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4600000010

第10章 城乡矛盾(1)

$一、中国城乡矛盾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行集中计划体制和城乡分割政策,城乡差距并未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成为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乡差距有所缩小,城乡矛盾有所缓和。但几年之后,由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由此带来的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城乡矛盾成为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矛盾,需要清楚地了解城乡矛盾发展的历史轨迹,分析城乡矛盾产生的原因,总结和反思其中的经验教训,这对今后指导和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城乡矛盾的延续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着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但是实现国家富强仍然任重道远。为迅速实现国富民强的民族中兴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国民经济经过短暂的三年恢复时期,便于1952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受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在借鉴苏联工业化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在社会发展道路上选择了工业化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发展战略上选择优先发展工业并高速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化战略,在资源组织方式上重城市轻乡村、急工业缓农业,在社会管理制度上实行城乡二元、相对分割的模式,使旧中国社会城乡矛盾得以延续。

中国选择何种类型的社会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建立何种经济体制,显然受到“苏联模式”的巨大影响,而且这种选择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当时中国领导人对中苏两国的国情条件的巨大差异应该说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中国领导人为什么仍然选择了“苏联模式”呢?笔者以为,这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的选择。其一,“苏联模式”是一个现成的模式。由于中国领导人长期从事革命战争,大都没有从事经济建设的经验,而苏联一直是中国学习的榜样。其二,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长期被标榜为正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三,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制约。战后意识形态的分野排除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可能,中国只能从苏联获得经济和技术援助,在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苏联模式”的深刻影响。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城乡矛盾进一步发展,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有所强化。在确立走工业化的道路之后,中国要进一步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工业化以及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鉴于百余年的中国历史经验和当时极为险恶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基本任务不仅在于提高工业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更重要的是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因而需要优先发展与加强国防能力相关的重工业。正是基于这种历史和现实的理由,中国自然会选择超高速发展战略,以此来尽快实现工业化,彻底摆脱历史遗留的贫穷和落后状态,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超世界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在理论上,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在实践上,中国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惜一切代价研制出“两弹一星”。换言之,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受到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的制约,实现民族独立无疑是国富民强的基本前提。

如何实现中国工业的超高速发展,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现实问题。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业资金的集聚问题。同世界先行工业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工业化面临的国情非常特殊: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低,1952年人均国民收入仅有39.74美元(1952年12月美元对人民币汇率1∶2.617),如此低的收入水平使得工业化的资金高度匮乏;二是传统的农业和轻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大,1952年,农业和轻工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高达69%,与此同时,其产业技术落后,产出能力低下,从而对工业化的支撑能力和支持力度十分有限,进而导致国民经济的积累能力不高,工业化动力严重不足;三是由于意识形态鸿沟所产生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封锁,使得中国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内的资金积累。因此,中国工业化的特殊性不仅表现为落后农业大国的工业化,而且表现为不能吸收国际资本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的“自力更生”型的工业化,这使得超高速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道路变得荆棘丛生。

中国工业化资金形成的策略有三:其一,在收入分配上,高积累低消费。为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满足工业化扩大再生产投资的需要,实行最大限度地压低社会总消费的策略,这种政策使积累迅速增长,但是如缪尔达尔所言,忽视了生活质量对生产增长的影响。其二,在投资分配上,重生产轻生活。尽可能减少对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如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的投资,把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到“生产性建设项目”,尤其优先投入重工业。其三,在劳动就业上,低工资高就业。城市统包统配,农村自给自足,无论城市和农村都不允许存在名义上的公开失业,实行完全就业政策。

此外,实行服务于工业化的城市化策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条件,这是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共性;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为集中尽可能多的资金用于工业发展而实施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化社会成本的策略。在收入分配上,仍然实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压低城市总消费,降低市民人均消费标准;限制城市人口数量,使之仅仅满足于工业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投资分配上,限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使其标准和发展速度上限接近工业化的最低要求。这些策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滞后和延缓效应。

上述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将要面临的一些矛盾。在资金高度匮乏的情况下,要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只有依靠农业和农村的积累。1952年,农业在全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高达57.7%。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中国处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预示着农业必然是工业化积累的主源产业。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对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选择所产生的一种必然逻辑和历史规律。

