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02500000012

第12章 四书五经(1)

只要谈到国学,必然离不开“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对后世的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章我们所要了解的就是这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四本书,为南宋以后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自此以后“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种经典,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后来,《乐经》亡佚,只剩下“五经”。

“四书五经”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其主要核心思想为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哲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历代统治阶层对“四书五经”都推崇备至,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对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论语》是怎样一部书?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赵普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全书共有11705字,分为二十篇,前十篇被称为《上论语》,后十篇被称为《下论语》,各篇取篇首两字作为篇名,各篇章数不等。在语言风格上,《论语》遣词酌句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论语》通篇内容围绕孔子而谈,书中不仅有孔子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还有对其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对于孔子的教学方式,《论语》也大费笔墨。据其所载,孔子能够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他会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等,对其进行不同的教诲。《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晳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是由后人命名的吗?

关于《论语》命名的来由,历来有不同说法。有很多人认为,“论语”非当日编纂者命名,而是后人命名。例如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便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按照这一说法,《论语》的名字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安国、扶卿赋予。

那么,史实是否就是如此?我们来看看《礼记·坊记》中的这段话,“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坊记》确切的着书年代还无法确定,但至少学界一直认为其成书年代在汉武帝以前。可见,王充在《论衡》中的说法并不可靠。

由上推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论语》是由当日编纂者命名的。对此说法,班固等人表示肯定。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论语》有几个版本?

《论语》版本众多,在汉朝时已有三种不同的本子。一为《鲁论语》,共有二十篇;一为《齐论语》,共有二十二篇,较《鲁论语》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一为《古文论语》,共有二十一篇,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篇次也和其他两个版本不同。

这三个不同版本的《论语》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候张禹先学习了《鲁论语》,后来又讲习《齐论语》,经过细心钻研体会,他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以《鲁论》为根据,号为《张侯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地位尊贵,他所编制的这一版本受到儒生们的大力追捧,后汉灵帝时所刻的《嘉平石经》就是用的《张侯论》。我们今天所用的《论语》版本,基本上就是《张侯论》,其他版本大多已流佚。

关于《论语》的注释有哪些?

《论语》最早的注释本,应为西汉经学大师孔安国所着的《论语孔氏训解》。该版本存在许多争议,清代有学者还认定其为伪书。但事实上,《论语》孔注绝非后人伪造,孔安国确曾写过《古文论语训解》,只是流传下来的《孔注》屡经后人的口传笔抄及增删,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孔安国对《论语》的注解,重在训诂,兼及大义,是儒家经典中“行于世”的最早注本。

孔安国后,影响力较大的注本为东汉末郑玄的《论语注》。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汉以后,各代出现过许多《论语》的注释版本,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在这几个版本中,《论语注疏》《论语集注》是阅读《论语》的基础,而清代的《论语正义》,则可作为深入研究《论语》的必读着作。

《孟子》是怎样的一部书?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中期。全书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下又分二百六十一章,共38125字。

关于《孟子》的篇目,《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即在七篇外另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人们又称其为“外书四篇”。不过,东汉经学家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浮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该版本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

《孟子》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但该书在成书后一直不被重视,直至唐代韩愈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才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一书的地位也逐渐提升。北宋神宗年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之一。

《孟子》到底是谁写的?

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孟子》为孟轲自着。《孟子》最早的注释本,即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就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对于该说法,元代经学家何异孙也持肯定态度。

另一种说法认为,《孟子》是孟轲弟子所作。首先提出该说法的是唐代韩愈,他在《答张籍书》中说:“孟轲之书,非轲自着。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这一说法得到宋代晁公武、清代崔述的认可。

如今,我们一般认为,《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合着。宋代朱熹、清代魏源主张孟轲自着,但也都认为孟轲的弟子也参加了编撰行为。朱熹曾从文章风格的匀称一致上,力证该书出自孟轲之手,他说:“《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着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所以,我们一般认为该书由孟轲口授,由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整理成书。

《孟子》对后世有何影响?

《孟子》一书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因为该书宣扬性善论思想,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阐述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不切合战国时代急功近利、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当时少有君主重视。

宋代理学盛行,《孟子》所倡导的儒家仁义礼智,儒家王道思想、仁政措施,才广泛为统治者所接受,孟子的思想也广为流传。《孟子》在政治及经济方面的新主张,如改进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阐述的“井田制”理想等,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此后,《孟子》成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

《孟子》还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学》是怎样一部书?

《大学》,为儒家经典着作。这里的“大学”,并非指高等院校,它是相对于古代的“小学”而言。古代小学“详训诂,明句读”,教习人们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而“大学”则专门讲治国安邦之道,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际上就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的。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不分章节,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如今我们所见的《大学》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的部分是核心,“传”则是“经”的注释,经一章,205个字;传十章,共1546字。《大学》字数虽少,但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它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到底是谁写的?

