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1000000012

第12章 精益求精记书画鉴常(3)

除了上述的书画家个人的署款风格外,掌握每个书画家的笔性特点,对书画鉴定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笔性特点指什么呢?笔性就是每一个人有规律的用笔习惯所形成的个性特点。每一个人的执笔、行笔的方法都不可能一样,各人有各人的习惯,这些不同的用笔习惯,必然在行笔作画时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例如说,某人字写得“瘦长”,某人字写得“方头方脑,某人画的画很“洒脱”,某人用笔过于“拘谨”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书画家的“个性特点”。一个人的笔性特点,是他在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里,长期积累所逐步形成的习惯,自然有着强烈的个性。鉴定书画的关键,便是要熟悉掌握每个书画家的笔性,比如,你所熟悉的某同事,或是你的家人,给你留有字迹或书信,即便是不署名款,你一看,便知道这是谁的笔迹,这就是因为你所熟识的朋友或家人的笔性特点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那么,作伪者为了金钱,仅用几天,几十天或用几个月、几年的时间去研究摹仿你十几年、几十年来积累形成的用笔习惯,去摹仿你多年形成的笔性,毕竟是“仅得皮毛”,会显出许多“失真”,这些“失真”的地方,也就往往是我们鉴定真伪的突破口。

再者,人的摹仿毕竟不是电脑控制、纯机械性的,可以把作品仿制的一模一样,分毫不差。人是有思想的,作伪者在仿造别人作品的同时,也同样会把自己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来形成的用笔习惯不自觉的流露出来,这是无法控制的,所以在一些仿制的赝品中,往往又可以看到作伪者露出的笔牲特点,哪怕是一点一滴。这就要求鉴定工作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明察秋毫,去伪存真。所以,熟悉掌握每一位书画家不同时期所形成的不同的笔法特点,以此为依据,才是鉴定中最重要的依据,也是最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对某一个书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看的越多,掌握其笔性特点的信息量就越大,鉴定的可靠性就越大。多看了某书画家的作品,在心目中有一个某家某派作品风格的标准形象,有个“样板”为依据,就象瓷器鉴定要多看“标准器”一样。只有多看真东西,才能更好地识别假东西,只有掌握了某画家早、中、晚期不断变化的笔法特点,才能正确的认识某人作品的全貌。杨新先生曾在《书画鉴定三感》一文中提出,书画鉴定人才的培养,必须十分重视鉴定人员的艺术创作。的确,从历史上看,历代书画鉴定家,大多也是能书善画的艺术家。宋代的米芾、米有仁父子,元代的赵孟频、柯九思等人,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的王原祁、王撰、卞永誉,现代的吴湖帆、张大干、启功、谢稚柳、徐邦达、扬仁恺、刘九庵等诸先生,不但是当今著名的鉴定家,而且也都是享誉甚高的书画家。

其中的原因非常简单,学习书画鉴定,必须懂得书画的笔墨气韵,并且要能够深入了解他人作品中的用笔特点,水准的优劣。辨明是非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实践,这样便能很快由局外人转为局内人。否则,一旦提及某时代、某人、某画派画风特点是“苍老”、“秀柔”还是“厚重”、“飘逸”,或是“生拙”、“沉凝”等,则难以理解和感觉到。

二、书画鉴定的其他手段

在书画的鉴定中,为什么要把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书画用的纸绢、书画的装裱形式、画中的题跋和收藏家钤盖的”收藏印及有关著录书作为辅助依据来认识呢?

印章本来是作为证明身份的“信物”,是取信于人的“凭证”。书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上钤盖自己的印章,表示这件作品确系自己的作品。鉴赏家盖上自己的印,表示此画我确实看过,标明了自己鉴别真伪的能力。收藏家盖上自己的印,说明这件珍贵的作品由自己收藏过,在历史上可以流芳百世。因此,无论画家本人、或是赏鉴家和收藏家,钤印时,都是相当慎重的。但是,问题就出在印章的质料是铜质、玉质或石质做成的,坚固而耐用,一方印可以用几十年,一百年或几百年,人死了,印还在,别人可以将它钤盖到伪造的书画上去,这种事情,古代有,现代有,今天也有。有的爷爷出名,孙子仿,老子出名,儿子仿,都生着法儿偷盖老爷子的印,于是,就造成了假画真印的问题。晚清时,某人曾得到了戴熙的两颗真印,于是请人摹仿戴熙的山水,钤盖真印,加价出售,一些人买画时又只注重核对印章,结果是大上其当,现在这件戴熙的假画还收藏在东北某博物馆中。晚清的任伯年,现代的齐白石,陈子庄等著名书画家,不少作品都带有假画(字)真印的问题。

