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5300000004

第4章 创造孩子受挫折的机会(1)

你是否有这样的观念

在温室里锻造不出伟大的品格。只有经过艰难困苦,你的灵魂才会变得更为坚强,你的观察力才更加敏锐。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激发你的雄心壮志,你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佚名

孩子承受力差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所以小心地呵护。孩子当然需要呵护,但家长若过度保护却只能让孩子的能力出现退化。

为什么家长会出现过度保护呢?

一是反映了家长缺乏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的必要了解。他们不知道1岁的孩子能独立行走时,就不需要大人时刻抱着:不知道2岁的孩子能够独立自已拿勺子吃饭,就不需要大人喂他;不知道3岁的孩子开始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增长见识,就不需要家长的制约和保护……一般来说,家长总是低估孩子的能力,惟恐他们出问题,对孩子的爱达到了忘我的境地。殊不知这样的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是“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观在作怪。全家只有一个“宝贝疙瘩”,自然要娇宠一些,不仅爸爸妈妈要围着转,爷爷奶奶也推波助澜。有时,父母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但面对强大的老人攻势,不得不就范于“过度保护”。

三是“损失补偿”的驱动力。许多父母自己在童年时条件艰苦,认为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于是爱的天平出现倾斜——把孩子当做惟一的行动准则,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

长期以来,家长都认为,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只能接受快乐教育,而挫折教育只能使孩子紧张、焦虑、麻木、性格扭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提出挫折教育法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认为,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以及怎样操作。对孩子来说,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心理障碍,也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关键在于孩子对挫折的理解和认识,而这又取决于成人的教育和影响。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应该懂得,只有让孩子经风雨,见世而,战胜挫折,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敢于胜利的人。

人只有经历过挫折,从小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忍耐力,培养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给孩子一点挫折,对孩子的一生将是大有裨益的。放开手脚让孩子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闯荡闯荡,并适当地给以小小的“刁难”,让其自己解决,孩子几经如此“折磨”,将来就不会像温室里的豆芽一碰即断。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对于孩子来说,挫折可以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磨炼意志、形成自我激励机制,有着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这正是孩子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壮骨剂”。但是,家长在进行挫折教育时也应注意:

一、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意识教育,教育孩子不要被挫折所吓倒。必须使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看到挫折难免。家长首先排除“怕”的干扰,勇于放手,不怕孩子碰壁、撞钉子,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

二、是面对挫折的态度。一方面,挫折使人产生失望、沮丧、退却等不健康心理,会扭曲人格。另一方面,挫折也让人经历克服困难的考验,取得人生经验和教益、推进和加速其社会化,锻炼出更为坚强的人格。挫折教育的有效性就在于消除或限制前者,发挥后者的积极作用。如果发现孩子陷入严重的挫折而不能自拔时,父母应予以疏导,防止孩子产生冷漠、忧郁、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

孩子还小,不能多劳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务劳动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是教育中的朋友和助手。”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还小,怕累着孩子,于是不让孩子干家务,多劳动。

曾有报载,一学校放学了,老师留下几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做值日,过了一小时,地还没有扫干净,原来,这几个孩子不会使用扫把。孩子们说:“家里是地毯,妈妈用吸尘器做清洁。”某中学组织学生去部队军训,衣服脏了,学生们到处找洗农机,他们报怨道:“没有洗衣机,怎么洗衣服呀?”真是既可笑又可叹!这都是父母不让孩子干家务劳动的结果。

不少家长在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懒”之后,仍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陈旧观念的影响,乐于为孩子“当牛做马”。许多家长不让孩子参加劳动有另外的想法:孩子学业已经够忙的了,再做家务太辛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我们常常用“心灵手巧”来夸赞一个人,说明人的双手与大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对应关系。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体的各个部位在大腩中都占有一个相应的区域,区域的大小与部位的功能有关。如大拇指在大脑中相对应的面积相当于大腿的10倍。因此,手指活动越多,动作越精细,就越能刺激大脑的兴奋程度。反过来,大脑发展快又能更加有效地调节手指的活动,提高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因此,让孩子多活动,多动手,对大脑的发育有好处。动手和动脑是相互促进的,老是埋头学习,效果不一定好。而让孩子做点家务,虽然学习时间相对少了,却是另外一种积极的休息,可以让大脑得到松弛,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据了解,我国学生每天的体力劳动时间是平均0.5小时,而美国为2小时,韩国为1.5/小时,法国为1.2小时,英国为1小时。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孩子们不必再为生存和求学去劳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体力劳动就没有必要了,劳动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家长们要知道:孩子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有的父母说:“我自己做要比孩子做快得多。要孩子做一些事情还要向他解释,做示范,如果孩子做的不好,还要替他重做,太麻烦了。”毫无疑问,教孩子做事需要花费时间,但家长们有没有考虑过所投入的劳动和所取得的收益?孩子学到许多东西,长大后就不会因为没有学到应该会的东西而埋怨父母。