《大学》的作者,传统的说法是曾参。

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认为其是“孔氏之遗言也”,南宋朱熹也支持这种看法,但在此看法上有所延伸,他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后来人们一般认为,《大学》为曾参所做。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05年。他和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世称“曾子”,后世尊称为“宗圣”。

不过,近代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大学》应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由于这一说法尚无确凿证据,人们仍把曾参作为《大学》作者。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目前广为流传的版本,为朱熹《大学章句》本。《大学》历代注本很多,主要有宋朱熹的《大学章句》《大学或问》,宋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明王守仁的《大学问》,清陈确的《大学辨》,清李塨的《大学传注》,等等。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

《大学》有什么现代意义?

《大学》一书,深刻地阐述了修身、治国的道理和方法。其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

《大学》所论的“修身”即为改变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改变环境。凡人在世,必得以自身与环境打交道,在此过程中或者改变自己,或者改变环境,或二者兼而有之。国父孙中山作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第六讲题也提到;“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而《大学》一书实为立身处世所必读,古人将它列为四书之首,非偶然也。朱熹更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故读“四书”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读《大学》以修养品性。即便在现如今,我们也应该潜心静气读《大学》,《大学》的思想政治及教育理念,必定会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庸》是怎样一部书?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着作。该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到宋代人们把它抽出,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为儒家“四书”之一。《中庸》全书三十三章,共3545字,因其哲理思辨性和严谨的体系性,成为四书中最难理解且争议最多的一部书。《中庸》强调人们应该实行中庸之道,而要实行“中庸之道”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加强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一般认为,《中庸》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南宋理学家朱熹评价《中庸》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人,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庸之道所阐述的思想,对一个人来说,是一辈子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中庸》的作者是谁?

关于《中庸》的作者,自宋代以后就备受争议,迄今尚无定论。

人们最早认为,《中庸》为子思所作。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认可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作《中庸》是为了保持孔子思想的真实性和延续性,是为了发扬光大孔子的思想。东汉着名经学家郑玄、南宋理学家朱熹都持该观点。不过,自北宋欧阳修开始,人们对子思着《中庸》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因为《中庸》所提倡的“自明诚”“自诚明”同孔子所经常讲的“志于学”“必学而后成”有自相矛盾之处,如果子思传承孔子真义,却又与《论语》所讲的孔子思想不同,这在道理上说不通。清代学者崔述认同欧阳修的看法,也认为《中庸》不是子思的作品。

如今,人们普遍认为《中庸》部分是子思所作,部分是战国秦汉之际儒家学者增益而成。当代着名学者蒋伯潜、冯友兰先生都持这种看法,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庸》二十章之前似出于子思之手,而后面章节则为秦汉之际学者所发挥添加。

《诗经》是怎样一部书?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作品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诗经》收录作品跨越年代大约为六百年,最早的作品是《豳风·鸱鸮》,据《尚书》记载该诗为西周初年的周公旦所作;收录最晚的作品为《陈风·株林》,据郑玄《诗谱序》记载该诗写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同类推荐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五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五卷)

    本书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书中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
  • 启蒙年代的秋千

    启蒙年代的秋千

    《启蒙年代的秋千》描述的是1980-1990年之间的中国内地文化。对1980年代文化时段里那些有代表性的切片,或善或恶,或喜或悲,都在“当代文化的演进”这一大前提下,给出的个人评价。人们习惯上,把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整个1980年代,称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启蒙年代’”。本书所记述的,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与事。
  • 山河扣问

    山河扣问

    山河扣问,是邓涛在叹惋历史文化足迹中,娓娓道出的对生命、对往昔的体验感知;是通过心灵关切探寻着沧桑世道是非曲直的文化捕捞;是用内心独白式的温润对秦砖汉瓦的深情抚摸;是一支秀气的笔,在拨开朦胧,于迷雾中印证自己紧抱不弃的人生信条。
  •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 罗婺历史与文化

    罗婺历史与文化

    本书阐述了云南武定地区古代罗婺部的兴起和发展,探寻罗婺文化的源头、探讨武定地区土司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最后提出了武定地区彝族文化为主的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对罗婺文化的界定。
热门推荐
  • 我不喜欢发短信

    我不喜欢发短信

    一切都在生命诞生时酿成……它看似平常,却注定令众生奴役。庸庸碌碌的生活、狂烈奔放的生命,常态生活的背后,是否掩藏着不可思议的冒险?《我不喜欢发短信》讲述古怪导游与文艺青年的故事:艺术家木一名和女友吴亚卓同居十年,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否该结婚、何时结婚,随后,木一名在一日清晨又莫名失去记忆。邂逅对爱情失去信心的导游高真宇之后,木一名与吴亚卓胶着的感情状态,有了新动向——结婚旅行!
  • 天道古记