何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照像制版腐蚀出的印章,可以和原印复制的完全一样,现在上海等地的一些仿造现代名家的赝品上,完全用照像制版的印章钤盖,和真印相比,唯朱文印略粗,白文印略细,别的无甚出入。所以,印章虽为“信物”,但并不可信,在书画鉴定中只能做为辅助依据来看待。

但有的时候,印章的辅助地位也能转化为主要依据,这就需要辩证的看待。例如元代赵孟颊的一方“赵氏子昂”铜方印,在大德六年(1302年)以前,此印尚好。大德六年(1302年)以后,这方印似乎跌损了,上面扁凹下去成了“口”形,如果这时书画上的年款仍然署大德六年以前的年号,那么此画便必假无疑了。

吴伟在弘治八年(1495年)时,明孝宗皇帝朱礻右樘曾赐他“画状元”一印,所以,吴伟画上钤有此印的,必是弘治八年(1495年)以后的作品,否则必假。

清初的花鸟画家蒋廷锡,代笔作品极多,多工细浓丽。其实,蒋廷锡的作品多是半工半写的,墨中也往往调有赭石颜色,画上也必钤有一方椭圆形的朱文印“漱玉”,没印的多是赝品。

再如,乾隆时,刘墉的书法很出名,索求者甚多,于是刘墉的书法应酬不过来,便由姨太太代笔书写,代笔的书风和刘墉的书法十分近似,唯姨太太的代笔书作上一般都钤有“飞腾绮丽”一枚朱文方印。

纸和绢在书画的鉴定中,也是作为辅助依据来看待的。虽然从它的质料,成色上能看出大体年代,例如,晋唐时期有“麻料纸”,五代时期有“澄心堂纸”,北宋时期有“金粟山藏经纸”,明代有“宣德笺”、“红金笺”、清代有“罗纹宣”等,但为什么只能把它们做为辅助依据来对待呢?因为前代的纸(或绢)是大批生产的,库存的旧纸,很可能流传到后代,后代人又有可能用前人的纸绢作书画,如不少明代画家就用的是北宋的“金粟山藏经纸”,如果署上宋代某画家的名字,单靠纸张断代,就要上当。二十年前,笔者还见到某文物商店曾少量向熟人出售过“乾隆纸”’现在不少博物馆也还都收藏有明、清宫廷用的纸张和“蜡笺”。近代张大千为造假高手,所造假画,不少用的都是明、清时的旧纸,而且造的很像,如果不从笔法上去鉴定,单靠对纸张的断代,自然是要吃亏的。所以,纸绢可以大体断代,但不能认定作品的真伪。

在一些书画的鉴定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同志拿着放大镜,在绢上找着什么,你问他,他说在看绢的年代,在数经纬织线,经线多少根,纬线多少根,数到最后,连他自己也数糊涂了。其实,这是在唬人的,绢本的东西只能根据气息,大体断代。至于经纬线的织造方法,前代、后代差别并不大,前代有的织法,后代都会有。但是,在感觉上,宋绢质量上好,细密匀称。到了元代,绢的质感较宋时显得粗一些。明代中期以后,有一种稀薄像纱布的粗绢,网眼很大,作画时漏墨,非得靠命纸裱托后,方才能书写作画。到了清代晚期,这种粗绢又时常可见,而在这些差绢出现的时候,好绢也同时存在,并且在织造方法上,早、中、晚期变化并不显著,并无多少规律可言。只是宋、元时代的绢本画,以至明代前期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又裱托卷展多次,因而出现了一种挺而发亮的“宝浆亮”,但就此也得留神,“宝浆亮”也是可以“做”出来的,中药店里出售的“白芨”,泡水后,刷得次数多了,也能产生旧的亮光,经验不足的人不易识别。宋代绢有个特点,“破而不散”,破损时呈“鱼嘴纹”状(像鲤鱼嘴一样翻翘着),但是,丝线并不散断,这是由于宋绢质地上乘,织造细密的原因。

