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1500000048

第48章 荡秋千,放风筝,玩杂耍(1)

中国古人的闲情逸致可能胜于现代人,他们的休闲方式往往别出心裁,而且经济实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挺会玩”。像荡秋千,放风筝,玩杂耍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衣带飘飘荡秋千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华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据现有文献记载,它源自先秦。

《古今艺术图》上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原是其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的用具。

荡秋千日后主要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荡秋千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荡秋千一方面可“摆疥”(医治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释闺闷”。《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开头写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等在花园里荡秋千的场面,并引用了据说是出自唐伯虎之手的《秋千诗》。诗云:“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 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

李清照亦填有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一时间,荡秋千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品。

大概在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荡秋千才演变成节日中广场的狂欢节目。杜甫有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刘禹锡亦有:“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可见荡秋千习俗流传之广之盛。

宋代诗僧惠洪也有一首题为《秋千》的诗:“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从以上描述荡秋千习俗的诗作中,我们便可窥见当时这种习俗的全民性。也许人们对传统秋千玩腻了,寻求新花样,秋千习俗开始变化。

宋代出现了“水秋千”。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等书的记载,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还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都举行过这种杂技表演。每逢夏季举行水秋千表演时,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竞相观看。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船尾上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然后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水秋千”类似现代跳水运动,是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

当然,荡秋千流变花样最多的是我国的民族地区。

朝鲜族最喜爱荡秋千这一传统竞技游艺活动了,这一活动常在节日举行,有时还进行比赛。节日里,姑娘们身穿色调艳丽的彩裙,围在秋千旁,争试高低,只有挑选出来的能手,才能参加运动会的比赛。比赛时,在高空的彩带上悬挂一串金黄色的铜铃,比赛选手荡起秋千,看谁能碰响铜铃,碰到的次数越多,成绩越高。飘逸的长裙,叮当悦耳的铃声,惊险的摆荡,令人叹为观止。

台湾高山族人称荡秋千为“渺绵”,是“飞天”的意思,这与汉族人对秋千的传统认识是相同的。

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秋千会”。纳西族东部的秋千会多在每年夏历正月初一至初四举行,西部则于正月初六开始,历时4~5天不等。清代《盐源竹枝词》云:“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丽江白沙村一带,当年结婚的新娘常以红绳系秋千扶手,用点心、瓜子等招待荡秋千者,以此讨得平安吉利。永宁等地于“秋千会”的最后一天由女青年备办酒席款待前来赛秋千的男青年。席间男子用锅烟抹女子脸,互相追逐嬉戏,以抹黑为吉。传说古时“秋千会”期间有魔鬼来捉拿美女,后因以此法遮颜,防遭鬼害,成为会中的又一习俗。

除了最为常见的吊秋之外,一些民族还有许多秋千的变种。

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荡秋千游艺,当地人称“阿拉提巴坎谢里钦吉克”。在空地上选一点,用3根木头搭一座三角架,在3~5米外的另一点也搭一座同样的架子,然后在两个三角架中间架一横梁,离地大约3米,横梁上悬挂6根“U”型的牛毛绳,构成秋千。玩时一男一女面对面,两人皆双脚交错蹬在较长的两根牛毛绳上,伸开双臂各抓两根牛毛绳,背部靠在绳上,双脚蹬动,越荡越高。

青海土族荡秋千用的是轮子秋。土族称轮子秋为“卜日热”,意为“旋转、转轮”。轮子秋根据当地条件,就地取材制作。如拆下大板车柱轮,将车柱竖起,下轮压重物固定重心;上轮绑一架梯,在梯两端拴上等长皮绳(似秋千)即成,故谓之“轮子秋”。

维吾尔族玩的秋千更为奇特,叫“沙哈尔地”,意为“空中转轮”,每逢春秋季节和举办婚礼时荡玩。在场地上牢固竖起一根高约10米的圆木作轴,轴顶装一木轮,轮上装两根横木,各拴上绳索,如秋千状。竖轴底部另装一根横木,以绳与顶部木轮相连接。游戏时,绳索秋千上各站一人,然后底部横木两边,各有数人相向而立,双方等速推动横木,带动顶部木轮旋转。站在绳索上的游戏者即随着转轮的加速慢慢升上高空,转速越快,游戏者飞得越高。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有磨秋、风车秋千等秋千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两种,一种叫转磨秋,另一种叫磨担秋。转磨秋在中间有一立柱,其顶有轴,上系四绳,绳末各有一环,由四人抱环旋跃为戏,状如推磨,故曰转磨秋。

