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0000000015

第15章 史学名句——通鉴兴衰(5)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蓄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译文】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苦乐。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

【译文】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难啊。

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六年》)

【译文】因官职而去选择人才,不可仓促行事。任用一位君子,则许多君子都会来到;任用一位小人,则其他小人会竞相进身。

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贵诈。(出自《资治通鉴·唐高宗永隆元年》)

【译文】用兵之道,安抚士卒贵在诚心诚意,克制敌人则重在使诈。

人之慕名,如水趋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出自《资治通鉴·唐高宗上元元年》)

【译文】人们羡慕声名的本性,就像水必然向下流一样,在上位的人喜欢什么,在下位的人喜欢的程度就一定会超过他们。

官无大小,皆国家公器,岂可苟便其私。(出自《资治通鉴·唐高宗龙朔二年》)

【译文】官不论大小,都是国家的官职,怎么可以用不正当的手段便利私人呢!

功成名遂,不退将危。(出自《资治通鉴·唐中宗神龙元年》)

【译文】人在功成名就以后,如果不急流勇退,就会遭遇大的危险。

失出,人臣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出自《资治通鉴·则天后长寿二年》)

【译文】重罪轻办,是作臣下的小过失;喜欢让人活着,是圣人的大德。

天下本无事,但庸人扰之耳。苟清其源,何忧不治!(出自《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九年》)

【译文】天下本没有什么事情,只是平庸之人扰乱生事罢了。为政若能正本清源,何必担忧天下不治!

为政之本,必求有道贤人与之同理。(出自《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译文】国家政事有道的根本,在于陛下寻求到有道贤人,并与他们一起治理国家。

鉴不独明,不可专于吏部。(出自《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译文】由一个部门单独去审查官吏,是难以考核详明的,所以用人的权限不可专门交给吏部。

夫料敌者,料将不料兵。(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

【译文】一般来说,估量敌情,只须估量将领,不须估量士兵。

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

【译文】主张施行一项大的策略,当然不可吝惜这么少的一点费用,办一切事情都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田,言理道所由生也。(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臣听说立国的根本在于能够得到民众,得到民众的关键在于洞察民情。所以孔子说人情是圣王之田,意思是说人情是治理之道产生的基础。

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是以古先圣王之居人上也,必以其欲从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从其欲。(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船顺乎水的规律才能浮起,违背了水的规律就会沉没。君主能把握人们的意愿才能地位巩固,不能把握人们的意愿就会处境危险。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居于众人之上时,一定要让自己的欲望顺从天下之心,而不是使天下之人顺从自己的欲望。

国将兴,听于人。(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四年》)

【译文】国家将要兴起的时候,执政者要听取的是人民的呼声。

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苟不失人,何忧乏用!(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八年》)

【译文】赈济灾民,消耗的是资财,得到的是人心。如果不失去百姓的拥护,还会为缺少用度而发愁吗!

天子之道,与天同方,天不以地有恶木而废发生,天子不以时有小人而废听纳。(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天子的法则与上天的法则是一样的。上天不会因为地上有恶劣的树木便停止万物的生长,天子也不应该因为时常遇到小人便废弃听取采纳意见。

尔不自晦,祸将及矣!(出自《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八年》)

【译文】你不能够收敛自己的锋芒,祸殃就要到来了!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君子、小人志趣同者,势必相和。君子为徒,谓之同德;小人为徒,谓之朋党;外虽相似,内实悬殊,在圣主辨其所为邪正耳。(出自《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三年》)

【译文】事情的原则是以门类相同相聚合,具体的事物是以群体相区分。君子与小人志趣相同的,就势必相合。君子们成为同一类人,叫做同德;小人们成为同一类人,叫做朋党。表面上虽然相互近似,实质上实在相差甚远,就在于圣明的君主辨别他们做的事情是邪恶的,还是正直的罢了。

除天下之害者受天下之利,同天下之乐者飨天下之福。(出自《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