书画的装裱形式,在书画鉴定的过程中,也起着辅助作用。掌握各个时代装裱形式的特点,对鉴定能有相当的帮助。例如,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书画装潢是北宋时的“宣和装”,而后有北宋的“旋风装”等。明代以前的手卷都没有“引首”,就更不会有写“引首”的了。自明代才有了“引首”这种装裱形式,立轴中也同时出现了“诗堂”。但是,这些旧的装裱形式又往往给作伪者带来了种种骗人的机会,他们保留原来的旧装裱,挖出书画本身,再将仿造的伪本嵌裱进去,可以做到不露痕迹,用所谓“金蝉脱壳”的办法来偷梁换柱。因此,仅凭装裱风格来鉴定断代,是要上当受骗的。南京博物院有旧藏的伪唐寅山水两本,边跋上都有吴湖帆的真题,就属于上述情况。

书画中的题跋在鉴定的过程中,也是做为辅助依据来看待的。

题跋是书画家在完成作品后或装裱后,由朋友或收藏家题加在画芯上的文字,在这些内容中,有说明书画的创作过程,并对作者的书画技艺大加赞扬的,有的是考证作者生平传略的,有的是研讨作者流派风格的……但是,作伪者又往往钻了同时代人题跋的空子。例如,文徵明是沈周的学生,文徵明看了老师的画,在画上题跋说明当时是怎样看着老师完成作品的,有如“确系真迹”云云。问题就出在作伪者有移花接木的本事,他们把真画和真跋割裂为二,把真的书画配上假的题跋,把假的书画配上真的题跋,一幅变两幅,真真假假,从中可以多赚金钱。典型的例子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幅董其昌的《山图》卷(见《艺苑掇英》第五期),画中有明末著名收藏家兼画家项圣谟的真迹题跋。项氏的鉴定水平较高,他在题跋中就谈到这张董画画得非常好,确系真迹。经过鉴定,最后确认项跋是真的,而董画则是假的(为清代朱昂之所伪),项跋和董画是拼接上去的,并且画中项跋的题识位置也很别扭,由此认定,这是一幅经过作伪者“分割、嫁接”的产物。

收藏印在书画的鉴定中,也能起到一定的辅证作用,我们如果将一幅作品上的收藏印按时代排列一下,就大致可以看出它的流传过程,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流传有绪”。不少收藏家都有很高的鉴定水准,由他们鉴定后钤盖收藏印的书画,可靠性就要大些。如明代项元汴的“天籁阁”、董其昌的“玄赏斋”、清代卞永誉的“式古堂雅玩记”、安歧(仪周)的“鱼雁无恙”、耿昭忠的“丹诚”圆印、“真赏”葫芦印、王时敏第八子王琰的“颛苍”、“藻儒”、“拙修堂”(此人眼力极好,收藏可靠)的收藏印,以及现代收藏家庞莱臣的“虚斋”印、顾文彬的“过云楼”等诸收藏印。对待收藏印,我们如何来认识它呢?收藏印如果是真的,只能解决作品的时代下限问题,还不能完全解决书画的真伪问题。诸如上述的现代收藏家庞莱臣、顾文彬,虽然收藏宏富,又有著录书传世,但是他们后期也同样利用他们的声名,作有不少赝晶传世。所以,对待收藏印,只可把它看作辅证的依据,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主要依据。

