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3600000061

第61章 前卫艺术与大众文化(8)

艾青和穆旦的例子比较有代表性。他们都是相当优秀的诗人,尽管对他们的评价至今仍然存在着论争。他们在当代中国文学的进程中曾经遭遇了创作的受阻,但他们的诗歌命运却又是那样的不同:艾青在落难新疆(1958-1975)也写过诗、报告文学,但几无文学质量可言;而在给友人的信中,同样失去写作自由的穆旦写道:“我至今仍旧日认为:人是只能或为理想而活着,或为物质享受而活着。享受到手,可能淡而无味;只有理想使生活兴致勃勃”(1975)。被打入文化底层的穆旦孤独地陶醉在拜伦、普希金的翻译中,尽管这种写作不为人所知,反而使他成就了更持久的诗名。在政治一体化的社会中,如何确立个人精神自我的独立性,在阶级、政治身份认同和自我指认的协调方面,知识分子诗人曾经有过深深的焦虑和恐惧。显然,这种身份认同的特殊性体现在他们的选择往往并非完全出于一种纯粹的个人的自由意志,但同样也并非毫无个人的选择性可言。

以上简单的比较和分析使我们理解到,身份认同问题突出地呈现在个人和集体(群体)共同构造、协商和保护他们的身份或自我理解的语境中。诚然,在这样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出身的、不同职业的个人在身份认同上,一方面受制于一时代的强势话语力量(话语权拥有者),另一方面,通过忠实于自己的精神选择,一个并不一定宣称自己是自由主义者或个人主义者的诗人(作家),仍然可以在有限的民主和文化氛围中,寻求自身的精神立场。发生在二十世纪末的一场诗歌论争,帮助我重新理解个人(尤其是写作的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及其对写作的影响及其在当代文学发展和研究中的延续性。以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当代大陆诗人为考察对象,在经济变革和文化转型背景中,讨论将涉及诗人的职业身份变迁以及相关的自我想象、指认和文化身份认同等一系列问题。

经过“文革”后阶级斗争观念的淡化,约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诗人的职业身份复杂起来。大致而言,一方面,诗人在体制内的专职作家的身份功能基本弱化,这也许和九十年代中国社会一体化的体制的松动或部分分裂有关;另一方面诗歌场域的内在分层也日趋复杂。九十年代的中国大陆诗人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有大学教员、杂志社、报社或出版社编辑、记者、国家公务员、公司职员、商人、军人,专职诗人寥寥无几,或者也只在作协供职,徒有其名。那些自由撰稿人(即自由职业者,自由作家)也完全不可能以写诗谋生。九十年代活跃的诗人可以从职业上归为三类。一类以自由撰稿人身份从事诗歌写作;不过,这类诗人往往不单纯写诗,他们更多涉足其他文类的写作,或以其他文类写作为主。如韩东、朱文等颇有诗名,但同时是更知名的小说家;于坚、吕德安、金海曙既写诗,也参与实验剧创作演出;诗人钟鸣更为引入注目的文学成就则在随笔写作上;据说,诗人柏桦还在写诗之余,为生计所迫充当“枪手”写作畅销读物。第二类是以从商者的身份写作的诗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从个体户到私营企业业主队伍的壮大,1993年,“非非”诗人集体“下海”,成立“成都市广达软工程公司”(BBB),推出所谓“中国首次语言大拍卖方案”,并策划设计一条“梦之船”,预想其于1993年6月6日漫游长江,构造一个属于诗人的“用语言创世”的梦想。九十年代诗人中当然也有不少成功的“下海”者,像万夏、潇潇等成为书商,一度没有体制内固定职业的翟永明,也于1997年与朋友在成都经营酒吧和书店;第三类是以文化职业为谋生手段的诗入;他们中大多是大学教员、编辑、记者、机关公司文职人员等,如西川、王家新、臧棣、陈东东、伊沙等。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相比较,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诗人的多种职业身份共存的现象,也许从另一方面应证了文化多元的当代特性。

然而,这里的归纳列举并不能简单地推导出诗人的职业与他们的诗歌观念或写作追求有某种直接联系,或不同职业的诗人之间有着某种写作差异上的规律可循。

实际上,从整体上比较九十年代诗人职业身份与既往诗人职业身份的变移,是为了显示出进入九十年代诗人们在文化身份的自我指认方面的变化,即展现九十年代中国大陆诗人自我认同的危机及其自我调整。回顾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在一体化社会体制内的诗人,其世俗生存与体制分配方案密切相关,其文化身份或自我想象也受限于体制化的要求和期待,诗人对自我的想象必然倾向于依附着庞大而集中的民族国家集体,因为诗歌在其中出演着举足轻重的文化角色。这种状况大约持续到八十年代中期,诗人钟鸣在他的《旁观者》中曾经有过非常细致生动的回忆,他记述了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人如同今日歌星影星一般的文化英雄角色。