为了实现工业化战略目标,不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策略,而且建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依靠行政力量来组织和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其一,建立“统购统销”的集中计划体制,通过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和税收等形式把农业中的资源转移到工业领域,以完成工业化资金积累。1952年成立国家计委,建立以中央计划为核心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对全民所有制经济实行指令性统一计划和分级管理,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实行指导性计划。与之相适应,建立了统收统支的国家财政体制、生产资料统一调配的商业流通体制和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计划供应体制等。1953年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对粮食实行农村征购和城市配售,其目的是通过保证低价农产品的配给来实现工业劳动力的低工资和工业原料的低成本。同时,在低成本战略的基础上,将工业部门的高额利润进一步转化为新的工业化资金,集中投向主要聚集在城市并以全民所有制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方面。据有关资料研究计算,1952-1978年通过工农业产品交换和税收等形式使农业净流出资金3120亿元,相当于同期全民所有制非农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的73.2%。与此同时,中国重工业产值增长了28倍,重加工业产值增长了40倍。由此,形成了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这样一种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在这一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中,“统购统销”的集中计划体制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中国工业化初期资金积累的转换器。其二,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和户籍分割的城市人口管理体制,限制人口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流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通过政权组织的经济化、经济活动的政治化和管理方式的军事化,政府直接介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全过程,不仅保证了“统购统销”制度的有效实施,而且限定了农村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力的使用方式。同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把中国公民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的农民除考取国家正规大中专院校、工矿招工等特殊情况以外,没有权利和机会迁入城市定居和就业;非农业户口是在城市就业的“资格证书”,实行户口和就业一体化的统包统配的城市劳动就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就业与福利一体化的城市福利体制。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近30年中,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手段,以农业剩余转换为中介,以重工业超高速优先发展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换言之,中国工业化采用国家工业化模式,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

就工业化本身而言,重工业不仅集中了其他产业或部门的必要投资,而且预支了未来的必要投资。诚然,“苏联模式”具有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能够迅速地推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工业化。但是,由于中苏两国国情的显著差异以及“苏联模式”本身具有的缺陷,承袭“苏联模式”及其工业化发展战略对中国工业化进程和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重工业轻农业、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多资金少劳动的技术路线以及重外延粗放轻内涵集约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中国的负面影响较大。“一五”期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又把88.8%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即重工业的建设”。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的重型化变动,表明了中国既超越了以轻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又超越了以基础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直接跃进到了以重加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赶超战略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在四个方面失衡,即在三次产业间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变动的失衡,轻工业与重工业结构变动的失衡,基础工业与重加工业结构变动的失衡并最终导致了生产与需求结构的失衡。

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有序发展,既反映居民消费指向的变化,又反映资金积累主源产业积累能力的依次递增。赶超战略不仅使积累主源没有从以农业为主升级为以轻工业为主,而且使积累能力很弱的农业始终成为重工业发展的积累主源,从而使城乡二元结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美国著名数理统计专家库兹涅兹的统计研究表明,世界发展中国家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国民收入差距最大为4.09倍,而中国在1979年高达6.08倍。这突显了中国城乡矛盾的特殊性。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农业长期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来源,一方面使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受到巨大限制,另一方面农业过度向外部输血导致自身供血不足,动摇了重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使得现代化进程由于后劲不足而速度缓慢。同时,轻工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轻工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缺乏拉力和出口,再加之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不断累积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难以跨越的巨大障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历史必然。

(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乡矛盾的演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实施的国际国内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际上,由政治殖民主义时代转入经济殖民主义时代,与此相应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竞争由战场转移到市场。在国内,农业和教育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使得以牺牲经济效益和长期利益为代价的超高速经济发展无法继续推进。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就城乡矛盾的演化情况来看,改革可以分成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第二阶段是1985—2001年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第三阶段是2002年以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时期。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农村改革拉开序幕的标志。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传统的经济体制得到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的收入得到发展,城乡矛盾有所缓和。改革的基本理由在于:1970年代末期,农产品供给长期严重不足,已难以继续为大工业发展提供积累,甚至难以维持城乡居民低层次的温饱消费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解决全社会的温饱问题。

同类推荐
  • 实用司法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司法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主要介绍了司法文书写作的理论知识,并按照司法文书制作的不同机关、组织划分,分别介绍了公安机关的主要司法文书、人民检察院的主要司法文书、人民法院的主要司法文书等各种司法文书的写作知识和要领,以达到真正快速提高学生写作司法文书技能的目的,体现出理论性与实操性相结合的特点。
  • 现代城市管理机制创新实证研究:以宜昌城市管理为例

    现代城市管理机制创新实证研究:以宜昌城市管理为例

    本书旨在对宜昌城市管理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宜昌城市管理的理念与特色、、宜昌城市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宜昌城市管理的模式、宜昌城市管理的成效与不足、宜昌城市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希望通过上述问题的考察和研究,梳理经验,发现不足,以此丰富现代城市管理的理论。
  • 细品趣味语文

    细品趣味语文

    博大精深的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辉。而流传于民间最为精彩经典的语言,就像埋没于泥土中的金子,在拂去尘埃后方显出其光芒和价值。本书这些活生生的语言文字故事,都是直接从古往今来的语文实践中采撷、提炼、概括、总结而来,它关照社会语文现象,注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劳动、社会交往和娱乐活动,是鲜活的原生态语文。这些故事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幽默谐趣,富有人文气息,是引人入胜的文字魔方,凭借巧妙智慧的形式,叙事、讲理、传神,彰显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凸现出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智慧。
  • 哈佛东方新秀

