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02500000017

第17章 诸子百家(4)

申不害是怎样的人?

申不害,又称申子,公元前385年生人,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法学家,以“术”着称。

申不害原为郑国人,韩哀侯二年,韩国灭掉郑国,申不害遂成为韩人,成为“亡国贱臣”。公元前353年,魏国起兵伐赵,赵成侯向韩国求援。申不害进谏主张联合齐国,伐魏救赵。在申不害的倡导下,韩国与齐国联合谱写了“围魏救赵”的历史。这次事件,使韩昭侯看到了申不害处理外交事务的卓越表现,于是力排众议,于公元前351年将申不害破格升为宰相,以求变革图强。申不害在韩为相十九年,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经过十五年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使韩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

申不害卒于公元前337年,享年四十八岁。《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中评价说:“其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申不害的“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关于“术”的含义,申不害没有明确解释。从他的思想内容来看,“术”应是君主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法”是公开的,是臣民的行动准则,而“术”却是隐藏在君主心中,专门对付大臣的。申不害认为,君主要稳固地位,必须有两面之“术”,不然势与法就会变得威严而不受用,刻板而不通达。如果以“术”来联通势与法,就如虎添翼,无论动静,都会使臣下慑服。他的“术”分两类,一类是控制术,如“正名责实”,就是讲规定职责,考校监督官员,有一定的合理性;一类就是搞阴谋,耍手腕,弄权术。所以他一再告诫君主,对君臣关系要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相信所有的大臣。

中国历史上对权术的玩弄,并非始于申不害,但他却是第一个在理论上的系统研究者,这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很受历代统治者的喜爱。不过,申不害的学说从本质上无补于稳固政权,因为君主有驭臣之术,臣子必有欺君之方,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性。

申不害有怎样的哲学思想?

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但他的学术思想受道家影响,一直推崇老子的大统一哲学。申不害认为,自然运行是有规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认为宇宙间的本质是“静”,其运动规律是“常”。他认为对待一切事情应以“静”为原则,以“因”为方法,“因”指“因循”,“随顺”。“贵因”指“随事而定之”,“贵静”的表现就是“无为”。申不害把这种“静因无为”的哲学思想用于“权术”之中。为了完善这种方法,他还进一步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这种示弱绝不是要君主无所作为,而是君主决策前的一种姿态。在关键时刻,申子要求君主独揽一切,决断一切。申不害的这一主张,就是由道家的“天道无为”演化发展而来,可以说,他的哲学思想正是其法家“权术”思想的基础。

许行的一生是怎样的?

许行,战国时期楚国人,着名的农学家、思想家。许行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约与孟子同一时代。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关于许行的记载,文中说其人“为神农之言”,所以被归为农家,如今一般被视为先秦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

许行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并且身体力行,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公元前332年,许行率门徒离开楚国前往滕国,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划给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非常好。大儒家陈良的弟子陈相等人仰慕许行,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就此摒弃儒学观点,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同年,许行、陈相与孟子在滕国相遇,展开了一场历史上着名的“农”“儒”论战。孟子出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对许行农学派大加讨伐,贬斥为“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而许行及门徒则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反驳,此典故在《孟子·滕文公》中有详尽记载。

许行有着作《神农》二十篇,至今已全部散佚。

许行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许行作为农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他认为贤德的君主应该和百姓一同耕种,并且要自己做早晚餐并处理国事。他反对国君设仓库储存粮食,反对府库积聚财货,认为这就是伤害人民来供养自己。许行的主张反映了战国时期贫苦农民的利益和要求,是一种平均主义和共同劳动的思想,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许行的这一主张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不过,许行还是以其独到的农家思想见解和实践活动,对后世的农业社会和农业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许行在从事农事之余,也从事手工业生产,他还意识到市场货物交换的重要作用,并对物价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他主张依据产品的长短、大小等数量、质量规定价格,这样市场上的同种商品只有一种价格,而没有第二种价格,这就是“市贾不二”,这样可以避免弄虚作假现象,即使小孩子去买东西也不会受欺骗。许行的价格论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对于商人利用市场高利盘剥,要求调整物价的愿望。

告子是怎样的人?