也正是由于诗人与一体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之间的密切关联,造成了诗歌艺术发展的局限。中国当代诗人曾经为艺术探索的自由精神要求与受制于一体化的社会体制要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而付出过惨重的艺术代价。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关系的松动,被称为“第三代诗”或“后朦胧诗”的一代诗人不再处于那种体制性关系对写作的束缚之下。正如从一个个链结点上滑脱下来的螺丝,诗人在一体化这部结构趋予松动的机器中,已不再有效发挥使之灵活运转的作用。

在“民间立场”对“知识分子写作”展开攻势的1999年,“民间”几乎成为一个颇具世纪末气息的关键词,它似乎是一件制服,穿上就可以获得一个与官方、主流甚至学院区别开来的身份,它又筑造了一条可以让一群诗人逃逸其间,以便最终“浮出历史地表”的终南捷径。一方面,诗集或诗选集的出版以及研讨会的召开,得自商家的支持;另一方面,以销量不蜚的软性刊物《文友》为阵地,发表批评与谩骂混为一谈的杂论,进行所谓的诗歌论战。在这很难说得上独立、自足的“民间立场”中,一些诗人也颇为成功地获得了相应的文化资本。在著名的“盘峰论剑”中,人们所听到的,印象更深的,不是来自“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双方就九十年代诗歌发展存在问题的探讨和对话,而是讨论中某方或双方间的揭底、挖苦、嘲讽甚或谩骂。诗歌论争锻炼出文壕中的战将、文化英雄,这倒也不足为奇;媒体的炒作是明显的。

从文学场域的内部而言,这场论争无疑显示出诗歌场域内部话语空间的争夺关系。但这么说并非贬低诗歌论争的意义,实际上,其中隐现的若干文化命题更位鲜明地凸现了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空间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和中国知识界内部的精神危机。涉及诗人的身份认同、中国的社会人文地理的内部冲突、语言的意识形态、文化和文学批评传统以及大众传媒运作等等方面。

从另一视角观照发生在九十年代未有关”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论争,我们将涉及朦胧诗之后一代诗人如何在面对八九十年代文化转型语境时,处理诗人身份的变移与认同焦虑问题。诚如人们所看到的,或许明确地说是由民间写作的鼓吹者们所挑明韵,自八十年代开始,’在被名之为“后新诗潮”的不同群体中,两种语言态度和价值立场的差异就已存在。不过,结论倒不像民间写作的鼓吹者们所急于推出的那么简单。事实上,我倒更关注于这两种语言态度和价值立场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发生的某些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以及由这一过程所确定的某种更为成熟的诗歌面貌。当被归人“知识分子写作”的部分诗人在1988年的《倾向》创刊号上,明确地选择了诗人的知识分子身份时,“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当代功能就已处于这部分诗人(包括部分批评家)写作的反思意识之中了。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或许可以说更早一些,伴随着对于第三代诗的部分文本的分析,当代诗歌价值取向等问题也不断受到讨论。在这些讨论中,另一种后来被称为民间写作的诗人们的写作,实际上得到过比较细致的分析与批评。如果说,在那一阶段的诗歌评论中,“民间写作”部分诗人的诗作受到某种不公正的误解--这些误解常常来自于对于一些诗学主张的夸大或误读,如对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的说法的误读,对周伦佑等“非非主义”诗学主张的由理论到理论的阐释等,那么,九十年代末,“民间写作”的鼓吹者们对于“知识分子写作”的批评,则同样是抽取部分被称为“知识分子写作”诗人的文本中的片断,由一种趣味性的阅读方式界定后者的写作风格,同时,将“知识分子写作”所体现的智性与思辨特征,指认为“贩卖知识”,而且还将“知识分子写作”所透露出的理想性和批判性曲解为对西方的依附等等。

在这先后不同的境遇中,一个微妙的差别在于,对八十年代“他们”和“非非”的批评更多来自诗歌批评界,而九十年代末的论争则发生在诗歌内部,诗人群体之间。这种差别正好也说明了诗人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经历的身份变移与认同的尴尬。由此,诗歌话语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之间构造了又一个时空断裂。

大众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复杂多样,本章只能截取一个个断面,对一些特定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描述和评析,对笔者而言,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尚待时机。

(撰稿:周瓒)

同类推荐
  • 唐诗宋词元曲(第十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十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 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 宋鱼水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宋鱼水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她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热爱审判事业、恪尽法官职责,公正执法、倾心为民,先后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曾获“十大杰出青年法官”、“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全国模范法官”、“中国法官十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标兵”等荣誉称号,被人民群众誉为“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
  • 美丽的大自然

