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9500000012

第12章 最有趣的服饰文化(4)

黻:取其辨,呈“亚”形的花纹,为君臣相济,见恶改善,背恶而善。

31、“红到三十绿到老”是怎么回事

民间做衣,对服色有明确的要求,“绿头巾”便没人戴。因为绿为贱色,元、明、清三代定为娼妓、优伶等贱业服色。妓院中人戴绿头巾,而让其妻女为妓卖淫者,称为“龟奴”。后来,社会又把妻被人淫者称为“绿头巾”,故不能用绿色作帽子服色,以避低贱、不洁、污秽。传统服色以黄、紫、香色为贵,“黄”为皇帝专用服色,金黄莽袍、龙袍象征着富贵至尊,民间若用黄色,便是“图谋不规”。民间还以白色、黑色为凶色,举办丧事、带黑纱,穿白色孝服,而平时忌穿。对于红、绿等艳色,民间则以年龄而论。年轻女子、儿童以艳丽为美,而已婚女子则以暗色为美,叫“红到三十绿到老”,也有说“红到三十,绿到四十”的。

32、民间有哪些晒衣习俗

“内衣不外晒”说的是民间晒衣风俗。内衣,因为接触到男女性器官,是不洁和神秘的东西,因此,不能晒在外面大庭广众之下。《世说新语》记载,旧时七月七为晾晒衣服的日子,阮咸将自己的裤衩拿出来晒在院子里,遭到人们的指责。内衣不但不能外晒,而且不能放在屋里显眼的地方。《札记》就讲,内衣不能放在床头让人看见,应该把它藏起来。至今,民间仍相信,女子的内衣、月经带如果晒在屋外,就会招致邪恶,而导致怀上畸型胎儿。

在晒衣习俗方面,民间还讲究儿童、女子衣服不能露夜,必须在日落之前收拾进屋,否则会被夜游星抚摩、照射,招致病灾。民俗以为,儿童、女子籼艮晾晒时挂在高处可导致儿童受惊吓、做噩梦,导致女子怀孕时胎位不正、难产。

民间还禁忌妇女衣服晾晒到过路的地方,忌讳男人从女子的衣裤下面走过。女子的衣服一般要晾晒到厕所旁边。如果从女子晾晒的衣服下面走过,就像男人的衣彼女子跨过、践踏过一样,男子会倒霉的。

33、纽扣代替带结是从明代开始的吗

明代服装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是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着衣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其特点是宽袖、皂(黑)色缘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露裙二、三寸。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明代女性习惯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云肩。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杂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牙签、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晶。

34、何谓顶戴与花翎

清代等级观念森严,对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别官位大小,绝对不许滥用。所谓‘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各晶的顶戴都有区别。

一、二晶有纯红和杂红之分。三、四晶有亮蓝和暗蓝之分。进士、举人、贡生都戴金顶,生员、监生则戴银顶。具体戴的东西如下:

一晶戴珊瑚,二晶戴起花珊瑚,三品戴蓝宝石或蓝色明玻璃,四品戴青金色或蓝色涅玻璃,五晶戴水晶或白色明玻璃,六晶戴砗磲或白色涅玻璃,七品戴素金顶,八晶戴起花金顶,九晶戴镂花金顶。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军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翎分蓝翎和花翎二种。蓝翎是鹃翎,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六晶以下的官员只赏给蓝翎,五晶以上赏给单眼花翎,双眼花翎赏给大官,三眼花翎则是赏给亲王、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勋的上臣。

35、马褂和马甲是一回事吗

清代在长袍或衫外面,喜欢加穿一件短褂,即马褂。马褂比外衣短,长度只到腰部位,分长袖、短袖、宽袖、窄袖。开襟形式有大襟、琵琶襟和对襟。袖口平齐,非马蹄式袖头。马褂按季节又可分为单、夹两式,其质料除绸缎、棉等织物外,还有皮毛等。大襟马褂,指衣襟开在右边,其四周有异色的边缘,多为日常着装。琵琶襟马褂,指右襟短缺,与缺襟袍相类似,也叫缺襟马褂,多用作行装。毛皮制的马褂,将毛露在外表,称为翻毛皮马褂,也叫“端罩”,多为达官富人所用,在乾隆年间特别流行。马褂创于明时,为对襟式,骑马时穿。.渚初,仅八旗士兵穿,康熙时只有富贵之家穿用,雍正后,社会普遍穿着,大袖对襟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为礼服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谒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长袖窄,也称作“长袖马褂”。

马甲也叫背心、坎肩(一种无袖上衣)。也分为对襟、大襟、缺襟和一字襟等造型。其前襟横作一字形的称为一字襟或叫军机坎,满语又称“巴图鲁坎肩”,意为“勇士服”或“好汉服”。清代官员非常重视穿此种马甲,这种马甲最早用皮制成,以后用锦缎制成。早期穿于外袍内,后来直接着于外,由于有十三个扣子,故俗称“十三太保”。有单层的也有带夹里的,多为王亲贝子及公主穿用,后来在各种官员中流行,至清后期便人人皆穿,且短小,长度仅及腰下。

