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99200000003

第3章 文学不死(2)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提出后也有不少应者,上个世纪的现代艺术研究家中讨论“终结”者亦有人在,如美国学者阿瑟·丹托在他讨论现代艺术的着作《艺术的终结》中就重新讨论了黑格尔的命题,不过实际上他认为艺术既有终结,也没有终结。他说:“艺术会有未来,只是我们的艺术没有未来。我们的艺术是已经衰老的生命形式。”这种相信艺术有未来、有终结的观点,是“以线性历史为先决条件”的:“如果我们认为艺术有终结,我们就需要一种线性的艺术史观,现在,黑格尔的理论满足了所有这些需要。他的思想要求有真正的历史连续性。”但是,假如认为历史是非连续性的(历史相对主义),那么,艺术也就无所谓终结,因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艺术,你方唱罢我登台,旧的去了,新的又来了。现代艺术终结了,后现代艺术又新生了。上面阿瑟·丹托所说的“我们的艺术没有未来。我们的艺术是已经衰老的生命形式”是指以线性历史观来看的某一种“艺术”,如现代艺术,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终结于现代。

在黑格尔之后差不多二百年,“终结”的问题被“后”学大师们提出来。黑格尔当年“终结”于浪漫艺术,其中包括诗。后来,也可以认为“终结”于现代艺术。而按照那些“后”学大师(如德里达等人)的观点,则“终结”于电信时代(电子媒介时代)或者说后现代,而且“终结”的也不只是文学,连情书也不能幸免,还要搭上“哲学”和“精神分析”。

然而,我们又得重复上面提到的问题:第一,对德里达、米勒的意思是否理解得准确?他们是说文学真的要“终结”吗?第二,按我的理解,黑格尔的“终结”不是说艺术从此消亡,那么,这儿的“终结”就是消亡吗?

文学受到威胁,但不该“终结”

我认为“终结”不等于“消亡”。我坚信:文学不死。

我的一位年轻的同事彭亚非写了一篇文章《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发表在《文学评论》2003年第5期上,也坚持认为文学不死。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彭亚非认为,现代社会是个为大众消费文化所覆盖的社会,而图像社会的出现,使传统文学的中心地位和权威身份被颠覆,整个文学界普遍滋生强烈的挫败感和生存危机感,尤其是那些所谓纯文学的写作,由于迅速的边缘化而弥漫着浓郁的怀疑论与悲观论情绪,以至于文学正在走向终结与消亡的观点再次甚嚣尘上。而实际上,这样的情绪和观点的风行,与对图像社会和文学的本性都缺乏足够清晰的理解是分不开的,故而具有某种过甚其辞的虚幻性。但是,“图像社会”的出现尚不足以使文学消亡。

近一、二百年以来,图像符码与图像信息的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中大量涌现,用所谓“图像爆炸”来形容近几十年的情形,也许不为过。你看到,眼下不论外国还是中国,图像符码与图像信息越来越成为文化运作与文化生活的主要形态。要了解新闻,相当多的人是通过电视(据说我们今天所掌握的社会信息,有60%到70%是通过图像的方式获得的);文化娱乐,对许多人来说,主打是影视、多媒体、卡拉ok……;许多家庭出去旅游,带的是小摄像机;产品推销,是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和各种各样的图像广告;甚至政府部门开跨地区的会议,也已经不是以往的电话会议,而是变成了电视会议;还有人工绘制的各种图像,如漫画、卡通制品、电子游戏等等,充斥人们的视野。它们包围着我们,构成了当今的图像文化统治。英国学者约翰·伯杰在《视觉艺术鉴赏》一书中写道:“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消费性的、具有泛审美化特点的、狂轰滥炸而又瞬息万变的图像文化,在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也培养了人们的一种文化惰性。

丹尼尔·贝尔说,电视新闻强调灾难和人类悲剧时,引起的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滥情和怜悯,即很快就被耗尽的感情和一种假冒身临其境的虚假仪式,使人们忽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刻本质。据此,彭亚非有一个意见很好:在图像社会的视觉大餐面前,我们有必要对视像文化有可能一味成为权力话语、金钱话语与大众消费性话语的共谋这一图像社会的负面性保持足够清醒的警惕性和批判意识,而这一意识对于我们理解文学的当代命运与未来使命则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应该思考,在图像社会给文学的生存带来如此巨大的压力的情况下,文学是否正在走向消亡?从人们的一般心理而言,都不愿文学消亡,因此,在压力面前,想出一些变通的理由加以缓解,如:有人认为精英文学或者所谓的纯文学也许确实衰落了,但消费性的大众文学却实际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人认为文学现象性的“缺席”并不影响它实质性地“在场”,文学依然在后现代的文化运作中以一种“隐蔽形态”处于支配性的乃至统治性的地位,这样一种存在形态可以直白地描述为“大文化领域内人文活动的文学性体现”;还有人提出了所谓“大文学”或“泛文学”的概念以说明文学实际上也并未消亡,今天的文学不过是已经“化整为零”,“变异”为大众文化消费中一种日用化或应用化的文字产品,比如说以广告词、新闻叙事等等文体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种种文化活动之中。

