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给iPod Touch加上电话和短信功能呢?以前从来没人这么想过,也没人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商业机遇。“苹果皮520”由中国信阳的潘泳和潘磊两兄弟发明,这对20多岁的年轻人和他们的5人开发小组花费了1年多的时间及10万多元的积蓄。该产品的外形类似iPhone的保护套,由于内置背扣式通信模块,拥有SIM卡插槽和相关配件,这个“皮”可以把看视频、听音乐的iPod Touch变成iPhone使用,而且售价低廉,并且拥有较长的待机时间和通话时间,虽然有可能引起版权纠纷和法律问题,但是业内人士和消费者对这两兄弟抓住机遇的能力赞不绝口。
思维情景再现二
由于地缘差异,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大不一样。很多南方小吃进军北方大城市,都很难迎合北方消费者的胃口,第一是口味不大相同,第二是小吃的制作工艺,大部分不是特别卫生,在讲究健康饮食的大城市很难得到推广。于是很多人放弃了这种想法,但是有人却发现了其中的机遇,你看出来了吗?
机遇思考术
正因为北方市场规模庞大,而且很多南方口味的小吃没有站稳脚跟,这正是一个巨大的商机,然而很多人对这个机遇要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么知难而退了。在湖北恩施,具有土家族风味的烧饼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但是,由于制作工艺简陋,它的传播极其有限。有一位土家族女大学生意识到了这个商机。通过和精通厨艺的家人研究,他们改进了制作工艺,使得烧饼制作工程简单、卫生。而且针对北方食客的口味,让烧饼吃起来更加蓬松和有口感。
没过多久,“土掉渣烧饼”一炮打响,闻名全国,而这位大学生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名人逸事
诸葛亮隆中待明君
说起三国第一智者,大家都会想起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少有大志,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大政治家管仲和军事家乐毅。因此,他隐居隆中边种地,边修学,静观天下,待机而出,人称“卧虎藏龙”。
可以说诸葛亮是拥有人生大智慧者,他的韬光养晦,只是为了等待一次机会、等待一位明主。
汉末以来,军阀混战的形势已趋明朗。曹操基本上统一中国北方,势力最大。孙权割据江东统治巩固势力次之。刘表、刘璋等军阀也各有地盘。刘备在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中,组成了一个势力不大的军事集团,但屡被曹操击败,被迫辗转投靠,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到处访寻人才。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意识到这次机遇千载难逢,于是向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提出了对策,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话”。
诸葛亮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掌握着军政大权。他联孙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乘机占领荆州,进军四川,取得益州,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为刘备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
安全汽车玻璃的意外发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家,汽车安全也日益受到重视。现在的汽车玻璃,就算受到撞击,也不会裂成粉碎,极大地保护了乘坐人的安全。而这都要归功于一次意外的发现。
法国一家化学研究所有位高级研究员名叫别涅迪克。一次,在实验室里,他准备将一种溶液倒入烧瓶,一不小心把烧瓶掉到了地上,然而,奇怪的是烧瓶并没有破碎,于是他弯下腰捡起烧瓶仔细观察,这只烧瓶和其他烧瓶一样普通,以前也曾有烧瓶掉在地上,但无一例外全都破成了碎片,为什么这只烧瓶仅有几道裂痕而没有破碎呢?只见那只烧瓶的瓶壁有一层薄薄的透明的膜。他用刀片小心地取下一点进行化验,结果表明,这只烧瓶盛过一种叫硝酸纤维素的化学溶液,那层薄薄的膜就是这种溶液蒸发后残留下来,可能是遇空气后产生了反应,从而牢牢粘贴在瓶壁上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这种薄膜无色透明,所以一点儿也不影响视觉。
不久后的一天,他看到一张报纸上报道说市区有两辆客车相撞,车上的多数乘客被挡风玻璃的碎片划伤,其中一辆车的司机被一块碎玻璃刺伤了头部。他一下子想到了那只裂而不碎的烧瓶。“如果这种溶液,用于汽车玻璃的生产中,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交通事故,玻璃也不会全部破碎开来,乘客的生命安全不是更有保障吗?”
