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3900000030

第30章 西街三怪

城里西街上,居住着三位老人,人称“西街三怪”。他们是于老、杜老和黄老。于老外号“药罐子”,杜老外号“火锅子”,黄老外号“神算子”。他们的故事,琐屑荒唐,没什么意义;刊物约稿,记个梗概,讨人一笑而已。

药罐子

于老喜欢生病。——不,应该说是时常生病。他是食品公司的退休职工,按照规定,看病应到商业局诊所,或是县医院。但他生了病,从来不到指定的地方治疗,一定得请李先生。

于老生在富人家,早先是“永茂酱园”的少掌柜。他从小多灾多病,一直仰仗李先生:六岁肚里生虫子,请的是李先生;十二岁长秃疮,请的是李先生;二十一岁打摆子,请的也是李先生。李先生去世了,以后看病,还是请李先生——李先生的儿子也行医,也是李先生。奇怪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李先生戴了一顶帽子,他十年安然无恙,百病不生;新时期到来,李先生的诊所一开张,他的病就又来了:今天上火,明天肠干,伤风感冒不断,去了咳嗽添了喘,三天两头抓药、熬药,于是得了“药罐子”的外号。

于老个子小,嗓门高,禁不得半点病痛。身上稍有不适,便哼哼唧唧,大呼小叫,甚至还要嚷着给在西安工作的女儿拍电报。李先生一到,就更“蝎虎”了,脑袋一耷拉,说:

“哎哟,我不行了!”

“不行了”的病症,一剂“小柴胡汤”喝下便好,他就越发崇拜李先生了,硬说李先生是“东垣老人”的后代。人们不知“东垣老人”是谁,他便到处介绍:

“东垣老人,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大金朝名医,咱县人氏!李东垣名扬天下,李先生错得了吗?你们看着李先生那相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高鼻梁大眼睛,活像东垣!”

他好像还懂相法,又像真的见过李东垣!

李先生究竟是不是“东垣老人”的后代,街上无人真正知道。但是,李先生人缘极好,却是人人称道。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他的小诊所里总是歇半屋子人,谈天说地,十分热闹。李先生从来不嫌麻烦,白开水满足供应,和大家又说又笑。

一天晚上,大家正谈得热闹,“阿嚏!”——?一个大喷嚏,于老来了。他穿得很厚,戴一顶皮帽子,围一条毛围脖,一个大口罩上面,只露着一对小眼睛。他说他又不行了,喉咙发干,四肢无力,浑身冷浸浸的。李先生赶忙给他倒了一杯开水,让他坐下,然后打开药橱,用小勺取出一粒药,放在桌上让他吃,服务热情而又周到。

李先生也很喜欢于老,称他是“模范病号”。平时看病,李先生怎么说,他就怎么办,一点也不含糊。李先生说“不要着凉”,夏天也得烧烧炕;李先生说“多喝白开水”,他一定得问清楚一天喝几壶才好;至于吃药,更是一丝不苟,谨遵医嘱。可是,今天却有些反常,相面似的瞅着那粒药说:

“这是什么?”

“‘康泰克’,一种西药。”李先生告诉他。

“我不吃西药!”他说,“我这辈子,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

说着,鼻子一皱,“阿嚏!”——又是一个大喷嚏!卖烧饼的老温吓了一跳,说:

“好家伙!听这声音,真是‘不行’了!”

大家都笑了。

外号“火锅子”的杜老也在这里歇着。杜老爱抬杠,听出漏洞,当仁不让地说:

“老于,西瓜,吃不吃?”

“吃!”

“西红柿吃不吃?”

“吃!”

“西葫芦呢?”

于老知道上了当,不再言语。杜老看看大家说:

“我听人说,西瓜来自非洲,西红柿、西葫芦来自南美洲,西红柿又叫‘番茄’,西葫芦又叫‘美国南瓜’,都是挂‘西’字儿的!”