【译文】能够除去天下祸害的人,就能够享受天下的利益;能够和天下人同享欢乐的人,就能够享受天下的福分。

人主患不推诚,人臣患不竭忠。(出自《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元年》)

【译文】君主最忌不能推心置腹,臣下最忌不能竭尽忠心。

夫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矣。(出自《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

【译文】凡是强迫人们去做无法做到的事情,这种事情肯定不能成功;凡是制定人们一定会触犯的法律,这种法律肯定难以贯彻执行。

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此自然之理也。(出自《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八年》)

【译文】君子和小人之间不能相容,就像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中一样。所以,如果君子当职,就排斥小人;小人得势,就排斥君子,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古人因事成文,今人以文害事。(出自《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元年》)

【译文】古人写文章时,总是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来决定文章的体裁和用语,现在的人则只顾语言华丽,不惜妨碍对事实的表述。

人生当先晓逆顺,交知利害。(出自《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二年》)

【译文】人生在世应当首先知道什么是违背时势,什么是顺应时势,其次应当知道做什么有利,做什么有害。

物不极而不返,恶不极则不亡。(出自《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

【译文】事物不到极点就不会走向反面,坏人不到极点就不会灭亡。

天地无私,故能覆载;王者无私,故能容养。(出自《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

【译文】天地因为不存在私心,所以能覆盖、承载万物;帝王因为没有私心,所以能够宽容养育百姓。

人不学则不知道,此悖逆祸乱所由生也。(出自《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

【译文】如果人们不去学习,就不明白道理,这正是叛逆与祸乱所以产生的根由。

刑罚所以止恶,仁者不得已而用之。(出自《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元年》)

【译文】刑罚是用来制止犯罪的,仁者只在迫不得已时才使用。

为贵人当举纲维,何必事事详细!(出自《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

【译文】作为贵人应当举纲执要,何必事事俱到呢!

法忌烦苛,治贵清约。(出自《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六年》)

【译文】法律最怕烦杂苛刻,为政贵在清平简约。

凡人所以临陈忘身,触白刃而不惮者,一求荣名,二贪重赏,三畏刑罚,四避祸难,非此数者,虽圣王不能使其臣,慈父不能厉其子矣。(出自《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六年》)

【译文】人们之所以临阵而忘身,白刃触身而不害怕,一是为了求取荣华之名;二是贪得重赏;三是害怕刑罚;四是逃避祸难。不是因为这几种原因,即使是明智的君王也无法差使他的臣子,慈父也不能激励起自己的儿子。

天下大务,莫过赏罚。赏一人使天下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之人惧,苟二事不失,自然尽美。(出自《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

【译文】天下的大事,没有比赏罚更重要的了。赏罚一人而使天下的人都高兴,惩罚一个人而使天下的人都害怕,如果做到了这两点,自然就会尽善尽美了。

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出自《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译文】自古以来任用有文才武略的人作为辅佐,哪里全是通过科举选拔的呢!

君无君德,臣安有臣节!(出自《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四年》)

【译文】君主没有君德,臣子怎么会有臣节!

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出自《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译文】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的祸害。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出自《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译文】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引导他犯错误;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做诱饵。

物忌盛满,非可久安。(出自《资治通鉴·宋武帝永初元年》)

【译文】天下的事最忌讳做得太满,那样就不能得到长久的安宁了。

不可留者年也,不可失者时也。(出自《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孝建元年》)

【译文】人世上无法留住的是岁月,不可失去的是时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出自《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译文】才,是德的辅助资本;德,是才的中心统帅。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出自《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译文】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平时看他所接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声名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身陷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凭借这五条,就足以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如何了。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出自《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封五年》)

【译文】凡是非同寻常的功业,必须等待非同寻常的人才能完成。

惟才是举,则官方斯穆。(出自《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五年》)

【译文】惟才是举,官吏才会清廉严正。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出自《资治通鉴·周赧王五十七年》)

