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1900000072

第72章 不战而胜的智囊(1)

晋、吴破楚

春秋时代鲁襄公时,晋楚争夺郑国。襄公九年,晋悼公联合其他诸侯的军队围攻郑国,郑人恐惧之余,遣使求和。荀偃说:“继续围攻郑国,等楚救郑时,就可以迎战楚军;如果与郑议和,就得不到实际的利益。”

荀罂却说:“不可以,应该与郑结盟引兵而归,如此楚国就会出兵讨郑。我们要先使楚军疲惫不堪,办法是把军队分成三路,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分路迎战楚军。那么我军在未疲惫前,楚军早已疲累得不能作战了,远比现在就跟楚国交战要好得多。假如现在就跟楚国交战,必然伤亡惨重,所以应以不战为上策。所谓聪明的人以智慧取胜,愚笨的人以蛮力克敌,这正是先王克敌致胜之道。”

群臣都表示赞成,于是接受郑国的求和。后来楚国果然三度出兵讨郑,但是由于长途行军而精疲力竭,根本无法作战。最后晋国终于取得郑国。

吴王阖闾即位后,曾问伍子胥说:“贤卿曾建议伐楚,寡人也有伐楚之心,寡人想亲自率军伐楚,贤卿以为如何?”

伍员答:“楚国政治纷乱,没有真正的执政者,假如大王动员三军,徒然劳民伤财,所以不如先发一军,诱楚出兵迎战。楚国出兵,大王立即退兵;楚国退兵,大王再出兵。楚军往来跋涉,必会疲于奔命,而想放弃交战的念头。这时大王再运用各种手段,使楚国的军事政治更混乱,彻底瓦解楚人的斗志,然后大王再动员三军,一定能彻底摧毁楚国。”

阖闾欣然采纳伍员的建议,从此楚军就陷入疲于奔命的苦境。

晋、吴破楚,如出一辙,然而吴国能够破楚国,晋国却未能破楚,就因为少了柏举一战。宋代的儒生因为城濮之战指责文公不是王者之师。唉!有这样的议论,所以才造成南宋一代成为不战之朝,以至于奄奄亡国,可悲!

[智囊]

《百战奇法·近战》曰:“多设疑兵,上下远渡,敌必分兵来应,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这就是说,将帅在战斗中,要利用虚实,真假变化,以虚掩实,以假盖真,隐蔽我近袭之意图,并制造敌方为我可乘的空隙,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知瑶、伍子胥的克敌制胜均展现了这一作战思想。

两军相逢,智者胜。智者就是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使自己的弱势变成强势,牢牢掌握主动权,采用攻心之术,取得主动权。在现实生活中,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处理复杂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高颎定计灭陈国

隋文帝开皇初年,文帝曾向尚书左仆射高颎询问灭取陈国的战略。高颎悦:“江北土地寒冷,收获的时间较晚。江南土地温热,水田稻谷早熟。我们估计到他们收获的时候,稍微征集兵马,却造出风声要出奇不意袭击他们。他们必然屯兵防御,这就可以使他们荒废农时,等到他们聚集起部队,我们又解散部队。反复多次后,陈国士兵再看到我军集结,一定会习以为常,不再相信我军会真的进攻。就在陈国松懈之时,我军出其不意的发兵进攻,一定能破陈国。另外,江南土层薄,房屋大多是竹子和茅草盖的。所有储备和积蓄,都藏在屋里,而不是地窖中。我们可以秘密派遣一些人,顺着风势放火,将他们的房屋财产烧毁,等到他们重新修建,又再给他们烧掉。不出几年,自然可以使他们的财产和人力都困乏不堪。”

文帝采用了高颎的计策,终于灭掉了陈国。

智囊

隋文帝杨坚矫诏受禅即位之初,对南陈十分友好,每次抓获了南陈的间谍,都客气地予以遣返,但南陈宣帝还是屡次派兵侵扰隋朝的边境。因此,在陈宣帝太建末年,隋朝便向南陈发动了一次进攻,适逢陈宣帝驾崩,隋文帝下令班师,还派遣使者前去吊唁。陈后主回信却越发狂妄自大,有小觑隋文帝之意。隋文帝看了回信后很不高兴,遂有了灭掉南陈的心思。高频所献的这一攻灭南陈的战略,已超出了单纯的军事布置,而将政治、军事、经济、农业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考察,统一部署,环环相扣。

