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6000000031

第31章 旧馆(2)

孙伏园创办北京《晨报》附刊,由蒲柏英写刊头。但蒲写的是篆字,把附刊写成了“副镌”,刊用后被认同为“副刊”,从此通用。

《晨报》副刊连载《阿Q正传》,催生者是孙伏园。“笑呵呵善于催稿”的孙伏园,每星期必定到鲁迅的住处催一次稿,每次见面总是说:“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

女作家风子编《人世间》时,其作者阵容为全国第一流,当中包括茅盾、郭沫若、巴金、田汉、胡风、柳亚子、沈从文等。以致同类期刊编者因稿荒,暗地说希望她生病。

潘汉年和叶灵凤曾合编《幻洲》,其版面别开生面。上半部是叶灵凤编的“象牙之塔”;下半部是潘汉年编的“十字街头”,各自独立,合而为一。但两人也越界发表文章,并采用了一个《越界筑路》的标题。

陆丹林办刊物,凡前清人姓氏,不称谥号或尊称,一律直呼名字。有次《越风》杂志把他写的《记康有为的老师》一文题目中康有为的名字改为“康南海”,他说,“这真把我气透了。”但文章已经发表,陆也无可奈何。这在他平生仅有一次。

马君武向《新民丛报》投稿,他的“哲学理论,颇受欢迎”;但因发表多篇后,收不到稿费,便不再投稿。梁启超深以为忧,乃伪托有罗孝高其人化名羽花女士,以写艳侠小说和艳情诗为著。当刊出多篇后,喜好艳情小说的马信以为真,遂努力撰稿,致使稿源不乏。

孙席珍与马彦祥因讨论某问题发生冲突,随之开始笔战。这时马正在编《语林》,他特出“交战专号”,在自己的“园地”内发表孙席珍议论。

伍磐昭在美国主办《中西日报》。他很善演讲,在一次演讲时说:“袁世凯生平只做了一件大利于中国的事,即是他死了--绝对地死了,很合时宜地死了,很合适地死了。”闻者粲然。

沈德鸿(茅盾)辞去上海《小说月报》主编的原因,系1922年12月10日(该刊13卷12期)他在署名“佩韦”的《今年纪念的几个文学家》一文中,将“无神论”误译为“雅典主义”,为创造社成仿吾抓住把柄,立即在《创造月刊》发表《雅典主义》加以讥讽。沈不安,遂辞职。

陆费逵辑印《四部备要》时,亲自撰写广告,其中写到:“如能指出《四部备要》排印本错误者,每字酬以一元。”为此书局付出了几千元的酬金。

林语堂在上海创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杂志,提倡幽默文学。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杂志《人间世》停刊,林语堂又创办《西北风》。他说,用西北风并无什么深意。浅一些说,我们认为西北风的尖锐,能使人兴奋;不若东南风,使人感到软绵绵的。

1928年3月10日创刊的《新月》月刊,其开本是特殊的四方形。梁实秋说,这是袭取了英国19世纪末著名的文艺杂志YellowBook的形式。

1928年,巴金在巴黎写完第一篇中篇小说《灭亡》,抄在5个硬皮练习本上,寄给在开明书店的朋友索非。索非又把它转交给了《小说月报》。叶圣陶将小说连载于《小说月报》1928年l一4月号上,巴金一举成名。

1929年,上海《时报》刊载《东南文坛点将录》,仿《水浒》108将,将东南名士依其声望排列座次,第一名天魁星为章太炎,第二名天罡星为陈三立。

1929年2月,创造社被查封。郭沫若的《反正前后》、《创造十年》、《沫若诗集》及《浮士德》译稿,均由潘汉年经手转与现代书局出版;后又将《少年维特之烦恼》稿交张静庐的联合书店重印。

《申报》请秦瘦鸥写篇杰作,秦即写了《秋海棠》。全稿刊登了一大半,反响很大。不料1931年八一三事变起,传说报纸都要停刊,秦为要提早结束《秋海棠》,便把原定的男主角秋海棠隐居乡间而死改为跳楼自杀。

30年代初,张恨水担任北平《新民报》总编辑。有一天,他从读者来稿里发现有篇小说,文字朴实无华,内容不落俗套,自己也觉得颇有相形见绌处。于是全文刊登,还亲自撰写按语,称赞它是《新民报》创办以来,十余年间难见的佳作,特向读者推荐。几天后,有朋友告诉他,那是抄袭鲁迅的《风筝》,并将载有《风筝》的刊物翻给他看。张恨水读了,也不禁哑然失笑。

30年代《生活》周刊的刊名原为邹韬奋手笔,若干年后,再请他重写这两个字,但写了多遍却和以前写的大不相同,倒是该店经理徐伯昕写的冒牌“生活”两字,反而相像。

《生活》周刊由黄炎培题签。邹韬奋创办生活书店,书店名由徐伯昕仿黄手迹所书。黄炎培说:“‘生’字有点倔强的样子,敢作艰苦奋斗;‘活’字的口放大了,说明大家都有饭吃,也象征大家有话都可以说,生活书店出版物风行世界,就是把‘口’放大了的事实。”

编辑《良友文学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等丛书的赵家璧认为:读文学作品,就像是琢磨一张特殊的“蛛网”,其蛛网再大、再乱,也只有一头一尾。读书就是将这“头”、“尾”及其网络琢磨出来,为己所用。“编辑的那几部丛书,就是从这‘网络’中得到启示的!”

