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02500000007

第7章 兵事法制(1)

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法律、制度、执行机构,这一章我们就来了解与立法、行政、司法、军队等相关的知识。

青铜剑是我国最早的剑吗?

青铜剑是我国最早的剑,可追溯至商周时代。商周时期的剑身较短,形状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至今出土最早的青铜剑,即“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就是此种形制。这把剑由扁平铜片制造而成,其形状为前端尖锐、两边有刃,剑身无背,无剑格和剑首,剑身短小精悍。古代武士使用时通常将其佩戴在腰间。

至春秋晚期,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在剑身和把手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上面会有装饰物,以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

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代以来,通过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全国各地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相继出土了种类繁多的青铜剑,特别是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堪称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古人为何要随身携带佩剑?

我国民间佩剑之风始于周,兴盛于汉唐两代。

佩剑首先是用于防身,战国以后佩剑变长,有利于实战。至秦代佩剑更长,但不便从剑鞘拔出,秦始皇就因剑长拔不出来几乎被荆轲刺死。剑不仅仅是战场兵器,腰间悬剑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贵族才能佩戴。东汉后期,刀逐渐代替剑的实战功用,剑逐渐成为佩饰。晋朝时,达官贵人用木剑、玉剑作佩饰。隋唐时期,佩剑文化发展达到顶峰,佩剑种类繁多,佩剑方式也出现“只佩”“双佩”等级别规定。宋、明时期,男子佩剑习俗犹存。

古人佩剑还具有礼治和修身养德方面的意义,直到近代诗词歌赋中仍不乏对剑赞美的佳句。

古代军中的总督、都督、提督都有哪些权力?

总督、都督、提督是我国历史上不同职位官员的职称。

总督最早出现于明代,由朝廷直接封授,主要负责军务和粮饷。在当时,总督没有固定职务和品级,属于时设时撤的临时职称。至清代,总督才正式成为封疆大吏,其权力也由军务粮饷扩张至军政大权,下设副将、参将等部属。

都督最早出现在汉代末年,是全国的军事统帅。三国时设有“都督诸州军事”,周瑜就是当时的吴国都督。都督是领兵打仗的将帅,通常不理民事。晋代以后,都督往往兼任驻地的刺史,这样就总揽了军政大权,形成了“军管”。都督大权独揽,往往会形成“割据”的独立王国,对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构成威胁。

提督是清朝省一级的官职,分为提督学政和提督军务总兵官。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负责岁、科考试,掌管学术政令,凡全省大事,他有权和督、抚一起参加讨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从一品,负责一个省的军务,其权力比巡抚、藩台、臬台的品级还高。

象棋中的“楚河汉界”究竟源自哪里?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分线上,有“楚河”“汉界”四个大字。在棋盘两边摆上棋子,就形成了黑红相峙、相争的局面,玩家可以使用棋子进行棋艺的较量。其实,黑红棋子对峙的场面,正是两千多年前楚、汉争夺天下的历史再现,这也正是“楚河汉界”的由来。

那么,历史上的“楚河汉界”到底在哪儿?据考证,“楚河汉界”位于古代荥阳(属郑州)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相争之地。两千多年前,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就曾以荥阳为主战场,开展了长达四年的拉锯战。这场战争,就以荥阳的鸿沟为界,这段历史也成为几千年来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如今,在荥阳广武山上还保留一些楚汉时期的遗址,其中两座古城遗址,一座叫汉王城,一座叫霸王城,据传就是当年刘邦、项羽所筑。在两座古城遗址中间,有一条宽约三百米的大沟,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鸿沟,也是象棋盘上所标界河的依据。

我国古代的盔甲是怎样的?

盔甲,是人类在战争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叫甲胄、铠甲。盔甲主要分两种,盔与胄是指保护头部的防具,形状像帽子一样,早在黄帝时期即已存在;而铠与甲是专门保护身体的防具,可以保护在武力冲突中重要脏器不受伤害。据传,甲是夏朝少康子抒和东夷作战时发明的。

盔甲的材质有很多种。最初的盔甲是用皮革制成,后改用铜制造。考古发现,殷墟出土的盔甲就有铜盔,而甲在殷商和春秋时还多用皮制。秦汉以后,盔甲逐渐完善,铜铁的护胸、护臂、护腿已大量出现。唐朝时出现了用铁链制成的索子甲,增强了盔甲的机动性。至宋代,我国的盔甲形制进一步完备,重量也大大增加。例如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步兵铠甲在29.8公斤左右,而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则为32~35公斤。与欧洲同时期的骑兵铠甲相比,我国铠甲的重量要重得多。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金甲。金甲,即在铠甲外层镀金,这是古代贵族为显耀身份采用的做法。古代贵族中还流行一种金丝甲,这种盔甲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但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装饰性要远远高于其实战性。

“十八般兵器”都有哪些?

