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3900000013

第13章 事必躬亲,不懂授权(1)

授权不会动摇领导者的权威,而是一个聪明领导者“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必然选择。只有让下属拥有适当的自主性,才能使他们发挥主动性。事必躬亲的领导者,充其量只能做一个成功的业务员。

1.一个锦囊妙计,将下属当成工具

诸葛亮留给人们的最深印象,就是他未卜先知的智慧,由此而引出的“锦囊妙计”,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然而,通过“锦囊妙计”,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智慧背后的自负与“武断”。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是如何用锦囊妙计指挥下属的。

当初,周瑜和孙权使用美人计,想让孙权的妹妹骗刘备过江,然后拘刘备以换取荆州。刘备明知是计,所以不敢过江招亲。诸葛亮自称有妙计,既能让刘备得到美人,又能使其安全脱身。他将自己的三条妙计写下来装入锦囊中——即为锦囊妙计,然后授予赵云,令其保护刘备过江,并嘱咐拆阅锦囊妙计的时间。

就这样,刘备和赵云等云里雾里、迷迷糊糊地到了江东。赵云遵照诸葛亮的指示打开第一个锦囊,原来是让随行军士大肆宣扬,让东吴上下都知道刘备将入赘东吴。然后,打开第二个锦囊,这是让刘备去见孙策和周瑜的老丈人乔国老,并通过他说服孙权的母亲吴国太。最后一个妙计,是智激孙夫人,使其出面叱退东吴追兵。然后,诸葛亮又亲自安排兵马在江边接应,使刘备脱险,这就是“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的精彩故事。

除此之外,《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有好多次使用锦囊妙计,使得下属们摸不着头脑,甚至连刘备也迷惑不解,只是按部就班地依计而行,到时候遵照丞相指示,拆阅锦囊妙计即可。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个锦囊妙计,完全将下属当成了一种只会“依计而行”的工具,没有了一点儿“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事自主性。诚然,诸葛亮智谋过人,但是,他毕竟不可能先知先觉;即使好多事情通过仔细分析是能掌握其发展趋势的,然而,必然之中还有偶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马谡失街亭,可以认为他没有依计而行,反过来,也给诸葛亮敲了一记闷棍——并不是有了锦囊妙计就会万无一失,有些出于意料的现象,不仅确定存在,而且也会改变整个局势——锦囊妙计怎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呢?

同样,诸葛亮当时留关羽驻守荆州时,也给了他“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言,然而,他不但没有考虑到关羽不可能依计而行,而且,他更是没有考虑到后来的荆州形势变化。至少,东吴趁汉中争夺战时,对荆州用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关羽的敌对情绪。这一切,又岂是一个简单的八字真言所能决定得了的。所谓“随机应变”,就是对“锦囊妙计”的最好反驳。

当然,“锦囊妙计”只是对诸葛亮行事作风的一种艺术化描述,其实质是他在领导下属和制定决策,以及实际授权中的个人主义,而对下属的实际情况,及事态的发展考虑不周。可以说,诸葛亮一生“积小胜而不能成大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具体执行中不能从长远考虑,也不能“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局势,从而导致小范围内能发挥自如,但在大目标上却不能审时度势。从本质上来讲,这种将下属当成工具的个人主义,就是一种独断专行的处事作风,下属只是一个执行者,没有参加决策、发表意见的余地,甚至不能明白任务的宗旨,也就没法见机行事,其结果不外乎两种,一是风平浪静,在毫无风险的情况下完成任务;二是一旦出现意外,则结果与当初的意愿背道而驰。

“一个人没法两次踩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同样,世间万事,无不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常态,是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所以,认识和目光只能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以静止的目光看世界。同样,任何一项工作任务,虽然领导者能从总体上把握它的发展趋势,但是,其具体的细节只能由员工在工作中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样才能既有效地完成工作,又能在工作中学会创新和突破。

领导者的任务并不是单纯的使用员工的“手”去执行工作,更重要的是教会员工怎样工作。正是基于这一点,才派生出了员工培训,以及更为重要的团队建设。

传统的领导典范,是让人们知道工作需要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以及控制,进而演变成一种“愚忠”和亦步亦趋。在许多公司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领导,他们就是绝对的权威,他们追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导境界,所以,这样的领导希望下属们完全按照他的指示办事,不打一点折扣,他们将其视为忠心耿职、全心奉献。

但是企业的运作绝非某些领导者所希望的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虽然重要,可是具体执行者如果缺乏自主性,那么企业的运作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而且,长期的体制僵化只能导致员工的依赖性增加,最终发展成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如果一个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坐等领导者去指示和“手把手”地引导,这样的企业又靠什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和发展!难道只靠领导者一个人的智慧吗?

