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3200000015

第15章 世纪侨魂(3)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陈嘉庚故居,于1980年经过再次修缮,已由原来的木质房舍改为钢筋水泥结构。故居一楼,陈列有集美学校校史。二楼居中是陈嘉庚生前的会议室兼会客厅,东侧乃二校主陈敬贤生平事迹陈列室。陈敬贤襄助兄长兴办教育,积劳成疾,年仅50岁便撒手人寰。陈嘉庚早年创建教育有成,与乃弟的支持密不可分。会议室西侧,是陈嘉庚晚年的工作室、卧室、洗涤室、餐厅,里面摆放着陈嘉庚当年用过的写字桌、靠背椅、圆木桌、圆木凳、旧式木床、书橱,以及两张规格、式样迥异的沙发,还有生活用的储水陶罐、脸盆、口盅、搪瓷痰盂等,一切的一切,显得那么简陋朴素。实在难以想象,这里曾是拥有亿万资产,身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的陈嘉庚先生旧宅。

二楼西侧另一室设置的玻璃橱窗中,展示着陈嘉庚生前用过的棉背心、蚊帐、鞋帽、手杖、剃须刀、布伞等遗物。特别是那把布伞,别致到了不伦不类的程度:伞布破了,补一补再用;年长月久,补丁越来越多,密密麻麻,实在不能再补了,就将原来的布块拆除,重行蒙上一块新的白布;只要伞架完好,便舍不得丢弃。布伞静静地躺着,凝望中,主人陈嘉庚的形象不觉凸现在我的眼前,笔挺的西装显出他潇洒的风度、严谨的作风与昂扬的气质,头上的礼帽折射出传统文化的烛照,而嘴唇的一抹胡须,则透出一股坚毅顽强的神情。恍惚中,我似乎听到了当年他那简短质朴、掷地有声的闪光话语:“(伞)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一位亿万富翁撑着一把破伞在暴风骤雨中迈步前行,该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只要这么一想,陈嘉庚那搏动跳跃的赤子之心,便强烈地震憾着每一个认真面对的灵魂……

出了故居,在一棵飘着幽幽馨香的玉兰树下走过,我们来到了位于故居西侧的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馆有三层,分为三个展室,以文字、照片、实物等方式较为详尽地介绍了陈嘉庚的一生。

生平事迹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毁家兴学”的无私奉献。

陈嘉庚捐出资产,承担责任,兴办教育,并没有谁强迫过他、要求过他,一切的一切,完全出于个人的自觉与自愿。推动着他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是对故土的深沉挚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他完全可以坐拥亿万资产优哉游哉地享受人生,也可以象征性地捐出一笔款项博取美名,然而,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陈嘉庚几乎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智慧,全部的财富!

1926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陈嘉庚公司也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工厂、企业第一次出现严重亏损。尽管如此,他仍为厦门大学、集美学校支出90万元。此后三年,陈嘉庚公司连年亏损,资产损失过半,在艰难地支撑公司危局的同时,他依然没有中止办校经费的支出。1929年,陈嘉庚公司累计亏损320万元,已到了资不抵债的程度。此时,英国汇丰银行副总经理查理找到陈嘉庚,愿意给予一定的照顾,但“必须停办集美学校、厦门大学两校为条件”。陈嘉庚想也没想,就断然拒绝了。他宁可公司破产,也不愿牺牲个人理想与教育事业。

为求生存,1931年,陈嘉庚不得不对公司进行改组,成立陈嘉庚有限公司。身任董事、经理的他每月领取工资4000元,留下100元作生活费,其余的全部汇往集美学校。财会人员不无担忧地问道:“你家里生活怎么办?”陈嘉庚答道:“家庭费用由业已长大的子女们自行照料,3900元每月及时汇出,别误。”他还将位于新加坡经禧律42号已经过继给长子、次子的三幢大厦卖掉,“出卖大厦,维持厦大”,资金汇往国内作为办学经费。