“十八般兵器”一词始见于元曲,《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十八般兵器的具体所指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等等。如今,我们一般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称为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出现较早,有古籍记载十八般兵器是战国时代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孙膑、吴起时代要久远得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铁等被用来制造兵器。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都被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成为实战中最常用的兵器。

我国的火炮始于何时?

火炮,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等能源抛射弹丸,口径等于和大于20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

早在唐末宋初,我国就有了原始的火炮。这种火炮在石炮的基础上,用火药代替石块发射炮弹。北宋军事学家曾公亮等编写的军事着作《武经总要》中,就记载有火炮、火药复杂的配制方法。到了元代,我国的火炮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金属铸成的火铳,即真正意义上的火炮。据考证,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火炮,为元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的青铜火铳。该火炮为铜质铸造,铳形为碗口铳,全长34.7厘米,火铳上竖刻两行八思巴字铭文,表明其制造于“大德二年”。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在十三世纪传入欧洲,此后火炮在欧洲迅速发展。至十五世纪中期,欧洲的火炮与火药的制作技术已达到高峰,火炮也跃升为欧洲军队最为重要的军事武器。

我国古代有哪些知名阵法?

中国古代作战讲究阵法队形,称为“布阵”,布阵得法就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克敌制胜。目前所知的古代阵法中,以八卦阵、撒星阵、鸳鸯阵、鱼丽阵最为知名。

八卦阵,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所创,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

撒星阵,南宋名将岳飞所创,为岳家军破金兵“拐子马”的阵法。撒星阵的队形布列如星,连成一排的“拐子马”冲来时士兵散而不聚,使敌人扑空。等敌人后撤时散开的士兵再聚拢过来,猛力扑击敌人,并用刀专砍马腿,以破“拐子马”。

鸳鸯阵,明代戚继光为抗击倭寇创设的阵法。鸳鸯阵分为三队,当敌人进到百步时第一队士兵发射火器;敌人进到六十步时第二队士兵发射弩箭;敌人进到十步时第三队士兵用刀矛向敌人冲杀,杀伤力极强。

鱼丽阵,先秦战争史上最早出现在记载中的用兵阵法,发明者已无从查考。鱼丽阵是将步卒队形环绕战车进行疏散配置的一种阵法,先用战车冲阵,步兵环绕战车疏散队形,可以弥补战车的缝隙,有效地杀伤敌人。

为什么把参军叫做“入伍”呢?

把参军叫“入伍”,源自我国古代的军阶编制。

从西周时代起,军队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的,据《周礼》载,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而“伍”就是军队中最小的编队。此后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一直未变。近代以来,军队中采用班、排、连等军阶编制,不再采用古老的伍、两、卒等,但由于“伍”字在部队广为使用,人们仍习惯把参军叫做“入伍”,与“伍”有关的词也很多,如“队伍”、“入伍”、“退伍”、行伍出身、行伍习气等等。

古代军队为什么把人头称为“首级”?

首级,即人的脑袋,专指脖颈以上的部分。把人头称首级,源自秦汉时期军队的一种奖励制度,当时为鼓励军功,规定凡在作战时割下敌人脑袋者回来赐爵一级。古人将脑袋称为首,一首一级,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脑袋称为“首级”了。

“首级”制度是奖励将士奋勇杀敌的有效措施,而脑袋就是计功领赏的主要凭证。由于脑袋与军功直接相连,士兵们在战场上会为争夺首级而自相残杀。例如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后,就有几十个骑兵为争夺项羽的尸体打斗厮杀,最终死伤十数人,项羽的身体也被分作五处,被士兵拿去邀功请赏。部分士兵还会将自己斩杀的头颅卖掉换取金钱美女,无功者因买得首级而加功晋爵,造成了按功行赏制度的不公平。北宋时期,大将狄青向仁宗皇帝历数“首级”制度的种种弊病,仁宗准奏予以废除,“首级制度”就此消亡。

