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20100000019

第19章 哲学让人活下去(1)

幸福导师

罗马帝国时代,战乱频繁,人命危浅,大家活着都很苦,所以,就出现了通过个人的修养来改变境遇的观念,此时,顺应天命的哲学大行其道。

“当人生在宗教的沉重压迫下,目不忍睹地匍匐在地,而宗教却于苍天中伸出脑袋,用凶狠的面孔俯视着凡人时,一位希腊人第一个勇敢地抬起凡人的眼睛,第一个当面抗拒它。”

这个人是谁呢?当然是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年—前270年)生在古希腊萨摩斯岛的一个教师家庭,他14岁开始学习哲学,后来在雅典的一个花园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称为“伊壁鸠鲁花园”,逐渐形成了神圣的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学派也称花园学派。伊壁鸠鲁神圣团体的弟子越来越多,人员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团体中有他的亲戚朋友和朋友的小孩,甚至还有奴隶和妓女,但这个学园却以充满友爱之情而著称。伊壁鸠鲁学派作为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延续了4个世纪。

据记载,伊壁鸠鲁的著作多达300多卷,其中,重要的有《论自然》、《准则学》、《论生活》和《论目的》等,可惜绝大部分都失传了。

伊壁鸠鲁对自己的理论相当自恋,他要求弟子必须学习他那不容置疑的信条,不许篡改,所以,伊壁鸠鲁写的三百卷书是找不到了,但两百多年之后,他的信徒卢克莱修却把伊壁鸠鲁的哲学写成诗传下来,使我们还能品味到原汁原味的伊壁鸠鲁范儿。

伊壁鸠鲁有一颗快乐的心和一副多愁多病的身,他终生忍受病痛,最终死于胃病和膀胱病。他对学园弟子有如春天般的温暖,对其他哲学家却是秋风扫落叶般无情,他曾刻薄地说:“我想这些喋喋不休的人一定相信我是软体动物(脑昔芬尼)的门徒,并且曾和一些嗜酒的青年们一起听过他的讲演。实际上那家伙是个坏人,他的习惯是永远也不可能引到智慧的。”想必伊壁鸠鲁因此开罪不少人,斯多葛派对伊壁鸠鲁就毫不客气,斯多葛派的艾比克泰德曾写信给伊壁鸠鲁说:“这就是你所宣扬的有价值的生活:吃、喝、淫、拉、睡”,对他的理论嗤之以鼻。

不管旁人怎么评价,在其门人看来,伊壁鸠鲁的学问那是大了去了,他的哲学问题研究了一箩筐,有快乐、死亡、准则、正义等等,共同点都是关于人的,特别是人的生活的。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本性,破除宗教迷信,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获得幸福生活。

幸福,那是一种智慧

“幸福”大概是谣传地球末日那一年的关键词了。那时,大大小小的记者满大街追着问人,你幸福吗?谁这么幽默,策划这样个牛皮的调查啊!好不容易有个X美美拿着干爹送的包包来网上晒幸福,却给有关部门带来深深不幸,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好久没玩过“幸福”这么高深的概念了,原来只知道唱儿歌《幸福在哪里?》,听说“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但幸福这东西学问太大,没几个人想得清楚。关于什么是幸福的问题问得人直发蒙。什么是幸福,谁说得清楚?幸福这玩意儿,不是谁都能定义得了的,给你个古希腊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说,善就是幸福,那是灵魂的一种活动。您那幸福啥意思?

不过谈到幸福,伊壁鸠鲁是专家。伊壁鸠鲁学派的观点实际上都是关于幸福快乐问题的。

伊壁鸠鲁认为人是以个人快乐为准则的生物,“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幸福和快乐是人们生活追求的最高目的,天生最高的善。

17岁开始学习哲学以来,我对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十分佩服,他认为快乐和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实在是高明。

除此而外,伊壁鸠鲁宛若福音的语句,咀嚼至今仍然有滋有味,让我很享受:

“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审慎:它甚至于是比哲学还更要可贵的东西。”

“胃的快乐是一切善的起始和根源,智慧和文化也与之相关。”

“一切官能享受只有在不妨碍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的前提下才能被认作快乐。”

活过40年岁月,我愈发觉得伊壁鸠鲁对快乐的概括非常之精到。看看各个年代,迂腐的学究们在故纸堆里皓首穷经研究那些与人无干的哲学,真是浪费时间,他们的研究怎比得上人的生死幸福这样的主题来的有启发有价值。

伊壁鸠鲁把幸福等同于快乐:“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如果抽掉了嗜好的快乐,抽掉了爱情的快乐以及听觉与视觉的快乐,我就不知道我还怎么能够想象善。”