但是,以上各种说法对于我们理解图像社会中文学的归宿与未来命运,对于我们认清文学将永存于人类文明中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文学永存的理由和它不可抗拒的未来,事实上牢牢掌握在它自己的手中--因为决定文学命运的终究是它固有的、特定的人文本性和人文价值。

文学的人文价值与图像的局限性

彭亚非的论述有一定的说服力。他的文章对我很有启发,譬如,关于文学的人文价值与图像的局限性问题,就很有见地。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似乎永远不能令人满意。你仔细琢磨一下,影视改编作品能真正呈现出优秀文学作品文字背后那些深刻的意味与涵义吗?很难。人们在影视改编作品中看到的,总是不如文学经典原着曾经让我们在想象中体验过的,总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遗漏了什么。影像对文学作品原始景观的复制或再现,总是失去了许多用影像难以呈现的意义、意蕴、意味。看到影像的局限性,这一点很重要,虽然对此还有待更深入的探讨,但注意它,无疑对解开“文学永存”具有重要意义。影视演员的个别性,使其全部意义和意味都集中在自身所限定的所指上,往往失去更大的审美能指空间。影视演员常常只能展示个人“具有的和可能表现出来的魅力,而更多的审美可能性却消失了--而这种可能性总是在文学的阅读中存在于千百万个读者的想象之中的”。

从艺术接受方面来看,如果我们只是将自己限定于一个可观看的世界之中,我们实际上也就会被观看所规定、所决定。这样,我们就会失去更大的审美享受空间,特别是由文学艺术所提供给我们的审美空间。文学的内视形象是对可能的审美形象的更为理想的再创造,它的内视审美总能给审美想象留下更广阔的空间,并且使我们在精神上拥有整个影像。它能使审美对象的存在意义与意蕴更为有效地呈现出来。阅读会逼迫我们自己去创造出和建构起意蕴更丰富、意味更耐琢磨的内视形象,使心灵“观看”到的一切,充分内化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从而使我们更为积极主动地同时也更为深入地领悟文学意象的内涵和意义。因此,文学总是能使我们达到更为深刻的历史深度和人性深度。

彭亚非下面的论述也很富启示性。他认为,文学的内视性想象和对存在诗意的内在体验使人类超越了物质性空间生存的制约而进入了时间性的存在之中。文学是关于人类生存本质的艺术。在文学中,人们把美交还给美,把实存交还给实存。在文学的阅读过程中,人因为获得时间性而得以进入本质性存在,人也由此而获得对人本身的信仰和超越现实生存的精神力量。文学超越了感性空间的束缚,因此它也远离了其他审美活动的空间角逐,在纯时间性的内视世界中开拓着完全属于它自己的审美疆域。不用说,只要人类还需要在生存意识中体验纯粹的时间本质,那么即使是图像社会的完美风暴,也不足以使文学丧失掉只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这块世袭领地。因此,说到底,没有什么文学终结的问题。文学的未来将为它自己优越而深刻的本性所指引。在图像文化成为历史新宠的后现代社会,它仍将持之以恒地将我们带往时间的深处,在尽显语言和内视世界的能指之美的同时,通过深刻的内心体验开掘存在的诗意,共享人类灵魂探险的无穷可能性,并以此构成人性的全面而立体的交流,使失去家园的人类精神在新的信念的询唤下,在灵与肉的主体性升华中,重获救赎,直达彼岸。

总之,我同亚非以及其他许多同道学者的意见一致,认定文学不会消亡。

在我看来,文学不死的一个最有力的根据是,在中外文学实践中,无数事实证明它仍然健康地活着,而且还是很有活力。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年年照样颁发吗?在中国,每年差不多有800部以上长篇小说出版,我不敢说这些小说都是好的,但是,能够称得上是“艺术品”的,也不在少数。例如,二十一世纪初这几年,有几部描写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就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受到注目,像阎真的《沧浪之水》、张炜的《能不忆蜀葵》、张抗抗的《作女》、莫怀戚的《经典关系》、张者的《桃李》、王家达的《所谓作家》、董立勃的《米香》等等。我之所以举长篇小说,是因为长篇小说是最受考验的一个品种,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也越来越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读长篇了。即使如此,长篇小说还能取得这样的业绩,说明文学还有很强的生命力。至于短篇小说、报告文学(以及各种各样的纪实文学)、杂文、散文、诗歌,我就不多谈了。

