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德国人的企业是最严谨和认真的。德国某造纸厂的一位技师,一次由于一时疏忽大意,在造纸的过程中忘记加胶了,结果生产出大批不能书写的“废纸”,这可愁坏了他,这不仅是一次严重的渎职,也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有什么办法挽救当前的危局呢?
转换思考术
正当他想着会被老板解雇而忧心忡忡的时候,一位朋友向他建议说:“考虑一下这样的纸还有没有什么别的用途,看看还能不能补救一下?”于是这位技师和他的朋友一起,对这批纸反复观察琢磨,终于发现,这种纸吸水的性能很强,蘸在这种纸上的墨水很容易被吸掉。他们发现这一点以后,便将这种纸剪裁装订,把它作为一种专供书写后吸干墨水用的“吸墨纸”出售,专门针对办公室文员和学校的学生出售,竟大受用户的欢迎。纸浆中没加胶,这个纸看似没有任何用处了,但是技师在朋友的帮助下转换了思维,而将“废纸”找到了新用途,不但节省了“废纸”,而且技师还把“废纸”(吸墨纸)申请了专利。
思维情景再现三
小王从小就很聪明,小时候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分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人。在学校里他学业优秀,顺利地考上了一所著名大学,然后又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很聪明的人。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对小王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小王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道:“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根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
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就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在小王回答之前,请读者你自己也想一想,你该如何回答?
转换思考术
小王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听了小王的回答,汽车修理工开心地笑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小王只得承认自己的回答很愚蠢,而那位修理工在考问他之前就认定他肯定要答错,因为小王“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名人逸事
里根的舞台
一个演员最后当上了总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美国梦。
1937年,里根进入好莱坞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当电影和电视演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空军服役。退伍后,里根重返好莱坞,此后20多年,他在50部影片中担任角色。1947—1952年和1959—1960年先后两次任电影演员协会主席,1949年当选为电影业委员会主席。他的演艺事业不算辉煌,却为他日后灿烂的政途打下了基础。
后来里根加入了共和党,对从政也有了一定的兴趣,但是他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世人对他的看法,要知道,在美国,总统来自于各行各业,但是演艺圈的人却很少有人去角逐这一宝座,因为人们觉得演员是演戏的,不沉稳,不牢靠。
如何改变世人对他的看法呢?里根有自己的办法。加入共和党后,他利用演员身份,在电视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可供选择的时代”的演讲,引起了轰动,一下子就筹集到了600万美元。《纽约时报》甚至称之为美国竞选史上筹款最多的一篇演说。
几乎在一夜之间,里根就成为共和党保守党派心目中的代言人,大大扭转了传统势力对他的态度。后来在加州州长的竞选中,里根的对手是一直连任该州州长的布朗,布朗以里根毫无政治经验为理由,对他进行了犀利的攻击,里根顺水推舟,干脆扮演一个朴实无华、诚实热心的“平民政治家”的角色。他妙语连珠,再加上外形突出,与笨嘴笨舌的布朗一比较,立刻分出高下。于是他获得了政坛上的第一次胜利。
里根的确是个表演的天才,他很快让世人对他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演员也可以从政,演员也可以很真诚。
后来他与谋求连任的总统卡特举行了电视辩论,面对他最擅长的电视屏幕,里根侃侃而谈,谈笑风生,而卡特却显得老套与木讷。最后里根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入主白宫。
在好莱坞那段黄金岁月中,里根总统拍了一部很有名的片子《金石盟》,影片中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我的其余部分在哪里?”
很显然,是在政治舞台。
周总理“偷梁换柱”巧对话
周总理是人民敬爱的一位革命领袖,他不仅为人正直清廉,而且具有无比的智慧。
50年代初,有一次周总理在中南海勤政殿设宴招待外宾。客人们对中国菜的花样之繁多,风味之独特,味道之鲜美都赞不绝口。这时,上来一道汤菜,汤里的冬笋、蘑菇、红菜、荸荠等都雕刻成各种图案,色、香、味俱佳。然而,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贵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忙向周总理请教。对于这个问题,周总理也感到十分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还有一次记者招待会,周总理介绍我国的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很快答道:“有18元8角8分。”在场的人全都愕然。总理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人民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总理有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总面额”替代“总金额”,既堵了外国记者的口,又不破坏招待会和谐的气氛。运用曲解,使语言犀利而风趣,充分表现出他过人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回头多看了一眼
美国作家马里杰·尼格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在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是一个荒凉破落的庄园,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散混日子的人也找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块马铃薯地锄草,在他的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而当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这时我下意识地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我发现老人椅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有一条裤腿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刚才我还认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子成了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轻易下判断和做结论了。感谢上帝让我回头又看了一眼。
大水坑变聚宝盆
唐朝的裴明礼是一位经商的能人。有一次,裴明礼看到金光门外有一片地,是一大水坑,大家纷纷绕道行走,很不方便,于是他便和这个土地的主人商量,这土地的主人早就想把这个烫手的山芋转手,便给出了一个很便宜的价格。裴明礼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了下来。其他的人都认为裴明礼是不是犯了傻,糊涂了,这么大一个水坑买了做什么?
在别人眼里这只是一个大水坑,但是在裴明礼眼里,它却是一个聚宝盆。裴明礼在大水坑中央竖起一根大木杆,木杆上吊着一个竹筐,还张贴了一张告示:凡能用石块、砖瓦击中竹筐的,一次赏铜钱一文,就和现在的射击游戏一样。有这么便宜的事情,谁不乐而为之呢?大人、小孩争先涌到水坑边,用石块、砖瓦不停地投向竹筐,由于杆高、筐小,击中竹筐的人并不多,倒是很快把大水坑填平了不少,没过多久,整个大水坑都被填平了。
填平了大水坑,裴明礼开始了自己的生意之路:首先在上面建起了牛棚、羊圈,供来往贩卖牛羊的商人使用。不久,牛羊的粪便堆积如山,而这周围有不少农户,于是裴明礼把这些肥料卖给种田人,如此反复,几年间就赚了许多钱。随后,裴明礼就在这块土地上盖起了房屋,在四周栽下了花卉草木,建起了蜂房……裴明礼很快成了个远近闻名的富绅。原来,裴明礼第一眼看到大水坑时就意识到了大水坑的潜在价值:它地处交通要道,是南来北往贩卖牲口的商人的必经之路;它的附近又都是庄户人家,庄户人家要种地,种地又离不开“肥”。这就是大水坑能变成“聚宝盆”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