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2400000036

第36章 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4)

艺术形象的这种外在形态上的具体可感性,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有它的感觉、直觉的认识基础,也就是说,在艺术家的审美认识过程中,总是以对现实生活的感性材料的感受作为创造形象的基础和起点,并且在艺术形象的全部创造过程中,始终不脱离这个基础。具体地说,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象的时候,首先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形成具体的感性表象,然后再对这些表象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这些感性表象虽然不就是艺术形象,但却是艺术形象形成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因素。有成就的艺术家都非常重视这些感性表象,并且使这些感性表象尽量丰富、具体和生动,使它们历历如在目前,活灵活现。例如,艺术家倘要创造某个人物的形象,他就要做到能够看得清人物额头上的每一条皱纹,听得见人物呼吸的声音,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悦或悲伤的每一层微波,每一股细流。巴尔扎克在创造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时,大声地和他的人物吵架,因为在他的感觉中,那些人物就真真切切地站在他的面前。屠格涅夫这样说:“当他(指作品中的人物——引者)还没有成为我的老相知之前,当我还没有看见他、还没有听到他的声音之前,我是不动手来写的。我就是这样地写所有的人物……其余一切,只不过是技巧的事情,那就轻而易举了……”巴金在谈到他的《家》的创作时曾说:“书中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的确,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象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曹禺《雷雨》中的人物之所能够“活”在观众面前,是因为曹禺在创作的时候,“人物在脑子里都活了,他们的一切都清楚极了”。——当然,这些人物作为戏剧舞台形象,还须有导演和演员对各个角色的出色的艺术创造。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艺术欣赏之中,这些艺术形象才可以诉之于读者和观众的感觉、直觉的认识,使之产生一种十分逼真的艺术幻觉:那些人物似乎就在你的身旁,你伸手可触,你可以象老朋友似地同他交谈。总之,这些艺术形象会给你一种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美感享受。如果离开了个别的、具体的、直观的可感性,形象本身便不存在,那也就根本谈不上这些形象的美和给人的美感了。关于艺术形象的这种直接性的感性因素,中外美学史上都早已有过精辟的论述。例如,别林斯基曾经淡到,一个人物给你的直感印象会使你来不及思考而征服了你,这个人物勇敢而又坦率地、像对待自己的财产似的,占有了你的爱和尊敬。别林斯基说:“这里又是那个同样的原凶——这个人所给予你的直感印象的力量和威力。隐藏在他天性里的一切,都表现在他的动作上,姿势上、声音上、脸上、容貌的变化上。总而言之,他的直感性上。”别林斯基还说:“现象的直感性是艺术的基本法则,确定不移的条件,赋予艺术崇高的、神秘的意义……”我国古代美学家们也注意到艺术形象直接性的感性特征。钟嵘在他的《诗品·总论》中就曾指出:“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径、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钟嵘所说的“既是即目”、“亦惟所见”、“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等等,就是谈的艺术形象的直接可感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问题,也是谈的艺术形象的直接可感性。他说:“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不隔”,也就是要求艺术形象必须具有直接可感性。

但是,另一方面,艺术形象又绝不仅仅是感性现象形态,绝不止于直接可感性,而是必须以外在的感性形态去表现那内在的理性意蕴。就是说,艺术形象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个别的、具体可感的现象偶然性上,而是必须同时表现出那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的本质必然性。而且,不是在感性形态之外另去表现那理性意蕴,而是必须就在那感性形态之中去表现那理性意蕴。下面我们不妨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艺术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形成过程。

正如前面我们曾经讲过的,艺术形象的创造必须以大量的丰富、生动、具体的感性表象材料作为其基础和起点。然而,这也仅仅是基础和起点而已;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表象阶段,那是无论什么艺术形象也创造不出来的。不,艺术家在继续前进。他以富有创造性的形象思维的方式对这些感性表象材料进行加工,这种加工过程充满着联想、想象的心理状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对感性表象材料进行反复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具象、概括,舍弃某些东西,充实和加强另一些东西,逐步形成一定的形象观念。形象观念的形成过程,既有感性活动,又有初步的理性活动,即所谓“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并且,形象观念由开初的浑沌的、不确定的、不明晰的状态,逐渐变得比较确定、明晰和鲜明,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说:“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然而,艺术家却并不就此止步,而是再继续前进:初步的形象观念经过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加工改造,成为比较确定而明确的意象。意象既有形象性,又有概括性。意象,这已经不同于单纯的表象,也不同于偏重于感性形态的形象观念,而是既有感性形态,又有理性意蕴,既是现象,又表现本质,如同陆机在《演连珠》中所说“观物必造其质”。按照中国传统说法,意象应该是意中之象,有意之象,意造之象——总之,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意蕴的感性形象。它既不同于感性映象,又不同于抽象概念。有的同志说,意象可以说是思维化了的感性映象,具象化了的理性映象,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理性映象”这个概念稍微有一点费解,似乎不太科学。至此(即意象的形成),艺术形象的创造在艺术家的意识中已经基本完成了。从艺术形象的这个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既有感性的一面,又有理性的一面,看到它怎样以感性形态表现理性意蕴。