磨担秋的玩法是,取一根长1~2米,直径约15厘米的硬木固定竖于场地上,顶端削细作轴;另选一根长约10米、直径与木柱相当的木杆,中间凿凹,横置于立柱顶上,即搭成磨担秋。木杆两端骑坐对等人数,骑坐者用脚蹬地略跑数步后,即迅速骑上木杆或匍匐杆头,木杆即磨一般旋转,两端上下升沉,又似挑担时扁担的上下起伏,故称磨担秋。随着木杆的旋转起伏,落地的一方用脚蹬地,增加动力,使杆弹起,这样,木杆两端交替上下,旋转不止。

磨担秋以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傣、景颇、苗、壮、哈尼、布依、仡佬族为盛,其中哈尼族最为典型。

哈尼人打磨秋主要在农历的五月或六月。五月份在戌日或亥日举行,称“五月年”;六月份选其中间的3~5日举行,称“六月年”,哈尼人叫“苦扎扎”节。“五月年”、“六月年”均为磨秋节。关于“五月年”的来历,当地有一则传说:远古时,太阳、月亮出没不定,危害庄稼,阿朗和阿昌兄妹俩决定要救助乡邻。他们砍来栗树支起磨秋,磨秋飞转,载他们飞上太阳和月亮。他们费尽心机说服它们有规律地昼夜出没。理想实现了,兄妹俩却分别被烤死、冻死在太阳和月亮上。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演变为节日。

风车秋千又叫车秋、转秋、转转秋、转秋千、纺车秋,因其形状略似纺车,故名。风车秋千的结构比吊秋、磨秋都要复杂。在场地中立两根约3米高的木柱,相距约3米,柱顶架一横梁,横梁中央套一宽约1米的木制十字形滚轴,如车轮状。滚轴上有各长约2米的4对平行足,足端系短绳,绳端拴一木板,形如秋千。玩时,4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滚轴转动,上下升降。各人脚触地时用力蹬地,再加上空中三人下坐、下拉的力量,秋千作圆形旋转,转速快时,如飞旋的大风车,煞是好看。在黔东南苗族地区,风车秋千的每块坐板上可坐两人,4块坐板坐8人,这样的风车秋千叫做“八人秋”。风车秋千在苗、阿昌、僳僳等民族中盛行,其中僳僳族最为典型。僳僳族转风车秋千的多为女子,节日里,她们着盛装前来比赛。比赛时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依次参赛。参赛者脸朝外坐在秋千板上,裁判一声号令,秋千像纺车一样开始转动,越转越快,这时场地上如同转起一个缤纷的彩球。

拉拉扯扯放风筝

儿童放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放风筝更是有着2000年的历史,人们已经把它当成了重要的游艺活动。放风筝又称放断鹞,民间俗称“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清代顾禄《清嘉录·卷三》“放断鹞”中说:纸鸢,俗称“鹞子”,春晴竞放,川原远近,摇曳百丝……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鹞”。意思是说,春天里春风由下往上吹,适于放风筝,过了清明,因风向不稳就不宜再放风筝,所以玩到清明为止,而清明这天玩一年里最后一次风筝就称为“放断鹞”。