“击鼓而进”“鸣金收兵”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击鼓而进”“鸣金收兵”的说法最早出自《荀子·汉兵》,其中有“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的说法,意为击鼓号令进攻,鸣金号令收兵。这里的“击鼓”和“鸣金”都是古代军事指挥的号令,击鼓就是敲战鼓,鼓为牛皮制作,声音浑厚,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而“鸣金”,则为敲“钲”,钲为铜制,形状似钟而狭长,口向上,敲打后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穿透力强,传播距离远,在战场厮杀时,士兵可以清楚地听见,便于指挥。

关于“击鼓而进”的来历,还有一个趣闻。据传黄帝与蚩尤作战时,军队士气不佳。黄帝听说东海流波山上有一种叫“夔”的动物,形状像牛,全身青黑色,目光如电,叫声如雷,十分威武雄壮。黄帝便剥下“夔”的皮制成八十面鼓,让玄女娘娘亲自击鼓,顿时声似雷霆,军队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打败了蚩尤,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十六计”分别是什么?这个说法始于何时?

《三十六计》,即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三十六计”的说法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成书则是在明清时期。该书没有真正的作者,因为书中大部分计谋来自孙武的《孙子兵法》中,是后人在研读《孙子兵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历代军事家的智慧结晶,由后人集结而成书。

《三十六计》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胜战计,即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则为败战计,即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分别为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代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假痴不癫、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这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

“围魏救赵”是怎样一种军事思想?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之一,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原是战国时齐军解救赵国的一种方法。

这起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54年,当时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双方僵持甚久,赵军苦守不支。齐国应赵国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解救赵国。军师孙膑认为,要解救赵国不能直接去打,应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于是,孙膑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进去,魏国精锐部队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围攻邯郸的大军不得不日夜兼程回师自救。齐军乘魏军疲惫之际在桂陵迎敌,一战使魏国兵力大损,此后一蹶不振。“围魏救赵”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背水一战”是怎么来的?

“背水一战”,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这个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书中“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描述的就是发生在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的一段真实历史。

当时,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陈余率二十万兵力,占据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以迎战。韩信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当夜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要求轻骑兵在赵军出营迎战时,立即冲进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汉军红旗。随后,韩信带余下的士兵渡过绵蔓水,背水列下阵势。古代兵法认为,应背山、面水列阵,但韩信却故意违背兵法背水列阵,陈余见状以为胜券在握,便率全军蜂拥而出,打算生擒韩信。汉军背水而战,明知无路可退,只得个个拼命杀敌,所以双方厮杀半日,赵军仍无法获胜。由于赵军后方空虚,韩信安排的两千轻骑兵轻易在赵军军营插满汉军大旗,赵军队伍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

背水一战使韩信声名大振,正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当前临大敌、后无退路之时,将士才能坚定拼死求胜的决心,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云台二十八将”都有谁?

云台二十八将,指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二十八员大将。汉明帝永平年间,为祭奠这二十八位功臣宿将,命绘其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故称“云台二十八将”。

同类推荐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主体内容。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 弟子规·千家诗

    弟子规·千家诗

    本书原名为《训蒙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千家诗》是明清两朝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
  • 惊鸿浙大

    惊鸿浙大

    本书选取了刊登在《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国立浙江大学日刊》上的讲演词61篇,融会着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浙大求是文化。
  •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中国画历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其中花鸟画的文化体系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花鸟画的技法多样,既写形又写意。古代文人志士挥毫泼墨,在画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并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本书以起源、发展、成熟与新变化时期为主线,翻开一部中国花鸟画的历史。
热门推荐
  • 柳下不惠

    柳下不惠

    一段失掉的记忆,牵连出一段温暖的“青梅竹马”。亡国的公主?不,您看错了,那是个扎在钱堆里满身铜臭的当铺掌柜,而且,算学不济。两个唇红齿白活色生香的小王爷?不,您眼神不好呀,那是两个傲娇毒舌,爱献殷勤又互相鄙视掐架的小伙计。嘿,那边还有一位温柔贤淑,善良大方的知州小姐呢!不,您什么眼神,那是个不停撬墙角的专业绿茶婊好不好!嗯?那儿还有位娇媚无双的活力少女啊!嘁,那是隔壁开青楼的。裴鹿:“哎,你说我,这么个做事认真,积极向上,挺有善心,偶尔还回报社会的女汉子姑娘,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斗得了绿茶妹,抵抗得了美、色、诱、惑的绝世好姑娘,怎么就找不到夫君呢?”
  • 下面世界的里枪手

