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1900000001

第1章 序

何西来

李炳银的《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就要付梓了,命我作序。我读了他送来的书稿,印象挺不错,觉得很有些话可讲。于是,欣然命笔。

这是一本主要以当代报告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的专题论集,兼及报告文学的理论和批评。书内收录了作者十多年来的有关论文、评论30余篇。从内容上来看,既有对报告文学文体源流的历史追溯,也有对报告文学美学特征的理论探索,但作者用力最勤的还是对报告文学现状所作的一系列实证研究。这种实证研究,以追踪创作发展的趋势和轨迹为能事,为特点,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现实针对性。作为一个报告文学评论家,炳银在广大读者和报告文学界的影响及地位,正是主要通过这种参与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实证研究而逐步得到确认的。

在报告文学的根本观念上,炳银最为强调的是真实性,以为这是报告文学文体特征赖以存活的生命源泉。在他看来,这种真实性不仅是作品内容的特色,而且是作品全部文学性即艺术性的基石。报告文学与小说、戏剧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虚构,它所描写的必须是实有的人和事。可以有剪裁,有选择,有取舍,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主观臆造。这实际上是一种纪实性,与新闻报导所要求的那种事实的客观性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对于报告文学的这种纪实型的真实性,炳银思考得很多,他不光从理论上进行过多,角度的阐发与论证,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还把这种真实性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贯穿到自己具体的评论活动中去,形成了他的崇真尚实的批评风格。

从对真实性的强调出发,炳银的报告文学批评表现出三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一是他对社会效应的重视,二是他对报告文学家主体人格的关注,三是他对理性精神的张扬。

报告文学是处于新闻和文学两大王国结合部的一种两跨的艺术样式:从新闻的方面来说,它具有纪实性,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公众普遍关心而又事关重大的各种热点问题,敏感问题,迫切问题;从文学的方面来说,它又具有艺术性,炳银称之为文学性,这是此种艺术样式能够作为审美鉴赏对象而被读者接受的根据。报告文学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有时甚至是轰动的效应),主要与前一个方面的因素有关,而后一个方面的因素则起一种情感上的强化作用,放大作用,辅助作用。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繁荣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炳银的报告文学批评一向比较重视作品社会效应的文体理论上的原因和创作实践上的原因。

如果说真实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生命,那么对于报告文学来说,纪实型的真实则是它的灵魂。没有这种真实,其余因素即无所附丽,作品也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积极的社会效应。因此,报告文学最忌失实。而炳银在批评实践中对具体作品的社会价值的评估,包括他的议论与发挥,也都无不是以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为条件的。如果进行归类,炳银的文学批评,就其主导方面而言,应该划入社会历史批评。从这样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思想出发,炳银对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的追踪,始终紧盯着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那些社会问题,紧盯着那些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重大问题。他总是从非常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说明报告文学发展的潮起潮落,来论定一个时期、一个作家、一篇作品的价值与意义的。所以尽管他的某些论断并非绝对没有所见者浅、所执者偏的地方,但他的足跟却始终牢牢地站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坚实土地上。

在报告文学文体的社会性和文学性的关系上,他一向强调的是社会性,对此他并不讳言。一般来说,由于具体的文化历史环境的变迁,由于公众精神需求和审美风尚的变化,在一定时期,人们对于多元文学功能系统中的某些侧面,某些因素加以强调,是很自然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但在理论上却要慎重,要尽可能做到全面、周密。如果说炳银在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理论探讨上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对文学性的阐释相对弱了一点。这也多少影响了他的实证研究,使得他的艺术分析和审美感悟明显逊色于很见力度的社会历史评论。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尽管是纪实型的,要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必须是曾有的实事,而不像小说那样也可以写“会有的实情”,但它毕竟也是一种艺术真实,经过了报告文学家的创造。这包括了审视点的选择,价值标准的确定;包括了对材料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与运用;还包括了创作主体的情感晕染和理性识断。因此,一篇报告文学作品真实性的有没有,以及达到何种程度,在客观描写对象既定的条件下,报告文学家自身的素质、态度和立场,是起决定作用的。炳银在他的大量批评文字中,之所以特别关注报告文学家的主体人格,根滤也在这里。