赵家璧最早的一部书评集,是30年代出版的《新传统》。他说:“我看书编书四五十年,得出的一点经验是:无论是逛书店还是看书,都应该学会联想,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剖析每一部作品,学会从作品的装帧、开本、编辑构思,乃至作品内容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

胡愈之珍爱文摘类刊物。他亲自设计一种资料柜,将剪报资料分类插放,以便于查阅。他要求资料室工作人员对资料实行科学化管理,做到“不论什么资料,个人放进去,任何人都能够拿得出来”。他要求大家重视报刊上的更正,把它们同原资料贴在一起。

谢冰莹《从军日记》在武汉《中央日报》发表时,谭延闿写信问主编孙伏园:“谢君不知是男性还是女性?”外界有人认为谢冰莹是冰心的另一个笔名,也有人说是冰心的妹妹。

简又文以主编《逸经》闻名,即拟开办五经书局,另创办《不经》(幽默、轻松),《女儿经》(专述妇女),《生意经》和《正经》(道德、伦理、哲学、宗教)。

左联成立后,南国社领袖田汉写了一篇《我们的自己批判》的文章,洋洋十万余言,刊登在《南国月刊》上。整本刊物只登了他这一篇文章,可说是杂志界的空前绝后。

洪深为田汉50寿辰,在其主办的上海《大公报》的《戏剧与电影》副刊,以全版刊登郭沫若、周信芳等70余人贺词。通栏标题为:“秀才人情纸一张”。

1936年11月23日半夜,“七君子”被捕。萨空了24日凌晨得知消息,当即把已拼好了版、早晨要印的报纸一版右下方抽了-条短消息,加上粗花边,排标题《今晨七人被捕》,消息内连七人的姓名也没提。但就是《立报》这个小方框,最早传出了“七君子”被捕消息,震动全国。

孙伏园主持重庆《中央日报》副刊时,从不向名人约稿。他说:“采访名家的稿子,好坏都得发表。不然,得罪人。”

乔冠华在香港《时事晚报》任编辑时,每逢以“乔木”署名的那天,报纸售出数可比通常增加一倍。其文章常用“如所周知”一词,故友人戏呼他为“如所周知”。读者看国际形势,也莫不以乔文为准。

刘大白逝世前半年,从南京到上海见夏丏尊,并拿出他的大作《中体外形律评说》,原稿干余页,拟在开明书店出版;后刘在病榻上,犹时时驰函以出版此书为问。夏劝他重写后付石印,因为原稿里有很多特别符号,排字工人为之皱眉束手。可刘大白不同意。后来刘大白病死,开明书店曾拟以原稿摄影石印,但因原稿用紫色墨水写,且涂抹之处不少,遂以摄影不良而作罢。

陆费逵任中华书局总经理时,喜欢亲自草拟文稿。他的理由是:有事还要向文书讲清原委,吩咐如何措辞,文稿写成之后,又要亲自阅读修改,不合意的,还要重新撰写,不如自己动笔,省却许多时间。

邓散木主编《工商日报》,署名钝铁。有天报上刊出钝铁死了的消息,引来了很多哀悼文章;过了半月,报上又刊出钝铁复活的消息,又有了不少祝贺文章。原来,这前后消息都出自邓本人的手笔。

1946年《上海文化》曾请读者投票选举“最钦佩的作家”,结果前三名是巴金(190票)、郑振铎(103票)、茅盾(51票)。

1947年,《大公报》编辑学者、作家特辑,搜集照片却颇费一番功夫。原因是很多人拿不出来。冯至说:“近来遇到须贴相片时,都改作打手印了。”钱钟书说:“外面寒风苦雨,也实在怕上照相簿。”沈从文是临时由照相簿上将14年前的旧影扯下来充数,巴金是不得已以现成画像代替了的。

许寿裳主持台湾编译馆,凡出版书刊,不允许有一个错字,连一个标点也不允许有错。他自己的一部《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就亲自校对了3次。

1955年戈壁舟任《延河》杂志主编。他在编辑部宣布,自己稿子不在《延河》发表,并要副主编魏钢焰、汤洛也这样做。他说:“咱们的东西,若是质量可以,哪里不能发?若是质量不行,就不该自拉自唱,自编自发。”