    下面世界的里枪手

    一个在无法地带得罪了恐怖组织的大高手,为了躲避追杀,义无反顾跳入了天界的海里,沿着先驱们的传说,果然看到的新世界。但是····这你妹的也太高了点吧?!!!在经过救治之后只剩下了本能与那无比糟糕性格的他,不知道接踵而来的将是怎样的生活?
  • 暧昧穿越女

    暧昧穿越女

    悲催无奈被穿越,是命中注定还是遭人整蛊?被下狱,未婚夫还长得惨不忍睹,拜师学艺却又被见色忘徒的师傅嫌弃,老天你到底是要闹哪样!公子,喜欢我?别逗了,你不过是一时新鲜,还有那一位,不过是崇拜我,这不是爱,对,不是。只有你,因为我爱你,所以就算你不爱我,我也有本事把你抢到手。因此,求证成功。小小女子好霸道,且看翩翩公子如何被拐到坑里。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从孔夫子创立儒学开始, 中国就有重视理论思维的传统。理论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实践, 但它又是人们行动的先导和指南。理论一旦被广大群众所掌握, 将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 奇异搭档的奇异旅行

    奇异搭档的奇异旅行

    恋姐癖之间的合作,穿越各个世界只为击败时空游戏的主人,回去见自己的姐姐大人,嘛。。。这样的感觉的小说???本书虽然说是动漫穿越,但也适合作为轻小说看,没看过原作的也可以看看,作者会尽力将原作还原
  • 乱世笙歌

    乱世笙歌

    初见,红烛摇曳,帘帐低垂,她着一袭大红嫁衣,隔着朦胧的喜帕,看向那个同样大红华服,目光里有着几分猜度几分试探几分冷漠的他。那时,他杀招紧逼,她悉数奉还。再见,她是崛起于朝廷,闻名于天下的月笙公子,而他,浴火重生,是如出鞘宝剑般锋芒在侧的皇子。她金科夺魁,立足朝堂,揽尽风华。他挟势而来,绝情遗爱,誓要将天下都算尽。七国乱,狼烟起,民生凋,沧海覆。谁在九重宝塔之上,听刀剑喑哑,绽相思如花。谁的锦瑟弄流年,谁的青丝化琴弦。这一路,又是谁执了谁的手,共谱这一曲乱世芳华。新书《娇女谋》已经上传,请小伙伴们多多支持O(∩_∩)O~。
  • 星际淘宝王

    星际淘宝王

    “不错,我就是星际淘宝王,宝物搜集狂,你有奇珍异宝给我看么?”“你想抢东西?呵呵,那对不起,把你的宝贝也留下吧!”
  • 婚后试爱:豪门老公不好惹

    婚后试爱:豪门老公不好惹

    她的未婚夫,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叔。为了逃婚,她上了一个看起来很正派很可信的男人的车,不想,车门被锁死,男人帅气的脸越逼越近。“亲爱的未婚妻,我就是你的老公,还想往哪儿跑,我陪你!”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大少爷草之阳染上了妖气无奈远离家乡,之后巧获一本练气秘籍,悟出了独一无二的功法,遇到了传说中的妖,魔,神,开始了他的纵横传说,不甘平凡,超人智慧的草大少最终称霸在诸界,快意苍穹!
  • 穿越小魔女:我是萌萌太子妃

    穿越小魔女:我是萌萌太子妃

    穿越成一名流落民间的小女丐,真实的身份却是当朝相府千金,小魔女林诗妍表示还算满意。然而,丞相大人遭人诬陷,相府千金也只好东躲西藏,林诗妍一拍胸脯说:“这都不是事儿!”无意中救下了一个美男,竟然还是当朝太子?情愫渐生,做我的太子妃可好?欣然接受之下,她却发现了太子的巨大秘密,原来,他也是正在被人追杀的。终于有一天,平反昭雪恢复了身份,却没有想到隐藏着更大的危机。林诗妍说:“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