书画的著录书,在书画的鉴定中也起着辅证的作用。对于收藏的书画作品或对看到的书画进行文字的记录工作,并将记录编撰成专门的书册,就叫书画的著录书。著录书有宫廷收藏的著录和私家收藏的著录之分。宫廷收藏的著录书有如《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石渠宝笈》等等。私家的著录书有如卞永誉的《式古堂书画汇考》、安岐的《墨缘汇观》、庞莱臣的《虚斋名画录》、顾文彬的《过云楼书画记》等等。再一类就是明显作伪用来欺骗买家的假“著录”,如明代张泰阶于崇祯六年(1633年)编成的《宝绘录》,其中著录的书画自六朝至唐、宋、元,明,无朝不备,记有三国的曹不兴,晋代的顾恺之、陆探微、飞隋代的展子虔、张僧繇以及宋元各大名家之作,应有尽有。无怪清代吴修在《青霞馆论画绝句》中取笑他“不为传名定爱钱,笑他张姓谎连天,可知泥古成何用,已被人欺二百年。”另外,有一些著录书,倒也不一定是作者在故意伪记,确实是限于著录者的水平,记录不确,造成误处。如清末邵松年的《古缘萃录》卷三,著录了明代杜琼的《仿荆关寒山行旅图》,署记年款为“嘉靖甲戌秋七月”,在嘉靖年号的四十五年中(1522—1566年),根本就不存在“甲戌”这个“干支”,况且杜琼死于成化十年(1474年),也根本没有活到嘉靖,这种情况,就属于不加考证的误记。从这些举例中,可以看到,对前代著录的文献要具体分析,不可盲目轻信,正确的态度是一分为二,把它作为辅证的依据,利用这些文献,可以弥补目鉴的不足。

在书画的鉴定中,一些有关的文史知识也是作为辅证依据的。例如,明万历年号有四十八年(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七月死后,八月即由明光宗朱常洛继位,改元“泰昌”。朱常洛称帝仅一个月,就命宿西天,九月又由熹宗朱由校继位为皇,朱由校继位后,一直延用“泰昌”的年号,直到次年才改元“天启”。所以,许多史籍上记载的是,“万历”只有四十七年,“泰昌”仅一个月也被称作是一年。因此,如果在书画的纪年上,署的是“万历四十八年春日”或“夏日”。均是符合史实的,如果写的是“万历四十八年冬月”(万历四十八年八月改元‘泰昌’年号的)或“腊月”,这件书画的纪年便不符逻辑,疑有问题了。

再如,一幅假的元代盛懋的山水轴,画上题款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壬戌秋日盛懋”。从题款上看,这是两句唐诗,但是,元代人题诗有个习惯,只写自己作的诗,不去题录唐人的诗句,直到明代中期以后,才开始有唐人诗意图出现。所以,这幅画又经过其他依据的辅证,确认是明人伪作。

以上是书画鉴定中,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之间的相互辅证的举例,主要用来说明为什么时代风格,书画家的笔性和个人风格是鉴定中的主要依据,而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他人的收藏印、题跋,著录和装潢形式等,只能作为辅证依据的原因,这也是书画鉴定工作中必须明白的基本原理。

三、古代书画赝品的制作方法

书画造假的手段大致有三种,即完全造假、利用旧书画做假和真伪掺杂(即半真半假)等方法,《书画说铃》一书对此有较详细的阐述。

书画的完全造假

书画的完全造假,主要有临、摹、仿、造四种方法。

临:把原作放在眼前,边看边画,主要针对写意画和草书类用笔灵活的作品。它的优点是不受拘束,气韵较活。其缺点是易于走样,从中易过多显露作伪者自身的笔性特点。

同类推荐
  • 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

    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

    本书是俄苏杰出的戏剧艺术家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为日记体形式,主要探讨体现创作过程中的自我修养,其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历史上被证明了的,通过了试验,被演员职业检验过的东西,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精华所在。不管是国内的北京人艺还是好莱坞的艺术家,都以学习本书为荣。此次翻译的版本是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版本,完全忠实于原著,全面贴切地反映了作者的意图。而中国普通大众得知此书,多有赖于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此书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道具,是周星驰饰演那个屡战屡败的死跑龙套的尹天仇的唯一财产。
  • 建筑艺术与绘画(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建筑艺术与绘画(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本书内容包括各具特色的陵墓建筑,神庙·教堂·寺庙·塔,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古代公共建筑,现代公共建筑,纪念物,交通设施,校舍、住宅、古都等。
  • 影评范文点评