员工不是工具,他们需要自主和创新,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执行具体的工作。当工作出现困难时,哪一个领导者不希望员工自己去解决?没有授权,员工就没有自主性,就不能在困难而前调动自己的潜能,而只是一味地沉迷于领导者“锦囊妙计”中,最终迷失方向。

聪明的领导者,不只是使用员工的双手,更善于使用员工的大脑。他们在向员工指示工作时,只给员工一个总体的方向,而将具体的任务留给员工自己解决。这样的领导者会鼓励和支持员工创新,要求员工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绝不会认为员工的自主行为会冒犯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导力,反而将其视为一种真正的高境界。

事实上,给员工相应的自主权,是对员工的一种尊重,体现着一种人本思想。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感受到心灵的满足,也才会更加努力和敬业。当然,授权是一种风范,那些瞻前顾后、心胸狭窄的领导者是不敢给予下属自主权力的,他们即使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不愿意去这么做;他们将领导力视为绝对的权力,总想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最担心员工的自主会颠覆自己的权威,所以,这种领导者甘愿下属只是一种工具,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坚信传统的“御人”观念,认为“统治”下属就必先“统治”他们的思想。这样的领导者,永远也不会有突破和真正的成功。他们或许会取得暂时的成功,却终将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

时代在变,观念也需要更新;体制在变革,领导者的管理方式也应革新。新时代的管理者,不仅应该拥有全能的管理技能和领导力,而且应该具备灵活的管理理念,深谙如何在特定环境中运用自己的管理技能。经验也需要改革,只有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不断改变和修正自己的管理风格和技能,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也才能在复杂的企业环境中左右逢源,并且建立和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团队,去迎接不断而来的机遇和挑战。

2.独专断行,缺乏真正的领导力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且他十分自信,这从他自比管仲、乐毅就可以看出来。但是,自信与自负距离太近,一不小心,自信就演变成了自负,表现在具体行为中,就是独断专行。很遗憾,孔明先生就犯了这个毛病,而且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诸葛亮的职业生涯基本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担任“军师”角色,从初出茅庐至刘备占领汉中,他基本上处于配角地位,仅从事辅佐性工作;第二阶段是刘备汉中称王至白帝托孤,其间刘备在外,诸葛亮在内,负责制度的建立和后勤供给,扮演的是专业“总经理”角色;第三阶段是“远征总司令”角色,从五月渡泸、南征夷越开始,至病逝五丈原为止,主要负责北伐中原,这一阶段诸葛亮成了负责“业务开发”的“总经理”。可以说,他职业生涯中的精华是后两个阶段,其间他为蜀汉政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暴露了他行事作风上的独断专行和某种程度上的刚愎自用。特别是在他全权负责的北伐战争中,他的独断专行很大程度上为蜀汉亡国埋下了隐患。

从最初基于“知识分子的时代理想”,发动这一场“鸡蛋碰石头“的战争开始,诸葛亮的专断作风就不时地表现出来。其实,自白帝托孤之后,诸葛亮成了蜀汉当朝实际上的“第一把手”,他一走马上任,就将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调离行政中心,根本不给他参加决策的机会。这样,朝廷上下,完全他一个人说了算,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一篇《出师表》,是他多此一举的“战书”。第一次北伐,魏延基于自己多年镇守汉中的经验,以及对曹魏各方面情况的熟悉,提出了大胆的突击战术,但是诸葛亮轻率地加以否决,使本来处于绝对弱势的蜀汉方面陷入持久战之中;街亭保卫战,他又将先主刘备的遗言置于一边,同时也不顾参谋本部的一致反对,弃魏延不用,而“违众拔谡”,起用了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结果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街亭既失,他又不顾蜀汉人才上的缺乏,也不顾蒋琬等大臣的反对,“挥泪斩马谡”,做了“令亲者痛而仇者快”的事。

可以说,诸葛亮自辅政以后,完全处于蜀汉政权的最高地位,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独当一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是遵先主的遗诏而辅佐后主,但是,他的权高位重加上建制度所固有的监督机制上的弊端,只能导致朝廷上下惟其马首是瞻,后主刘禅形同虚设——这倒有点像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只是蜀汉政权的“议会”或“内阁”成员虽多,但最终“只有一个”——那就是诸葛亮。有一个年来一直被看成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象征,其实反映了蜀汉政权“只知诸葛亮,不知刘禅”的本质。

五丈原上的蜀汉军营里,一片悲声。秋风,眼泪,还有操劳成疾、气若游丝的汉丞相诸葛亮,他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突然,一阵悲呼遥遥而来,众人皆惊,惟恐吵“醒”丞相。

脚步声在帐外戛然而止,帐帘一掀,匆匆走进一人。与此同时,痛哭声再从此人口中发出:“丞相,我来迟了一步,是我误了国家大事!”他就是自成都披星戴月赶赴五丈原,受后主刘禅重托而来的尚书仆射李福。奇迹似的,或许弥留中的诸葛亮听到了李福的哭声,回光反照地清醒过来。他浑浊的眼睛盯住李福,再也不肯移开,然后开口,气若游丝般说道:“我知道你要问的事情,我去后,蜀汉重担,可交给公琰(蒋琬)。”

李福不待他喘息,又问:“公琰百年之后,又由谁承续呢?”