大家又笑了。

李先生也笑了,像哄孩子似的,给他讲了一番道理。他说中、西两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妄加褒贬;又说中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并非千古不变。东垣老人熟读《内经》《难经》,但又结合医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创造了许多著名方剂。假如人云亦云,陈陈相因,怎么会有“内经说”“脾胃论”?哪来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沉香温胃汤”呢?他的“小柴胡汤”也是因症配伍的,君臣佐使,不断变化。所以,医家和病家,也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拘泥一法,死认一门……

于老喝着水,望着李先生说:

“试试?”

“试试吧!”老温说,“这种药不错,电视上说了,打喷嚏流眼泪,一吃就好!”

“这种药是不错!”木匠老杨说,“今年春天,我们老爷子闹感冒,吃了一粒,立时见效。老爷子吃馋了,如今身上一不舒服,就吃‘康泰克’,不吃别的药了!”

“那也不好。”杜老笑着说,“我们不能迷信旧东西,但也不能盲目崇拜新东西。盲目崇拜新的,就会迷信旧的。李先生说是不是?”

“极是!”李先生说,“天下万物,无旧不成新,无新不变旧嘛!——老于,吃了么?”

于老看看桌子上说:

“吃了!”

“喝水!”李先生又给他倒了一杯水。然后分析“康泰克”的好处。他说这种药研制得很科学,一个胶囊里面,既有速释小药丸,又有缓释小药丸,速释药丸可以很快发挥作用,缓释药丸可使药效持续十二小时。于老越听越科学,颇有兴趣地问:

“这种药是哪儿出的?”

“天津,中美史克制药公司。”老杨说。

“多少钱一粒?”

“六毛!”老温说,“一粒药,顶三个烧饼!”

“噢,怪不得呢!”于老站起来,突然嚷了一声。李先生问他感觉如何,他嘿嘿一笑,眉毛也舒展了,眼睛也亮堂了,模仿着电视广告说:

“不错,‘确实好多了’!”

大家望着他那焕然一新的样子,好像打了个胜仗,一齐笑起来。李先生也笑了说:

“好好睡一觉,效果更好。”

“睡两个钟头行不行?”

“行。”

“睡三个钟头呢?”

“也行,你看着睡吧!”

李先生把他送到院里,人们又听见他说:

“不错不错,科学就是厉害!”

走到街里,又说:

“妈的,到底是中美史克!”

李先生送他回来,大家又有一番议论。老温说,“药罐子”相信了“康泰克”,真不容易;杜老说,李先生不仅治好了他的病痛,而且解放了他的思想,真是回春妙手!李先生呆呆望着桌子底下,好像发现了什么重要情况,怅然一笑说:

“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康泰克’!”

说着,从桌子底下捡起一个什么东西,让大家看。大家看清了,哈哈笑了——于老喝水的时候,那粒药滚到地下去了,根本就没吃到肚子里。

火锅子

于老爱吃药,杜老爱吃饭。

杜老和于老同岁,虽是种田人,长得却富贵:高高的身材,圆圆的肚子,浑身上下都很丰满。个子虽大,干活却没力气,土地集体耕种的时候,一天挣八分半,顶个妇女劳力。

那时候,种田人吃不饱饭,他却不断“吃‘火锅子’”——和于老一起“吃”。两人一见面,便说:

“老于,吃了么?”

“吃了。”

“吃的什么?”

于老知道他爱吃,也爱吹,便和他吹起来了:

“唉,这年头儿吃什么呀,半斤猪头肉,二两酒呗!”

“我不吃猪头肉,我嫌太凉。我吃的是‘火锅子’……”

“我也是。我中午吃猪头肉,晚上吃‘火锅子’——?一个小铁锅儿,朝小火儿上一坐,白菜、豆腐、粉条一咕嘟,哎哟,美死了!”

