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1500000077

第77章 神圣隆重的丧葬风俗(3)

中国古代丧葬不仅受传统封建意识所讲灵魂、风水观念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巫术因素,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某种方式和做法求取吉祥嘉瑞,避免凶咎邪崇,或者对后代的健康、吉祥、功名有益。具体表现有安放镇墓兽(物),雕镂吉祥图案等等。

我国民众虽然视死犹生,对自己死去的亲人充满情感,但同时也不免产生死灵的恐惧感,这样就产生了避邪的举动。西北地区有”墓虎”说,说是死者有时变作墓虎,夜间出来作崇吃人。俗说墓虎口如血盆,脑袋可以摘下来洗刷,很是凶恶。墓虎的形成,多为死者“反殃”。因此,若遇凶死或者死后停柩不靖者,下葬后要在棺材上放一个犁铧,以避邪镇崇。从考古发掘中可知,这种避邪镇崇的巫术行为很早就有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墓葬中,常随葬玉器,有的玉器是巫觋的法器,葬入墓中,含有护主、驱鬼、避邪的功能。奴隶制时代殉葬奴隶,猪犬,秦汉随葬兵马武士俑,都含有护主避邪的意思。东汉画像砖石墓中,常可见到避邪的符篆。中原、关中一带还流行随葬避邪印章,如“黄神越章”、“黄神越天帝神之印”、“天帝杀鬼之印”、“天帝神师”等。黄越是道教传说中天帝的使者,常被派往联系、监督冥府冥吏。随葬这种印章是为了“拉虎皮作大旗”,防范冥吏野鬼骚扰,等于说“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避邪镇崇、追求吉祥嘉瑞的观念不仅反映在墓葬之中,也反映在墓上,那就是在墓地安放镇墓兽。镇墓兽的机制是双向的,既避邪镇崇,又求致吉祥嘉瑞。镇墓兽的出现也比较早。秦王赢政生前极力寻求长生之法,死后又致力于升天成仙,据《西京杂记·卷三》载,他的郦山陵前便雕刻有两只麒麟。至汉代,陵墓前的镇墓兽多为石狮,石狮又多两膀生翼,其意在于载墓主羽化登仙,或驮墓主遨游长空。此外的镇墓兽还有犀牛。到西晋,在一些大型墓葬中,开始以一只四足直立的镇墓兽和武士俑一道担任镇墓避邪的任务。北魏时,用二只镇墓兽卧于墓门两侧;北魏后期,两只镇墓兽又演变为一只兽面,一只人面兽身,多蹲坐;装士俑也一直保留了下来。在南方,南朝时期出现了在陵墓前以石刻神兽避邪的习俗。当时所用的神兽除狮子、麒麟外,还有天鹿(禄):似鹿长尾,一角;避邪:似鹿长尾,两角;扶拔:似麟,无角。唐高宗时,脚踏卧兽的天王俑基本取代了武士俑,不久又出现了脚踏俯卧式小鬼的天王俑,同时还产生了头有角,肩生翼.或面目狰狞、握蛇踏兽的镇墓兽。南京,明朝朱元璋的墓前甬道口就有镇墓兽。

原始时期的“割体葬仪”

许多人都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而这种唯心论的世界观由来已久。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思想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形成。

我国考古界的专家们,从大量出土的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墓葬中发现,许多葬体的遗骨残缺不全。其中不是缺少手指,就是缺少脚趾,或是其他肢体。而在随葬品中大多可以找到这些肢体,但有些肢体并非是葬者本人的。这就是原始社会颇为流行的一种习俗,考古界对此称之为“割体葬仪”。

在我国青海、甘肃、陕西、河南、福建、黑龙江等地,都曾发现了“割体葬仪”墓穴,可见此风俗流传甚广。

“割体葬仪”其寓意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割体葬仪”是生者为了阻止死者的“幽灵”返回人间伤及亲属,故意割去死者的某一部位肢体,并分开埋葬,使其躯体不整,“灵魂”受到限制。这一观点,有那些复原后完整的遗骨可以证明。

有人则认为,“割体葬仪”主要是生者自残肌体,以此来祭奠死者的亡灵。这其中主要有减少哀痛、抚慰死者、与死者长期保持血肉联系等几种考虑。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曾发现有类似的情况。如日本北部地区流行死者的子女要割破自己的前额为死者送葬:非洲的一些部落,生者剪下头发为死者殉葬;美国西部的喀罗人,或划破头皮,或割破大腿,或切掉手指,以此祭祀亡者的灵魂。