诸葛亮显然已不能多说一个字了:“文伟(费祎字)可也。”

李福:“费文伟以后呢?”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死亡确实来临了。诸葛亮默不作声,众人急视之,已气绝了。秋风五丈原,一颗巨大赤色流星,在北方天空闪逝而过……

诸葛亮的确可以称得上“必复有贤,而后可死”者,但是,五丈原的最后一幕,却将他独揽蜀汉政权的实质暴露无遗。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诸葛亮虽然在作风上未曾道德败坏,可是,独断专行难道不是一种腐败吗?他高高在上的位置,导致了决策、用人、处事上的绝对个人主义;但从本质上说,这是由他极端的自信——自负的个性决定的。

不可否认,一个集团的生存与发展,领导者居核心地位,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在现代企业中,经营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兴衰存亡,而企业的决策则掌握在领导者的手上。所以,领导者的能力高低,以及自信程度,都直接影响着每项决策的准确程度和实际效力。

然而,领导力的实质绝对不是独断专行,而是有其更深刻的内涵。领导实质上是一种说服或示范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领导者必须与下属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关系,以借助这一过程,引发下属和团队去追求领导者所认可和坚持,或者上下一心所共同认准的目标。了解了领导力的本质,就应该将它和权势、地位区分开来,而不能混为一谈。虽然领导者往往会凭借某种程度的权势而服众,以领导和管理团队,但是,从来没有依靠单纯的权势和独断专行而能真正服众的领导者,那种完全建立在权势和专断基础上的领导力,不是真正的领导力。以权服人和独断专行者不但不具备领导能力,而且其本质只是一个弃权者。他们的权势往往不是来自金钱,就是掌握了某些机构的运作。他们所谓的领导力,也往往变成一种以权谋私和戕害他人的能力。因为他们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也就不能考虑别人的利益,这成为独断专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专断者都是以权谋私。有相当一部分领导者,只是缺乏对领导力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往往由于领导能力的欠缺而试图以专断来树立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工作效益。只是由于观念的陈旧和领导方法的偏离,其结果往往是使下属失去积极性,工作效率无从谈起。更重要的是,专断往往导致决策和管理上的片面化,从而造成自上而下的失误,最终使企业蒙受损失。

市场行情日新月异,信息千变万化,仅靠领导一个人的力量,即使是管理天才,也不能悉数掌握所有的市场信息;而且,由于领导者通常缺乏第一线的经验,所以,要制定出一个适应市场发展的决策,就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广泛吸收下属的建议和意见,特别应该认真听取反对意见,积极寻找自己的失误和缺点,及时修正决策和目标。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其本身的魅力都是多样化的,因为这种魅力虽然是个性的流露,却更多地依赖于领导者周围的人们各不相同的能力,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领导者的领导力。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下属。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领导人,他们的下属也一定会生机勃勃、充满创造性;下属们的聪明才智完全被激发出来,也能目标明确地指导自己的行动;每一个下属,都有能力成为自我领导者;所有的员工,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去面对工作和企业。这样的下属所组成的团队,必然是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支生力军,也不一能将企业、领导者和自己不断推向成功。

3.分身乏术,累死“高级主管”

说起诸葛亮的死,后人总会想起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还有那一句流传千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诸葛亮的确是“累”死的。在他病逝五丈原前夕,曾为激司马懿出战而派使者送去一套妇女的服装,讥讽司马懿如妇人般没有胆量。使者在向司马懿提起诸葛亮的健康状况时,就曾说过:“诸葛丞相工作非常辛苦,起早贪黑,杖责二十以上都要亲自审问裁定,而且胃口愈来愈差,有时候一连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司马懿因此而断定诸葛亮时日不多。果然,时隔不久,诸葛亮即在五十四岁之际病逝于前线军营里。

同类推荐
  • 中国式狼性生存术

    中国式狼性生存术

    本书分为狼性法则、狼性韬略、狼性手腕三部分。内容涉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读懂社会运转的潜规则;人情世故,生存法宝——有人飞黄腾达,有人穷困潦倒;外圆内方,得心应手——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心狠手硬”,胜者为王——掌控局面必须挺起胸膛、硬起心肠等。
  • 做到位更要说到位:女人征服男人的秘密