他告诉我们,心灵的快乐就是对肉体快乐的观赏。心灵的快乐之唯一高出于肉体快乐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观赏痛苦;因此,比起身体的快乐来,我们就更能够控制心灵的快乐。

“德行”除非是指“追求快乐时的审慎权衡”,否则,它便是一个空洞的名字。若不谨慎、光荣和公正地生活,便不能快乐地生活;若不快乐地生活,便不能谨慎、光荣和公正地生活。德行与快乐生活自然相连,快乐生活与德行不可分离。

伊壁鸠鲁不排斥身体快乐,还容许把无害的尽情享受当做摆脱痛苦的手段。他说,如果有些事情使放荡的人快乐,还能让他平安无事,对此不必加以谴责。

但快乐主义≠享乐主义+纵欲主义。他认为,享乐无止境,欲望对快乐的追求和满足是贪得无厌的。精神快乐大于肉体快乐,精神痛苦比肉体痛苦更坏。

生活中不是所有的快乐都值得选取,也不是所有的痛苦都应该避免,有些快乐后面跟随着痛苦,有许多痛苦后面快乐接踵而至。因此,选择明智生活的快乐,是聪明智慧的职责,学习哲学意义恰在于此。伊壁鸠鲁说,“当我靠面包和水而过活”的时候,我的全身就洋溢着快乐;而且我轻视奢侈的快乐,“不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缘故,而是因为有种种的不便会随之而来”。

他也认为在一切时代里所有的人都只追求着自己的快乐,有时候追求得很明智,有时候则很不明智。有智慧的人必定努力使生活默默无闻,这样才可以没有敌人。因为与一个人所获得的权势成比例,嫉妒他因而想要伤害他的人数也就随之增加。

依伊壁鸠鲁看来,最可靠的社会快乐就是友谊。伊壁鸠鲁说,友谊与快乐是分不开的,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就必须培养友谊,因为没有友谊我们就不能安然无惧地生活,也不能快乐地生活。赋予利益比接受利益更快乐;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朋友的痛苦。“你应当注意的是与谁吃喝,而不是吃喝什么。因为没有朋友相伴的进食是狮子和狼一般的生活。友谊提供的安全和信心使个人心灵获得宁静,并使朋友们共享欢乐。”

他把“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作为幸福的标准,幸福于是来得容易了许多。甚至灾病也不足为道。少吃,可以减少消化不良;少喝,可以保持第二天早晨的清醒;避开政治和爱情以及一切感情的活动,就没有了灾祸;不要结婚生子,以免丧失亲人;在你的心灵生活上,要使自己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要观赏痛苦。

要追求静态的快乐

快乐分为两种: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

我们可以说,当对饥饿的满足在进行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动态的快乐;但是,当饥饿已经完全满足之后而出现的那种寂静状态,就是一种静态的快乐。

动态快乐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动态的快乐就在于获得了一种所愿望的满足,而在此以前,愿望是伴随着痛苦的。性爱被伊壁鸠鲁视为最“动态”的快乐之一,自然被禁止,他说“性交从来不曾对人有过好处;如果它不曾伤害人的话,那就算是幸运了”,同时,他还认为婚姻和子女会使人脱离更严肃的目标。可他偏偏很喜欢小孩子,不过他喜欢的是别人家的小孩子,可要没有了那些动态的快乐那些孩子打哪儿来呢?

静态的快乐是痛苦的消除,如不饥不渴、无痛无求的轻松状态。静态的快乐就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最高的幸福是不增不减的。人们在动态快乐中得到的享受或强或弱;只有在静态快乐中,人们才能处于平稳不变的幸福状态。

伊壁鸠鲁认为,还是追求静态的快乐更审慎,因为它没有掺杂别的东西,而且也不必依靠痛苦的存在作为对愿望的一种刺激。当身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就没有痛苦;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平衡,要求安宁的快乐而不要求激烈的欢乐。

你快乐吗?或许你现在还不快乐,别怕!后辈伊壁鸠鲁主义者开出的医治心灵的“四药方”:神不足惧,死不足忧;乐于行善,安于忍恶。不快乐的朋友,不妨试试这一款来自古代的“心灵鸡汤”。

死亡的哲学态度

要想幸福,当然就要谈谈死亡问题,否则,人终归死灭,且不知何时死之将至,如何能幸福起来?!