    影评范文点评

    《影评范文点评》结合多年考前培训教学经验,全面解析了影视艺术类专业考试的难点——影评写作的应试策略。本书收录40余篇优秀影评范文,并附有对范文的详细点评,以帮助考生提高影评写作的能力。
  •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从歌仔戏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引领我们进入“十年动乱”之后,大陆传统艺术复苏,歌仔戏音乐传统得到恢复和渐变的1980~1990年。紧接着李晖以学术的眼光分析了1990~2000年,随着大陆经济步伐的加快,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戏曲在日渐式微的时候,歌仔戏音乐人无法回避地把流行音乐的思维引入歌仔戏的创作之中,在传统与流行乐的碰撞中产生出了创新的潮流。
  • 瓦当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

    瓦当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热门推荐
  • 天地异闻录

    天地异闻录

    天地有人儿有史,方的万世传承,而天地间不只有人万物皆有灵,其间多少的故事或许有些比较的可怖,【在人看来】可也是于这天地间也是一段段的传奇,于天地一遭,千年万年,历多少风雨,却不见留下印记未免可惜天地遂生一录录着世间一切非人之事。
  • 校花的修仙高手01

    校花的修仙高手01

    一位被刚被女朋友甩了的高中生却意外成为了一名修罗者,开启了暧昧与激情的故事。修仙,亦能把妹。修仙,亦能富贵。修仙,亦能长生。看少年纵横天下,血洗天庭,造就传奇的人生,左拥右抱,暧昧无限,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 夙世子妃

    夙世子妃

    她是洛琰宗的少宗主,他是沧夜国的世子。她冷静聪颖,他内心腹黑。她本是无意,他却是步步算计。她一步步追寻自己的身世,却卷入三国之间的权谋争斗中,慢慢揭开这片大陆曾经的秘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天者君临

    天者君临

    一名普通宅男一朝穿越化身传说中的九玄天体,还附带神级天剑和神级功法。从此开始了登上巅峰之路。
  • 豪门惊梦:失忆萌妻找夫君

    豪门惊梦:失忆萌妻找夫君

    我一直想不明白自己的未婚夫为什么总是对我不冷不热;我更加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个宅子里面的人为什么看我的眼神会那么奇怪;我最想不明白的是我的未婚夫为什么不让我单独出门。但是我唯一能够确定的一件事便是,我爱程旭——我的未婚夫,因为看到他的时候我会高兴;他看着我的时候我的心跳会加速。所以,以上我所有的奇怪都成了没有必要的奇怪。直到有一天,我在商场买衣服的时候,一个服务员看着我一脸不可置信,开口对着我不断地喊着:“洛夕婷,洛夕婷。”我才觉得应该开始认真地思考一切,因为我的未婚夫告诉我,我叫罗婷,而不是什么洛夕婷。当所有的真相扑面而来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所谓的未婚夫,是有多么地“爱”我。
  • 特别调查事务所

    特别调查事务所

    在这个世间,不是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人们肉眼凡胎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谁又是披着人皮的伪善者,在黑白颠倒的时代里,还能分得清,谁是黑,谁是白;在霓虹灯璀璨的夜市里;在喧闹腐朽的夜空下,又有谁能看清这世间的本来面目?
  • 悟道:一位IT高管20年的职场心经

    悟道:一位IT高管20年的职场心经

    本书是一位有20多年职场经验的IT企业高管撰写的一系列有关职场悟道的短文集成,讲述的是在企业里如何修炼自己,如何摆平自己的心态,怎样做到“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如何“搞定老板”,怎样做到工作和生活平衡等诸多话题,涉及到跳槽、转行、升迁、环境、沟通、老板、下属、老外等等。每一篇都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身边的故事说明道理,语言简洁流畅,妙趣横生,更有不少经典片段和发人深省的职场警句,读起来就像是一个睿智幽默的老朋友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
  • 残酷商道

    残酷商道

    秦机厂厂长中饱私囊,却置厂内职工的利益不顾,导致工厂濒临破产,为了挽救工厂和自身,工人们开始了自救的行动……
  • 4生化危机

    4生化危机

    根据游戏《生化危机4》改编人物、背景、情节有更改
  • 英雄与伟人(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英雄与伟人(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