告子,名不详,也有学者推测其名不害,战国时着名的思想家。关于告子所在的流派,东汉学者赵岐在《孟子注》中说,告子“兼治儒墨之道”。

告子起初跟随墨子学习,口才好,善于与人辩论,且讲仁义。后来,告子又投师孟子,曾与孟子讨论人性问题,着名的“食色,性也”即为告子所说。告子认为“生之谓性”,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可惜的是,告子的着作没有流传下来,他的学说仅有只言片语记录在《孟子·告子》中,这些记录对于研究告子的思想学说十分重要。

告子与孟子有怎样的论战?

告子曾师从孟子,但其思想与孟子完全对立。两人在人性的问题上曾有过几次辩论,对此《孟子》中有相关记载。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他以木材做成器皿为比喻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告子又用水作比喻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反辩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又一次辩论中,告子说:“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告子认为食色是性,这是一个正确的根本命题。在这次辩论中,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见解并没有被批倒,但孟子对他的“义外”之说则极力反对。

如今来看这几场辩论,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众多关于人性思考的学者流派中,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是比较正确的。不过,告子的思想一直被贬抑,直到清代后期的龚自珍才特别把它提了出来,并加以发扬。

杨朱是怎样的人?

杨朱,字子居,人称杨子,战国时期魏国人,先秦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杨朱的生卒年代不详,应该生活在墨子与孟子之间。因为墨子从未提到他,而在孟子的时代他已经具有与墨家同等的影响。例如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在《列子》中也有一篇题为《杨朱》的文章,可见杨朱在当时影响之大。

杨朱为人十分有趣,他的行事作风不像个思想家,反而像个诗人。一次,他外出到了一个岔路口,竟然哭了起来,因为他联想到了人生的歧路,心中不禁伤感起来。杨朱珍重自身,重视个体生命的保存,对于个人喜怒哀乐的体会也尤为敏感。正因为如此,他反对儒墨,尤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杨朱的见解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从以保全自己作为人生目的和意义这一点上来说,杨朱与老、庄道家,尤其与庄子的思想有一致之处。如今,也有学者将杨朱一派划分为道家的一个流派。

杨朱有怎样的政治主张?

杨朱与墨翟一样有治世之才。据《说苑·政理》记载,杨朱曾与梁王论“治天下如运诸掌然”,他把自己比成尧舜,自称是“得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的贤人。

在治世方面,杨朱提出建立一个“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社会。这种政治主张是从“为我”而不“侵物”的学说衍生出来的,即一方面从“损一毫而为天下,不为也”,衍化出“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一学说从另一角度来看,就是“人人不以天下大利,人人不易其胫一毛,天下治矣”,就是说,人人都各自为自己,而不侵犯别人,这样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杨朱的这一主张在阶级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它只不过是小私有者的美好幻想。对此,《韩非子·八说》中也提出批评,认为杨朱的主张虽然明察,但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根本行不通的。

公孙龙是怎样的人?

公孙龙,字子秉,生于公元前320年,战国时期赵国人,能言善辩,为“名家”的代表人物。

“名家”,是先秦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派别,重视“名”和“实”的关系的研究,这里的“名”即概念,而“实”则为事实。公孙龙的主要思想都体现在《公孙龙子》一书中。《公孙龙子》在西汉时共有十四篇,北宋时遗失了八篇,至今只残留六篇。其中,《迹府》一篇是后人汇集公孙龙的生平言行写成的传略,其余五篇《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则是公孙龙的思想凝结。在《白马论》和《坚白论》中,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是“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提出了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夸大,割断二者的联系,形成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

公孙龙卒于公元前250年,享年七十岁。

“白马非马”的典故是怎样的?