有的学者指出,所谓“割体葬仪”,由于地区、民族、民风的不同,其形式和寓意也都存在差别。因此,把它统一成一种看法,是不大可能的。

千奇百怪的葬礼

远古时代,人死后并不一定埋葬。《孟子》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景象颇为凄惨,于是“反垒埋而掩之”。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期,不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或是丁村人,都还没有产生埋葬死者的观念。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以后,埋葬死者的观念才出现。据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下室的考古发现,所葬三具入骨中,一个是老年男性,一个是中年妇女,一个是青年妇女。在这几具人骨上和他们的周围,都撒有红色的赤铁矿粉粒,随葬品有用石头制作的生产工具、石珠和穿孔的兽牙等,装饰品用赤铁矿粉末涂成了红色。距今一万七千年前的山顶洞人有意识地埋葬死去的氏族成员,不仅反映了氏族成员之间的血亲感情,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已产生了灵魂观念。相信灵魂的存在与妥善地安置遗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由死而不葬到埋葬,应该说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逝世以后,到底怎么处置,中国传统做法是土葬。当然也有水葬等其他方式。今天,土葬也仍保留着,但随着国家丧葬政策的影响,火葬已开始普及。无论采取什么方式,人们都将选择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埋人土中,筑坟树碑,永驻纪念。

最初的丧葬方式是极为简单的,据《淮南子·要略》上载,禹之时,“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这是说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因此《礼记》上载孔子的说法:“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埋葬之后,连坟堆也没有。即使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墓葬比以前讲究了,出现了公共墓地,有单葬、合葬和二次葬的区别。墓葬的方向,中原地区基本上都是头向朝西,据认为源于以下三种认识:第一,认为人死后灵魂要回到原来的老家去,所以头朝向老家;第二,认为西方是一个特殊的鬼域世界,人死后必须到那里去生活;第三,认为人的生死和太阳东升西落一样,人死如日落。尽管有了如此的认识,但仍如《易经·系辞传》上说的“古已葬者,原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随着鬼魂迷信的产生和强化,人们相信灵魂不灭,在另一个世界里它们也像活人一样生活,于是就产生了保护尸体、讨好鬼魂的想法,想方设法保证尸体不受损伤。

那么,尸体保存在哪儿呢?这和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各个民族都表现出不同的丧葬方式。

土葬

就汉民族最为普遍的葬俗而言,当首推土葬。这是因为中原土地肥沃,人民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主,人们把黄土地视为生命之本,自古以来就有“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说法。面朝黄土,背朝青天,是人们最基本的劳作习惯,生命是从泥土中来的,然后再回到泥土中去,汉民族的这个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王都以黄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囚此,人死后葬于土中,是使灵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办法。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慎重追远的伦理情感。此外,对于封建制度来说,土葬也是最有条件表现阶级与等级差别的丧葬形式。因为只有土葬,才有必要建造并能长久地保存死者生前权势和地位的象征物,如雄伟的墓体,各种墓碑、石人、石兽、华表和其他附属建筑,才能经常在墓前进行各种象征性的活动,既表示生者对死者的追悼之情,又显示了豪华的排场和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因而,在中国的传统丧俗中,土葬已经发生了深入人心的影响,即使在普遍强调火葬的今天,人们还是要将骨灰盒埋人土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火葬

火葬,尽管中国古代先贤的典籍中有所记载,而且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在甘肃省临洮县寺碧山的史前遗址,曾发掘了一个盛有人类骨灰的灰色大陶罐。不过。火葬的习俗与传统的伦理观念是难以相容的。火葬之俗自然是外来文化(首先是佛教文化)长期影响的结果。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它长期遭到禁止。传统的儒家观念向来主张土葬,认为自己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在传统卫道者的眼里,火葬不但有违孝道,而且简直是大逆不道。汉代以前都是将焚尸作为最大的耻辱和最严厉的刑典。比如燕军攻齐国即墨,掘齐人家墓,大火烧死尸,齐人“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史记·田单列传》)。

宋太祖赵匡胤有禁止火葬的诏书,明朝更有惩处火葬者的法律。《大明律·礼律》记载说:“其从尊长遗言将尸烧化及弃置水中杖一百”;《刑律·盗贼》:“其子、孙毁弃祖父母、父母及奴婢、雇工人毁弃家长死尸者斩。”这里的毁弃,包括火葬。

清代法律不但留了明代法律的这些规定,更加几条:旗民丧葬概不许火化。同治年间高邮地区还规定:地保、邻右知有火葬而不告发者,要一律治罪。禁令完全是维护统治秩序而对丧俗所作的强制性规定。千百年来,尽管屡遭统治者的明令禁止,火葬的形式在民间仍悄悄进行。汉代以后,佛法东移,印度僧侣盛行之火葬也随之而来。依照教规,和尚僧人死了是要通过火化圆寂的。后来此俗也向民间渗透。