1933年,陈嘉庚有限公司又遇到了困难,一位大银行家主动找到他,愿意提供资金,帮助他再创实业,但条件依然是不供厦门大学、集美学校两校经费。陈嘉庚坚决回道:“不!企业可以收盘,但学校不能停办。”又说:“学校如果关门,影响社会之罪大。”

陈嘉庚晚年在集美兴学期间,月薪539.8元,但他自定每天不超过5角钱的伙食标准,每月留下15元用于生活开支,其余的全部存入集美校委会会计处,作为建校费用。

陈嘉庚在遗嘱中规定家人每月每人生活费男子25元,女子20元,有职或出嫁的不给;其他积蓄,全部捐给集美学校充作经费,总计多达300多万元。他说:“财由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在论及爱子观时又道:“人谁不爱其子,唯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则损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是乃害之,非爱之也。”

在金钱方面,陈嘉庚有一条身体力行的座右铭:“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据不完全统计,陈嘉庚累计捐出用于教育的资金达1亿多美元,在国内外创办、支持和赞助的各类学校发展至今,已有118所。

在陈嘉庚刚刚创办厦门大学时,黄炎培就曾说过:“发了财的人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嘉庚先生。”

岁月匆匆流逝,近百年光阴一晃而过,能像陈嘉庚这样“肯全部拿出来的”,至今我们还找不出第二人。

陈嘉庚的捐献为何如此决绝彻底?除“为爱国愚诚所迫”外,更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1920年,他在一次筹办厦门大学的会议上说道:“兹出家财之丰,或十分之三四,恐仍不能动其心,故将所有家财尽出之,并亲自来中国经营,以冀将来成功,使其华侨有所感动也。”

的确,在陈嘉庚的影响下,海外华侨掀起了一个捐钱捐物、回报祖国的高潮。

陈嘉庚公司停盘,厦门大学、集美学校办学经费遇到严重困难,陈嘉庚向马六甲曾江水募15万,新加坡叶玉堆募5万元;而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不仅于1935年为学校募捐35万元,在16年任职期间不拿一分校长薪金,还在临终前立下遗嘱,为厦门大学、新加坡华侨学校捐资40万;陈嘉庚族亲陈六使于1942年一次汇款700万支援祖国,他的长女婿李光前创办“李氏基金”,为星马地区的8所大学、20所中小学提供资助2000万港币……

在此,我想将其名为“嘉庚现象”。

春雨润物细无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陈嘉庚的倡导、感召与精神作为一种优秀传统延续下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侨纷纷回国投资办厂、捐资办学,为祖国的崛起提供雄厚的财力、物力支持。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福建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22位,2001年跃升为第11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福建华侨在全国首屈一指,正是他们的投资与捐献,才使得福建的经济实力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与提升。

海外华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与联系。

中国最早的华侨,便是循着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出国从事商贸活动的侨民,他们从流寓到定居,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华侨聚居区,但数量毕竟有限。大规模的出国高潮,乃在鸦片战争之后。受多重因素制约,他们大多以卖苦力、当小贩为生,或以三把刀(剪刀、剃刀、菜刀)作为谋生手段,介入缝纫、理发、餐饮行业。在17世纪到19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不论东南亚城镇的形成,还是横贯美洲各大铁路的通车,无不渗透、凝聚着华侨的智慧与血汗。

置身海外,侨民们总是相互帮衬抱成一团,形成固定的聚居区,兴华文学校,办华文报馆,保留汉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习俗、伦理道德,对祖国有着一股特殊的眷恋与深情。

为使中国文化在异国他乡得以传承、延续,陈嘉庚鼓励华侨子弟回集美读书,不收侨生寄舍费与学杂费。为团结海外华侨,陈嘉庚一番深思熟虑,决定修建一座象征性的建筑——归来堂,“取其坚固雅致,能传之久远,以期后辈不忘家乡之义”。令人遗憾的是,直至去世,陈嘉庚的这一愿望都没有实现。时任总理的周恩来获悉陈嘉庚这一遗愿后,立即指示从速兴建。1962年秋,归来堂终于竣工落成。