“我吃‘火锅子’,光有白菜、豆腐、粉条不行,还得切几片儿红烧肉。开了锅,夹一片儿,颤悠颤悠的,用嘴一吸溜,哎哟,香死了!”

“我吃‘火锅子’,光有红烧肉不行,还得撒一把虾仁儿,哎哟,鲜死了!”

“我吃‘火锅子’,光有虾仁儿不行,还得放点儿海参,哎哟……”

于老摇摇头,甘拜下风:

“行了行了,我的‘火锅子’,不如你的‘火锅子’!”

因为“吃‘火锅子’”,两人挨了一次批判:大家忙着革命,你们吃“火锅子”!一人请“神算子”写了一篇检查,才算完事。

从此以后,再也不“吃‘火锅子’”了。

如今天下太平,杜老什么都不怕了,随心干活,大胆吃饭。他没有儿子,只有两个闺女,大闺女做了随军家属,二闺女招了个上门女婿。闺女、女婿心眼好,老伴也贤惠,每天都要给他做差样儿的饭:家里人吃馒头,给他烙饼;家里人吃青菜,给他炒鸡蛋。最近,每隔几天,女婿还要给他买两个猪爪子吃。女婿说,猪爪子含胶质物,吃了可以软化血管,还可以美容。吃了一阵,血管虽然不见软化,但他心里却十分温暖,无比幸福!

吃罢早饭,他喜欢上街转一转。碰见熟人,总要问人家一声:

“吃了么?”

“吃了。”

“吃的什么?”

“小米粥、油条。”

“我家吃的也是小米粥、油条。——不过我那油条,是用豆腐皮儿裹了吃的!”

“噢,你比我强!”

他便乐了。

吃罢午饭,喜欢在门口站一站。熟人过来,也好问问他:

“吃了么?”

“吃了。”

“吃的什么?”

“面条儿。”

“一锅饭?”

“一锅饭。——不过我那碗面条儿里面,藏了两个白果儿!”

“什么叫白果儿?”

“鸡蛋。”

“嘿,你比我强!”

他又乐了。

吃罢晚饭,喜欢到李先生的诊所里坐一坐。人们知道他的毛病,故意把自己的晚饭向好处说:包饺子、炸酱面、炒肉丝儿、大米饭……他听了,笑眯眯地说:

“你们猜我吃的什么?金黄的玉米面儿、蒸了几个窝头儿,一碟小葱拌豆腐,一碟水萝卜丝儿,一碗杂面。”

“嘿,真素净!”

他又乐了——还是比别人强!

其实,在西街上,杜老是生活水平比较低的人家。街上的种田人,除了种田,几乎都做小买卖。他不做,也不让闺女、女婿做。闺女、女婿时常在他面前念叨:卖烧饼的老温发财了,卖凉粉的老吴发财了,卖豆芽的叶大嫂也发财了……杜老虽然粗俗,但在“政治夜校”学过哲学,晓得从两方面看问题。吃饭时,便给老伴讲他的“哲学”,其实是让闺女、女婿听的:

“如今的年轻人,眼皮儿太薄,比这个比那个,甚至还比外国人!说什么外国人的生活水平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低;还说什么外国人生活节奏紧张,中国人自由散漫……扯淡!知足常乐,自由散漫也是一种享受,咱要那么紧张干什么呀?”

杜老一如既往,每天到畦子里转一转,然后喝茶、聊天,吃闺女做的“差样儿饭”。

可是,一到春节,他便有些反常。整天少言寡语,食欲也明显下降。如果有人问他吃的什么饭,便说:

“正月里,吃什么饭!”

听那语气,便是受了虐待似的!

女婿怀疑他得了什么病症,便到诊所去问李先生。李先生听了,朝给病人扎针的小床上一指,笑着说:

“这得请教黄老先生!”

黄老先生就是“神算子”。他闭着眼睛坐在小床上问:

“你们平常吃什么饭呀?”

