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8500000018

第18章 政治革命(1)

120.没有纪律,无法革命。

1924年,国民党“一大”结束后,毛泽东被派往上海,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工作,毛泽东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执行部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是党员重新登记。老党员也要经过重新经过填表和审查后才能成为改组后的国民党员,发给党证。当时毛泽东具体负责这件事。

一天,一个人冲到楼上,胡汉民、汪精卫都起来打招呼,他们三个人交谈。那人说:“我从同盟会开始,革命几十年还要填表?可不可以免填?”后来他又过来和毛泽东等人说了一遍,大家都不以为然地说:“党员人人要填。”那人因未被允许便一怒而去。那人走后大家才知道,那人原来是辛亥革命后当过四川省长的谢持,当时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实际上是个反对改组的右派。不想填表是借口,反对国共合作,反对改组国民党才是他的真正意图。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等针锋相对,明确宣布:“凡不登记者就除名。这是纪律,没有纪律,无法革命。”面对铁的纪律,那些以老党员自诩的右派也乖乖地就范了。

(袁永松主编《伟人毛泽东》(上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207-210页。)

121.他们没有土地,没有教育,没有武装,中国革命还不能成功。

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主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亲任所长,扩大招生范围,为全国培养农民运动干部。在讲课的时候,毛泽东始终坚持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思想教育学员。

毛泽东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员们指出:搞革命就要刀对刀枪对枪;要推翻地主武装团防局,必须建立农民自己的武装,刀把子不掌握在农民自己手里,就会出乱子。

他还说,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是,现在他们没有土地,没有教育,没有武装,中国革命还不能成功。所谓国民革命,就是要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要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这样才能迫使地主向农民减租减捐减息,进而推翻封建地主阶级,赶走帝国主义,取得革命的胜利。

(袁永松主编《伟人毛泽东》(上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253页。)

122.农民运动好得很!

像急风暴雨一样猛烈兴起的农民运动,使地主土豪们一个个心惊肉跳。绅士们的甜美酣梦被惊醒了。而且与这些地主土豪、乡绅官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民党右翼军官们也如坐针毯。一时间社会上攻击农民运动的叫喊之声不绝于耳,联合阵线内部潜伏的危机越来越表面化了。

就连共产党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呼声,赞成和反对的分歧越来越大。

为了回答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1927年1月4日,毛泽东从长沙出发,乘船到湘潭县城了解全县的农民运动,开始了他为期32天的考察。

1月27日,毛泽东来到醴陵。当得知农民组织起来后,他非常高兴,频频点头说:“做得好!做得好!现在就是要压得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农民几千年受封建压迫,现在组织起来了,就有了力量,敢作敢为,这一下就当家作主了。”他结合其他县农民运动的形势,充分肯定了迅猛发展的农民运动:“哪里愈‘糟’就愈好,哪里愈‘糟”就证明哪里的农运搞起来了。”在韶山,他听说长期骑在农民头上的土豪劣绅家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农民也可以上去打滚;在湘乡县,农会干部汇报,有个大土豪逃到长沙,到处攻击农民运动,还说:“那些一字不识的黑脚杆子,翻开脚板子有牛屎臭,也当了区农民协会的委员长,弄得乡里不安宁。”留在乡里的小劣绅怕被打人另册,却愿意出十块钱要求参加农会;在衡山县白果乡,人们告诉毛泽东,农会掌了权,土豪劣绅不敢说半个“不”字,妇女们也成群结队地拥入祠堂,一屁股坐下便吃酒席,族长老爷也只好听便……

在许多地方,毛泽东还看到,农民在政治上打击地主,甚至枪毙罪大恶极之徒;在经济上打击地主,不准他们加租加息,不准退佃。一切似乎翻了一个个儿,一切又似乎刚开始。这些新鲜、活泼、生动的事情,使毛泽东大开眼界,也使毛泽东为之兴奋不已。

2月12日,毛泽东由武汉回到长沙,向中共中央汇报了一个月的调查结果,接下来毛泽东奋笔疾书,写就了光辉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针对有些人所说农民运动“糟得很”的谬论,毛泽东在文中断定:

(“农民运动好得很!”袁永松主编《伟人毛泽东》(上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269-271页。)

12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9年,古田会议结束不久,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坚持对形势的悲观估计,怀疑“井冈山红旗究竟能打多久?”对林彪提出的这个问题,毛泽东认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930年初,毛泽东用了整整五天的时间,给林彪写了一封长达六七千字的回信。并以《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为题,印发各纵队、大队党支部,展开讨论。