看过陈嘉庚生平事迹展览,走出陈嘉庚故居,穿过一条不宽的马路,我们便见到了归来堂——白石砌墙,飞檐画栋,琉璃瓦屋顶,极富民间传统建筑风格,给人以庄重厚实之感。是的,漂泊他乡的游子回到祖国怀抱,有一处落脚之地,心中自会涌出一份难得的踏实、温暖与光明。

1983年,归来堂又扩大为占地约一万平方米的归来园,庭堂、亭榭、水池、鲜花、绿草、竹丛相互辉映。归来园内,还矗立着一尊高2.3米,重一吨的陈嘉庚铜像:嘉庚先生神态自若地眺望南方,仿佛正以伟大的人格,神奇的魅力,召唤着海外华侨的归来,为祖国的建设与崛起增砖添瓦。

同类推荐
  • 大罗山纪事

    大罗山纪事

    《大罗山纪事》以崭新的视角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基层派出所民警丰富的内心世界,评论界人士指出,主人公是老百姓期望的有真性情的警察化身,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作者用率直的情感、崭新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绮丽优美的山区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乡村警察的真实生活。《大罗山纪事》的整体行文风格是随笔和散文式的,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可以抽出来成为一篇独立的随笔或者散文。本书的成功首先是敢于讲真话,这是一本警察题材的文学作品,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的精彩,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多情的文笔,不仅给读者展示出了大罗山下绮丽的田园风光,而且也展示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派出所民警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 英雄先遣连:1950年西北部队进军阿里纪实

    英雄先遣连:1950年西北部队进军阿里纪实

    毋庸讳言,《英雄先遣连》对于英雄与死亡这一矛盾关系的酷烈展示,再一次完美地诠释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潜质。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客观强硬地显示出了英雄涅槃的孤傲和清高。进藏先遣英雄连136名官兵中,牺牲在新疆于阗普鲁至西藏阿里扎麻芒堡千余公里高原线的有63人,这是西北战区光荣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
  • 过站不停

    过站不停

    从不同的方面展示,记录,刻画了异乡少女的内心世界,寓意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差别,同时告诉我们,世道人心可变,真情永生难忘。也在《猫眼》里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思考: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却无意侵害社会他人权益,类似这样的“灰色现象”,富有良知的我们当如何面对?通过“穿越”的手笔,在《梦里依稀见过你》里作者透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态度,以及对幸福人生、光明世界的积极追求。《拾荒者》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贫困荒凉一无所有的时候,亲情和牵挂会成为其平凡生命全部的价值和意义。
  • 战地记者:他们让战争更真实

    战地记者:他们让战争更真实

    战地记者,一个着勇敢的职业,一个代表着荣耀的职业,一个体现人性的骄傲的职业,一个无惧于生死的职业残酷的战争时时有,战地记者处处在。他们因为无畏,因为敬业,毅然奔赴战争最前线,接受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其中必定有许多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书介绍了当代著名战地记者的非凡经历,他们无畏的精神、卓越的贡献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本书以真实性、新性性、宏大性、可读性和流畅性的手法全方位地展现了这样一群特殊的人物形象。
  • 人生如春·夏·秋·冬

    人生如春·夏·秋·冬

    人生如春。人生的开始就像人们赞美迷人的春景那样开始了旅程。满怀着希望开始播洒幸福的种子,通过辛勤的耕耘来完成美好的心愿。本书撷取了必知的人生智慧,这些智慧蕴涵了成功者的经验教训,饱含了智者的睿智豁达。也有平凡人的深刻体验。是人们生活中的良好读本。
热门推荐
  • 我本狐心

