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43400000014

第14章 思想圣哲——智慧盛宴,他们的思想是整个人类的财富(1)

老子——道家鼻祖

国籍:中国

原名:李耳

出生地:今河南鹿邑(一说为安徽亳州)

生卒年:约前575—?

身份:道教创始人、哲学家、思想家

代表作品:《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胡适

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1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于《道德经》一书。

2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旧有着巨大的影响。

3老子被唐武则天封为太上老君,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入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此难产而死。

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离家出走了,母亲又难产而死,因此李耳一直跟着爷爷生活。小时候的李耳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都能给他以启示。

长大以后的李耳开始师从大学者常枞。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常枞对李耳的教导都要李耳自己体悟。他告诉老子,人在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

泉州老君岩老子坐像老子很勤奋,再加上常枞的教导,他的思想日益成熟。当时的老子已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学识在当时少有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众多藏书。在这里,老子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李耳在任史官的过程中研读了《尚书》。《尚书》中载有从尧到周初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文告,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

老子研读《尚书》的时期是他思想发展的成熟期。当时的老子声名鹊起,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讨教。据说孔子就曾专程前往洛邑向李耳问礼。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倡导者,两位哲人的这次相见可称得上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彼此交流的见证。这也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生动的故事。

晚年,老子的思想开始倾向于隐居修养、追求无为而为,恰好此时周王室的一场内乱波及到李耳,李耳于是就辞去守藏室史官之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行至函谷关时,令尹喜请求道:“先生要隐居了,请尽力写一部书吧。”于是老子写成了一部书,这就是《道德经》。需要指出的是,《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

元代赵孟书《道德经》《道德经》一书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阐述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中国哲学的基础之作。

老子与石头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个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106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许多大房子而未享辚辚华盖,最终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棱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

老子问道

老子的师父常枞生病了。老子就去看望,顺便前去请教思想,老子问常枞:“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吗?”

常枞听到老子问起,便说:“你就是不问我,我也会要告诉你一些话的。”

老子一听,便挺直腰板,说:“愿先生教我。”

常枞将口张开,指着口腔,向老子说道:“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回答说:“舌头还在。”

“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回答说:“你的牙齿都掉光了,没有了。”

常枞便对老子说:“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老子突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不就是因为它是柔软的吗?牙齿没有了,不就是因为它刚强的缘故吗?”

常枞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

孔子——圣人

国籍:中国

出生地:今山东曲阜

生卒年:前551—前479

身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代表作品:《春秋》、《论语》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明代理学家朱熹

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

认识孔子,就是认识一个传统的开始,就是了解人生何去何从的方向。也就是正确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

1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2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更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3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大约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今山东曲阜)。孔子三岁时,72岁的父亲不幸去世了,孀居的母亲只好与年幼的孔子相依为命,在贫困中度日。

当时的鲁国都城曲阜是鲁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典籍丰富,名师众多。因此,孔子自幼就生活在曲阜的传统文化气势中,接触到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周王朝的典章文献、礼仪制度。孔子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光宗耀祖,长大后成为有出息的人,教他学习周王朝的《诗》、《书》、《礼》、《乐》。因此,他在父亡母寡、家道中落的情况下,仍然能广泛学习各种知识。

13岁的孔子开始上学,老师由村落中的老者担任,当然,他们只是将诗、书、礼、乐简单地介绍一番。一开始,孔子所学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礼节、对待长辈的礼貌和一些修身做人的道理。孔子刚开始只是默默地听老师的讲解,从不发问,后来,他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每一个疑问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他的老师和母亲有时也被他问得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孔子后来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就是说他从15岁开始对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好学不倦,博学多识,主张“学而优则仕”。他盼望有朝一日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仕途的大门却迟迟没向他打开。孔子认为人应该“三十而立”,他三十岁时办起了私学,招收了很多学生,据说他的学生前后大概有三千多人。孔子招收的学生不分贵贱,贵族子弟、平民子弟甚至鲁国以外的青年都慕名而来。孔子培养学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善于循循善诱,他的教学成效显着,他的弟子中精通六艺的得意门生就有72人之多。

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但在仕途上却屡屡碰壁,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孔子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渴望得到一位贤明君主的重用,出仕从政,以实现自己的“仁政德治”,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救民于水火之中”。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子曾对季氏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国政权当时操纵在大夫陈氏手中,所以景公虽欣赏孔子的建议却无法付诸实践,也无法重用孔子。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0岁时,孔子终于有机会升任鲁国的司寇。孔子做得很出色,除了取得外交胜利,打击了割据势力,其他方面的政绩也为人称道:商人不敢胡乱涨价,社会秩序大有改善。但邻国齐国担心鲁国强大起来对己不利,就设法从内部进行破坏。齐国君知道鲁定公是好色且喜欢犬马之乐的人,便投其所好,给他送来美女、华丽马车。鲁定公果然陷于其中,难以自拔,不再理会朝政,自然也不再找孔子商议政事了。孔子感到自己已经不能继续施展政治抱负,于是,带领弟子们离开了鲁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了为期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漫长旅程。他盼望着从中寻到一块能实现自己抱负的乐土,可当时诸侯国各国征战不休,纵使他有满腔的学问和治国主张,也没有人对此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犹如丧家之犬,受到驱逐。他周游各国,历尽磨难,终归未被重用。最后,孔子只得返回家乡鲁国,这时,他已经68岁了。

孔子回国后,鲁国君主和大臣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的误会

孔子周游列国时,有次受困在陈蔡一带,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学琴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志趣已得,现在可以学别的了。”孔子说:“此曲志趣虽然已得,但我还没能完全进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为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终于,他说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颀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苍生,王者气度,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

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正是《文王操》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庄子——最富浪漫情怀的诗人哲学家