死,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怕死。士不惧死,奈何以死惧之,所以,幸福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解决怕死的问题,伊壁鸠鲁对这个很在行。他说:“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

他认为灵魂是热、气、风和一种非常精细的原子构成的无名的东西的混合物;灵魂的一部分存在胸中,一部分散布全身。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但这种功能是身体赋予的,身体为感觉活动提供场所。感觉是灵魂和身体的共同活动。两者的同步、对应和配合产生出感觉。我们既不能说眼睛在看,也不能说灵魂通过眼睛在看,应该说眼睛和灵魂一起在看。身体死亡之后,灵魂不再具有感觉,灵魂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消散。

用伊壁鸠鲁的话来说就是:“死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是无感觉的都与我们无干。”

人死魂散,所以,无须恐惧,我们自当可以安逸地享受我们那点小幸福。

伊壁鸠鲁的哲学教导我们,要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这样才能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

至于神,伊壁鸠鲁坚决信仰他们存在。他说:“神并不像人们所相信的那样主宰着世界,神只是至福的和不朽的生物,居住在世界之外,从不干预世界和人间的事务,因为管理世界所引起的烦恼不适合神的至福本性和幸福生活。”所以,并没有任何理由要害怕会触怒神,或者害怕我们死后还会受苦。

有人说,死不可怕,就怕生不如死,比如病痛折磨。

对此,伊壁鸠鲁应该有很深刻的体会:身体的痛苦显然是一件大坏事;但是如果身体痛苦得很厉害,它就会很短暂;如果它的时间拖得很长,那么就可以靠着心灵的训练以及不顾痛苦而只想念幸福事物的那种习惯来加以忍受。

正义保障幸福实现

幸福要靠正义来保证,所以,幸福导师一定要谈正义。

欧洲有很好的传统,就是讲契约精神。伊壁鸠鲁就说:“正义不是绝对的,而是在这一个或那一个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常规协议,规定一个人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所伤害。”

正义或非正义只在能够相互协商的生物之间才能产生,只在实际交往的具体环境中才能产生。很明显,正义是一种社会德行。

总的来说,正义对一切人都是相同的,因为它对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用。正义的用处在于摆脱伤害和恐惧,可以说,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只有依靠正义才能达到完全的快乐。

古罗马的诗人哲学家

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年—前55年)是古罗马杰出的诗人、哲学家。据说,卢克莱修是自杀身亡的,原因不甚明了。有人说他可能患有时时发作的神经病,也有人说他遭受恋爱的痛苦或服用春药导致意外。历史上对于卢克莱修记载很少,这些故事只是道听途说而已。

《物性论》是他流传下来的唯一的著作。《物性论》是一部长诗,全诗分为6卷,每卷1000多行诗。这部书在中世纪只保存下来了一份手稿,直到文艺复兴时代才为世人所认识到。他的诗以韵文表现了伊壁鸠鲁的哲学,乃是哲学与诗的融合,这在古罗马哲学中也算一枝独秀了。

卢克莱修说:“每个人都想逃开自己,但事实上又怎么也逃不掉。……他痛恼自己,因为老不舒服,但又找不到病因何在。”那该怎么办呢,他认为可以找伊壁鸠鲁的哲学解决精神的痛苦。所以,长诗《物性论》就把伊壁鸠鲁的幸福哲学铺陈出来,这也恰好弥补了伊壁鸠鲁著作失传的历史遗憾。

原子构世界

卢克莱修描述的是整个世界图景,他继承和论证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哲学。聪明的读者眼睛骨碌一转就想起来了,先前讲德谟克利特哲学那会儿,咱没太多讲他的原子论,那目的就是留在这里通过卢克莱修之口讲,否则,卢克莱修这么有用的诗人,除了说他继承了伊壁鸠鲁哲学,就没啥好说的了。

他认为原初物体的形状是有限的,但宇宙是无限的,物质和空间都是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世界在形成、发展和消亡,我们的世界并非唯一存在的世界。

物质的存在是永恒的,无物能从无中产生,无物能归于无,一切事物都由物质构成。

物质都是由小的物质单元所构成,这种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卢克莱修称之为“物质种子”或“初始粒子”,其实就是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原子”。

原子不可分,形状有限但数量无限,在一定时期内聚集(结合)或散开,从而表现出它的自然规律。

原子之于事物,正像字母对于文字一样,不同形状的原子以不同的次序和位置排列起来,就构成了不同的事物。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永恒的世界,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任何现象都有其自然原因,都只能从自然原因上去解释。比如说吧,一件衣服在海边打湿了,在太阳下又晒干了,这是湿原子来了又去了。

除原子之外即是虚空。他说:“必定有一种虚空,一种其中无物而且不可触的空间。因为,要不然,东西就不能运动。”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存在。