“家常便饭呗。”

“他呢?”

“他老了,我们做小的总得给他弄点差样儿的东西吃,也就是炒个鸡蛋、买个猪爪什么……”

“正月里,还给他炒鸡蛋吗?”

“不啦。”

“还买猪爪子吗?”

女婿摇头笑了说:

“正月里,又是鱼又是肉,又是鸡又是鸭的,还炒什么鸡蛋、买什么猪爪子呀?”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黄老说,“你那老泰山,有一种心病:口说知足常乐,心想高人一等。平常和你们吃的不一样,他就高兴;现在一样了,他就不高兴了。神州大地,芸芸众生,或轻或重都有这种心病。所以社会主义是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实现大同,早着哪!”

李先生哈哈笑了说:

“黄先生有什么妙方不?”

“有。”黄老睁开眼睛,捋着胡须想了一下,对杜老的女婿说,“你们吃饭时,不要叫他。你们吃饱了,把剩下的菜呀、肉呀,朝锅里一倒,热了给他吃。”

女婿愣了一下说:

“让他吃剩菜?”

“不是剩菜,那叫‘折罗’。”黄老一再叮嘱,“记住,得说‘折罗’!”

正月十五晚饭,闺女、女婿如法做了,杜老果然吃得高兴!晚上观灯,于老碰见他问:

“老杜,吃了么?”

“吃了!”

“吃的什么?”

“你猜!”

“包饺子?”

“不对!”

“大米饭?”

“不对!”

“莫非摆酒席了?”

“也不对!”他呵呵一笑,说,“‘火锅子’!‘折罗’!”

于是,“火锅子”的外号就又叫起来了。

神算子

黄老是西街上的知识分子。早年卖字画,后来坐在邮局门口代写书信。他读过不少古书,很有学问,可惜生不逢时,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到了“不惑”之年,一颗明珠才放出光彩,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那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全县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刚刚实现人民公社化,村村街街又办起了公共食堂,县委召开了“学河南,赶河南,超河南”的誓师大会,提出了鼓舞人心的高产口号;城里城外到处是炼铁的高炉,东西南北天天有报喜的锣鼓声音。黄老不是农业人口,除了到街道食堂吃饭,不受别的拘管,仍然坐在邮局门口代写书信。街上几个闲人,不断凑到他的摊子前面,谈论一些新闻:

“北关的麦子,一亩地打到两千斤了!”

“你猜西关是多少?六千!”

“东关里八千了!”

闲人们大惊小怪,黄老却说:

“不行,太低。”

果然。过了几天,闲人们又得到消息:南关的小麦亩产超过了一万斤!黄老听了,仍说:

“不行,低。”

果然,秋天,西街上放出一颗更大的“卫星”:粮食亩产三万斤,棉花亩产一千六百一十五斤,得了一台拖拉机,一面大红旗,敲了半天锣鼓,放了半天鞭炮!黄老听了,轻轻一拍手说:“好了!”人们不解其意,他说: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果然,那年冬天,县委派来工作组,开会反“五风”。西街上的粮食亩产仍然是三百一十九斤,棉花亩产仍然是三十九斤——果然是一“好”便“了”。

黄老说话有准,开始有了威信。晚上,他的小茅屋里,时常歇着几个面黄肌瘦的人,谈论生死大事:

“黄先生,咱街上饿死人了!”

“饿死几个?”

“饿死一个还不行?”

“不行。”他说。

果然,过了几天,街上一下死了三千人!大家惊慌失措,他却镇定自若,仍说:

“不行,定数未满。”

“死人还有定数?”

“天地之间,什么没有定数?”

果然,上级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终未能改变定数。有一天,西街上死了十一个人,其中还有这样一个情况:儿子埋了父亲,从坟上回来也就死了。黄老又说了一声“好了”,没过多久,食堂便散了,各家的屋顶上又升起炊烟!