首先,是根据南陈的自然气候等情况,提出“微征士马,声言掩袭”,既能“废其农时”,又能收迷惑敌人之效,这是以权宣之计与深谋远虑相结合;其次,是根据南陈人的居住条件,因风纵火,且反复多次,这样,可使其财力俱困,这是从破坏敌粮食储备而从根本上动摇其命脉。南陈既无财力,而又丧失警惕性,此时用兵,定获全胜。高频此计是符合孙子的“谋攻之法”的。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后来,隋文帝采纳了高频的计策,果然较为顺利地平定了陈朝。所以,杜牧评论道:“抓住敌人出现的可乘之机,不失时机地乘势攻击,那就会像摧枯拉朽哪样迅速地获得胜利。像刘邦进据关中、魏晋降服孙皓、隋文帝灭掉南朝,都没花多长时间。”

老将知兵

五代十国时,晋王李存勖大败梁兵后,梁暂时退兵。周德威(字镇远,勇略多智)知道晋王想乘胜追击,于是对晋王说:“敌人气势盛,我军应该先按兵不动,等梁兵疲敝后再进攻。”

晋王说:“我率军远征,急如救人,再说我军是仓促成军,适合速战,现在将军却建议孤王按兵不动,这是什么原因?”

周德威说:“梁兵善于守城,不善于野地作战;我军仗恃的是骑兵,对骑兵而言,平原旷野是最有利的地形,可以驰骋突袭,但现在面对城门堡垒,骑兵根本无法施展,再说敌众我寡,假使让敌人摸清了我军的兵力,对我军实在大大不利。”

晋王十分不高兴,回到帐中躺在床上,众将领都不敢说话。周德威去见张承业,对他说:“大王因偶然取得了几次胜利而轻敌,不量力而行,只想速战速决。如今我们离敌人近在咫尺,只隔着一条河。敌人如果造桥迫近我们,我们就会马上全军覆没。不如率领部队退回高邑,诱使敌人离开营门,彼出我归,彼归我出。另外再用轻骑抢掠他们的粮饷,这样不超过一个月,必然会破了梁国。”

张承业听后,来到晋王帐前,掀帘而入,拍着晋王说:“这哪里是大王安卧的时候啊!周德威老将深知用兵之道,他的话不可忽视啊!”

晋王突然从床上坐起来,说:“我正在考虑这件事。”

当时梁王闭门不出,有个守兵过来投降,经审问得知:梁王正在造许多浮桥。

晋王对周德威说:“果然象你所说的那样。”

[智囊]

智商,它的英文缩写是IQ。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个子很大的、很高大的、力气很大的人,和一个小个子比赛谁的力气大。比什么呢?比扔稻草。小个子对大个子说,我让你吧,你扔一根稻草,我扔一把稻草。大个子一想,我的个子很大,我的力气也比你大,你扔一把,我扔一根,你死定了,你会输惨了。好,我同意。比赛开始了,小个子扔一把稻草,大个子扔一根稻草,结果是什么,大家都会想像到。这就是神奇的智商之花开出的果实,这就是要以智取胜。

中外古今运用智慧取胜的案例太多太多。比如在战争中,《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计计都是用兵的神智。我国历史上的围魏救赵、欲擒故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空城计,等等等等,都是以智取胜。《水浒传》里面的智取生辰纲、沙家浜里边的智斗、解放战争的智取华山、林海雪原的智取威虎山,等等等等,既用了力敌,也用了智胜、智取。特别是《三国演义》,处处写的是以智谋来取胜。

在商场中做生意,也要以智取胜。商场如战场,在商场中做生意怎么以智取胜呢?或者标新立异发明新产品,或者另辟蹊径开拓新的市场,或者不拘一格地使用新的人才,或者出奇兵策划新的方案。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激化的矛盾,要巧妙应对,不可操之过急,盲目蛮干。在全面了解对方详情,摸清对方虚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诸葛恪征服丹阳

