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2400000051

第51章 艺术典型的个性(6)

上面我们对个性在典型问题上的重要意义、个性是什么、个性是怎样形成的,以及个性的特征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考察。我们说过:有了鲜明突出的个性并不一定都是艺术典型。因为第一,艺术典型必须以鲜明突出的个性充分地表现普遍必然的共性,倘若单是个性鲜明突出,而其共性并不是充分的普遍必然的社会本质,那也不能成为艺术典型;第二,艺术典型还必须是艺术家站在一定的立场上、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对现实生活的集中、概括、认识和评价,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某种重大社会意义的独到发现,在艺术典型中,艺术家必然倾注进炽烈的爱或憎的感情;第三,艺术典型还必须是审美对象,是艺术家对生活进行审美认识的结果,能够给人以赏心、悦目、怡神的审美享受。因此,除了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之外,还必须具备上述种种条件才能是艺术典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凡称得上是艺术典型者,却无例外地必须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本文也是只就这一点探索艺术典型问题,并不是对典型作全面的论述。恩格斯在给明娜·考茨基的信中曾经说:“每个人是典型,而又有明确的个性,正如黑格尔老人所说的‘这一个’,而且应当是这个样子。”(关于这段话,各译本稍有不同,最近朱光潜同志根据原文作了某些校改,今据此)因此,鲜明突出的个性——“这一个”,是构成艺术典型的必要条件。艺术家若想塑造艺术典型,就必须着力写出“这一个”来。——这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个性化的工作。

个性化,同本质化一样,是艺术家创造典型形象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之一。黑格尔说:“艺术所应该做的事不是把它的内容刨平磨光,成为这种平滑的概括化的东西,而是把它的内容加以独特化,成为有生命有个性的东西。”高尔基指出:“在每个被描写的人物身上,除了一般的阶级特点之外,还必须找出对他最有代表性、而且最后会决定他在社会上的行为的个人特点。”这些都是在强调个性化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个性化,就如同没有本质化一样,就没有艺术典型的创造,也就没有艺术本身,否定个性化,也就是否定艺术的根本特点和客观规律,否定艺术本身。过去有一段时期,许多同志在谈艺术的典型化时,常常把概括化(本质化)和具体化(个性化)对立起来,似乎强调了个性化,就会否定本质化,也就否定典型的普遍意义;因而他们常常片面地强调概括化,甚至只谈概括化,不谈个性化。这是导致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直到现在,类似的意见还是存在的。在《艺术典型与“多数”、“主流”及其他》中我曾经提到,不久前上海展开的关于独幕讽刺喜剧《“炮兵司令”的儿子》的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剧中所讽刺的对象孙处长不典型,理由是:典型人物应该概括大多数,我们的干部绝大多数是好和比较好的,而这个戏却写了一个投机钻营、攀龙附凤的干部形象,据说这样的干部是个别的、少数的,因而是不典型的,写了这样的形象,就是丑化了干部,歪曲了生活。我曾经指出,持此观点的同志对艺术典型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错误的。现在我要从另一个角度着重说明:持这种意见的同志对艺术的典型化表现着很明显的误解。在他们看来,典型化就是寻找“大多数”,而且是从“大多数”中找出某种“平均数”,或者说,在他们看来典型化就仅仅是追求量的普遍性。这表明他们对典型化的两个方面的含义(本质化和个性化)有着双重的不理解:把典型化中的本质化、概括化误解为数量的平均数、类型化;同时又用这种类型化排斥个性化,取消个性化。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理论。正如我前面曾经一再强调的,艺术典型不是量的普遍性(所谓“大多数”),不是某种平均数,而是质的必然性。而现在我还要进一步说,这种必然性还必须经过个性化,通过鲜明突出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个性化的人物总是独特的。即使某种人物是少数的,个别的,如果能够通过他表现出一定的必然本质,也可以成为典型。事实上,某种衰亡着的或刚刚萌芽的事物,总是少数,但经过艺术家的典型化(本质化和个性化)的工作,使它们以突出的鲜明的个性体现出某种本质,因而完全可以成为典型。按照上面的那种写“大多数”的理论,我们的艺术就只能写一种干部形象,即所谓多数和大多数好的和较好的干部形象,否则就是“丑化”和“歪曲”;这样,所能“创造”出来的“典型”,也就可怜得很、有限得很了,这也就是类似一个阶级一个典型的理论。而且,先有了“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概念(即使是正确的概念),然后从这个概念出发去“创造”(其实是图解)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只能是概念的化身而不是典型;这样的形象“创造”过程,也根本不需要个性化。关于《“炮兵司令”的儿子》,我认为它的确写得粗糙了些,孙处长这个形象,严格讲还称不上是成功的艺术典型。但这绝不是作者因为没有写出什么“大多数”、“平均数”,而是因为作者本质化和个性化的功夫还下得不够,剧中个别情节也安排得不尽合理。但是,孙处长这样的人物无疑是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是应该写,可以写,也能够据此创造出艺术典型来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典型化过程中,似乎本质化和个性化在时间上可以有先有后,先本质化,后个性化,先进行抽象认识,形成概念,然后再把概念制成形象。有一个公式,叫做“表象(事物的直接映象)——概念(思想)——表象(新创造的形象)”,或者“个别(众多的)——一般——典型”。后来有的同志稍微变换了一下形式,叫做“具体(原始形象)——抽象(概念)——具体(典型形象)”,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我认为这种典型化的公式也是不正确的。在典型化的过程中,本质化与个性化应该是同时进行的,甚至是交织在一起的。因为,所谓本质化,其内容之一就是把众多的人身上能够充分表现本质的东西集中、概括到一起,这里集中的不只是本质的东西,而是连同它的表现形式——那具体的现象形态的东西,即个性特点,也集中在一起了。如果只把抽象的本质的东西集中在一起,那只会造成概念,而不会形成形象,那也就不是艺术创作的典型化中的本质化。同时,所谓个性化,其内容之一就是通过选择、集中、强化,使人物的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更有利于充分表现一定的必然、本质,因此,个性化的过程也使必然本质的内容得到加强、充实。由此看来,在典型化过程中,本质化与个性化不能不是同时进行的,那种先本质化后个性化的公式恐怕不符合艺术创作的实际,易于导致公式化、概念化。