    哈佛东方新秀

    本书只是想以海雯步入哈佛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介绍培养海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介绍海雯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和人生设计,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并以我的所见所感为视野,介绍美国的家庭和中小学教育,以及美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教学、考试、评估学生的方法和道理等。
  • 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自古至今中外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及内容,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制度的优缺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热门推荐
  • 独爱千年

    独爱千年

    他,沉睡千年的僵尸王一个;她,从未得到公主待遇的冷宫公主一个;本不该有任何的交集,偏偏扯上了剪不断的情缘。他帮助她,她依靠他,可是最终究竟谁才是谁生命的救星……千年前的故事本该遗忘,可是偏偏烙在了他的心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升妖

    升妖

    “哼,小子能明白就好,走吧!我带你寻找点厉害的凶兽撕杀,现在那些弱小的野兽对你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只有经常和一些强大的凶兽战斗,你才能更快的达到冲击窍穴的地步,进阶成为灵兽,不然你只会是那些强大妖兽口中的食物。”老龟对着苏阗说道。
  • 我当猎鬼师的那些年

    我当猎鬼师的那些年

    意外被邪鬼冲了神,在三种力量的作用下,我拥有了能够看穿阴阳,感觉鬼物存在的力量。却没想到,中了诅咒之力。为了化解身上诅咒力量,我开始一次次猎鬼探险。阴阳符咒,开阳匕首,死亡谷,天机墓。。。。。种种困难,都一一出现在我的面前。死亡,生存,友情,人心,一次次的经历的我,终于成为一个合格猎鬼师,开始出没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里,成为一个守护者。【新书,求大家多多支持】
  • 只是恋爱

    只是恋爱

    林天雷,虽然是老大,可他出生却比他弟弟晚了几分钟,所以,林天雨,也就是我二哥,很不服气,也很少尊称他为大哥。满口雷子雷子的叫。林天雷也很瞧不起他弟弟,说他一介武夫,没出息,将来跟老爸一样,也是扛大个儿,卖苦力的命。
  • 这算哪门子的穿越

    这算哪门子的穿越

    这穿越真离奇,为什么别人穿越都能成为呼风唤雨的高贵人,而她却成了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还经常被主人欺侮,漂亮小毛被拔,恶语更是连篇,再着被另一只小帅鸟鄙视,倒霉到了姥姥家,好在还有江湖遍地的美男可以消遣。谁知,她在前边飞飞飞,哥们拼命在后追追追,吓得她魂都快飞了!
  • 农女青枣

    农女青枣

    刚来就被退婚?这还不算,家徒四壁,亲人极品,还一不小心差点被卖身?怎么办?傍个老实人做相公,远离极品,生活刚刚蒸蒸日上,谁成想,原来这丫的才是真腹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前世风云

    前世风云

    因为前世之约,她孤身踏上千年之旅,等待她的是情、仇、还是一场破碎的烟梦?
  • 大汉王朝

    大汉王朝

    本书内容里的所有事件皆严格依照史书所载,不敢编造,间或有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历史就是一个一个的故事,每个时代都有色彩斑斓的故事,每个故事又蕴涵着不一样的历史。汉朝四百年的历史,有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大汉王朝的沧桑和辉煌。回首汉朝,历史的故事和人让我们感动和惊奇,仿佛遥远,其实很近。因为历史是活的。《大汉王朝·汉武挥鞭与大汉中兴》从汉武帝登基开始写起,到汉武帝时代的结束止,将武帝登基——长门锁阿娇——卫青与霍去病横空出世——通西域——北击匈奴——大汉中兴等大事件以时间为轴线,加以全方位叙述,各色风云人物穿插其间,充分再现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代。见解独特,高潮不断!
  • 霸道总裁的独宠娇妻

    霸道总裁的独宠娇妻

    情人节那天,周曼纯被交往三年的初恋男友劈腿。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她遇见了靳北森。靳北森帅气,多金,是A市最年轻最狠厉的黄金单身汉,一夜沦陷后,周曼纯就成了他的地下情人。眼看为期一月的契约时间就要到了,某男坐不住了,问她要孩子。周曼纯犹如听着一个天大的笑话,当初,他可没说要让她给他生个孩子的,怎么能忽然多出个附加条款!“抱歉,靳总,我吃了毓婷,你的儿子,恐怕已经死了。”“没事,不急,还有最后三天。”他温柔的靠近她,用最后三天的时间将她吃干抹净。分开后,两人谁也不认识谁。直到周曼纯挽着另一个男子的手与靳北森擦肩,他才笑着说:“睡了我一个月,现在想装作不认了?”
  • 心病还需心药医

    心病还需心药医

    本书告诉我们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即是保持心理健康。当我们做到自知、自然、自律、自在、自重和自安,我们的心情就会愉快、精神会饱满、心态平和,身体也就自然健康无恙了。