    美丽的大自然

    儿童诗对于提升小读者的审美品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爱写诗的孩子,注定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孩子。我们愿意把自己的思考化作诗的雨露,洒向孩子们天真的心田。
  • 蒙田随笔集

    蒙田随笔集

    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尊敬和接受。《蒙田随笔集》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国先后出版,它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全书语言平易通畅,妙趣横生,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
  • 人在途中

    人在途中

    名曰《人在途中》,这是意韵深长的,这是一次人生旅程,也是一次诗创作经历的回眸。回眸是一种对生命无声的拷问,有深切的眷恋,有难以割舍的岁月印记,无法留住的时光的爱恋和无尽的思念会涌上心头。时光已经远去,然而踩在时光脊梁上的脚印会永存。重温那些值得回時的岁月和留在岁月上的情感烙印,会使内心充满月色般的柔情。令人心醉的回眸.是为了未来梦幻般的向往,是生命为了新的创造远景的倾诉。
热门推荐
  • 遗灵传

    遗灵传

    盘古开天辟地后,上古诸神在女娲大帝的带领下创造了六界。后女娲大帝补天而亡,上古诸神也都陨落世间。百万年后,本来和平相处的六界开始各种明争暗斗,而实力最弱的人界成为主战场。一个普通的修仙少女,一次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段被粉饰了的历史。神……从未出现过。在人间,最最安宁的角落,一家名为陌上的占卜馆又再度开张了……
  • 仙宠不休:萌萌世子妃

    仙宠不休:萌萌世子妃

    清风朗月居的小仙娥雲华平日里最是清闲,没事扫扫小地,端端茶水,日子过的那叫一个滋润!只是不知为何,往日里懒得抽筋的主子竟然要翻修仙府?天呐,这还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仙府里凑上仙君本尊一个,统共也就四个仙!饶是在这样得仙手匮乏的情况下,仙君还是一意孤行,翻修!翻修!翻修!
  • 沟通其实很容易

    沟通其实很容易

    本书试图引导读者去思索关于沟通的本质与目的,剖析在职场上所有可能影响沟通的因素。让读者分享成功者身经百战的心得与说服技巧。例如:面对“秘密”的处理方式、如何说“不”、如何运用肢体语言、造成沟通错觉的因素、解说的艺术等,循序渐进,提高读者自身的沟通能力。
  • 走着走着就会遇见

    走着走着就会遇见

    不知不觉,几十年的岁月,倏忽而逝,回眸间,我们生命的沙滩上那深深浅浅的足迹,和不经意被岁月的潮水丢在岸边的珠贝,让人感慨和流连。作者希望用文字去捡拾这些记忆与拥有,让心灵袒露,让感受葳蕤,让生命中一些细碎斑斓的美丽呈现。时光无情,带走了青春,时光有情,回馈以美好。《走着走着就会遇见(下午茶)》收入短文75篇,有心灵的感悟,安静的思考,如梦的尘缘,纷扰的尘事……《走着走着就会遇见(下午茶)》分成了五辑,记录了作者王玉洁多年真诚的生活与思考。
  • EXO之南柯一梦

    EXO之南柯一梦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关于疯狂关于梦想的故事。里面的人可以是你是我,是每一个喜欢exo的人。没有多余的想法,无论写的好坏,只是我个人的幻想。我做着这样的梦,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文中有很多采用了真实的时间,但请注意虚构成分为主,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 降神祭

    降神祭

    降神祭---降之一字,有二解,一为降服,一为降临,祭,通纪,取纪元之意。一本小说就是一个故事,在降神祭这个故事里---萧明的存在,破坏了整片大陆平衡,于是,千万神灵开始降临,誓要维护法则的平衡点。于是,在这一天,降神纪元开始了。
  • 三十岁左右决定男人一生

    三十岁左右决定男人一生

    30岁左右的男人,你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熟;你可以没有地位,但不可以没有品位;你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
  • 弱水三千gl

    弱水三千gl

    一个丞相之子(女)与亲王府的小郡主的悲欢离合
  • 莳光浅逝

    莳光浅逝

    高中三年看似很短,但实际很漫长,在这段时间里,夏澄音遇到了林梓宸,许陌轩遇到了绍涵羽。第一次,一个人深深的走进许陌轩的心里;第一次,林梓宸被触动,遇到了比自己智商还高的人;第一次,有人彻底触碰了绍涵羽的底线;第一次,夏澄音对绍涵羽说出绝交。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波涛汹涌,莳光浅逝,就让我们来一次不寻常的光阴!
  • 花样坑爹修仙路

    花样坑爹修仙路

    茫茫修仙界中,一个不是人类的‘东西‘出现了。好吧,她只是一堆无辜的游戏数据。她只想人如其名安静做个白莲花,可强制接受任务是什么鬼??别人修仙她升级,好不容易找个靠山师祖却要飞升??不行不行,想走没那么容易,等她满级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