让我们对个性化的情况作一点稍微细致的考察。

在进行个性化的工作之前,艺术家首先必须对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个性进行非常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把各种各样的个性以及每个个性所包含的多方面的内容,都精确地掌握起来,似乎不只是用自己的手把各种个性特点抚摸过,而且是用自己的充满着热烈感情的心灵体验过,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因为艺术家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灵活自如的、极其复杂的而又具有各种性质的材料,这种材料常常象谜一祥摆在他们面前”,“这个材料具有非常巨大的力量来反抗作家的意志”。但是,如果艺术家不克服这个困难,就不能进入创作过程。

当艺术家精确掌握了现实生活的各种个性和每个个性的丰富内容之后,高尔基所说的那种“创造性格”的工作、也即个性化的工作也就开始了。这个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选择。首先是在众多的个性中选择那最能体现事物的必然本质的个性。也就是如阿·托尔斯泰所说的,你“应当在生活里寻找你所概括的原型”,“艺术是要尽力寻求典型的事实……你遇到一个人,同他谈着话,你觉得拿这人作基础,可以创造时代的典型。这样的事情可能吗?可能的”。艺术家到现实生活中去,绝不能漠不关心,而是用他的灵敏的耳和眼,用他高度发展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捕捉着那些典型的个性。其次艺术家还要在每一个个性中,在那众多的品德和丰富的个性特点中,捕捉那些最能体现本质的东西,把它们选取出来,牢牢地抓住,以备下一步个性化的工作之用。

同类推荐
  • 东方作家文萃:缘来缘散

    东方作家文萃:缘来缘散

    认识一个人很容易,见个面,通个话,或经人介绍握下手,通报姓名,打了声招呼,那就算认识了。有个性的,印象可能要深一些。表现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淡忘的可能也会很快。可若想深入地了解一个人,或是走进他的内心,让他的睿智、聪慧、感知和你的思想一同碰撞,那就不太容易了。于是,有人总结出探入一个人内心的捷径:认识的,多交往,勤探讨,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于言谈举止间捕捉他心灵深处的思想火花;没见过面的,就要读他的文字,从他的文字里,窥探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学识,修养,体会他的思想情感。我和杨涛的熟悉,就是属于后者,是通过她的文字,让我们心有感应的。
  • 晴日的雨

    晴日的雨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包括:亲情乡情、情驻校园、情寄江月、诗情偶寄。
  •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散文集》是纪伯伦久负盛名的散文诗,那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文字,多一颗嫌其多,少一颗不完整,犹如一件无缝天衣,若不是抵达智慧堂奥的心灵绝然写不出这样滴水见海的文字。《人子耶稣》是纪伯伦思想的另一高峰,成就绝不在《先知》之下,长期以来这部高峰之作被披上宗教的面纱,实际上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早已不是十字架上熠熠生辉供信徒朝拜的基督。他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之子”,他痛苦又无奈,有悲欢有笑泪。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他的最大的神迹就是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尊严地活在皇皇市井之中。纪伯伦写的耶稣,就像我们的邻居,绝不是教堂和圣经里的耶稣,这耶稣好亲切,就像是纪伯伦自己。
  • 成长心声(读者精品)

    成长心声(读者精品)

    读者俱乐部推出的这本《成长心声》,是由一篇篇短小的文章组成的,里面包含了成长过程中的诸多方面,讲述了各自在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及所感受到的,是一本阅读性很强的书籍。
  • 混血时代