尽管从整个来看,事物好像是静止的,但实际上原子却是永远处于运动之中。对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他认为这是事物创造的机制之所在:如果没有偏斜运动,原子之间就不会相互撞击,这样,“自然就永远不会把什么东西创造出来”。

灵魂也由原子组成

灵魂也由原子组成,“思想和灵魂的本质是有形体的……(而且是)有生死的。如果灵魂是长生不死的,并又能在出生的时候进入我们的肉体,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够记住遥远的时代,也留不住以前的行动痕迹呢?如果思想的力量完全被改变了,所有对过去的记忆都丢失了,那么,我认为这与死亡毫无二致。因此,你们得承认,以前存在的灵魂已经消失了,现在存在的灵魂已经形成。”

灵魂像其他东西一样,有它们一定的地点,离开了那地点,它们也就不能存在。只有坚实如原子者,忍让如虚空者,至大无限如宇宙者才是永恒的存在。既然灵魂会随着身体的消灭而消灭,人死后没有任何感觉,也就没有什么身体上的痛苦了,我们又何必恐惧死亡呢?

“死”只不过是这种原子的分解离散,“地狱”只不过是现世痛苦幻化而成的寓言,故必须破除迷信,从而免除迷信带来的恐惧。

同类推荐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故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
  • 培根论人生事业(大师的人生忠告丛书)

    培根论人生事业(大师的人生忠告丛书)

    培根是近代美国思想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之一。本书收集了培根论说手札数十篇,充分显示了哲人的睿智,是一本见解独到的传世佳作。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与儒家学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大燕圣王传

    大燕圣王传

    帝王深宫谋人计,江湖庙堂生如棋。璞玉朽木难争辩,真爱算计两相疑。九州封土雄争王,渔舟湖畔闲垂钓。棋局崩盘九州和,外夷也配染九州。
  • 三界元帝

    三界元帝

    身赋神秘血脉的元昊,凭借先天双元灵,修炼滔天魔功。辗转各族,名望?美女?宝物?统统收入囊中。且看元昊武动乾坤,在风起云涌的天问大陆谱写不朽传说。揭开古域,飞仙传闻,在妖魔并立的世界,成就至尊之位。妖族,海族,魔族,邪族,神秘人族等一一粉墨登场。
  • 武圣

    武圣

    一个少年的武道圣者之路!
  • 吾问仙缘

    吾问仙缘

    数千年前,林斐然以命灭魔。数千年后,邪魔秘法现人间。天地间最强之修已经陨落,谁,能够再护苍生?然而数千年后,仙杰再出,破开一切的阴谋,是否真相背后的答案会让人满意?风起云涌间,一个百转曲折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 竹马竹马的故事

    竹马竹马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竹马竹马的故事平凡而又热血。”#¥%*(*&&%¥##@“”说人话。“”沈墨我爱你!“”恩,我也爱你“
  • Love's Labour's Lost

    Love's Labour's Lo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99%的富人,都默默在做的35件事

    99%的富人,都默默在做的35件事

    不论是赚钱的渠道和方式,还是理财的理念和技能,都是完全可以借鉴和效仿的,学习富人的理财之道,可以让你更快捷地实现富有的人生。《99%的富人,都默默在做的35件事》从生活观、金钱观,以及投资、理财等各个方面萃取出“有钱人默默在做的35件事”,并透彻地分析他们的理财思路和习惯,提炼出很多普遍实用的致富理念。使你了解到有钱人究竟比你多做了哪些事情,又有哪些事情是你之前所没有意识到的,然后从中学习到他们的成功经验以及聚集财富的本领,做些简单的改变,从而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财富之路。
  • 燃情霸爱:首席的心尖宠

    燃情霸爱:首席的心尖宠

    三年前她在赵飞白的世界消失,三年后她重新努力爬上他。“女人,是要付出代价的!“他邪魅的笑挑起她的下巴:“做好准备!”她想知道后悔还来不来得及,男神冷笑:“你可以试试看!”她知道这个男人霸道无情,可他什么都要一手掌控!
  • 隋末天子

    隋末天子

    现代青年穿越隋末,本想平平安安的过一生,却仍然逃不过大时代的召唤。面对亲情,友情,爱情束缚下的牢笼,又该如何挣脱。且看现代青年的一段隋末行纪。
  •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更精彩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更精彩

    本书共分六部分,依次为寂寞是守候的宝藏、远离挡不住的诱惑、在平和中悠然生活、坚守是力量的凝聚、在夜晚中看到黎明、成功需要慢慢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