他没有犹豫,立刻和玻璃生产厂商开始联系,共同开始技术攻关。后来他因为这个小小的发现而荣登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的榜首。
好莱坞明星美梦成真
2010年上映的大片《敢死队》,风靡全球,也让大家看到了宝刀未老的史泰龙。作为全球闻名的动作影星,他也是由小人物一步步奋斗到今天的。他的成功也来源一次弥足珍贵的机遇。
刚刚出道的史泰龙生活过得非常艰辛,他生活的来源是一个又一个的零工:在动物园清洗狮子笼,送比萨饼,帮助别人钓鱼,在书店帮人照看书摊以及在电影院当领座员。生活的积淀,让他写出了自己的剧本《洛奇》,他想,是不是可以凭借这个剧本进军电影圈呢?他拿到这个剧本到处找导演和制片人过目,希望找到机会,但是他有个条件,就是自己必须饰演主角。
制作商们显然不相信这个落魄的年轻人,终于有一天,就快要放弃的史泰龙碰到了一位愿意赌一把的制片人,到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个制片人为何选择了史泰龙,也许这就是苍天的恩赐吧!片子以很低的成本在一个月以内就柏完了。谁也没想到,《洛奇》成了好莱坞电影史上一匹最大的黑马:在1976年,这部影片票房突破2.25亿美元,并夺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并获得最佳男主角与最佳编剧的提名。在颁奖仪式上,著名导演兼制片人弗兰克·科波拉由衷地赞叹道:“我真希望这部电影是我拍的。”
从此,史泰龙在美国电影界崭露头角,并最终一步一步成为了著名的电影演员。
抓住机遇,学徒变首富
李嘉诚出生于1928年,1940年为躲避日军的侵略随父亲逃到中国香港,寄居在舅父家中。1943年父亲去世,李嘉诚开始了起早摸黑、打水扫地的学徒生活。为了不当一辈子穷人,他时刻关注着“发财”的机会。很快,他得到一个卖水桶的机会。别人都是将白铁水桶卖给杂货店,他却将白铁水桶卖给大树底下打牌的大婶大妈——因为这些人是最终消费者,业绩良好。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突然有一天他遇到推销塑料水桶的,他感到白铁水桶的日子到头了。与其继续卖白铁水桶,不如卖塑料水桶。就这样,凭着对市场机遇的敏感,他跳槽到塑料公司作推销员,并且很快被提升为经理。大约当了两年经理后,李嘉诚逐渐认清了塑料行业。这是个新兴行业,技术低、投资少、见效快。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开厂。1950年,22岁的李嘉诚就把辛辛苦苦攒下的5万港币都投进去,开了一家塑料花厂。如果李嘉诚继续在塑料花行业精耕细作,到今天李嘉诚的身价可能也就区区数亿港元。
但是李嘉诚思维灵活,视野开阔,有幸踏入了地产业,并抓住了多次重大的历史机遇,终成为香港的首富。
他的第一次重大机遇是1965年到1967年期间。1965年,正值越南战争大规模升级,人心惶惶,香港商界也十分紧张,市民挤兑银行,商人抛售物业。而1967年,英资恐慌,商界进一步骚动,楼市、地价狂跌。当时的李嘉诚还是一个小业主,初尝地产业的甜果,却不懂得国际政治,别人抛售,他就尽力吃进。结果,越南战火并没有蔓延,中国经济到1968年也已经恢复正常,香港稳定下来,楼市恢复,李嘉诚赚了一大笔。
第二次重大机遇是1973年底的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数月间油价暴涨4倍多,全球经济下行,也带着香港经济陷入困境,楼市再次低迷。李嘉诚相信,萧条是暂时的,经济终将复苏,又大胆大量吃进,数年后果然得到丰厚的回报。正是在这次萧条中,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之一的和记黄埔差点破产倒闭,被汇丰银行收购。而到1979年,李嘉诚从汇丰手中购得和黄22.4%的股份,不久即增资至40%,成为和黄董事局主席。这是李嘉诚事业的一次重大飞跃。
第三次重大机遇是20世纪80年代中英香港地位谈判。大量英资纷纷撤出香港,而李嘉诚这次是更主动、更信心。他十分看好香港的前途,继续加持房地产。等到了1984年谈判结束,大陆资本蜂拥而入,香港地产很快又红火起来,李嘉诚再一次售出楼盘,大赚一笔。
就这样,李嘉诚有效地利用了三次重大机遇,其间还有无数中小机遇,成为一代商业巨子,个人资产高达千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