诸葛恪从小就以才干而出众。吴王孙权想让他做点事情,试一试他的才干。就任命他做军中节度,专门掌管军中钱粮、文书等,十分繁琐。这并不是诸葛恪的特长。诸葛亮听说后,写信给陆逊,陆逊将此情况告诉了孙权。孙权立即传命,让诸葛恪领兵。诸葛恪禀奏孙权说:“丹阳一带山势险峻,老百姓果敢勇猛。先前虽然派兵去围剿,但捕获的都是山外的平民而已,那些隐藏在山里的百姓都没有获得。请派我到那里去驻守三年,可以为大王组成一支四万壮士的军队。”

群臣听后,议论纷纷,都认为丹阳地势险阻,方圆数千里,重峦迭障,深不莫测,那里的老百姓未曾进入过城邑,更没有受过官吏的管辖。都是些逃兵、野人、隐逸之士,大多老死于林莽之中,还有些被追捕的要犯,一起逃窜到那里,占地为王,训练兵士,历来好武,善于征战,崇尚气节武力。他们登山赴险,冲杀于丛林,就如鱼在深渊中游戏,猿猴在树上攀跃一般。一旦看到有可乘之机,就下乡抢劫骚扰。每次派兵征剿讨伐,寻找他们的藏身之处,一交锋,他们就蜂拥而来,一打败,又如鸟兽四散,从前朝以来,就无法驾驭、管辖他们。

诸葛恪却保证一定能平服丹阳,孙权于是正式任命诸葛恪为丹阳太守。诸葛恪上任后立即下令,整编军伍,严密防守。对已归顺的山民,要他们集中耕作,集体生活,又命属下修建围篱,不可与山民冲突,等到稻谷快成熟时,就命士兵抢先收割,不留一粒谷粮,山民们在积粮吃尽又无粮可抢的情形下,只有下山投降一途。

诸葛恪又下令:“凡山民自愿归化我朝者,都应妥善照顾,进入县城不可因怀疑他们意图,而随意扣押逮捕。”

之后,长吏胡伉抓了一个叫周遗的山民,周遗曾经是令官府头疼的人物,现在因缺粮而投降,但内心却仍然想伺机作乱。胡伉把周遗抓到诸葛恪的面前,以为立了一功,诸葛恪却以胡伉违抗军令而下令斩首。

山民听说胡伉因触法而斩头,知道诸葛恪只希望他们能下山投降而已,于是扶老携幼纷纷出山,一年后,招降的人数正如诸葛恪所保证的。

智囊

两军对垒,防守森严,要想从敌国那里获取绝密情报,又谈何容易?然而,古今中外的典型战例又证明了这种成功的可能性。《孙子兵法·用间篇》里关于“乡间”(即诱使敌方的乡人加以利用主的论述),颇为实用。收买、利用敌方同乡里的熟人、同事、朋友等特殊关系的人充当间谍,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这些人与敌方的关系沾亲带故,不易被敌方所怀疑;另一方面,他们又熟悉敌方的山川地形、关隘险阻、军马粮草、武器兵种。透过乡间获得情报,真可谓做到百分之百的“知彼”。上述诸葛恪则采用俘虏的敌兵、投降的民众作为“乡间”,充分利用了敌军顾念家人的心理,争取了对方的民心,瓦解了敌军的士气和斗志,使敌军不战而各自散归。实现了古代优秀的军事家“攻心为上”的战略目标。

教育工作,只可智取,不能硬攻。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攻心,首先要能控制自己的心灵。有一些老师,自己情绪失去控制,当众与学生发生冲突。为师者决不可如此,否则必败无疑。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的心灵象天空一样开阔。

攻心,还得了解学生心理。不了解学生心理,你如何去攻呢?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要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切忌想当然,以及之心,度人之腹,目标不明,方向不清,就开火进攻,到头来,一无所获还是好的,学生离心离德害莫大焉。

攻心,一定要善于随机应变。学生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在一些具体场景中,常会有突发情况发生,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时,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策略,方可牢牢锁定目标。青少年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时,也十分地多变。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也有很多。教师不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够洞悉一切,计划没有变化快,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就更加显得重要了。