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准备收入这封信。时在东北的林彪闻讯,致电党中央和毛泽东,说:“我同意在党内外公布这信。为不致引起误解,我同意公布信的内容,而不公布我的名字”。毛东痛快地答应了林彪的恳求,删去了信中林彪的名字和对林彪的批评分,把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袁永松主编《伟人毛泽东》(上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87-389页。)

124.“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

第五次反“围剿”前夕,毛泽东受到“左”倾中央的排挤打击,被免去了红一方面军前委书记和红军总政委的职务,挂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的名义赋闲修养。

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经过半年准备,于1933年下半年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他吸取了前几次“围剿”的失败教训,在军事上采取“堡垒主义”和逐步推进的新战术。他调集了100万军队,自任总司令,先以50万兵力,分北路、南路、西路从三面围攻中央苏区。9月下旬,蒋介石的主力北路军开始发动进攻,28日进占黎川。

此时,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已经发展到八万多人,同国民党军队的兵力对比是一比六。尽管形势严峻,然而比起第三次反“围剿”时的一比十和第四次反“围剿”时的一比十几来,还是要好一些,如果红军能够采取正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策略,仍有可能打破这次“围剿”。

但是,中共临时中央却准备以冒险主义的进攻路线来打破这次“围剿”。毛泽东这时已经被排斥在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只负责中央政府的工作。虽然他从准备阶段就不同意冒险进攻的军事路线,但是博古和李德根本听不进去这样的建议。深受“左倾”思想危害的毛泽东面对战场上的失利忧心忡忡。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者,毛泽东想起了井冈山时期的战友彭德怀。毛泽东给远在前方的彭德怀寄去了两本书,一本是《两个策略》,一本是《“左”派幼稚病》。毛泽东在第二本书上这样写道: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叫知其一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

毛泽东已经预测到了“左”倾可能给革命带来的严重危害。

(《彭德怀自传》,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83页;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329-333页。)

125.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孟锦云是毛泽东的护士,自1975年春开始,到毛泽东逝世,她一直都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当时,由于毛泽东的身体已经每况日下,所以孟锦云经常陪毛泽东读诗、为毛泽东抄写诗稿,留下了很多有意思的趣话。

一天,毛泽东叫孟锦云给他读唐诗。小孟大声朗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朱须’少一人。”最后一句,小孟把“茱萸”念成了“朱须”,但是小孟一点都不知道。她刚刚读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毛泽东一下子便大笑起来,说:“你再读一遍最后那句我听听。”小孟莫名其妙地继续大声朗读:“遍插朱须少一人。”毛泽东听了,坐起身来顺手拿过一张白纸,挥笔写下了“茱萸”两个字,让小孟过来,毛泽东指着“萸”字说:“你查查字典看,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小孟抱着字典查了好一会儿,终于找到了这个字。一看字下面的拼音,才知道自己读错了。小孟马上纠正,对毛泽东说:“主席,这个字应该读“萸”(yu)。”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慢慢地说:“这茱萸是落叶小乔木,还是一种药材呢,有香味,插上茱萸可以辟邪。小时候,在我的故乡,我就看见过插茱萸的。”又有一天,毛泽东和孟锦云在一起聊天,毛泽东说:“我们今天的事儿,也要由后人去评论。‘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自己说的不算数,当时的人怕你的权势,恐怕也只好说好话,说假话,这当然不能统统算数,得大大打折扣。”“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是毛泽东1935年10月写的《念奴娇·昆仑》中的名句: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词句充分展现了英雄无所畏惧的宏伟气度和宽广胸襟。然而此时,英雄暮年,他只能发出无奈的感慨:“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60页;《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80页。)

126.我们永远是社会革命者。

1939年9月下旬,斯诺延安与毛泽东再次相聚,三年之前毛泽东向埃德加?斯诺所作出的预言:共产党的红军不仅存在,并将在抗战中发展壮大,正在变成现实;抗战中某个时候,国民党一部分将出卖中国,成产日本人的工具……这些都变成了眼前的现实。