【译文】大将出征在外,君王的命令可以不接受。

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出自《资治通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

【译文】所谓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才憎恶害人的人;义者遵循情理,正因为循理,所以才憎恶作乱的人啊。所以,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是为了争夺啊。

弱不攻强,走不逐飞,自然之势也。(出自《资治通鉴·汉安帝元初二年》)

【译文】弱小的不去进攻强大的,跑的不去追赶飞的,这是自然之势。

夫救乱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出自《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四年》)

【译文】用兵去救乱除暴,被称为义兵;倚仗人多势众,欺凌他人,被称为骄兵。义兵天下无敌,骄兵必先灭亡。

用兵之道,敌强则用智,敌弱则用势。是故以大吞小,犹狼之食豚也;以治易乱,犹日之消雪也。(出自《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五年》)

【译文】用兵之道,当遇到强大的敌人时就用智取,遇到软弱的敌人就用势夺。所以以大吞小,就像狼吃小猪一样;以清平换取丧乱,就像太阳融化积雪一样。

《贞观政要》简介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当国君的法则,必须先考虑百姓,让百姓生存下去,如果损害百姓的利益来奉养自己,那就像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自己的肚子,肚子是饱了,人却死了。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如果想要天下安定,君主必须先端正自身行为。从没有身子端正而影子弯曲,上面治理得好而下面发生动乱的现象。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我常常想到,伤害自己的往往不是身外之物,都是自身的贪婪欲求最终导致了祸患。如果一味沉迷于口腹之欲,声色犬马,自身的欲望越多,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不仅妨碍了国家政事,而且搅扰百姓生活。要是再说出一些不合道理的话,那么,就会民心涣散,怨声载道,最终众叛亲离。我每想到这些,就不敢有一点的骄纵懈怠。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所以,人君如果广泛听取并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可以无阻碍地上达,权贵重臣也无法蒙上蔽下了。

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能够做到善终的君王非常少,国家衰败倾覆相继发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寻找君王们相继亡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遵行治国之道啊。

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隋炀帝难道就厌恶自己的天下长治久安,不想让社稷江山世代长久,故意要施行像夏桀一样的暴政,以此弄得隋朝灭亡吗?他只是因为依仗国家富强,认为就没有后患罢了。

若能鉴彼之所以亡,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如果能够借鉴隋朝之所以亡国的教训,思考我唐朝之所以能够得天下的经验,一天比一天谨慎,虽然有功德而不自恃骄傲。焚毁殷纣王的鹿台、宝衣,拆毁秦始皇的阿房宫,居住在宏伟的宫殿之中而心有危亡之惧,居住在简陋的屋舍里却感到安全,这样就能与天地的神明在冥冥之中相通,实现无为而治,这才是德行的最高境界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我听说,想让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树根生长得坚固;想让河流流得远,一定要疏浚河的源头;思虑国家的安定,一定要积累道德仁义。源头不深而希望它流得长远,树根不稳固而希望它生长得好,品德不深厚而希望国家安定,我虽然非常愚笨,但是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同类推荐
  •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 不可行商。《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里最难懂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易经》的本文和八卦中的 爻辞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谋略智慧极多。田由申编著的《易经中的谋略之道》从《易经》的六十四卦剖析出六 十四种为人处世的智谋和策略。
  •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尼采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遭到了一些人的歪曲和误解,为了让现代读者摒弃错误的观念,更好地了解尼采,我们重新编译了这本论文集,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先哲意在改变人类思想面貌的人生哲学与审美观,重塑一个美丽的,而非面目狰狞的尼采。就像他的思想一样,他的一生是其作品的最好注释,很少有人能潜心参悟他的作品,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欣赏他的近似癫狂的酒神精神。人生难免有不得意的时候,人生无法回避悲剧的冲击,只有那些富于激情的表现,才是美丽动人的东西。
  • 四大名石故事

    四大名石故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四大名石故事》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有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的故事。
  • 山河扣问

