

    21岁的年纪,最张扬最轻率最莽撞的年纪。在末日阴影的笼罩中,在生和死的度量上,在人性泯灭的边际,有这么一个年轻人出现了。或许,他不够成熟,或许,他太过骄傲......但是,一场一场的战役,寄生战,细菌站,国战!他一次又一次把人们拉出绝望的边缘,这是一种名为曙光的力量!
  • 古诗三百首

    古诗三百首

    汉魏六朝诗上承先秦,下启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汉诗、汉乐府民歌,有古诗十九首、曹操、曹植、蔡文姬、嵇康、阮籍、陶渊明、谢灵运、庾信等大家名作,也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优秀乐府民歌,《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古诗三百首》内容精彩纷呈,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古代诗歌的全貌。古诗风格有质朴与瑰奇之别。但在直抒胸臆、自然成文上,则精神相通,从而将对声文辞采的追求与对自然情性的崇高统一起来,为唐人完成古今体分流,臻于“格高而律清”的艺术胜境,作好了准备。
  • 执念荣耀

    执念荣耀

    一场巨大阴谋的战斗,揭露了两个兄弟之间的身世之谜,不同的种族,不同理念,他们在爱与恨之间、情与怨之间、兄弟与种族之间、守护与复仇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 台战演义

    台战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上鬼座

    无上鬼座

    地府深处有鬼座,非阎王判官不能坐。他从鬼差做起,一步步登上地府巅峰,位列无上鬼座!人间修士以术法乱世。他以地府鬼法警世人,法可修,轮回不可破!生死不能逆!
  • 钻石豪门首席太霸道

    钻石豪门首席太霸道

    醉后一夜,她失去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醉后一夜,花花大少奥拉克总裁江辰希迷恋上一双清澈如水的眸子。身世凄惨,残败的她如何配得上阳光暖男学生会长?唯有委屈自己狠心拒绝。当江辰希再次找到她,尽管她的眼睛里只有周文轩,不管是她的心是不是在周文轩那,还是有第三者的破坏,都不能阻止江辰希得到她的决心,只要是他江辰希想要的人,不仅是人,心也必须得到!
  • 我的世界异闻录

    我的世界异闻录

    真正意义上的千万大奖,只要玩游戏就好了。听到这样的传闻,不知道为什么正常情况下很理智的我,一时鬼迷心窍就进入了这款生存游戏,只不过这实在是真实过分了吧?那么,就向着世界中心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