毛泽东与斯诺进行了两次正式谈话。斯诺问毛泽东:“外界传说,中国共产党已不是社会革命者,而仅仅是改良主义者?”毛泽东坚定地说:“我们永远是社会革命者,永远不是改良主义者。”他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中国革命有两篇文章,上篇和下篇。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一道,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这是文章的上篇,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一篇文章,并且一定要做好这一篇文章,但是,文章还有一篇,就是它的下篇,就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篇文章,我们也是一定要做的,并且也一定要做好的。目前是民族主义革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种可能性是会要变为现实性的。不过,文章的上篇如果不做好,下篇是没有法子着手做的。”一些不了解中国政治的西方观察家,不明白为什么在经过了10年激烈内战以后,红军和白军忽然携手合唱《友谊地久天长》。是红军变白了?还是白军变红了?斯诺说:“谁都没有变。”认为中共现在为民族独立而战,就是放弃了原来的目标,变成了民族主义者,这只是西方自由派人士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中共现在是民族主义者,因为他们是处在革命的民族统一战线阶段,如果条件变了,他们会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任何手段以便继续呆在历史的火车上面。”

(武际良着《十个美国人的中国情缘》,华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8-33页。)

127.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作风--延安作风。

1947年的一天,马列学院的校务处长韩世福、教育处长邓力群、教育干事安平生、宣传干事马洪去接毛泽东来学院作报告。

从马列学院到杨家岭,少说也有四五公里之遥。中间横着延水河。

当他们跨上桥头时,迎面正碰上匆匆走来的毛泽东。主席脚上的布鞋蒙上了一层灰土,未等他们四人开口问好,毛泽东却抢先问:“你们四人风风火火的,要干么子去?”邓力群回答:“学校领导派我们来接主席。”毛泽东笑了笑,幽默地说:“接我?嗯,我晓得的,是怕我忘了今天有报告会。你们放心好了,学院派给我的任务,那是忘不了的。”“是要我们来接主席的。我们来晚了,很不像话。”邓力群连忙解释。

毛泽东扬起手来摇了摇,说:“这样做有点不好,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说到这里,毛泽东环顾一下四周,很认真地说:“哦,四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啊,跟你们领导说,再加四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几句玩笑话,把领导者和下级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接着,毛泽东又一边笑,一边一个劲地摆手,说:“……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革命的……要和旧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不要接接送送。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风气--延安作风。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一番革命道理如涓涓细流浸入每个人的心田,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到毛泽东十分平易近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王守柱、李保华编着《毛泽东的魅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39-240页。)

同类推荐
  • 称职的员工这样工作

    称职的员工这样工作

    培养卓越职业精神,重塑企业员工形象。如何在企业站中战无不胜?本书独家披露:老板最喜欢的12种职业精神,员工在企业中晋升的秘密,称职员工应具备的8种特质。本书是作者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针对企业在现代职场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务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 解读人生智慧密码之十:挫折磨炼智慧(上册)

    解读人生智慧密码之十:挫折磨炼智慧(上册)

    人生的智慧与经验告诉我们:追求需要了解人生的轨迹,而成功则需要科学地认识自己。人生的成败,究竟是命运主宰的还是自己创造的。探讨与预测人生的发展,是一门学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生的未来是由现在的自我多种要素决定的。本套丛书集当代多家的研究成果于一体,系统地阐述了各种要素对人生历程的影响,它通俗易懂、体例活泼,重点突出,内容丰富,风格清新,读者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与愉悦。人生测试,目的是为了创造美好的人生未来。愿本丛书能给读者带来发现自己的快乐,带来明天的幸福人生。
  • 哲理荟萃

    哲理荟萃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 智商决定智慧(上)

    智商决定智慧(上)

    人生的智慧与经验告诉我们:追求需要了解人生的轨迹,而成功则需要科学地认识自己。情商决定未来,智商决定起点。运用生命的运行规律,把握人生的关键机遇,科学地认识和预测人生运程的潮涨潮落、高低起伏,能做到充分发挥自我的优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驾驭人生,都是高智商的表现。
  • 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处世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集中了古往今来生活智慧之大成的学问,更是一门在纷扰世间安身立命的功夫。 处世,一方面讲的是如何与他人相处、应付世情俗事、协调各种社会关系、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各种问题,即“处世之法”。另一方面指的是处世的哲学,包括了认识世界的观念、立场,以及立世的态度及生活的原则,即“处世之道”。无论“处世之法”还是“ 处世之道”,都与个人的自身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热门推荐
  • 中国古代宦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宦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宫中专用宦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制度。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有产物。历史上多次发生宦官专权、干预朝政,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宦官传》本书讲述了“秦朝宦官赵高、东汉宦官张让、唐代宦官李辅国”等等一些宦官的故事。
  • 育儿宝典(家庭健康生活)