    混血时代

    《混血时代》是由作者阿库乌雾所创作的散文诗集。该作品由《虚构血脉》《解码血族》《献祭血城》三部分构成,共六十五篇散文诗。《混血时代》作者将这个时代命名为“混血时代”。在时代洪流的作用下,作者表现出对文化混血、族群混血的充分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其对本民族失落的焦虑与挣扎。除此之外,在《混血时代》中,作者还表述了自己乃至世界各地各族人文知识分子所应该关注并予以严肃思考的命题,即关于种族变迁,关于信仰危机,关于人性变异,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等主题。由此,《混血时代》是一部作者对世界万物的观察、解释,也是反映彝族传统文化的民族志。
热门推荐
  • 不愿回首往事

    不愿回首往事

    她与他,外冷内热;她与他,唯我独尊;她与他,热情奔放。她与他将以怎样的方式诠释心中的爱;冰山相撞,擦出火花,融化彼此。她与他,桀骜不驯;她与他,温柔可人。她们(女主们)之间的神秘,流露出的悲伤,形影不离的依恋,一切的一切不从得知,只能静静等待结果。好奇心的驱使,一步一步的,不知不觉的,走进她们心里,破碎了的心会不会就此复原。尝试爱与宽恕…………
  • 君再临

    君再临

    王,君临天下。王,庇护天下。在这个没有王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紫微星的燃烧,曾经的王重生汇聚到了同一个时代。然而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君王。于是,诸王之战开始了……
  • 爆笑冤家之一见成双

    爆笑冤家之一见成双

    她将实习的工作选在了男友所在的城市,原本想给他个惊喜,而他却给了自己一个惊吓……男友劈腿后,那个横插一脚的小三竟和自己是同一个公司的员工……
  • 巅峰痞少

    巅峰痞少

    “兄弟,这是你老婆?”一个男子看着一个绝美的女子说道。“嗯!”王林耸了耸肩,脸上出现了一丝得意。“那她呢?”男子指向另外一个绝美的女孩说道。“嗯。”王林再次点头。男子顿时出现了不敢相信的神色,连着指了好几个,王林则是一直点头。“哈哈,那她不是了吧!”男子的目光最终落在了一个粉嫩可爱的小女孩身上,绝对的小萝莉!
  • 问鼎弑神

    问鼎弑神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是恒久不变的,一切都有其遵循的规律。
  • 侠古传奇

    侠古传奇

    暂无,以后补充。。。。。。。。。。。。。。。。。。。。。。。。。。。。。。
  • 张爱玲学

    张爱玲学

    《张爱玲学》是一本非常不一样的“张论”。作者从批评、考证、钩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张爱玲本人及她的小说。本书是高全之参加张爱玲的海葬葬礼之后,有感坊间满箩盛筐的张理论疏漏与错读竞相夺目,于是花了十年时间完成的一部作品。他以不同于学院内文学评论者的独特视角,以版本学家一般周密的考证研究功夫、科学论证式的逻辑架构,以及温敦典重的质实文字,就张爱玲小说的诸多层面做了深刻的研究与开掘;并对坊间张理论的疏漏、错读,以及两岸文坛有关张爱玲政治笔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与驳诘,是一种开创新河的尝试。
  • 神魔小子闹异界

    神魔小子闹异界

    冷梦君,一个本以为自己是个天生就会魔法的人类世界怪才。可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曾经竟然是异世界掌管五界之门的一位神!第一次圣魔大战之后,他用自身的神力填补了幻界邪恶力量所制造出的时空裂缝,阴差阳错的穿越裂缝来到了人间,早已成长成一个翩翩美少年的他,由于得到了某些神秘力量的指引,慢慢的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失去神体的冷梦君虽然变成了人类的身躯,可是却拥有那原来不曾见的莫测难料的混沌神魔之力,不仅得到了神兵之王做武器,又收服了美艳魔神为伴,还有身世不凡龙族、妖精朋友在身边。找回自己原来记忆的他怀揣着神魔之怒,誓必要守护好自己曾经保护过的世界,回到幻界,一举铲除那邪恶势力。
  • 五界帝尊

    五界帝尊

    天降红芒诞一子,誓破苍穹战四方。我既为孤儿自当天为父,地为母,遨游这天地之间,斩灭时间妖邪,一统这无尽的天地,造就那无上帝尊。天生一子,却成为了大家眼中的野种,虽贵为那帝都大将军之子,却活得如同那小家奴仆。十二岁之时,他终于明白了这是为何,他恨,恨叶家害死了自己的母亲,恨这天道不公,恨那未知的红芒。独自一人孤身行走在这强者为尊的世界,倍受欺凌,却无意中踏上了那修真之路,斩破九重天劫,成为那最强的无上帝尊。
  • 血踪

    血踪

    北平城内频发连环血案:循规蹈矩的国民党旧交警血染城楼、与世无争的贫穷更夫尸陈废墟中、功德圆满的外国建筑专家血溅卧室内……凶手作案手法一致,究竟有何图谋?当法医、修脚师一一被排除嫌疑,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逐渐浮出了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