还有的家长反对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理由是:“孩子笨手笨脚的,如果让他参加劳动,肯定会损坏一些东两。有些事还很危险,如开煤气做饭”对这种情况的担心其实很没必要。孩子劳动最多只是打破几个杯子和盘子,而为了让孩子取得参加家务劳动的经验,增加自信心,付这点“学费”是值得的。自信心只能在实践中培养,通过实践,他知道今后怎么做。如果父母总是不放手,那孩子就永远没有经验,永远不会树立起自信心。至于开煤气危险,你只要教他规范操作一般就可以杜绝事故。如果要求绝对安全,根本不可能。

还有一部分家长,尤其是祖辈,有意无意地护着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参加体力劳动,怕累了孩子,怕耽误学习,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再说。对于祖辈的这种爱心,孩子们大多都感到难为情,有的甚至要反过来做家长的工作。其实,孩子非常乐意当小帮手,他对大人所做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模仿。如果家长分给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他们会感到被信任,感到很高兴。

劳动观念和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做起。当孩子参加了一项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会更加深厚,他们会更加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治家的难处,与父母的共同语言也会多起来。毕竟“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一名小学生利用暑假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会了淘米、摘菜、包饺子、洗碗等家务活,心里感到十分自豪。她说:“通过劳动,不仅锻炼了我的劳动能力,培养了我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还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使我更加尊敬他们。”你看,这有什么不好呢?

当然,让孩子做家务要掌握适量的原则。如果能做到一不紧张,二不疲劳,三不厌烦,这定会让孩子在浓厚的劳动兴趣中激发出一些智慧来。

孩子需要我扶他起来

许多家长都有非常感人的奉献精神。他们常说的话就是“为了孩子,我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呵是,这种“代办”式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试想,如果孩子事事都抱着有父母帮忙的心理,那他将会有怎样的生活?

日本的家长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广州一位王先生在日本研修的时候,结识了毗邻而居的一对日本青年夫妇。男的叫太郎,女的叫铃子,膝下绕行的是一对宝贝儿女,9岁的儿子正雄和5岁的女儿由田子。

铃子太太是个很温柔的日本女性,她平时对待孩子总是和蔼、耐心,处处体现着日本妇女特有的母爱。两个孩子中她似乎更疼爱小女儿,每灭把她打扮得像一只可爱的小蝴蝶,但王先生也看到了她的另一种爱儿方式。

一个初春的黄昏,王先生下班后回到了那个宁静的小院,铃子太太正在洗衣服,由田子淘气地追逐着一只红蜻蜓。由田子看到王先生,不由喊了一声:“赦叔!”并张开两只小手朝王先生扑来。由于由田子只顾跑,没有注意脚下,被一块小石子绊了一下,顿时失去重心,“扑通”一声摔倒在地上。

“呜哇……”由田子疼得大哭起来。王先生慌忙想上前搀扶,谁知却被铃子太太一把拽住了胳臂。

“由田子,不许哭,自己站起来!”铃子太太对着女儿大声嚷道。见女儿仍然哭泣着不肯起来,再次怒喝一声:“不许哭,站起来!”

铃子太太神态严肃,与往常笑眯眯的样子削若两人,王先生惊异地望着这位“狠心肠”的母亲,感到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由田子终于止住了哭声,一双大眼睛委屈地望着母亲,自己慢慢地爬了起来。

可是,这时铃子太太却一把抱起女儿:“我的宝贝,真乖,听妈妈的话,摔倒了自己站起来,将来一定是个好孩子。”

懂事的由田子搂住妈妈的脖子奶声奶气地道:“妈妈,我听你的话,再也不哭了。”然后瘸着小腿一拐一拐地又去玩了。

见到此番情景,王先生无限感慨。相比较,如果在中国,母亲可能早已跑上前去说“宝贝,别哭,都是石头不好,妈妈打石头”这类的话了。这种现象不是少数。王先生的领导就是一位传统的母亲。一次他们在隅中谈天,母亲让孩子自己去玩了。由于孩子没站稳摔倒了。孩子大哭起来,而母亲马上跑过去,扶起孩子,不停地说:“宝贝,别哭,摔着没有,都怨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打地,宝宝乖!”于是,孩子不哭了。

其实你不去扶他,可能孩子会自己爬起来,接着去玩。而父母的这种马上去扶,还埋怨石头、埋怨地的行为不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出了事都是别人的错的观念。