杨侃智取肖宝寅

北魏雍州刺史萧宝夤兴兵叛乱攻打冯翊郡。当尚书仆射长孙稚前往征讨时,左丞杨侃建议说:“以前魏武帝曹操曾多次与据守潼关的韩遂、马超交战。韩遂、马超的才智比不上曹操,但曹操始终不能一举击败他们,原因就是韩遂据守要塞的缘故。如今贼兵守备坚强,不如先由北方的蒲坂渡河而西,进攻敌人的腹地,若士兵们人人抱置死地而后生的意念,不仅可解华州之围,又可坐取长安。”

长孙稚说:“你的计策虽然很好,但如今薛修义围困河东,薛凤贤占据了安邑,宗正珍孙守卫着虞坂,我们无法进军。怎么办呢?”

杨侃说:“珍孙打仗只有一夫之勇,靠机缘作了将领,他只能被人指使,哪能指挥别人?河东治所在蒲坂,西边靠近河岸,土地大多在郡东。薛修义驱使士兵和百姓,到西边去包围郡城,他们的父母妻子都留在家中,一旦听说官军到了,谁都有后顾之忧,势必望风而自溃。”

长孙稚于是派他的儿子长孙彦与杨侃率领骑兵从恒农北渡,占据了右椎壁。杨侃声言在这里停留,以等待步兵到来,同时看一看民心的向背。他命令将那些前来投降的村民送回各自的村庄,让他们告诉村民,等到烽火台点燃三堆烽火时,各村就点燃烽火相呼应,没有点燃烽火的,就是叛逆的同伙,我们就派兵进击,屠杀全村,用所缴获的东西犒赏军士。于是村民们互相转告。

等到杨侃点燃烽火时,那些其实井未投降的,也点起了烽火,一夜之间,火光遍布数百里。围城的敌军不知究竟,各自四散逃跑。薛修义也逃回来,与薛凤贤一起前来投降。长孙稚攻克潼关,进入河东,肖宝寅奔逃而去。

智囊

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是战争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孙子曾经作过形象的比喻,他称用兵的法则就像流水一样,水流动起来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那么用兵应是避开敌人防守坚实的地方而攻击其空虚薄弱的部位。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形态,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可以称之为用兵如神。

善于避实击虚是一门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尽量避开对方的长处,以自己的优势击败对方的劣势,也就是“以实击虚”。

岳飞破杨么

南宋时杨幺盘据洞庭湖为乱,擅长水战。岳飞所属的部队多半是西北人,不习惯水战。

岳飞于是派人招降杨幺手下大将黄佐,说:“英雄不论出身,只要你愿意归降,本帅愿意重用你。”

黄佐暗想:“岳帅号令如山,若是与岳帅为敌,最后一定命丧岳军,不如投效岳帅,他必会善待重用我。”于是答应归降。

岳飞单身骑马来到黄佐营地探视黄佐,并且轻抚黄佐的肩膀说:“你能识时务必能立大功,日后何止是封侯拜爵而已,本帅想派你再回洞庭湖,所有那些贼众头目,如果有机可乘就活捉,或者劝他归降,如何?”黄佐被岳飞的信任与重用感动得流泪,发誓要以死报答岳飞。

这时张浚以都督军事来到此地,参政席益对张浚表示怀疑岳飞有轻敌之心。张浚说:“岳帅为人忠信诚正,再说军事机密,岂能轻易泄露?”席益听了,不禁为自己的鲁莽感到惭愧。

同类推荐
  • 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

    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

    《文心雕龙》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文章写作精义,体大思精,笼罩群言。进行了题解、注释和翻译。题解旨在概括提示该篇之主要内容和重要歧疑,使读者明确其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存在问题的症结;注释力求简洁准确;翻译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重在贯通前后文意。
  • 萤窗清玩

    萤窗清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 世说新语译注

    世说新语译注

    《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的志人小说的名著,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所记人物故事,上起于秦末,下至南朝宋,但绝大部分篇幅记的是东汉末至刘宋初近三丰百年间的人和事。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因而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世说新语》作了典范的论述。作者以鲁迅的论述为指导思想,对《世说新语》作了全面详尽的阐释和译注,以方便读者阅读。
  •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题宋杨维德等撰, 真实作者 尚待考证。尽管如此, 作为记录与六壬、太乙各名的奇门遁甲术 的《遁甲符应经》, 仍然不失为一部中华术数奇书。奇门遁甲在我国可能已经失传 , 通过《遁甲符应经》等书, 我们有机会一窥它神秘的面目。
热门推荐
  • 马云创业语录