下面我们再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分析一下那些成功的艺术形象中的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怎样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我们不妨仍然列举前面提到的那些例子,把我们对这些艺术形象的分析继续下去。比如,徐悲鸿笔下的那些奔马的形象,之所以能够强烈地吸引着、打动着观赏者,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奔马具体生动的外在感性形态本身有着特别巨大的魔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在这些外在感性形态之中,包含着一股昂扬的、奋发的、不可遏止的积极力量,一种向往光明前程的进取精神。那幅湘绣中的虎的形象之所以富有艺术魅力,是因为经过艺术家对现实中虎的感性表象材料的选择、集中、概括,把自然形态中的许多虎的特点集中到这一虎的形象之中,使这个虎的形象比较充分地表现出虎的本质特征:虎之威与猛,并借此表达了艺术家对蓬勃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敦煌石窟中的那些佛像雕塑之所以感人,也是因为这些形象以其感性形态传达出它们由之产生的那个历史时代人们的世俗生活的深刻内容——为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具有某种社会普遍性的人情世故,等等。《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那音节、节奏、旋律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特别是青年的精神世界的必然反映。不然,这支曲子就不会被这么多人所喜爱、所欣赏。陈爱莲舞蹈《春江花月夜》中所表现的对美好幸福的向往追求,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普遍意义。至于小说《红楼梦》、话剧《雷雨》、电影《巴山夜雨》等具有复杂情节和众多人物的作品,人们常常论及它们怎样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深刻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似乎无须我们再多加论述。但是,我们在这里却想着重阐述这样一个观点:艺术形象之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须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是指艺术与哲学、科学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不同,因而艺术形象与理论概念在反映现实生活本质规律的方式上各有其特殊性;而且是指,它们(艺术形象与理论概念)在揭示现实生活本质规律的时候,各有其侧重点。因为艺术(特别是叙事性艺术)要着重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艺术形象要特别注意表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固有规律,特别注意表现人们的性格的内在规律——性格的产生、形成、发展变化的内在必然性,并且通过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的内在规律,从而揭示出这些性格生活在其中的一定历史时代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而哲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则总是直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它们不需要表现人们的性格。这正是艺术形象所表现的理性意蕴——生活的本质规律的特殊性。但是,这一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以往的某些艺术理论文章中,常常满足于引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从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作家作品中所得到的东西要比从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汁学家那里得到的全部东西还多的论断,常常满足于引述列宁关于托尔斯泰的作品能够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的论断,然后就简单地下结论说:艺术形象能够同哲学或科学概念一样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云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上述思想当然是有道理的,具有认识论美学的真理性。但是,我们却不能躺在他们已经发现的这些真理上面不再前进,而是应该遵循着他们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继续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上述思想,只是着重谈到了艺术与哲学、科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本质规律上的共同性,但是没有着重谈它们各自的特殊性,——他们当时论述的重点不在这里,或者他们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对这些具体问题详细阐发。而我们现在的任务,就应该是进一步探索艺术形象之不同于哲学和科学概念反映现实生活本质规律的特殊性,比如,要注意到艺术形象应着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内在规律,着重揭示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灵魂的辩证法”,而且特别是着重揭示被一定社会生活所决定的、受一定思想所指导的情感的内在规律。不然的话,如果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作家同当时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揭示现实生活本质规律的途径、方法、内容是一样的,侧重点也是一样的,那么,巴尔扎克和狄更斯也就不再是作为卓越艺术家的巴尔扎克和狄更斯,而是完全失去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巴尔扎克和狄更斯之所以在艺术史上享有盛名,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称赞,根本原因是他们所创造的不朽的艺术形象,以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感性形态,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种人物性格的内在规律,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以此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形象必须是感性和理性在特殊形式中的辩证统一。那种认为艺术形象只关感性不关理性的观点,以至现代美学中的某些反理性倾向,是片面的;那种只重视艺术形象的理性内容而忽视其感性特征的观点,例如理性主义的美学和现代艺术理论中的唯理性倾向,也是片面的。只有在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中,才能真正把握住艺术形象的固有特征。