我们应借鉴一下日本母亲,告诉孩子:别哭,自己站起来。

孩子就该听话

很多人回忆起父母对自己进行听话教育的历程时都不约而同地会有像下面这位女上同样的感觉:“小时候,姥姥看护我,妈妈每天上班前总是反复叮嘱:要听姥姥的话。等下班回来之后也常常问我,今天有没有听姥姥的话。3岁上了幼儿园,妈妈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儿园,临走时总是一句话:听阿姨的话。每天晚上去接我,也常常问我,今天听阿姨的话没有。上小学时,每天都叮嘱我要昕老师的话,上课要用心听老师讲。上了中学还是经常叮嘱听老师的话。后来工作了,又经常叮嘱我要听领导的话,看领导的脸色办事。在我的记忆中,好像‘听话’这两个字是妈妈对我讲的次数最多的。”

是啊,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中,最常听到的教导莫过于“听话”二字。爷爷、奶奶、爸爸,不停地说“乖!听话”,“听话!好孩子”,“听话!给你买玩具”,“听话!我们就喜欢你”。“听话”教育几乎成了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据调查显示,有70%的家长愿意“不论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得听”。同样,在学校里,大多数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有的甚至把是否“听话”当作评判学生是不是好学生的标准。为什么孩子的周围都用“听话”当作评判学生是不是好学生的标准?为什么孩子的周围都是“听话”的要求呢?因为听话的孩子好管教,可以省去大人好多麻烦。殊不知,挫折教育怕的就是孩子太听话。

孩子过于听话,很有可能会发展为问题儿童。

为什么呢?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所谓“听话”儿童一般不提问题,更不与长辈争论,总是规规矩矩,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实际上,家长一味地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儿童的奴性,使其毫无独立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以致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

这样的孩子,该会的事不会,该做的事不想做,遇事总要依赖大人,产生对他人心理上的“依赖病”。而这种心理上的“依赖物”表现为懒惰,没有精神,不喜欢参加活动,总爱依偎在成人的怀抱里,胆小怕事,缺乏主动热情,缺少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不敬尝试。如果孩子果真这样,我们义怎能指望他有什么抗挫能力呢?

相对于“听话”的孩子,那些顽皮的孩子总会时不时遭到父母的训斥。孩子的大胆创造常常不被父母所理解,因为父母的心中有太多条条框框,他们经常用这些条条框框去扼杀孩子的刨造力。他们不知道孩子的创造力之所以如此大胆丰富,就是由于他们的脑袋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倘若爱迪生小时候非常“听话”,我们人类就可能在黑暗中待得更久。庆幸的是,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爱迪生小时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破坏者,这位天才在只有6岁的时候就想一点小小的火星是如何烧掉一座房子的。于是他开始了“试验”,他用一点火星点燃了父亲的仓库。“试验”成功了,但其代价是父亲损失了一座仓库和仓库里的东西,爱迪生受到一顿痛打。

很多“坏”孩子,动不动就把家长买的玩具拆坏了,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孩子把玩具当成心爱之物,拆开玩具并非破坏玩具,而是想知道玩具为什么成为玩具,想叫白其中的道理。这说明孩子在思考,而且有动手能力,这是宝贵的财富啊。父母若能明白这一点,在再次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完全可以帮他找工具,出主意,甚至当他的助于。如果孩子要用锤子砸碎玩具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虽然不排除他有好奇心,但是破坏性就严重了,父母应该支持他的好奇心而且诱导他用更好的办法去达到目的。

具有“破坏力”的”坏”孩子一般聪明灵活,能力强,所以遇到挫折时就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创造力,这一点要比所谓“听话”的孩子强很多。若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就等于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张”十分精辟,他提出: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即使陶行知先生只字未提挫折教育,但不可否认,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必将有较强的承受力,不会在挫折面前惊惶失措。

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

劳动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

—拉·乔万尼奥里

同类推荐
  • 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本书精选了《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中国家教经典中的精髓篇目,从中提炼先贤家教思想的精华,加上精心的注译和精到的阐释,辅以生动鲜活的家教做事,从中可管窥和借鉴先贤家教的精深之处,学习如何在今日中国的新环境、新需求下,用历经时间淘洗的中国传统文化来教育、熏陶孩子,以科学、合理的家教方式去给予孩子以正确的品德导航、情商训练、书香濡染和创新启迪,并在亲子共同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激励的作用以及亲力亲为的示范功效。本书体例活泼,语言亲切,案例丰富,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可让为人父母的你轻松了解前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之灵活运用在关系儿女的成功教育中。
  • 新手爷爷奶奶必读百科