    马云创业语录

    毋庸置疑,对于正在创业和梦想创业的人来说,今天的马云已经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从最初的普通高校教师到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的缔造者。马云创业的成功已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的确,马云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感悟和启迪。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马云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在创业的道路上“查漏补缺”,从而获得创业的成功。
  • 网游之枪决天下

    网游之枪决天下

    曾经犯下的过错今世改正!命运的玩笑让我回到十年之前,上辈子游戏毁掉了我。这一世,它将会是我的荣耀!
  • 手相与面相

    手相与面相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手相与面相》对人的手相与面相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各种新的内容对人的手相和面相进行详尽细致的归类,并加以逐条分析归纳,书中还特别提到国外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而得出的关于人的手相和面相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可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与参考,不再是以往的那些把人的手相和面相与人的命运定数、凶吉绝对联系起来的迷信说法。
  • 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

    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

    遗产是过去给未来的珍贵礼物。这份礼物的传递注定由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完成。这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
  • 异界流氓战医

    异界流氓战医

    花心练大脑,偷情心情好,叶枫一个普通的地球大佬,在保护自己女人的时候,一不小心穿越了,而且还成为大陆之上唯一的一名战医,且看如何游戏花丛,寻找回归故乡的路途。
  • 凤遮天:毒妃倾城祸君心

    凤遮天:毒妃倾城祸君心

    她本是官宦门中的二小姐,却沦为官奴。当初的一纸婚约,被他,在她眼前撕得粉碎。她发誓,一定要报复!头顶凤冠,她成了皇上的女人。而朝暮相处几十载她才发现,她不过是她的代替品。“朕许你一世,但绝不能给你爱情。”他说,没有一丝表情。隔窗悠盼,谁说女人只能独守空房?宫斗成瘾,看官奴女的传奇斗争。
  • 最佳影后:高冷总裁夜敲门

    最佳影后:高冷总裁夜敲门

    两年前,大学校园里“灰姑娘”鱼简简爱上了校草阔少付明泽成为佳话,童话故事终结于别人的嫉妒暗算。大雨滂沱如何祈求付明泽,他不给简简机会,“你这么脏,别再让我看到你!”她羞愤难当差点死于车祸,而付明泽狠心的践踏她的尊严后,远走美利坚,听说揽着门当户对的美人过他的惬意生活!异乡异国,鱼简简重头做起,受尽了人间疾苦。两年后她成了国际巨星简薇,风采逼人、满载而归……爱恨,阴谋,恩怨,纠葛在鱼简简的人生中不断上演,成就了她的事业,同时也让她遍体鳞伤,戏中她是完美女主角,可谁是她现实中的最佳男主角呢!爱,只是戏,永远触不到!
  • 爱上梦女侠的点点滴滴

    爱上梦女侠的点点滴滴

    她,一个外表大大咧咧,总是穿着男孩子的衣服,头戴着顶帅气的帽子,不是她不愿意像其他女孩子一样被疼爱,只是她一出生就决定了女孩子在这个家族的卑微身份,如果不是遇见他,那个浑身散发着贵族气息,如童话中走出的天使王子,她一定还在还在徘徊,同样也因为遇见她,原本冷酷高傲的王子变身成为温柔的天使。
  • 情定三生终是梦

    情定三生终是梦

    三生三世不同的命运,却始终将两人绑定,究竟是孽还是缘,是真还是梦,我们谁又分得清楚。
  • 素素花开

    素素花开

    一部关于青春、梦想、爱情、追逐、金钱和欲望的小说,一首倾心相恋却不得不挥手告别的爱情挽歌,素素、程心亮、优优、小放,他们彼此相愛又彼此折磨,他们彼此纠结又相互救赎,青春本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诗篇,爱情更是人生一场豪华的盛宴,为赴此宴的人们,对所有的付出都终将无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