但是,上述两种片面的美学观点,直到现在也还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例如,前些时候文艺理论界关于艺术究竟是写本质还是写现象的争论,就把上述两种观点的弱点暴露得十分明显。有的同志主张:艺术只写现象,不写本质;如果强调写本质,就会导致雷同化、公式化、概念化。按照这种观点,艺术形象只关感性、偶然、现象,不关理性、必然、本质。另外的同志则相反:认为艺术必须写本质,而且认为艺术中的这种本质与哲学、科学中的本质没有根本差别。这些同志走上另一极端,忽视了艺术与哲学、科学的不同特点,忽视了艺术形象在形式上的具体可感性。当然,艺术是要写本质的。但是,艺术中的这种本质,却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中那种抽象本质,那种用干巴巴赤裸裸的公式、概念、范畴所明确表述出来的本质。因为,艺术形象绝不是抽象概念的形象化,绝不是逻辑结论(即使是正确的)的形象表述。即使你用五颜六色的形象羽毛把概念、范畴装饰得再美丽、打扮得再迷人,也仍然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形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是不写这种“本质”的,艺术形象与这种“本质”无关。

然而,艺术又绝非单纯地写现象,艺术形象又绝非仅仅是偶然现象的映象。实际上,那种单纯写现象的作品,不但不是好的艺术品,而且也可能根本不成其为艺术品。因为,现象世界是无限丰富多样、纷纭复杂的。在众多的现象之中,有包含着较多的必然性的本质的现象,也有基本上是偶然性的非本质的现象。当然,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纯粹的东西。严格地说,任何现象都或多或少表现着这种或那种本质,任何偶然都或多或少表现着这种或那种必然。绝对不表现任何本质的那种纯粹的现象,绝对不表现任何必然的那种纯粹的偶然,是不存在的。但是,相对而言,我们却不能否认世界上的确存在着非本质的现象,非必然的偶然。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这种非本质的现象,非必然的偶然,是“这样一些事物,它们的内部联系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忘掉这种联系,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一般地说,艺术不写这样的“现象”、“偶然”,而且要尽量排除这种“现象”、“偶然”;更广泛一点说,艺术不限于或不能够仅仅对生活中的表面的、肤浅的、缺乏内在联系的现象进行描写;艺术不是生活现象的罗列、杂陈,艺术不是偶然事物的展览、卖弄。所以,如果有人认为艺术不写本质,只写现象,那也是不正确的,至少是部分错误的。

同类推荐
  • 宋鱼水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宋鱼水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她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热爱审判事业、恪尽法官职责,公正执法、倾心为民,先后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曾获“十大杰出青年法官”、“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全国模范法官”、“中国法官十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标兵”等荣誉称号,被人民群众誉为“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
  • 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

    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诗人、散文家,而且是一名学者,一名民主战士。他的著作有27部,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字数近200万字,且字字珠玑,句句秀美,或清秀隽永,或激进深邃,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学遗产。
  • 古典情思

    古典情思

    从书中可以看出,“仙作”之美,美在材质,美在工艺,美在工艺中的文化内涵,三者缺一不可。传扬“仙作”之美,理所当然要向这三个维度深入,才可能直逼古典工艺家具之美的内核。在这一方面,志忠除了向各大媒体提供新闻稿件,广泛报道“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的发展动态外,还深入研究,深度挖掘,试图全方位展现古典工艺家具的独特魅力。志忠虽不是工艺师,也不是专业的文化研究者,但他是明智的,也是用心的,以自己的悟性和才情,穿越古典工艺家具繁简不一外表下的迷障,向着这三个维度深入,把貌似简单其实复杂的“仙作”说得有眉有眼,有滋有味,颇为引人入胜。
  • 长发飘飘的日子

    长发飘飘的日子

    六辑文字“柴火边的童话”、“秋天里的微笑”、“落寞中的梧桐”、“四季里的书香”、“感恩的心”、“雀巢的温暖”就像晶莹的珍珠,被一条丝线贯穿起来,作者的故园情结、校园风采、生活情趣瞬时跃然纸上。捧读文字,就像在火炉边和朋友交心,感到日子美好而温暖。
  • 微雨中的蝉声