    我本狐心

    精彩片断:1.“等了这么多年,你不后悔吗?”说书人看着眼前的女人,她真的很美,这是,时间把她的美一点点销毁了。“无所谓后不后悔,只是我愿意等,等了这么多年,我早已经把等他当成了一种习惯。”2.“公主,你知道爱吗?从第一眼见到你,我就爱上了你。可是,我知道,我配不上你,但我还是没有办法不爱你。”无心对着她说道。“无心,你,到底想说什么。”眼前的情况,已经容不得她多说,如果再待下去,他们两个都会死。无心只是淡淡一笑,有气无力的说道:”公主,我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我自愿的,你不用愧疚,也不用在意我。”无心笑的更灿烂了“所以,你赶快走,现在,还有机会逃掉。”说罢,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把她推走。
  • 乱世异闻录

    乱世异闻录

    这是一个关于神秘的大陆的杂记,作者不详,年代混乱。这片大陆曾经有过无数的国家,也出现过无数的天之骄子,更有无数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只是如今,这片大陆,这些国家,这许多天之骄子,全部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而唯一仅存的这本书,便是它们曾经存在过的一丝的证明。这片消失的大陆被称为:索兰图斯-----海洋之梦!—————————————————————————————————————本书先占书名,不定期更新,作者手残,无盐完结了才会来填坑。
  • 武神遮天

    武神遮天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代武圣为救红颜解体重生,强势重生少年时代,前世屈辱挫折统统踩在脚下,权势、地位、美女纷至踏来,重返武道巅峰之路!
  • 守候在你的风中

    守候在你的风中

    如今,他赶上了青春的尾巴,追逐上它的芳华。这里,兴许有你怀念的过去,兴许有你憧憬的未来,许下无数个心愿,无论宁静安详,抑或充满忧伤,只要我们心里怀青春,青春就可以停留,那她也依旧守候在你的风中……
  • 殇天路

    殇天路

    将玄幻主义和历史相结合,展开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史诗风画卷。东汉末年,正魔决战昆仑山,华岳门绝代天骄玄殇,以一己之力独守阆风巅,弑魔尊,战魔神,挡数万追兵,终因寡不敌众,魂散四方。十年后,韶龄小童陆凌云,受父亲遗命,携上古神剑重返华岳门,游万界,诛神魔,踏天之路,开始谱写一曲逆天强者的铮铮战歌!
  • 九霄麟吟

    九霄麟吟

    若眼及整个世界,又怎会为天地苍穹所折?我当视其为刍狗,自当淡然一笑。我有一塔,内敛锋芒重楼塔!我有一剑,倾洒如虹颤九天!我有一环,翻云覆雨雾影环!我有一眸,横扫乾坤应劫生!我有一歌,碎天裂地憾苍穹!万般神通,只手遮天,神奇术法,玄奥道韵,尽在本书。PS:新书求收藏、求推荐,这个很重要,多谢大家了。(感谢墨者平台免费封面支持!)
  • 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在商界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穆先生背景成谜,手段狠戾,白手起家创下成功神话,却身心俱疲,对周遭一切事物丧失兴趣。一宗意外令他偶遇少年时代向自己告白,却遭自己唾弃厌恶的女孩,自此之后他开始频繁做梦,梦中他进入另一空间,有着与现实中截然不同的身份,过着他意想不到的幸福生活。而少年时被他弃若敝屣的女孩,却是这幸福的唯一线索……挣扎于现实和梦境中的穆先生,这次又将如何选择?
  • 雨华盦词话

    雨华盦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不弃

    不弃

    一对骗婚搭档逃跑时慌不择路摔下悬崖双双穿越。她成了这世的乞丐小丫头。他成了俊颜如花、富可敌国的世家掌权人。命运在十三年后再一次让两人相遇。
  • 大地主的逍遥生活

    大地主的逍遥生活

    都市混小子重生回十八岁那个落后小乡村,从养殖到种植,看他怎么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