有的同志说,文学经典本身的那种‘味外之旨’、‘韵外之致’,那种丰富性和多重意义,那种独有的审美场域,依靠图像是永远无法接近的。这话很对。譬如,拿杂文来说吧,它今天仍有强大生命力。它的意蕴、它的味道、它发挥作用的方式,别的艺术形式很难匹敌。当今有一位杂文大家,也是诗人,名字叫邵燕祥,他写的许多杂文简直妙不可言。有一篇很短的文章,说的是,西方有愚人节,在那一天可以说瞎话,骗骗人,开开玩笑,总之,那一天骗人无罪;咱们中国何不来一个说真话节,规定在这一天说真话无罪。几句话,深刻、尖锐、准确。就像一位针灸能手,一下针就扎到穴位上了。

的确,文学自有它存在的理由。这理由你不要从外部去找,而要从文学本身去找。文学自身的特点和本性决定了它的存在。文学最大的特点是创造一种内视形象。这种内视审美是文学独有的,语言艺术独有的。其他艺术,比如说戏曲、戏剧、电影、电视、雕塑、绘画、舞蹈、建筑等等,它们是通过眼睛的可视性的。有的艺术除“视”之外同时也“听”,视听兼有。它们是直接给你感官上的感受。文学不是,文学是用文字阅读唤起你在头脑中的想象,叫你自己去建立那种审美形象,这要比可视的、可听的形象更丰富。它调动了你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电视造成人的懒惰。我就常常依靠电视。一个人若依赖于电视,那么他报也不读了,书也不看了,脑子也不愿思考了。电视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但是文学不一样,语言文字提供出来的这种形象,这种作品,这种文本,需要你自己通过创造性的思想和想像来建立形象,这种内视审美是老天爷赋予文学的,是影视所缺少的。就此而言,文学要比影视、比其他图像艺术优越得多。

我觉得在电信时代、电子媒介时代、“全球化”时代,文学受到巨大冲击,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新形态,从创作到接受都与以前大不一样,需要思考,需要研究,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但是,不必忙着下结论。我心目中有一个信念(姑且先说是信念吧)还是很强烈的:文学离“八宝山”还远,文学应该会“活下来”,它不会就这么无情无义的撇下我们一走了之。

文学,我爱你。世上千千万万人将会用爱挽留你。

同类推荐
  •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三十五年前,我曾到斯达尼斯劳斯河找矿。我手拿着鹤嘴锄,带着淘盘,背着号角,成天跋涉。我走遍了各处,淘洗了不少的含金沙,总想着找到矿藏发笔大财,却总是一无所获。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区,树木葱茏,气候温和,景色宜人。很多年前,这儿人烟稠密,而现在,人们早已消失殆尽了,富有魅力的极乐园成了一个荒凉冷僻的地方。
  • 九天揽月

    九天揽月

    欧阳自远,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普通孩子,靠着自己的坚韧不拔和刻苦努力,一步步走上中国科学的尖端,成为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欧阳先生在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追忆几十年的点点滴滴,讲述探月的梦想是如何走进自己的人生,而自己又肩负着祖国怎样的飞天梦。欧阳先生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也在探索人生的意义,他期待中国探月的成功,但更期待国人真正了解“月亮文化”,感受到月亮后面的人文情怀。通过欧阳先生的自述,我们不但能够了解中国探月历程的发展与变迁,更能感受到一位老科学家为梦想执着一生的高尚情怀。
  • 长城之外的草香

    长城之外的草香

    在北国,风雨过后,霜雪前后,极目望去,蔚蓝色天空下是蔚蓝色的故乡,但是,无论往昔或现在,人们的生活都是多色彩的。《蔚蓝色的故乡:长城之外的草香》作者以不同文本、从不同视角书写着这片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辽阔美丽的故土,且都写得很有个性;审美视野一直延伸开去,博大而深邃,却又平易而质朴,绝非只适合文学爱好人士阅读,而是真正的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 心如流水