在古代,风筝可是最早的飞行器。说到风筝,这里面还有个有意思的传说呢。

相传,当年秦朝末年民不聊生,刘邦、项羽举兵抗秦,最终灭掉了秦朝。然而为了争天下,他们二人又开始了楚汉之争。一次,刘邦率军攻城,半路就被项羽截杀了。项羽的江东兵可不是吃素的,很快刘邦就被包围了。在外面的张良知道了里面的消息,他也犯难了。这时,他向天空一看,一只鹞子在天上盘旋,他突生一计。他用竹子扎成了一只大鹞子,然后在上面又描上了颜色,从远处一看,就跟真的一样。张良钻到了鹞子里,借着一阵大风飞上了天。在天上,张良就用萧吹起了楚国的乐曲。下面的楚兵一听,顿时人心涣散,大家都想念自己的家乡了。项羽一见人心涣散,便下令撤兵了。这样,张良的“大纸鹞”救了刘邦的性命。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是自从张良之后,人们便在清明这天放起了风筝。其实,人们发明风筝只是想圆上天的梦。在先秦的文献中,就记载说,当时的巧匠鲁班就造出了一只木鸢,这种木鸢可以乘风而起,人们凭借它可以在空中自由翱翔,就像鸟儿一样。

后来随着造纸的发明,人们就想到了可以把纸糊在竹子上面,做成鸟的形状,这样就更加轻便了。这种装着哨子的纸鸢飞上青天后,就会发出像乐器“筝”一样的声音,因此人们才把它称为“风筝”。而在五代时期,人们才真正用“风筝”来替代纸鸢。

风筝最初发明并不是用于娱乐的。当时行军打仗很需要传递信息,在没有信鸽的条件下,人们便会利用风筝。相传,当年侯景叛乱,南朝梁武帝被困金陵,就是利用风筝向外送信求救兵的,可惜失败了。但在军事上,到了危急关头人们还是会试一试的。

到了宋代,放风筝作为一项游艺活动,才在民间普及开来。当时,人们还把风筝做成了人脑袋的模样,并把它画成各式各样的人物,甚至是周围的亲友。这样大家就都飞上了青天,这当然只是一种娱乐行为,并没有人身攻击的意味。

风筝到了清代,已经很完美了。无论是风筝的造型、设计还是放的技巧,都相当的成熟了。在清代,放风筝还成了一种竞技活动。像在佛山就有“放纸鸢”比赛。大概是每年九月初十,佛山都会有一场风筝大赛,当然是很正规的比赛了,既有主持人又有裁判员,同时还有明确的比赛规则。十个人是一个小组,放风筝有明确的距离规定。十个人中,起跑的所用距离较短的,并且垂直而上的风筝,所成的角度越小,就越能获胜。为了测量高度和远度,佛山当地的人,还特意制作了“标竿”。这样看来,在清朝放风筝已经成了一个极规范的娱乐活动。

现如今我们更有了自己的风筝城,那就是潍坊。潍坊被定为风筝的故乡,每当到了4月20日这天,数十个国家的风筝爱好者都会来到潍坊聚首,参加国际风筝大奖赛。这说明风筝在国际舞台上也是极具魅力的。当然经常放风筝,也是对自己的身体有益处的。在风和日丽下放着风筝跑跳,双目凝视天空,更能愉悦自己的心情,难怪古人要说“鸢者长寿”了。

有的地方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篮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做,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留给自己的则是好运气。

欢天喜地扭秧歌

其实在古代我国秧歌就已经产生了,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和农业的插秧联系紧密。其实说到秧歌的由来,这里面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呢。

同类推荐
  •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从岁时节日民俗、日常生活民俗、文娱游艺民俗、生态科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等方面进行介绍,使人们更系统的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
  • 人间万象顺口溜

    人间万象顺口溜

    本书收集有文字记载和民间口头流传的顺口溜段子500余个(笔者创作的小部分),分作“社会百态”、“世人万相”、“官场调侃”、“话说吃喝”、“爱情婚姻”、“健康益寿”等篇,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其中“健康益寿歌诀”80则。以供读者品味欣赏,并从中了解百姓的风趣幽默及智慧。书中的语言活泼、文字灰谐,雅俗共赏,给人启迪。
  • 格萨尔王全传

    格萨尔王全传

    本书对古代藏族部联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民的经济生活、生产劳动、意识形态、理想愿望等,都作了生动真实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
  •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古老载体,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 斗智斗勇的中国战争

    斗智斗勇的中国战争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美丽、古老的东方大国。本丛书是反映中国社会风貌的百科读物,通过精练的文字,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等异彩纷呈的画卷。
热门推荐
  • 带着全面战争到战国