消息传开,全街轰动,他便得了“神算子”的美名。人们说,黄先生开了“慧眼”啦,能看到未来的事情,人家知道粮食亩产到了三万斤,棉花亩产到了一千六百一十五斤,就该反“五风”了;又说人家早有预言,食堂要散,街上一天得死十一个人,多一个也不行,少一个也不行……

有了这样的名声,文化大革命中必然有事。他不是地主,不是富农,也没什么破坏活动,定个“牛鬼蛇神”正好。他戴了十年帽子,扫了十年街道,吃了不少苦头。好在批斗他时,人们只是比划一下,并不真斗——人们不知哪位神仙附在他的身上,怕斗狠了,于自己不利。

木匠老杨说,黄老戴着帽子,还显过一次灵异。那时老杨才二十多岁,偷做木匠活。公社革命委员会的主任让他做了一套家具,既不给工钱,也不给料钱。快过年了,老杨去要账,那位主任又升到县里了,人也见不着。大年三十黑夜,老杨憋着一肚子气,偷偷去找黄老,一进门就说:

“黄先生,你说这叫什么世道,坏人上天,好人入地!”

黄老问他谁又上天了,他便攻击那位主任,历数那位主任的劣迹。黄老一点也不生气,拿出两个爆竹,让老杨去放。他说这种爆竹很别致,地下一响天上一响,同时还散一片焰花,十分美丽。老杨没有心思放爆竹,他便自己放。“砰,啪!”——果然散了一片焰花!

他朝天上一指,刚刚说了一句:“响亮辉煌处——”吧唧,炮皮落地了,又说:“便是落地时。”果然,不到一年,中央出了事,揪出四个人,那位主任也“落地”了。

老杨这么一传,黄老很快就摘了帽子。街干部说,这得算点儿事迹!

黄老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在人们刚刚分到责任田的时候。人们穷怕了,一举一动都想卜个吉凶。例如:今年地里种什么好,政策会不会变,做买卖朝哪个方面走顺利,都要问问他。他开始很惊讶,忙说自己不善此道。人们便说黄老别客气,时代不同了,我们需要你。他心里一高兴,便“开放”了:玄门真言、禅门偈语、毛主席教导、阴阳八卦,熔百家于一炉,给人们指示方向,解难析疑。先是无偿服务,后来变成有偿服务了。

自从变成有偿服务,他的打扮便有些怪异:一件破褂子,一把破扇子,故意趿拉着鞋。没人找他的时候,他便四处转悠。看见谁家盖房子,便说:“哎呀,这房子怎么这么盖?”看见谁家娶媳妇,便说:“哎呀,谁看的日子?”说罢哈哈一笑,扬长而去。人们渐渐讨厌他了,常常望着他的背影说:

“别理他,半疯子!”

首先对他这套产生怀疑的,竟是于老。一天晚上,大家正在李先生的诊所里歇着,他来了,于老便问:

“老黄,你什么时候学会算卦了?”

“哪个算卦了?”他说,“我那一套,全是哲学!”

大家哈哈笑了,杜老说:

“哲学家,你看我的晚运如何?”

“你三十挨刀,四十挨炮;五十遭雷打,六十被火烧!”

“哎哟,我今年都六十四了!”

在一片笑声中,他灰灰地走了;大家想起昔日的黄老,觉得很惋惜:黄老那么有学问,如今怎么变成这样一个人了?于老皱着眉头想了一下,说:

“我看都怨大家!”

“怎么怨大家?”

“老黄本来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智慧也不小。他过去预言的那些事情,自有他的道理——‘物极必反’嘛!后来大家一捧他,他便忘乎所以了,自己把自己弄得妖里妖气,结果也落了个‘物极必反’!”

“嘿,于老也是个哲学家!”木匠老杨说,大家又笑了。

“我看不能怨大家,首先得怨他自己!”杜老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嘛!李先生说是不是?”