王任叔(巴人)写了几百万字作品,但生前没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一本书。他说:“因为我是这个出版社的社长。”

同类推荐
  • 戏剧的钟摆

    戏剧的钟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徘徊,如今戏剧的钟摆正从现代一端逐渐摆回传统一端。戏剧界逐步告别了推倒重来的全面创新模式,转而回到了推陈出新的局部创新路径,像金华市婺剧团重排的传统戏《二度梅》,继承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强调创新而不随意创新,获得了第二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真正做到了专家叫好、观众叫座,这是一个戏剧复兴的喜人征兆。作为观众,我常徘徊于戏剧艺术殿堂的门外,既未登堂,更未入室,有时通过门缝窥见里面的一点风景,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嫌。
  •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书生才子的故事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书生才子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包括《清官能吏的故事》、《书生才子的故事》、《农夫诙谐的故事》、《工匠谈闻的故事》、《百姓闲聊的故事》、《儿童趣事的故事》、《世俗流言的故事》、《动物王国的故事》、《万物戏说的故事》和《自然传说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访美见闻

    访美见闻

    两年前,带着访学任务,装着家庭、单位的嘱托,飞越太平洋,到了陌生而又熟悉的国度——美国访学。作为地理学者,尽管已经对美国的自然地理和风土民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我初到美国,中美之间的对抗和较量便开始展开,从思想到行动。
  • 愤怒的乡村:鲁彦作品精选

    愤怒的乡村:鲁彦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

    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

    本书内容包括:近代文化转型与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发生期中国报告文学的基本形态,左联的文化策略与报告文学的崛起,政治文化制导与报告文学的演化等。
热门推荐
  • 末天九杀

    末天九杀

    我们居住的地球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里面隐藏着七层空间,每层空间都有一个傲世天地的存在。他,生在最原始的空间,在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里一切似乎不符合规律,因为懦弱他将尝试着征服天地,让所有空间都向他臣服。
  • 末日巨变

    末日巨变

    巨变来袭,毁坏世界,看谁能在那弱肉强食中生存。
  • 为人处事心理学(全集)

    为人处事心理学(全集)

    心理学对一个人的心情、感情、性情、习惯都有重要影响,有时还是决定性的影响。本书将用简明通俗的概念、严谨丰富的研究成果告诉你,这些与你为人处世密切相关的因素怎样决定着你的生活。
  • 凉少,你老婆又跑了

    凉少,你老婆又跑了

    五年前,他亲手把她送进监狱五年后,他在她的婚礼上毁了她的清白误会解除,某男化身宠妻狂魔凉先生。七夕这么好的日子,我们庆祝一下呗,怎么庆祝?比如,我们先离个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圣宗术士

    圣宗术士

    这是一个术士的世界,是一群寻求梦想的术士们不断奋斗的历史……这里有追寻梦想的少年,这里有千姿百态的元兽,这里有凄美动人的故事,那一段段话语形成一篇篇故事,讲述着追寻希望和梦想的时光。翔,一个直率懵懂的少年,背负着烙印在身上的命运,在这片土地上,开始自己精彩的旅程……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苏联那些事

    苏联那些事

    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在短暂的69年中有过太多的血与泪、伤与痛,有过太多的辉煌也成就,有过太多的死亡和绝望。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他到底怎样从一个落后的帝国转变成一个唯一能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又是怎样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我们对苏联的了解还极限于历史书上星星点点的介绍,真正的苏联又是怎样的?通过本书,你讲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一起了解苏联那些震惊世界事件和不为人知的秘密,一起来吧!
  • 倾城王妃惊天下:天才结界师

    倾城王妃惊天下:天才结界师

    流行穿越?好吧,肿么她还被交换灵魂。无奈成为官二代,美其名神女,实则废柴体质。终于某天逆袭,某男杀气腾腾磨刀霍霍而来。一次杀她,不成,再次杀她,徒劳,三次杀她,无果,到了四次,她已逆袭,神兽相伴而行,两人睥睨天下。且看风云变幻,径自笑随红尘。
  • 我是旅行家

    我是旅行家

    我叫李察,是个大二的学生,也是个旅行家。我分享的游记有无数人争相传阅,奉为经典。我的脚步从海岛到布达拉,从国内到国外。我在最炎热的沙漠见过最雄壮的胡杨,最毒的蝎子。我也在最寒冷的极地见过最壮阔的冰川,最呆萌的企鹅。我行走在高原之上,我漫步在深海之下。我,就是旅行家。
  • 道魂

    道魂

    惊悚的诈尸、可怕的水鬼、诡异的罗布泊小河墓地、鬼影幢幢的武侯墓、机关迭出的水下鲁王坟;走阴、通灵、七星续命,一个中国最普通的道士,历经九死一生,救人无数,只为了师门无上的荣光和道家永恒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