    带着全面战争到战国

    龙飞穿越了,而且是带着幕府将军2全面战争辅助系统穿越的,当龙飞来到这个人命贱如狗,子弑父,臣克主的日本战国,他又会给大家带来一段怎样的战国征途了?与上杉姐姐在越后一起谈谈恋爱与武田信玄在信浓一起骑骑马与本愿寺证如在本愿寺一起谈谈佛与织田信长在战国一起论论改革与毛利元就在海上一起钓钓鱼阿市妹妹在对你疯狂的尖叫,油布姬妹妹在对你害羞的笑,出云阿国在对你放浪的跳,阿浓道“读者殿”让小女来为你宽衣吧!还犹豫什么?那个你说的就是你啊!QQ群8117850
  • 九型人格使用手册Ⅱ

    九型人格使用手册Ⅱ

    你是新入职的菜鸟?不知道如何应付工作中的难题,不知道如何得到上司的赏识,刚入职时的踌躇满志被打击得烟消云散?你是“熬”出头的老员工?终于坐上了梦寐已久的主管位子,却发现昔日的同僚,如今的下属,处处反对你,团队建设搞不好,上司又在责你?…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答案是九型人格!掌握了九型人格,看透职场不再是难题。本书将九型人格的理论与众多案例紧密结合,让你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及提升的途径,让你懂得如何跟上司相处、如何管理员工、如何时刻保持工作的驱动力,最终在事业上步步高升。
  • 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征东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
  • 娇妻来袭:将军难伺候

    娇妻来袭:将军难伺候

    穿越?OK!这年头没看过几部穿越的小说或者电视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人。可是,有她这么倒霉的穿越吗?不是皇墙后宫,不是豪门大户,竟然是男人扎堆的……军营?整天灰头土脸的不说,还得装男人?不仅没有美衣美食美男,连这条小命都有随时报销的可能?还有,还有,这个一脸高冷的将军又是怎么说?她可是他的救命恩人呢!他竟然进她房,睡她床,脱她衣,摸……人前忒内敛,人后不要脸,白天是战友,晚上成“战”友。靠!本姑娘不伺候了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国大宦官

    三国大宦官

    妇产科医生竟然穿越成东汉大太监蹇硕?随身附带的兑换药品系统激活时却被汉灵帝刘宏给打断?明明身上带了个系统,却不知道如何获得积分?且看蹇硕如何利用残缺不全的系统重新变成男人,并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正常……从后宫看历史,夹杂着一些不得不说的秘密……
  • 警官先生,前方有鬼300米

    警官先生,前方有鬼300米

    向来怕麻烦的黎诺有着神秘的家世,在某一天清晨,她莫名其妙被请到了警察局,迫于无奈卷入了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少女虐杀事件,幸亏有她那个神秘强大的妖孽师傅解救,才有幸保留一条性命。只是她没想到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知道何时变成麻烦体质的她,很“荣幸”的将她的妖孽师傅拖下了水,开始了离奇诡异的抓鬼之旅。只不过,随着事情发展越来越不可预测,发生的一切,真的只是巧合还是早就预定好的阴谋呢?
  • 召唤之帝国再起

    召唤之帝国再起

    历史学家李辰穿越到异界,成为一个大人物的私生子,被冷落,被欺压,靠着自己在前世得到的一个珍宝,慢慢的升级,屯粮屯兵,慢慢的建立起了一个超大的帝国!新书发表,还请各位朋友们多多支持!
  • 美男太多不好选

    美男太多不好选

    逗比男神,高冷殿下,恶魔王子,天使美男,花心大少,请选择,全都要,不行,美男太多不好选
  • 女人40枕边书

    女人40枕边书

    本书结合四十岁女性的身心特点和生存现状,给出了个人的再塑、关系的处理、重视自我三个方面的忠告。
  •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精选了明清两朝11个著名的惊天大案,以通俗的笔调对它们进行解读和剖析,让读者在品味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对中国的近代史进行一番梳理和思考。元朝是个短命的王朝。蒙古人的铁骑虽然曾经纵横欧亚大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庞大的帝国,但他们在治理国家和统治民众上实在不是行家里手,短短的160余年,元朝的统治就从终点回到了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