    做到位更要说到位:女人征服男人的秘密

    本书阐述了女人在生活中、工作中,如何既做到位,又说到位,从而生活幸福,工作顺利。
  • 谈判说服力

    谈判说服力

    这是一本告诉你最有效的谈判智慧与技巧的书。商务无处不谈判,谈判最终追求绝对说服。谈判需要强大的气场,更需要对人性的非凡领悟。谈判训练专家李力刚集数十年实战经验,从国学和人性层面妙语解读谈判智慧,并从势、道、法、术、器等角度深入阐述决定谈判气场的因素,在谈判者如何修身,谈判中如何开局、进攻、防守、回旋变通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系统性的指导建议。全书旁征博引,却又通俗晓畅;幽默生动,而又一语中的,于轻松明快间指点迷津,可谓企业家个人和团队领悟谈判智慧、提升商务技能的不二教材!
  • 感恩企业 自动自发

    感恩企业 自动自发

    中国著名企业培训机构聚成资讯集团推荐优秀读本。缔造和谐双赢的工作哲学,培养完美企业的卓越动力。工作是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学会感恩方能实现自我价值。常怀感恩之心,自觉而出色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
  • 瞬间一眼看透人心

    瞬间一眼看透人心

    具有一眼看透人心的本领,就意味着你可以在瞬息之间,一眼看透周围发生的人与事,看清一个人的真伪,洞察其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能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使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具有一眼看透人心的本领,就可以看透他人的长短优劣,辨人于弹指之间,察其心而知其人,现人于咫尺之内,识其言而审其本,做人做事抢占先机,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热门推荐
  • 美女的终极保镖

    美女的终极保镖

    他是一个屌丝,他有未来女神相伴。他的样貌一般,却有富家大小姐追他。有一天,苏铭得到一个修炼系统,从此他开始发迹了......
  • 一本古书惹的祸

    一本古书惹的祸

    轩辕在逐鹿之战后将自己封印在古书,究竟谁能得到这本书。谁在冥冥中解开封印,然后又成为超越轩辕的存在。
  • 霸道总裁VS叛逃新娘

    霸道总裁VS叛逃新娘

    他是金石盟的首席总裁,拥有庞大的家族背景,俊美如同西腊之神的外貌,坐着黑白两道的第一把交椅,他说:“我不出席婚礼,是我有甩颜家脸面巴掌的资本,他们颜家逃婚,就是对我身份最大的亵渎,那个冒牌的叛逃新娘,敢一脚踩在我头上,就该扔出去喂王八。”她发誓她真不是故意一脚踩他头上的,谁让他蹲的不是地方,哭死,逃命的时候,她哪里能顾忌那么多?他就不能体谅一下一个被害人的心情吗?
  • 三国志(下)

    三国志(下)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 问心玄道

    问心玄道

    从实际出发不提倡迷信,主人公因意外的学习,结了道缘从而慢慢修行
  • 网游之王者平凡

    网游之王者平凡

    一个全球首富的大少爷从小缺少亲人关爱,毅然离家出走而躲进网游之中。八年抗战,他从事过所有辅助职业。一次网游公司倒闭让他进入《王者》,同时也进入烟雨这个温暖的家继续辅助职业。凭着八年经验,他很快占据药师第一宝座,居然以一个非战斗玩家的身份力挫排行榜单各大高手,令人眼镜跌破。然而,烟雨的宿敌豪门却嫉妒他的绝佳表现,于是对他进行陷害、令他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面对这一切,他转职战士并且利用药师第一的优势冲上等级第一宝座,威震四方!
  • 鬼王的甜心妻

    鬼王的甜心妻

    从小见鬼也就算了,眼前这个不知道死了多久的老鬼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怎么到处都是鬼啊……“你是我的妻,生是我的人,死的话那正好你和我就可以一直生活在一起了!”“你,你……我早晚找个道士收了你!”“你这么无法无天你的家人知道吗!”“我宠的,谁敢有意见!”见鬼女孩与自家鬼夫见鬼日常……
  • 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分文学篇、音乐篇及美术篇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文学治疗概述;阅读爱好对人格影响的研究;大学生阅读爱好类型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女大学生阅读爱好与恋爱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等。
  • 太古帝君

    太古帝君

    普通少年偶然得到上古枪灵,从此丹药珍宝源源不绝,更是打破规则逆天改命,开始了横扫九天十地,成就一代强者的太古之路!
  • 璃安不安

    璃安不安

    十年前的恩怨情仇,十年后的殊途陌路。一个从孩提开始就就肩负复仇命运的郡主,一个命途多舛最后眼看自己的王国灰飞烟灭的王上。乱世浮沉,离人尽。爱与恨,在多年后,不曾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