    心如流水

    贫困地区更期待着由它自孕言和培荞的优秀人才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故里,用他们的才智,让这一方负重的贫瘠之地尽曱地摆脱“贫困循环”的窘境。在贫困地区自身利用政策吸引和激励机制之外,这一份期待的实现,来自干贫闲地区真正高素质人才队伍群体的培芥和形成。我们拭目以待。
  • 逍遥集

    逍遥集

    一个凡夫俗子闯进诗的殿堂,被那斑斓夺目的光芒刺得眼花缭乱,被古人慷慨的高歌、激愤的呐喊、委婉的吟唱和坦荡的宣泄所感染,于是喜欢上古典诗词。开始学古体诗词,写古体诗词,以为它精炼含蓄,是叙事抒情绝好的方式。用诗词来抒发一时的感受。有感则吟,临景则歌。
热门推荐
  • 女尊世界之颠龙转凤

    女尊世界之颠龙转凤

    她是穿越时空落到女尊国度的平凡女人。第一眼见到个帅哥,就决定跟帅哥组建个幸福家庭。哪知瘟神降临,成了永安候府的小奴才。咦,为什么是奴才……她苦啊,好死不死在女尊世界扮起了男子。哑巴永安候对她莫名的友情和纠缠也罢了。可为啥皇帝也图省事把她当成了生孩子的机器。她不要上演现实版的霜花店,对同性情谊也没啥兴趣。顺便问一句,这半夜爬上床,和她一起充当生子机器的沉默男是谁啊。本文男生子,一对一。女主小废材,老实平凡一人,男主看上她是她捡了个大便宜。男主身份高,品貌好,宽肩窄腰倒三角,女主还默默唧唧歪歪个什么劲,直接扑到。
  • 花的日记

    花的日记

    直美因为姐姐英子的出嫁而倍感忧伤,但是邻家的女孩子久里清子给了她安慰,女孩子花儿一样的年纪,有着花儿一样的明媚,连心里的秘密,也像清晨花瓣上的露珠一样,在朝阳下轻快地闪着柔和的光……
  • 男神养成计划

    男神养成计划

    这是一部男神成长的教科书。男神的成长靠的是女神的培养。男神养成计划——教你如何培养男神。
  • 天下封君

    天下封君

    “此剑名为昨日风华,我不知道,当今日之日变成昨日之日时,是否还会有人记得,记得我也曾风华绝代过!”
  • 师父扛不住:徒弟太妖孽

    师父扛不住:徒弟太妖孽

    二十一世纪神秘九家传人九若,一次偶然的机会穿越到了一个有仙有妖,有鬼有魔还有着无数个性鲜明人类的大陆。在这个充满着玄幻色彩的世界里,随着她一步步的成长,一段段不可思议的神奇之旅中,她渐渐开始发现了自己离奇的身世。随着一段段尘封的往事揭开神秘的面纱,她开始发现,原来她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与她前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与凤无夜的相遇,则是万万年前,就已开始纠缠的宿命。
  • 杀手没有墓志铭

    杀手没有墓志铭

    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也别在黑暗中落泪。即使有一天,暴风雨摧枯拉朽般洗涤了你内心的棱角,也不要忘记那些没有墓志铭的石碑上刻着的一个个的名字。穿过滚滚红尘的历史长河,终有一天,我们能站在洪荒的尽头重逢。那份在岁月的侵蚀里亘古不变安之若素的等待,也总会有值得的一天。心爱的杀手,你是否疲倦?那么,就请闭上眼睛小睡吧。若爱,则与我同堕地狱。
  • 网球王子之怪谈变成现实

    网球王子之怪谈变成现实

    当怪谈变成现实~会死多少人呢~灵异向,慎入。
  • 末世之英雄卡牌

    末世之英雄卡牌

    当人们还在饥寒交迫、残垣断壁中为了人类的延续苟延残喘时,一道令人恐惧的阴影穿梭在大陆的深渊之中,伴随着一声“浸泡在圣银之中”的低吟,洗净那些陷入黑暗中的肮脏……
  • 嫡色

    嫡色

    前世眼睁睁看着儿子的心脏被丈夫挖出,顾明萱终于明白了,什么忍让什么谦和,全是假的,只有变强、变强、再变强,才能保住自己。这一世,她不介意化身罗刹手染鲜血,善如何恶如何,看仇人在脚下痛苦求饶,才是最美.妙的声音。绝色嫡女,水为骨、冰做心,搅动这江天万里,风起云涌;至于这龙床上是谁上谁下?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藏族传统民间手工艺(E眼藏地行 卷七)

    藏族传统民间手工艺(E眼藏地行 卷七)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9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