    育儿宝典(家庭健康生活)

    《育儿宝典》从现代学科中的诸多方面,如婚恋、生理、心理、教育、营养、卫生等方面入手,为新世纪的每一对夫妻提供优生优育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使每一对夫妻都能拥有自己最满意的宝宝。《育儿宝典》内容系统全面深入浅出,某些问题您只要看一眼,读一下,用几分钟时间就可以掌握。它全面、科学地介绍了从结婚、受孕、育儿到宝宝上幼儿园为止的这一期间所有育儿内容,内容丰富,是帮助每一位妈妈、爸爸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必备读物。
  • 异界经脉专家

    异界经脉专家

    本书烂尾!作者沉默!请勿点击!主要是不想大家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看一本令人无语的书!慎入!慎入!!
  • 燕少,请你消停点!

    燕少,请你消停点!

    【已完结】被渣男出卖,被流氓讨债,走投无路之际,她落入了他的地盘。他把她逼到墙角,挡住危险的同时倾身问她:“为我做事,我替你还债?”……他执掌庞大的商业帝国,却是一位看不见的王者,只能在她的眼前呈现俊美的容颜。她是初入行兢兢业业的新人小妹,势单力薄,只能在公司底部任人搓圆捏扁。“想不想往上爬,坐坐我的位置?”他食指轻佻地抬起她的下颌。于是,总裁的小鲜肉弟弟缺爱,她得去照顾;总裁的绯闻女友挑衅,她得去迎战;总裁的七大姑八大姨争财产,她得去打脸;甚至总裁的爹妈要给他相亲,她还得假孕冒充未婚妻!终于有一天,林小莹忍无可忍。“燕某某,你准备用我到什么时候!”此文讲述了一个职场小菜鸟在人生最惨淡的时期意外捡到炫酷高级玩家号,从此开挂,打怪、捡宝、升级,最终推倒男神,嫁给大总裁,一步步登上人生巅峰的传奇故事!实乃励志、疗伤、治愈、慰藉心灵之良品也~
  • 皇兄们太坏皇妹莫怪

    皇兄们太坏皇妹莫怪

    商女不慎穿越古代,权力斗争不在话下,七位妖孽皇兄,商女玩转古代.皇兄们的玩弄与宠爱,什么?她不要乱伦啦!
  • 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每一个饭局,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有恶性的,也有良性的。恶性的较量大概就是政治博弈,良性的就是大家有事无事坐在一起,谈谈人生观与宇宙观。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用“桃子”做武器,杀死了三个力敌万人的武夫,这是中国最出色的刺杀事件;专诸刺王僚的故事想必人尽皆知,显而易见,在饭桌上革别人的命远比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来得直接,来得有效;赵匡胤用一顿饭就把武将手中的兵权轻松解下……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从历史上著名的几场饭局来看,有时想要革命,还真得请客吃饭不可。因为往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都摆不平的事,一顿饭就搞定了。
  • 涩青春

    涩青春

    这是一款爱格类型的杂志。里面汇集了各种暖文,伤感文。里面有霸道总裁,温暖正太,贴心男闺蜜。里面有萌妹子,女汉子,认真女闺蜜。里面有青梅竹马,奇葩相遇。里面有小三小四小五。
  • 回亚纪

    回亚纪

    一个偶然的机会,居住在美国的华裔女孩玉笑遇见了一个从神秘大陆来的神秘少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阴差阳错地穿越到一个尘封已久的仙境般的世界里,从此揭开了一场千年之战的华丽序幕。同是龙的传人的他们在那里会经历怎样的考验?玉笑的身世之谜何时才能解开?这片大陆与古老的华夏民族究竟有什么样的渊源……惊艳的人物,炫目的异能,恢弘的场景,动人的对白,古老文明与现代世界的碰撞,东方魔幻与世界迷踪的接轨,共同谱写出一部空前绝后的神话史诗。
  • 穿越:逃妃很逍遥

    穿越:逃妃很逍遥

    21世纪王牌杀手,执行任务时被逼无奈从29层大楼跳下,莫名的穿越到了一个不知名的朝代。醒来后,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丞相府二小姐,奉旨与他国一个俊美的冰山王爷和亲么,一个月以后就要嫁人?!嫁一个不近女色的王爷,当王妃?她可不喜欢这么拘束的生活...然而她最终的归宿竟然是...
  • 重订产孕集

    重订产孕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