“白马非马”是一个非常着名的典故,故事的主角就是公孙龙。

战国时期,赵国一带的马匹曾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为严防瘟疫传入,便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一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遭到关吏阻拦。公孙龙辩解说:“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娓娓道来:“‘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这是说,白是一切白色的共性,而不是马,马是一切马的共性,而不是白。白马指白色的共性加上马的共性。所以白马并不是马。

关吏越听越糊涂,如坠云里雾中,不知该如何对答,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

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证在逻辑上和概念分析上做出了独到的历史贡献,但是他把一些概念混淆而流于诡辩。他分析了马与白马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但他夸大了这种差别,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使一般脱离个别独立存在。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当成脱离具体事物的精神实体,从而导致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结论。

惠施的一生是怎样的?

惠施,即惠子,生于公元前390年,战国中期宋国人,着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在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效力于魏国,曾随同魏惠王到齐朝见齐威王,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不过,惠施后来与张仪发生矛盾,被魏惠王驱逐出魏国。惠施先到楚国,后又回家乡宋国,并在宋国与庄子结识成为朋友。公元前319年魏惠王死,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效力。

惠施卒于公元前317年,他的着作没能流传下来,他的哲学思想零散见于其他学者的转述。其中,《庄子》多次提到惠施的思想,《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的思想的记载。

惠施有怎样的哲学思想?

惠施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他的主要学说都是关于宇宙万物的,《庄子·天下篇》中就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等等。

这十个命题又被称为《历物十事》,是孤立的十个辩论命题,没有论证过程,也弄不清论辩时的背景,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如“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意思就是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对后世的哲学研究影响深远。

名家在历史上有何贡献?

名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产物,他们以辩论为主,具有反传统的精神,实质都是为新政权服务。不过,由于认识角度不同,名家所持有的观点也有所不同,如惠施、公孙龙都是片面夸大了认识的某一方面,惠施强调事物的“同”的一方面,公孙龙则强调事物的“异”。他们在各自所强调的方面都有精辟的思想,只是自身认识会受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限制。

名家在历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非常类似于古希腊的智者派,甚至于某些命题都相似或相同。例如公元前5世纪伊利亚的芝诺就有过“飞矢不动”的命题,名家学者也曾有过相关辩论。名家学派和智者派几乎同时各自在东方和西方以几乎相同的诡辩式的理论活动,参与了当时历史性的社会大变动,最终促使人类思想认识大为深化,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值得注目的现象之一。

惠施与庄子为何能成为挚友?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中,庄子和惠施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这在其他诸子中并不常见。这两人中,庄子有着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惠施积极入世,十分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胸襟坦荡无比。这两个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知己,确是不容易,所以一经相识便结为至交好友。惠施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庄子虽看不惯,却也常被惠施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他们一个如闲云野鹤,一个积极入世,虽然在现实生活上存在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却比许多思想观念一致的学者深得多。惠施死后庄子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时,庄子不禁回头对随从说:“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由此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

兵家是一个怎样的学派?

兵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研究讨论的主要是战争哲学思想,学说重点在于“用兵”,即战略战术问题。春秋战国之后,那些通晓军事的军事家、学者也往往被归入或称为“兵家”。

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孙武、孙膑、吴起等。兵家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着名的姜太公。其中孙武是世界公认的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之一,其伟大着作《孙子兵法》于古今中外都影响深远。

同类推荐
  • 塞北之尊:恒山(文化之美)

    塞北之尊:恒山(文化之美)

    恒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并以其拔峙雄浑的气势,绵延奔腾于北国万山峻岭之间。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名人典故、风土民俗、艺术戏曲等无不成景,简直浑然天成,独具特色魅力。
  • 中华民俗常识一本通

    中华民俗常识一本通

    历史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传承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华民俗常识一本通》再现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活景观,让现代的生活状态找到它的每个历史渊源。
  • 典章制度(中国文化史丛书)