    微雨中的蝉声

    夏日去川南玉屏山森林公园小住,令人感到新奇的是:满山蝉鸣,此起彼伏,自晨至夕,不绝于耳。究其原因,方知遍山所植之树,名日“柳杉”;此类树的特别之处,一是颇利于蝉的繁衍与栖息,二是它的气味能驱蚊灭蚊,所以山中整日蝉声不绝,而蚊蚋则不见踪迹。
热门推荐
  • 荣耀之箭

    荣耀之箭

    无论对于哪一支NBA球队来说,总冠军奥布莱恩杯都是它最想得到的至高无上的荣耀,而他就是可以帮助你射落这一荣耀的神箭!去一支从未获得过总冠军球队的好处:如果你在这样一只球队,你创造的丰功伟绩将不会被历史所影响,因为这只球队几乎没有历史,而你将创造的就是历史!
  • 腹黑少爷的甜蜜绯闻

    腹黑少爷的甜蜜绯闻

    平白无奇的她鼓足了万分的勇气去告白,却被有H大第一校草之称的他拉去叫“亲爱的”!绯闻满天之中她霉运不断,危难之中幸好有他出手相救,万分感激之余发现,一切竟都是他谋划好的!我说,少爷,跟我传绯闻,您图什么呢?我要不给你点颜色看看,您还真拿我当凯蒂猫了?!他们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嘻嘻,好戏即将上演……
  • 霸气皇女:美男夫君快过来

    霸气皇女:美男夫君快过来

    (全本免费)不过是在树下睡了一觉,竟然离奇的穿越了!北悦表示不淡定,更何况自己竟然是皇女!还是带兵打仗的那种!不过,哪里来的世子?哪里来的土匪头子?哪里来的摄政王?哪里来的太子?哪里来的敌国皇帝?统统给我滚回去!(永不弃更)
  • 云墨传

    云墨传

    云凉,现代铁血特工,一朝遭身边人无情背叛,穿越致历史架空朝代北渊大陆蒙安城皇宫中,是一名所有人都不知道的大澜朝公主,自古帝皇家无真情,小公主从一出生亲娘便不知去向,被遗弃在这金樽钿瓦的宫墙角落,同一位比她大五岁的逦姐姐相依为命,墨裬蓁,世族袭爵嫡系继承人,身份尊贵,为人仗义,外冷内热,看透世间冷暖本质,不同情弱者,不畏惧强者,行事低调,看重原则,其所在的墨氏一阀是大澜朝最大的阀族,享亲王礼遇,手中无兵权,但私营谍兵几乎是心照不宣的事,深受皇帝欺疑.当两人相遇,将这北渊大陆搅得移宫易墙,山河倒挂,当天地不容,誓要开创出一片新的世界。
  • 美人谱

    美人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纬度的空中花园

    异纬度的空中花园

    黄沙之下的宫殿,穿越时空的旅途,水晶的头骨吟唱起远古的歌谣……还等什么,翻开“奇迹之旅”你就能得到,一次前往神秘,遗址的机会!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旅途!数轮挑战智力的头脑风暴!
  • 千世遗年

    千世遗年

    一夜村庄被血洗,他的记忆被尘封,忘却了那夜的是是非非。十年后的相遇,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他渐渐爱上了她,却也渐渐想起了她在那夜的暴虐……
  • 阴阳鬼探之鬼符经

    阴阳鬼探之鬼符经

    鬼符经再现世间,留人门,绝鬼路!两个孤儿,各自背负一段神秘离奇的身世,为了解开身世之谜和七毒鬼舌毒咒,一路历经艰难苦苦探寻谜底,阴谋、妖魔、鬼邪不断......
  • 重生之囚身不得

    重生之囚身不得

    死亡对于每个人都是终结,对于我而言却只是开始,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卫司然从混沌中醒来,周围的一切不再熟悉,面前是一张老人的焦急担忧的脸,不停的说着什么,而卫司然毫无感觉什么,什么也听不到,他的耳中,脑海中除了呼呼的阴冷海风声就是一声声不停放大的枪响声,一声声枪声在脑海中越来越大声,直到眼前布满鲜红的血色。
  • 年少触动的文字

    年少触动的文字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就像电影里面配乐的述事的片段,镜头从我们身边一个一个的切过去,然后转了一个圈与切回来,没有对白,没有台词,我们沉默的把出现在这些被音乐覆盖的镜头里。我们在同一时间里,在同一段哀伤的配乐下。各自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这样悲伤的我们被时光带着一路冲刷,冲过四季,越过山河,穿过明媚的风和忧愁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