李先生点点头,看看于、杜二位,也笑了说:

“唉,咱街上净出怪人,又净出哲学家!”

同类推荐
  • 民间诡异档案:异事录

    民间诡异档案:异事录

    1949年至今,最轰动中国的民间绝密档案!近十年来天涯、猫扑、豆瓣最火的悬疑小说。《异事录》又名《宜昌鬼事》网络点击超过10亿,近万家网站转载,作者蛇从革不到半年内刷新了所有中国悬疑小说的记录。他让许多不爱看悬疑小说的读者都爱上了悬疑小说!无所事事的保安的发现、神农架深处的神秘机构、地下溶洞的奇特生物、遍地娃娃鱼的大鲵村,殡仪馆的离奇遭遇……三峡地区曾经发生无数奇闻异事,本书将为你奉上你从未感受过的恐怖大餐,让你在酣畅淋漓中体会恐怖带给你的巅峰快感!
  • 宅男生活大爆炸

    宅男生活大爆炸

    《宅男生活大爆炸》讲述了搞怪的销售导购周星星、乐天派的“麦当当”快餐店员工老K、酷酷的“肯得得”快餐店员工祥林、精明的小技术员条子、爱钻牛角尖的酒吧调酒师阿叉和娘娘腔的实习生大头,合租在一起的六个可爱年轻人,宅出了无数笑话。桩桩日常琐事,恶搞残酷现实,都市宅男传说,爆笑乐翻天。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最极致的梦想守望,最感人的命运独白,一片片还原爱情最真实的轮廓。口耳相传感动万千读者,犀利温暖的一支笔,揭晓岁月的秘密,写尽难以言表的青春回忆,被誉为“最好看的纸上纯爱电影”,引发集体共鸣,这不仅是一场真挚的心灵之旅,更是一面时光镜,让我们遇到年少时的自己。
  • 真龙气1

    真龙气1

    民初,张天师携子南下寻找真龙气,引出一场千古未有的奇事。民国第一相士袁度,为何隐居江南小镇?化外奇人蓝云天,为何踏足中原?天师传人之争,六十三代天师究竟谁来执掌?天下龙脉精华,真龙气究竟在何处?一切的一切,尽在《真龙气》。
  • 暴风雨之后

    暴风雨之后

    小说写的是一个男人对他和一个女人片刻激情的回忆和再解读,书写的是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它和理智,共同带来的美好回忆。从小说中不难看出,激情和理智的双重体现使得小说中的人更加丰富,也更像一个个有尊严的人。尊重激情同时更尊重理智,其实是作家在尊重本来就是矛盾共同体的人,这是值得致敬的文学的表述,也是值得致敬的态度。经由作品,我看见的是一个能够捕捉到人物情感游移,对深邃的人性、复杂的人情拥有觉悟、有过体察,具有表现能力的优秀作家张惠雯。
热门推荐
  • 无尽仙皇

    无尽仙皇

    传说中来自第十域的人都能搅动天地风云,但古往今来,万载沧桑,没有人知道第十域位于何处,甚至是那些来自第十域之人。陈非凡,被一道晴天霹雳劈到了神武大陆,只身万里,逆天改命,成就十域最亮眼的星辰。
  • 霸道恋人:校草的拽丫头

    霸道恋人:校草的拽丫头

    他伸手一把抓住她,然后紧紧的拥到怀抱里,冷酷在靠在她耳边,突然严肃起来:“伊清菡,你当我女朋友吧!以后我不欺负你了。”一场比赛,伊清菡赢了贵族太子爷冷幕安。当天晚上,她就被他绑到车上欺/辱。伊清菡转校到贵族学校后,被他安排的人欺负一通。之后因为打赌输了,她无奈成了太子爷的贴身女佣。帮他拿书包,为他捏肩捶背,更是喂他吃饭……可是为什么女佣当得好好的,他突然就向她表白,还霸道的向她宣布她是他的?
  • 伪娘大宗师