国籍:中国

出生地:今河南商丘

生卒年:约前369—前286

身份: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代表作品:《庄子》(又名《南华经》)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苏轼

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

1庄子一生着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2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着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南华经》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的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顺河清凉寺),是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庄子曾在蒙做过漆园小吏。但不知是因他不善管理而被罢免还是他瞧不起这种有累身心的工作,他很快就不做了。为了维持生计,他以打草鞋为业,经常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有时不得不靠借贷度日。但是,贫困的生活并没有使他颓废,相反,他反而自寻其乐,以追求身心的解脱。

庄子为人非常清高孤傲,对人世间的功名利禄非常淡泊。他忘情山水之间,逍遥遨游,怡情乐性。在肉体上逃避现实,免受动乱的残害;在精神上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姿态,超凡脱俗,翱翔于幻想的精神世界之中。庄子每每从他的遨游山水中感悟人生。

同类推荐
  • 宁夏革命英烈(第二辑)

    宁夏革命英烈(第二辑)

    本书收录了宁夏各个历史时期、各个行业褒奖规格高、社会影响大、事迹突出感人、引领时代的先进典型代表人物。包括:张存哲、杨芳、马彦清等。
  • 中国大军事家的故事

    中国大军事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是一代大师梁实秋最经典散文作品集,也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梁实秋自传,由其生前关于自身生平的经典文章辑录而成。在书中,他一改平时幽默、诙谐的文风,用细腻而又真挚的语言深情回忆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包括儿时的家庭生活,清华八年的求学生涯,赴美留学的学习经历,全景展现了一代大师青少年时代的成长轨迹,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文化习俗。志满中年,立志交游,他写下赴台前后的见闻、感想和游历;离开故土,家国之思,他回忆人生最重要最快乐的时光,对故友至亲的深切缅怀,饱含浓郁的怀旧情调和人生哲理,让读者看到梁实秋闲散恬淡、幽默风趣外表下更真实、感性的一面。
  • 卢梭(名人传记丛书)

    卢梭(名人传记丛书)

    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本书客观叙述了卢梭的一生,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他自由平等的思想主张、他传世的经典之作都一一展现出来。希望青少年读者能更好地走近这位伟大思想家灿烂辉煌的人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 救世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救世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最著名的领袖人物事迹,精彩万分!
热门推荐
  • 冷王邪妃:碰上单翼天使

    冷王邪妃:碰上单翼天使

    这是一个套路的世界。废柴?她堂堂大天使后裔怎能甘心当受气包?穿越?反正都穿越了不大闹一场怎么有脸回去?没办法,咱是主角嘛看着不爽,冻?烧?千万种死法等你来试。「你是第二个敢这样看着我的人,不过前一个已经让我打残了」「在这个世界里,我就是套路!」
  • 上古世纪之风醒

    上古世纪之风醒

    所谓的种族仇恨,所谓的历史真相,所谓的幕后黑手,这些我通通都不感兴趣。我只关心的是神之庭院里是否真的有能治愈我母亲所需要的东西或者方法。所以,但凡有人敢阻拦我进去的,我都会视之为敌人。而作为我的敌人,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死!那么你现在要阻止我吗?
  • 因祸得“夫”

    因祸得“夫”

    好不容易得到升迁机会的林俞,在宣布升职的当天遭遇车祸。小说上的革命道友都是变身公主皇妃大小姐,凭什么她却流落青楼楚馆!什么?!原来你是妓院老板?!什么?!老板你是皇子?!什么?!老板你要当皇帝?!老板,打个商量呗,皇帝太闹心,要不我同意做个老板娘可好?
  • 夜半有鬼来敲门

    夜半有鬼来敲门

    来自民间“最真实”的鬼怪故事,来自民间最灵异的事件。
  • 盛夏晚晴天

    盛夏晚晴天

    爱一个人,真的愿意倾尽所有!我爱他入骨,他恨我入土,如果命运可以更改,我宁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关于另类孩子的情况,其实并不是我们国家才有,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落后的非洲国家情况会更严重些,而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像美国的情况同样严重。读完本书的人,得出结论会同我一样,即:那些为追求个人享乐而无情地抛弃自己的孩子的人,他们是否多多少少受了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 混蛋小子闯天下

    混蛋小子闯天下

    “生命可贵,爱情价高,天下美女,小爷全要,谁若不服,过来单挑。”丁小浩,一个彻彻底底的小混蛋,他从覆灭的九龙山庄中走出,踏入江湖,勇闯天下,一段可笑、可歌、可泣的人生旅程就此拉开序幕。
  • 花开无叶

    花开无叶

    她,为了再和她相见,在佛前苦苦求了五千年的彼岸花…从小不同的经历,从公主到打工小妹的经历……原以为不会相信任何人,却被他感动……无法无天、无拘无束却在爱情面前变得那样的懦弱……支撑起妈妈昂贵的医疗费却无法原谅父亲的残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忆光—校服

    忆光—校服

    我,讨厌夏天,非常讨厌…自出生起的夏天,每一个都是那么讨厌…出生那年的夏天,比我早来到世界的你注定什么都比我快…五岁那年的夏天,你拿到了各种比赛的冠军,我却除了玩什么也不会…六岁那年的夏天,你对着肆意哭泣的我说“别怕,我在”…十岁那年的夏天,虽然再怎么不喜欢你,我还是哭着喊着不让你离开…然而十六岁的夏天,你一声不吭的回到我身边…好讨厌!
  • 情陷贴身兵王

    情陷贴身兵王

    自己有个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偏偏长辈还订了一个未婚妻,一个不让娶,一个不愿娶……幸好还有这对姐妹花,但是一个刁蛮另一个冷艳,梁浩冷汗直冒,都不敢惹啊……梁浩偏不信这邪,万千手段总有一种能让她们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