同类推荐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古往今来;多少故事都已尘封,多少城邦都已漂灭,从源远流传说故事到充满争议的古老文明兴起与崩解,那些失落在时间与历史之间的人类文明渐渐演化成了一个个神秘的不解之谜。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真实档案文献,配合大量精彩图片,重读消失的文明。
  •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具有悠久的历史。该书以图为主,用近200幅精美的照片,分六篇,即雁门长城、雁门关城、雁门古道、雁门名将、雁门商贸、雁门文化,反映了雁门关的美丽风光和历史文化。
  • 气象谚语与历法节气趣谈

    气象谚语与历法节气趣谈

    《气象谚语与历法节气趣谈》是一本有关谚语或曰气象谚语的科普性读物。全书共分两部分内容:谚语和历法节气。全书内容相当丰富,且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都相当强。可作为中学生补充文学知识的课外读物,也可作为普通成人文学知识的自我充电读本。
  • 保安族文化概要

    保安族文化概要

    保安族的精神文化具有理想信念与务实相复合的总体特征,更具有复合屡次性的特点。这种特色民族精神文化既来自于保安族的发展历程,反过来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精神又指导、激励着一代代保安族人努力奋发,终将和其他民族一同走向兴旺发达。
热门推荐
  • 恶魔猎手但丁

    恶魔猎手但丁

    在30年前的战争中,存活下来的人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 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钱理群作品系列

    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钱理群作品系列

    “中国教育怎么了?中国教育怎么办?”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超越教育而言教育”,内心深处始终情系教育。本书即为其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思考。全书首辑历陈作者参与中国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展示“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次辑进一步提炼“真正的教师”坚守的韧性与智慧。作者长期对中国教育保持清醒的思考与批判,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
  • 总裁的棋子之恋

    总裁的棋子之恋

    初相遇,他误以为她要投海自杀,再相遇,他的冷傲让她不敢直视。他是总裁,她是平民,她以为他们之间是云与泥的距离,不料,他竟然主动提出交往。爱上他,犹如飞蛾扑火,哪怕死,也在所不惜。可万万没想到,幸福表象下的真相,竟如此残酷。她不想再做他的棋子,最后选择了离开。
  • 龙天极帝

    龙天极帝

    修炼之道,由内而外,内不足则外不强。修者以血为根本,以血强脏、通脉、炼骨,肉体突破,百年不老,千年不死!龙游三界天下传,极盛万代帝王传!一条龙意外融合祖龙之脊,踏入人世,却还是被追杀而死,没想到进入到神奇的冥界,因祸得福,化为人,重返人世!
  • 创世纪:星际浩劫

    创世纪:星际浩劫

    公元2069年,千疮百孔的地球总算经受不住人类的摧残,以最狼狈的状态毁灭,走投无路的人类,最终决定将自己的基业建立在宇宙中,对于他们一无所知的世界,不知道最深处有着什么在等着他们,在无尽的宇宙中人类将何去何从,在真正的灾难来临之际,人类又将如何瓦解,这一切的一切,是否只是个梦……
  • 我欲成仙

    我欲成仙

    人世间纵有千般繁华,万种风情,也难留住我成仙的决心。我只是路过红尘的精灵,美丽高贵的仙子才是我的追求。可是,那灯火阑珊处,清风朗月间,谁独自神伤,谁对影憔悴?英雄意、儿女情。是谁让我心生不舍,是谁许下来世的盟约?情,究为何物,缚住我欲待飞的双翅?
  • 重生就是任性

    重生就是任性

    王道,一个牛逼哄哄的名字,一段畏畏缩缩的人生。现在,重生了,就允许哥任性一回吧。重生,就是任性。
  • 外星人:你看不懂的小说

    外星人:你看不懂的小说

    一个男人孤独的故事。
  • 青春秀出来:青少年的学习与成长

    青春秀出来:青少年的学习与成长

    本书指导青少年朋友在青春的季节,如何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全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爱问为什么、尖子生方略、助力百宝箱、成长很快乐、青春不烦恼、磨炼筑辉煌、品行1+1、身体总动员等。
  • 菜鸟魔导师

    菜鸟魔导师

    汗,一不小心竟然穿越了,他的大学生活,他的未来规划,他的美好日子就这么一去不复返了,而且最最关键的是他竟然来到了一个只在小说中看过的地方,老天啊,你这不会是在整我吧,这种题材的小说我根本就很少看,你这让我怎么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