    新手爷爷奶奶必读百科

    全家人的育儿书,法国经典育儿系列。来自法国的新鲜教育理念,轻松幽默的教育方式,让你学会如果做一个“摩登”爷爷或奶奶。其实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都市,还是在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农村,陪伴、培养孩子的“主力军”都是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但是,上一辈的人的教育思想相对传统,教育方式相对保守,作为抚育孩子的中坚力量,本书将提供给爷爷奶奶最简便易读的指导方法,让爷爷奶奶们轻松转变旧思想,改变固有的角色认定,认识、调整并从容应对接下来的重重挑战。赢得孩子父母的信任,赢得孩子的心!
  • 为人父母

    为人父母

    本书是刘冰先生在全国各地巡讲期间,有关如何做父母的精彩内容结集。作者通过对国学深入浅出的阐述,启迪为人父母当用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化子女,目的是让家庭充满祥和安乐!
  • 美国总统家训

    美国总统家训

    本书从大名鼎鼎的“美国之父”华盛顿到如今高调出任的黑人总统奥巴马,通过对他们的家庭教育介绍,集中反映了美国家教的全貌。
  • 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

    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

    本书选取了50余位中外名人家庭教育的故事,既有“孟母教子”、“诸葛亮教子”等古代名人教子的故事,也有钱学森、达尔文、撒切尔夫人等现代名人接受家庭教育而成长的故事。
热门推荐
  • 龙皇武帝

    龙皇武帝

    命运被摆布的少年,诸神创立的世界,远古龙凤的传承,是被囚禁的囚徒,还是一场惊天骗局?且看少年杨错,如何解命运残局,破迷浊世界!
  • 校园纯情兵王

    校园纯情兵王

    佣兵之王莫桐因厌倦了浴血沙场的生活,接了一个保镖的任务,保护苏若雪三年高中生涯,本来是以为是轻轻松松的任务,白天与高冷校花发生暧昧,晚上和美女老师交流下人生,可是总有人莫名其妙的来挑衅,莫桐无奈之下只能以暴制暴。每次动手前都会叹一口气,这是你们逼我的。
  • 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传

    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传

    三毛,一个传奇而洒脱的女子,她将流浪的灵魂安放在撒哈拉的黄沙上。她的文字平实简单却富含着饱满的感情。她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华人世界红极一时的台湾著名女作家。她踏遍万水千山,寻找梦中的“橄榄树”,带给读者一个流浪远方的梦;在她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中,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真情博爱的世界。而她的一生又是一个精彩绝艳的传奇。三毛的作品具有传奇性,三毛的一生也具有传奇性。她的人与她的书,以不可抗拒的魔力吸引众多人。她的浪迹天涯,她扑朔迷离的婚恋,她令人扼腕叹息地离开人世的方式等等,无不牵动读者的心。本书用温柔的文字、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三毛的一生娓娓道来。
  • 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增订版)

    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增订版)

    本书运用史学、考据学,兼及国际法等多学科理论方法,通过对大量中外文献史料舆图的爬梳整理,去伪存真,使该书脉络清晰、逻辑严密,为进一步论证“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之立场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
  • 鬼入江湖

    鬼入江湖

    身负深厚的传统中医神技的他,因高考入学而进入现代化都市!!接下来发生的……
  • Tea-table Talk

    Tea-table Talk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桃之夭夭:落花时节又逢君

    桃之夭夭: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还记得淫雨霏霏的江南,碧水两岸,香拥翠绕。我还记得那被落花和笙箫簇拥着的江南,青砖白瓦,鼓乐悠扬。我还记得什么?雕花的窗棂,轻扬的罗纱,飞过指间的流萤,还有那个傍晚,身后的杏花纷纷飘洒。稚气的少年,从后门经过,忽而望见我,面如绯霞。那一刻,他的脸,绽放出明媚如笑的阳光,灼灼如花。
  • 言行龟鉴

    言行龟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青涩校园:萌学弟拐走呆学姐

    青涩校园:萌学弟拐走呆学姐

    奇怪,自己明明喜欢的不是那个又呆又冷的女人,可为什么看到她和其他男人在一起心里会特别特别的不爽!难道,他爱上了她?萌学弟萌功大发,冷酷美男,温柔王子,成熟大叔统统靠边站,呆学姐只能是他的!
  • 平行世界打工记

    平行世界打工记

    平凡的80后叶雄由于一次误操作短信,从而被外星人附身的老板盯上。面对老板给出的接受穿越世界或者拒绝的要求,叶雄看在工资翻6倍的份上,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接受。只是老板,我只是在公交车上面打个盹而已,为什么醒来的时候却是在死神来了的断桥上。老板,你这种情况是要加钱的!老板,你这种情况是要加钱的!老板,你这种情况是要加钱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