    伪娘大宗师

    神梦大陆有一小门派,名曰‘母毒门’门派内世代皆只有女子母毒门内有条河,名曰‘子母河’喝下可生女婴母毒门有位妇人,喝下‘子母河’河水,十月怀胎,却生下了个‘带把’的女孩!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好吧,其实这就是一个纯爷们穿越到异界当伪娘的故事!
  • 习惯就好

    习惯就好

    关于独立,关于偏见,关于成长,田朴珺首次执笔发声,细说独立女人,笑看偏见传闻!不煲鸡汤,只啃骨头!王石不推荐?习惯就好!中国演艺圈最具争议性的人物田朴珺,身兼演员、王石女友、电影制片人、杂志专栏作者等多重身份,首次以作者的身份出版的第一本随笔集——《习惯就好》。主要收录了田朴珺从被中戏退学到跨入演艺圈,转战地产界、到去纽约游学生活等重要的人生阶段所发生的各种奋斗经历、感情经历以及思考感悟等。本书将会首次揭秘田朴珺本人多年闯荡演艺圈以来的各种被大众误解的争议事件,并且第一次回应与地产大亨王石的“红烧肉”事件,力求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田朴珺到大众面前。
  • 墨然流年

    墨然流年

    在朋友推荐下被拐进剑三,继而又拐了三个姐妹,之后的之后,四个人在剑三里可谓是笑状百出。一切都在两个姐妹的失恋中停止,四人的关系也不再想以前那般,白清墨淡然的答应一个浩气丐的“求婚”,却在不久之后分手。心灰意冷的她本打算就此离开剑三,但是却因为他,以及三个姐妹的挽留,从而继续她的剑三之旅。
  • 步步逼婚:总裁大人太嚣张

    步步逼婚:总裁大人太嚣张

    大学毕业后,终于等来初恋的求婚,本以为就要这般幸福下去,却发现一切都不过是一场权力游戏罢了,自己不幸沦为他人棋子……原来,是自己用一个女人的无知错解了一个男人的无情。原以为无法再爱,当亲情和爱情都变得遥不可及时,命运却安排她遇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他,神秘高冷,霸道腹黑,能否成为她这辈子的良人呢?谁又可能走近她苍凉的心,前方是触手可及的爱情……手拿着小花,他爱我,他不爱我……一瓣一瓣的花瓣掉落……
  • 本命年遇上毕业季

    本命年遇上毕业季

    这是一本日记。本科毕业季过后好久我依旧在沉浸在失落与空茫之中,有那么一刻,我甚至后悔自己选择留在母校读研,不为别的,作为留下的那一个始终是最难以忘怀的那一个。然后是后悔——毕业季已经走了,我除了记忆还留下什么?接着,开始惶恐,时间总在流逝,许多年后,当记忆也渐渐模糊,我还能剩下什么。三年,我从寝室的小师妹变成了大师姐,再一次迎接毕业季的到来,终于决定做点什么,记下这一段校园时光——很可能是最后一段校园时光。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五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五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汇集了众多的成语,详细地讲解了其释义及相关出处,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基础上、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 偏偏眉间花落

    偏偏眉间花落

    那道好嗓音说:“姑娘,九重天华川求见重炎尊神,烦请姑娘通报一声。”华川,华川。这个名字曾在我心中默写千万遍,这个名字的主人,此刻就站在我身后。
  • 画帝

    画帝

    他本是天赋惊人的画技天才,却在十二岁那年丹田破损无法修炼!“是否甘愿接受被家族遗弃的命运?”他昂首怒吼:“不!我命由我不由天!”神奇画笔让他窥探画术真谛,展卷挥笔,血流无边;远古幻兽,夺命无形,正当气势惊天,千年一次的诅咒却悄悄向他逼近,他能否冲破天意,缔造巅峰画帝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