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孔子
记者:
或许你不知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你的地位要高于三皇五帝,如今的中国人奉你为“第一教师”,人们尊称你为“素王”。“素王”,什么叫“素王”,你知道吗?
孔子:
班门弄斧!“素王”就是不带皇帝帽子的皇帝。
记者:
不错。这么大帽子,多好。人家把这帽子给我,我怎么能不高兴呢?再说一个特别具体的事情,1994年,台湾一家名叫东龙房地产的董事长杨清钦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给我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捐了一笔钱,学校用了其中不少钱铸造了一座雕塑,这座雕塑就是你,立在学校最美丽无比的中心湖畔,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校友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到你面前瞻仰你。你看多风光?
孔子:
你们把我树立在那里,风吹雨打,蚊虫叮咬,苦不堪言,你们也好意思,还说我风光?总之一句话你是虚伪在作怪。谁也不能免俗啊!包括自命清高的你啊!
记者:
《论语》是您写的吗?
孔子:
不是。
记者:
您写过什么书?
孔子:
我们那个时代不时兴写书,哪像你们这个时代,三教九流写书,就连那些下三烂的文盲也能拿出几本他的书。据说,你身边有不少朋友,专门帮助别人炮制著作,一年都推出好几百本,有这事吗?
记者:
无可奉告!别牵涉到别人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营生之道。必须予以理解。苏格拉底不也写书吗?
孔子:
是啊!你竟然不知道?您去问问他,一个字都没写过。
记者:
为什么?
孔子:
人既然可以天天面对面交流,还要费那么大的劲写出来看来看去干什么?再说了,又没有几个人识字,尤其是,印一本书要耗尽你全部家产,谁干这傻事!那真是要钱不要命了。
记者:
那您说《论语》说的东西跟您的思想靠近吗?
孔子:
差不多吧。您是一个商人,据说也写了几本书,我的门徒把您的书也送了几本给我。
记者:
谢谢!
孔子:
我就不明白,您为什么对我存在那么多的偏见,似乎中国一切不好的东西都是我造成的。我最后还是要反复强调一下,我的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那就是“礼”,中国有那么多的帝王,没有一个是按照我说的这个字来行事的,一个个横行霸道,一个个肆意妄为,一个个男盗女娼,一个个挥金如土,却个个打着是奉行我的理论,胡说八道。您愣是把这些人的行为与我的理论挂起钩来,其水平真是低啊!
记者:
有一个问题不知你思考过没有?
孔子:
什么问题?
记者:
苏格拉底是因为不断发表与社会的主流观点不同的观点而被判处死刑。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成为西方人顶礼膜拜的偶像。我一直想弄清楚为什么中国就出不了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
孔子: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城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有专门的地方供人进行哲学讨论和其他重要的思想文化活动。城邦还为政治交流和讨论提供一个公共空间,因此公民之间进行平等而自由的交流,并对政治进行横挑鼻子竖挑眼般的批评,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而我们中国就不一样了。
记者:
还有什么原因?
孔子:
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出生于“贫贱寒门”,离开官府衙门的施舍,不要说到处胡说八道,就连命都保不住。为了讨好那些施舍者,中国的知识分子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更不要说说一些违心的假话了。你去看看他们写的东西,会让你恶心半年的。
记者:
关于写作,撇开古人不说。我是这么看的。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解剖人性,而唯有彻底解剖人性,才能完善人性,如果把写作当成掩盖人性丑恶之处的工具,这种写作就失去了意义。
孔子:
然……
记者:
中国人里面有一个人曾经获得地球上最高的一个奖项——诺贝尔文学奖,这个人名字叫莫言,您听听这个名字,就有点愤世嫉俗的味道。莫言曾经如此说过:“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现在,我觉得还应该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要把自己放在解剖台上,放在显微镜下”。我那几本小册子也是按照这个原则写的。
孔子:
我的写作方法与您和莫言不一样。我的理论核心是“礼”与“义”,我是通过不断强调这个东西来唤起人们的觉醒,唤起麻醉不堪、久醉不醒的人们。
记者:
我不如您,您骂人家还让人家对您说谢谢。您的写作水平比我高,也比莫言高。不过像您这么写法也就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了。
孔子:
像你们那种写法,天大的雄心壮志都会成为泡影。
记者:
所以我说您是高手。你知道黑格尔吗?
孔子:
德国的一个哲学家。他与我有什么关系?
记者:
他曾经说过对你很不礼貌的话。
孔子:
说来听听。
记者:
黑格尔在谈到你的著作时,曾经如此说过:“从他的原著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他的著作没有被翻译过来的话,孔子的名声会更好些”,你是怎么看待黑格尔的话?
孔子:
我看到那些冠以我的名字的书,我也感到很反感。到处都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实庸俗得很。
记者:
这是你的真心话?
孔子:
我的学生实在都是一些废物,他们把一些肮脏的观点硬塞到我的书里,栽到我的头上。那些混世魔王一般的政治人物,他们自称是按照我的学说行事。这简直就是对我的学说的侮辱。黑格尔说得没错,但责任不在我。
记者:
我理解。
附:孔子简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