报告文学无论是现实参与型的,还是历史反思型的,无论是着重于负面的社会现象的揭露与批判,还是着重于正面人物、事件的宣扬与肯定,都有一个作者的胆识问题。在这里当然首先是报告文学家有没有足够敏锐的眼光,能不能见微知著的问题,即能不能当最初的征兆刚刚显露出来的时候,就比一般人快得多地看出其中的症结或意义,并且作出判断,抓住不放。这便是见识。但更为重霁的是,具备了这种眼光与见识,还有一个是否敢于面对的问题,即有没有历来被正直的史家所看重的那种敢于“秉笔直书”的精神。这就是清代史论家章学诚所说的“史德”和“文德”。一个真正的报告文学家,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的道德人格才会面临最终的考验。所以,在炳银的报告文学评论中,对于新时期以来的那些敢于直面人生、不畏邪恶、奋笔直书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总是给予极大的关注,并且热情地肯定了他们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品格。

面对真实,奋笔直书的报告文学作品,需要胆识;论定这种作品的价值与意义,给以应有的张扬与肯定,也同样需要胆识。炳银的报告文学批评,正是在这种地方更显激情澎湃,也更见光彩。元好问曾有“关中风土完厚,民质直而尚义”的话,从炳银的批评文字中不难见出此种秦人的性格“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炳银通过刚正耿直的文学批评,实现着与同样刚正耿直的报告文学家的交流,在共鸣中奏出时代的强音。他的为人是朴实的,从来不以人民的代言人自居,但他的情绪,他的力量却无疑来自对国运民瘼的关切;他也许说不上多么的才气横溢,但体现在他笔下的人格,流淌于字里行间的真诚,无论如何是弥足珍贵的。如果要论定他的文学批评的价值,我以为主要就在这里。

对于理性精神的重视与强调,是炳银报告文学批评的又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这当然不只是个人的气质秉性所使然,更重要的是与外部环境所经历的历史变革有关。放开眼界,就不难发现,清明的理性精神实际上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时代特色,也可以说是历史特色。在社会生活中,这种理性曾经长期受到现代个人迷信和僵化的极左教条的禁锢和压抑。只是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中,它才获得了新生。这种新生的理性精神,带有深刻的启蒙性质,启迪了几代人的头脑。它既是灵智的明灯,烛照着变革者前行的通道,又是进击的利器,扫荡着中华大地上的污泥浊水。文学创作中不断加强、日见深化的理性特色,不过是它的文学表现罢了。而从文学诸门类的总体格局来看,尤以杂文而报告文学的理性因素为浓。

在新时期,报告文学可以说是一个获得长足的发展的文学部门,这种发展始终伴随着理性因素的强化。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一大批第一流的文学智慧流向报吿文学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无论在内容上、题材上,还是在型制上、结构上,都出现了带有转折性的变化。比如在内容上从单一走向综合,从视野的相对狭窄、单纯,走向开阔、复杂;在题材上,从以现实参与为主,开始向历史反思的领域延伸;在型制上从轻型走向重型,长篇巨制相率面世;在结构上不再主要以比较单一的人物或事件贯穿始终,而是以问题为纲纪把性质相近的人物与事件串连在一起等等。这一趋势直到现在还在持续,还在深化,尽管在九十年代初曾呈马鞍形态势。炳银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转折性的变化,并且从理性的角度切入,进行把握,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相当有见地的。

炳银是我的小同乡,按我们那里的称呼,叫乡党。他家离我家,也就三几十里路,都在临潼县东。他们铁炉那一带人去县城,必从我家门前的那条路上过。他出身于山村一个贫苦的农家,凭了自己的禀赋和毅力,走下砸山,走出本县,走出秦地,最后落脚于“米珠薪桂,居不大易”的京华。他参过军,念了大学,如今已是一名有实绩、有影响的评论家了。这本《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的面世,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像他这样在报告文学批评领域辛勤耕耘,用志不分,从而形成自己的专长,自己的学术优势的评论家,在当今文坛上并不是很多的。我为他的成就感到高兴,感到自豪,他为我们那个苦焦地方的农家子弟争了光。我想,他绝不会因此而志得意满,止步不前。因为作为一个批评家,向上攀登的路还很长很长。

1996年4月5日六砚斋

同类推荐
  • 他传奇

    他传奇

    本书是女作家高伟已出版的《她传奇》的姐妹篇。本书写的是12个卓越的男人的传奇人生。作者借由他们的爱恨情仇,表述情与欲、升腾与坠落、罪与罚、热的血与冷的泪,阐述人性的亮点与弱点组合的爱之传奇。
  • 古镇遗梦

    古镇遗梦

    本文对古镇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散落的明珠、河上的街市、拱桥的魅力、越人便于舟等内容,一本在碧水边掀开的古朴的书,它的文字并不深奥,阐述的却是耐人寻味的哲理,难怪每一个前往古镇的人们,都会因为拣拾到失落的梦而流连忘返。
  • 2008年中国杂文精选