    山河扣问

    山河扣问,是邓涛在叹惋历史文化足迹中,娓娓道出的对生命、对往昔的体验感知;是通过心灵关切探寻着沧桑世道是非曲直的文化捕捞;是用内心独白式的温润对秦砖汉瓦的深情抚摸;是一支秀气的笔,在拨开朦胧,于迷雾中印证自己紧抱不弃的人生信条。
  •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这里,有饱经蚕桑的古迹名胜;这里,流传着许多传奇的历史故事……
热门推荐
  • 末法曙光

    末法曙光

    黑暗末世,众生沉沦。人族气数已尽,合当灭之。神魔灭世,此为天道。顺者生,逆者死。然千年之间,一人族大能布下惊天迷局,此举究竟是蚍蜉撼树,飞蛾扑火,还是黑暗尽头,末法曙光?
  • 异世战记

    异世战记

    虽然是一副虚弱的快死的身体,但是我要战,打破天地枷锁,破开那迂腐的封印,谁都不能挡!我就是古欢,异世战记,仙法破天!
  • 妈妈和女儿的悄悄话

    妈妈和女儿的悄悄话

    一起快乐,一起成长。女儿是妈妈生命的延续,母女间的对话好像变得不一样了。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女儿天天成长,妈妈与女儿的互动似乎也不断地在发生变化,突然有一天,妈妈发现,女儿不再是贴心小宝贝了,女儿越来越前卫。女儿是妈妈贴心的小宝贝,这话应该不会错的,但时代的改变,社会的信息来得太多,女儿的生活方式远远出乎妈妈成长时的经历,乐观、成功、开朗、时髦的妈妈也必须跟着越来越摩登时髦才是啊!辣妈咪,才不会让女儿逃之夭夭,离得越来越远! 本书讲述了一个麻辣妈咪的教女经历!
  • 十二异能狼

    十二异能狼

    她们,是最神秘的女生,他们,又是和女生有着同样背景家族,到底是谁先离开谁,还是谁先爱上谁?都在里面出现
  • TFBOYS之十年守护永不变

    TFBOYS之十年守护永不变

    这是我一个家人的文,她也是第一次写小说,不喜勿喷。
  • 求梦生

    求梦生

    这原本应该是一个正常平凡的日子,但在一场奇异病毒的来袭下,如狂风暴雨般肆掠,很快病毒覆盖整个地球,甚至在统治地球的人类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时,病毒已侵蛀了大半人类。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甚至对于弱小的人类来说,这已成为他们眼中的末日......
  • 光影之歌

    光影之歌

    本书讲述了中国第一代“电影艺术家”何云的光辉革命事业。上战场,杀敌寇,洒热血,学电影……历尽艰险、磨难、挫折、生死,收获爱情、亲情、友情……在这光与火、血与泪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何云为新中国的解放、电影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用他的行动给我们展现出一颗璀璨明亮的赤子之心,表露出中国第一代“电影艺术家”敦厚大度的思想品格以及崇高光辉的革命精神。
  • 末世女汉子养成

    末世女汉子养成

    “那个,菲儿,你这两条腿哪来的?”菲儿一指身后……“好吧。喂…冰冰你拿着家伙干嘛?”“有只会说话的丧尸,吓屎我了,我去把它锯了。”“呃……”然后……“我靠,菲儿你又咬我……”
  • Little Lord Fauntleroy

    Little Lord Fauntlero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过去的今

    过去的今

    如果在过去的记忆里出不来,那就是在浪费今天。理解了发生的那些因与果—于是承认了自己曾有过的那些恶;于是承认了自己也曾有过的那些单纯的寄望;于是愕然发现有些伤害是自己也曾做过的,带着好的动机造成了错的结果……于是笑了,哭了。然后理解了曾经的悲伤和快乐,既没有以为的那么绝望,也没有梦想的那么洁白无瑕。过去的也就过去了,只是专注的盘算着如何度过今天,这就是掌握未来的方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