36、旗袍是如何演变的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干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37、乌纱帽究竟有些什么来历呢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来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晶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晶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别官位的高低。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同类推荐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 品义士

    品义士

    书中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几十个侠义人物,这些英雄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或抗击外敌,保一方平安。他们的事迹或在正史中单独立传,或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本书将他们的故事,重新挖掘整理,并做了符合现代人观点的点评,极富可读性,让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股英雄气,在当下驰骋纵横。
  • 趣谈成语与文言

    趣谈成语与文言

    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搭建出一座座历史的桥梁。“爱鹤失众”、“班门弄斧”等成语故事让我们在笑前人的无知以及愚昧的同时也可反省自己,警惕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趣谈成语与文言》是从成千上万个成语中精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为我们在解说了成语的妙趣以及来历的同时也可教会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方法。
  • 雄关要塞:函谷关(文化之美)

    雄关要塞:函谷关(文化之美)

    函谷关作为我国一个著名的关隘,它坚固险要而又位置重要,这使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这使函谷关成为了道家之源。其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故事。因此,函谷关成为了我国的一个著名旅游景区, 更成为河南灵宝市的一块金字招牌。
  •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心鳞

    心鳞

    伴随着疾病即将入土的女孩,却没想到竟有恶魔与她交易,面对种种诱惑,女孩慢慢答应了恶魔。重新轮回的生命,让女孩对以前忽略的人都有了戒备,包括她的至亲,这一次,让她看透了自己曾经的愚蠢,可是故事中的小丑就算了解了规则,又能做些什么呢?告白,调戏,约会,群群美男投怀送抱,这个社会流行美男追丑女吗?种种事件后,女孩发现对她不怀好意的人都莫名其妙的消失,也察觉恶魔并不是帮自己那么简单,自己又陷入了一场阴谋!自己的身世居然是.......!
  • 长袍与牢骚

    长袍与牢骚

    民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本书聚焦普通教科书上看不到的人与事,被遮蔽与被掩盖的历史真相。本书分三编。上编“社会思想”介绍了林森、张澜、张君劢、胡适等人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致力于推动现代中国的转型,其情切切,其心拳拳。中编“文化传奇”讲述了成舍我、夏衍、柳亚子、张伯驹等人的风骨铮铮,蕴藉风流。下编“时代变迁”讨论了物理学家饶毓泰、新闻人杨刚、地方绅士牛友兰等人的坎坷命运,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 重立规则之血泣

    重立规则之血泣

    当世界被破坏,规则破碎不堪,出现了本不应该存在于世上的一切。当出现了丧尸,出现了吸血鬼,出现了希腊神话中的众神,还有华夏的守候神兽,和佛陀,这一切究竟是阴谋?还是必然!夏凌身为四大神兽之首“龙”,他又该何去何从呢?
  • 开店必赚

    开店必赚

    本书从整体把握与具体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开店前的选址、店铺形象设计、店铺服务、商品陈列、理财、店员管理等一一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措施。
  • 岭南风物记

    岭南风物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斗兔爷:智慧的秘诀

    斗兔爷:智慧的秘诀

    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捏面人的老刘回乡种地,分到的地据说是一个“闹兔爷”的荒地。起先老刘还不信,接连几天抓野兔子卖钱,可是当他真的看到那只成了精的大兔子之后,之前的传言才逐渐变得真实起来。
  • 瓦罗兰的战争

    瓦罗兰的战争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这是在名为瓦罗兰的战斗。这是生与死的考验的。好吧,其实你可以无视这些。这其实,就是一个在lol世界战斗的故事。好吧,各位,请放弃吐槽我的简介吧。
  • 老公大人是恶魔

    老公大人是恶魔

    各位亲爱的书友不好意思,老公大人这本书已经重新整理,之前因为第一次发文,顺序有些混乱。现在更名为【谁许谁豆蔻年华】喜欢这部书的亲亲们请转战【谁许谁豆蔻年华】我会尽快整理上传给大家带来的不便请多多包含。另外作者笔名更新为猫耳星官。小猫谢谢各位了
  • 牧云和尚七会语录

    牧云和尚七会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戏言:写给中国玩家的人生逆袭指南

    无戏言:写给中国玩家的人生逆袭指南

    本书通过讲述11位中国游戏界大佬的人生逆袭故事,向正以各种状态生存着的中国玩家们展示出另一片天地——如果你想,玩转人生并非只能online。在许多人看来,本书中的11位主人公有着一个共同的头衔——行业领军人物。但《游戏人生》的专访会让你看到,“成功者”头衔的背后其实是11张不同的面孔:他们中间有曾经的中专物理教师、战斗机设计师、梦想成为航海家的人,甚至有因为创业的艰难曾经抑郁的人。但是,他们在悲观失望的时候选择了面对现实、坚持努力,继而华丽转身、“逆袭”成功。今天,这11位看似普通的人,站在了游戏行业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