    典章制度(中国文化史丛书)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取名

    取名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良名。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姓名,蕴涵了人的精、气、神,姓名,传达着天地之玄机。姓名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一生命运,但好名字透着时代的信息,凝聚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人的理想、抱负和志向,助你树立人生的追求目标,激励你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在心理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人的一生。如何为孩子取一个好名字?当名字成为自己人生的阻碍时,如何去改名?当你打算筹建一个公司或企业时,又如何为它取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 民族移民(兰州历史文化)

    民族移民(兰州历史文化)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她的文脉传承。挖掘整理、弘扬光大使其绵延不绝,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种种原因,保存于地面上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不多,因此,通过文字记载,保存历史记忆显得尤为重要
热门推荐
  • 旋转木马不哭

    旋转木马不哭

    七个人,尝尽青春的酸甜苦辣,最后淡忘,走向青春的尽头。
  • 时光荏苒你还在

    时光荏苒你还在

    并不是每个故事都很完美,并不是所有的结局都很华丽。只要我们能在青春里遇见最真,最纯,最可爱的自己和你就足矣。不需要那么轰轰烈烈,无论是怎样的结局,至少,曾经,我遇见了你。
  • 冤魂记

    冤魂记

    魂凝不聚,阴气成天。魄碎流离,尸遍天山。僵而不化,月揽江山。棺裂尸变,血杀漫天。众所周知,茅山、蜀山、龙虎山...众多门派自古以降妖伏魔为己任,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灵异传奇,而在这片灵动的大地之上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氏族,他们没有门派的光辉,却有着替天行道的使命......
  • 不要绑架我的青春

    不要绑架我的青春

    《不要绑架我的青春》描述的是一段属于童年时期的执着与困惑,一个来自孩童世界的“十万个为什么”。主人公基隆是一个快上小学的男孩,在他平淡却又充满变数的生活中,有很多新奇故事、烦恼、委屈不期而至。生活中会“插播”关于钓鱼、攀爬、图书、兄弟、宠物、长相甚至是灵魂的各种话题,这些经历在小主人公心里掀起波澜。在思考与探寻相纠结的路上,他排斥着别人的声音,寻找着自己的呼喊,却又不断陷入自我的质疑中……
  • 永远的蔚蓝

    永远的蔚蓝

    简介:世界有几种颜色?4000年的人说:“七种!”4100年的人说:“六种!”4200年的人说:“五种!”4300年的人说:“四种!”4400年的人说:“三种!”4500年的人说:“两种!”4600年的人说:“黑和蓝色!”人类带着即将消失的最后一种颜色“蓝色”回到4000年!
  • 巫道出马

    巫道出马

    在东北,有一群神秘的人。他们能够预测凶吉,助人改命,也可以差神遣鬼,断人生死,甚至可以远隔千里取人性命。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出马仙弟子——一种类似于灵媒却比灵媒更强大的人。而他们,一个是天生阴阳眼的侦察兵,一个是天赋异禀的出马弟子,还有奇门遁甲的阴阳先生,不是冤家不聚头,三人同行,将生出怎样的啼笑皆非?破邪事儿,斩妖魔,斗鬼神,又将与冤魂恶鬼生出怎样的恩怨情仇?末法时期,且看人鬼相争。源自真实的故事,让人颠覆三观的灵异奇闻……
  • 炎阳凋零

    炎阳凋零

    素衣镇,临鹭水,近西陲。自西三百里外,俱为千里黄沙,少见人烟。而一切的一切将从这里开始……
  • 明七子诗选注

    明七子诗选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腹黑毒妃

    腹黑毒妃

    她身上只用红色轻纱轻遮,他伏在其上,狠狠撞击,邪魅出声:"逃到哪里,你都是本王的爱妃,你说过的,一百零八式,本王要让你一样一样品尝。
  • 千里寻

    千里寻

    它是一只特工猫,自小在主人身边,却因为一次主人朋友的背叛为主人挡子弹而死,落入地狱,走错轮回门,来到一个名叫千叶的大陆,却不想穿到了一位少年的身上,开始一段寻主之旅。化猫为人,只为千里寻你——潇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