    天道古记

    盘古,女蜗,轩辕,夏禹,这些传奇是否永久地消失在了历史银河中?宙斯,波塞冬,雅典娜,阿瑞斯这些主宰身处几界?鼓动的东方神魔,暴动的西方魔灵。历史中空白的一万年如何解释。是天道作祟,还是有大神通者偷天换日?一切秘密尽在天道古记。
  • 何谓天

    何谓天

    “天命?天命定我从小无父无母?”“顺应天命,便可成就无上坦途?”“我且问何谓天?”七岁孩童无父无母,孤苦伶仃漂泊于世,见惯世态炎凉人心冷暖。遇命中贵人,玩世不恭老者。怎奈何,命运多舛,我当逆天。无惧前途坎坷,赌上此生但求不留遗憾。
  • 若非深爱谁愿为你低到尘埃

    若非深爱谁愿为你低到尘埃

    冷情总裁一朝穿越,成为当朝丞相之子,嫁与当朝太子为妃。出嫁前,老丞相说:儿,出嫁了,要恪守夫规,三从四德,在家从母,出嫁从妻,切莫争风吃醋,贤良淑德……黑线.....【君无暇:如果不是你,我不会相信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让我顷其所有,还愿意去爱!】“太子妃娘娘,皇太女殿下去了千娇阁!”君无暇皱眉:“无防”“殿下还叫了两个小倌!”君无暇一拍桌子:“走,去看看!”他就不相信,有什么小倌比自己还俊美有你的地方便是月半夏的荣华,君无暇:“既然如此,我便许再你个一世繁华”我想和你在一起,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两年,而是很久很久…久到生生世世。作者会加油哦
  • 狐仙之七世怨侣

    狐仙之七世怨侣

    他出生不凡,生性超然洒脱,有着魅惑天下的面孔与无人匹敌的修为;她是狐界唯一的公主,天生的芳华倾国倾城;他原本可以超凡脱俗,位列仙班,却宁愿永生永世地留在灵界,守护在她的身边,为此,他不惜罪犯天条,冒犯天庭;七世怨侣,七个轮回!他们,能否能生生世世。长相守?(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庶女轻舞

    重生之庶女轻舞

    本以为不争不斗便可以在深宫之中安静终老,没想到一朝风云变幻,竟被恋人当做权势的牺牲品。含恨自杀,却意外重生,且看她一步一步逆转自己的人生。皇上,是她前世冷情的夫君;王爷,是前世背叛她的恋人;丞相,是她铁石心肠的父亲。重生之后,再不让任何人来决定她的人生!本不想再与他再有瓜葛,没想到兜兜转转却总是逃不开,他欲要权倾天下,她却只想一生一世一双人。“我若为妃,你终生不得纳妾!”她冷眼看着他。“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他目光含情。
  • 终于爱上你

    终于爱上你

    即将踏入幸福的婚姻殿堂却横遭灾难殒命,是因欠下了前世的夙怨深情?她倾城绝色,心似菩提,更为心爱男子不顾生死。他却诀别诗一首,狠斩情缘;冷眼看她戴凤冠着霞帔,恨嫁残暴太子爷,说···长嫂如母?被情所伤,她封心锁爱,只求一隅宁静却屡遭设计暗算,伤心、伤情、伤命,竟是心爱人一手策划,争夺皇权的棋子?伫于权利之巅,拥有超绝智慧,他自诩冷硬无情,伤她毁她。哪知,一朝心动,自此独爱霸宠于她,不惜那金銮龙椅,发兵赴死血染皇城,终得她倾心,却又判她凌迟死刑?心念成灰,她流尽血泪,刻下:今生不复相见,绝我永世无心无爱······带着腹中孩儿,割腕了情!———————————新婚夜,她怒扯红头纱,目光冰冷:“我已非处子!太子殿下千金之体,恕我无颜伺奉!”他揪住她的衣领,逼视着她的眼睛,咬牙怒道:“你以为本王不知?你以为我会在乎?!不管你跟过谁,爱过谁,从现在开始,你是属于我的东西!敢寻死,我会让你在乎的人,统统陪葬,包括···他!!听清楚了?!!”一夜秋风,桃花落;情断愁肠,雨雪霏······当旧情和前缘摊于眼前,得知抛弃、处死,都只为博她红颜一笑,她又会作何抉择?
  • 节南山之什

    节南山之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语言艺术全书3

    语言艺术全书3

    说话实在小觑不得,所谓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说话里体现。良好的口才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塑造的。语言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传达思想的工具,更是门艺术。人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存。而我们用来交往的基本手段就是语言。
  • 基金赢利精要

    基金赢利精要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基金理财书籍,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带着你走进基金公司,揭示了基金公司是如何运行的?基金经理们是如何选股选时的?教你如何踏准节拍,选择多生金蛋的好“基”,真正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同时书中还深入分析了基金投资中的一些误区,提出了规避风险的策略和技巧。总之,这是一本多方位指导基民的投资实用手册,既可以作为投资者理财的实用宝典,也可以作为基金公司教育投资者、指导与客户沟通的培训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