    2008年中国杂文精选

    《2008年中国杂文精选》主要内容:世相、混子、有尊严地告别人生、我们喜欢“彩排”、怎还拾荒养母、一位乡镇中心校长的记账单、“多次批示”说明什么?、评职称为何不让抓阄、“领导别墅”何以层出不穷、登报有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现在的教授都在研究些什么、我看“八十年代”、像吴冠中先生那样解放思想、不理解的崇拜、浪漫主义的“新闻眼、“暴发户”心态、三任书记一任不如一任、周正龙,一个小人物的悲剧、瞧瞧陈冠希是怎么做思想工作的、“愚人节”有什么好过的、话说官员带“陪读”、阎崇年被人掌掴的冷思考、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可怜丰都鬼难隐等等。
  • 宋代心性中和诗学研究

    宋代心性中和诗学研究

    本书以范畴讨论为主,首先通过对宋前中和观念的清理,以及对中和、中庸和一系列兼容相类范畴的考察,找到宋代中和观念的源头与支流,并对宋代中和观念兴盛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色进行探讨,发现宋代中和观念与前代的中和观念最为根本的区别即在于“未发之中”与“已发之中”的不同。
  • 读者精品(生活百味)

    读者精品(生活百味)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热门推荐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 柠檬镇的小女巫

    柠檬镇的小女巫

    吕丽娜用独特的想象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童话,温暖而耐读,正如书中所言“一个伟大的童话比一个伟大的思想更令人着迷。
  • 遗失流年凉透半截心

    遗失流年凉透半截心

    本书讲述了一个县城高中的故事,这里没有高富帅,没有太多的外界喧扰。是很真实的校园写照。其中柳岸旭和林木析的爱情由来,与肖影的姐弟恋,以及寝室同学朋友之间的一些趣事,是90后不得不看的一本书。开始感觉平淡,只要你能坚持看下去,肯定会笑得你前仰后翻。
  • 天险十二峰

    天险十二峰

    闲来无事,约人写文。作者不敢当,写手不合格。世界观地图设定都是出自木头,画风惊世骇俗,不过粗俗易懂(捶地)地理放在最前章,图片目前不会传,如果有机会一定放出(因为不能我一个人瞎)
  • 21世纪新男人

    21世纪新男人

    我们之所以说他们是“新男人”,是因为他们与传统的以及现代的男人有了很大的区别。目前我们还不能说是本质上的区别,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宜轻易下结论。我们将首先探讨他们的思维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戏剧人格”的产生对现代男性形象的抛弃和传统意识的背离所产生的现实影响。这个改变是渐续地发生的,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变化。在这里我们没有用“本质上”的变化来描叙。
  • 寞寒

    寞寒

    她是一个不懂世人感情的特工,从小被组织收养。经过多年的训练,如今,她已是特工之王。可是名头太响总会有风波。组织变猎杀了她。从此世上绝无猎寒此人。一场时空交替,当特工之王的她变成了受人欺凌的她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他是幻冥大陆上的绝对强者,心狠手辣,绝色腹黑,却对她情有独钟。当强者与强者结合,会发生怎样的曲折?期待。
  • 2020,期盼中国

    2020,期盼中国

    本书将晦涩的理论以通俗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为读者勾勒出了未来十年的发展图景。其间既有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总体方面的概括,又有各行业、各领域具体且精道的分析与预测。
  •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蓝色时代

    蓝色时代

    “他”家里突然来的阿姨薛彤,却打破了“他”的平静。这个年长的异性唤醒了“他”对“女性”的感觉,也加剧了“他”的身体的紧张感。《蓝色年代》以略带忧伤、从容有致的叙述一点点为我们打开一个少年明媚而又幽暗、柔软而又刚强的心灵世界,我们跟着“他”一起忍受那些身体发育带来的冲动与焦灼,一起领略那些敏感而又温暖的情感涟漪,并最终目送“他”“刷洗干净”脚上的泥泞,珍藏起那些给过“他”欢欣也给过“他”痛苦的记忆,像个男子汉那样重新上路……
  • 剑舞刀塔

    剑舞刀塔

    惊喜来得太突然。当池剑舞刀塔2天梯积分打到8000分,成功成为国服最强男人的时候,收到了系统掉落的宝箱——冰蛙的馈赠。于是,还没来得及享受软妹子们仰慕的眼神,池剑舞被加入了天辉和夜魇永无止境的征战,成为了天辉一名光荣的英雄,呃,手下的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